黃帝陵: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來源:《陜西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二十日癸亥
??????耶穌2018年11月27日
軒轅廟里的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十一月二十日拍攝)。本報記者張江舟攝
“黃帝手植柏”的樹齡已超過五千年(11月20日拍攝)。本報記者張江舟攝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黃帝陵香火鼎盛的40年,是全球華人陸續(xù)回到祖國尋根問祖的40年,是黃帝陵這一中華民族心靈坐標璀璨閃耀的40年。
在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黃帝陵,正在為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民族祠堂凝聚海內(nèi)外思鄉(xiāng)情
古柏千重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軒轅。
11月20日,在黃帝陵亭前,記者遇到了前來祭拜黃帝的美籍華人孫玉山夫婦。孫玉山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這里讓我感覺很親切,身為炎黃子孫我很自豪?!?/font>
“中華民族是經(jīng)過長期融合而形成的,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黃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陽民祭的制度?,F(xiàn)在每年都有大批港澳臺同胞及海外的華僑華人回國祭拜黃帝陵,其情其景十分感人?!标兾魇∩鐣茖W院研究員何炳武說,“清明公祭黃帝典禮已成為連接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的重要情感紐帶,共祭軒轅黃帝是全球華人血脈相連的生動體現(xiàn)?!?/font>
五千年來,中華兒女對黃帝陵的祭拜從來沒有中斷過。
改革開放之后,祭拜黃帝陵更成為全球華人尋找文化認同,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心靈歸宿。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盡快實施通郵通航。
198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游接待辦法的通知》,為方便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游作出規(guī)定。
1988年1月,首個臺灣“返鄉(xiāng)探親團”踏上了別離了40年的故土。當時親歷事件全程的何炳武回憶說,探親團團員都身穿特制的服裝,胸前一律寫著“想家”兩個醒目的大字,后背根據(jù)各人不同的經(jīng)歷印著“西望鄉(xiāng)關何處是,夢里家園路迢迢”“百戰(zhàn)留余生,方知老來苦”“孤苦無依漢,夜夜夢神州”等不同內(nèi)容的詩句。1988年1月18日,首批回大陸的24名臺灣退役老兵抵達黃帝陵?!胺掂l(xiāng)探親團”團長何文德恭讀《祭黃帝文》。當他念到“一九四九,國土分裂,海峽天塹,骨肉離散”“今遂夙愿,探親返鄉(xiāng),鬢髦雖衰,鄉(xiāng)音未改”時,在場的人都不禁泣不成聲。
“也就是從這一年起,每年從臺灣趕赴黃帝陵祭拜的人越來越多,不遠萬里趕回中國祭拜黃帝的海外僑胞也是一年多過一年。黃帝陵,就是全球華人的根和魂?!焙伪湔f。
1984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和夫人專程拜謁黃帝陵并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黃帝子孫獨人杰?!?/font>1993年,美籍華人張良州從美國趕赴黃帝陵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大典,聲淚俱下地誦讀了親自撰寫的祭文。
1998年和2000年,分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qū)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相繼在黃帝陵落成。
2005年4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蔣孝嚴專程來陜參加清明公祭黃帝大典。2009年4月3日,馬英九在臺北遙祭黃帝陵,之后6次參加“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連戰(zhàn)、吳伯雄、江丙坤、郁慕明、宋楚瑜等人也曾先后來到黃帝陵謁陵祭祖。
2017年,416名臺灣學生、基層青年民意代表和468名大陸學生共同參加了“丁酉年兩岸千名青年黃陵大祭祖”。
在祭拜黃帝的人群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有稚氣未脫的孩子,有土生土長的中華兒女,也有在海外漂泊多年的華人游子。但在黃帝陵亭前,他們的虔誠是一致的,他們的血脈是相通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華夏子孫。
橋山古柏見證五千年文明史
“橋山古柏群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全世界面積最大、最古老、保護最完整的古柏群,覆蓋面積超過3000畝。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柏有8.6萬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柏有3萬余株。這株‘黃帝手植柏’的樹齡已經(jīng)超過五千年。它看到過戰(zhàn)爭,也經(jīng)歷過和平,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見證者,是黃帝陵古柏中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chǎn)?!标兾魇≤庌@黃帝研究會副會長蘇峰說。
位于黃帝陵軒轅廟內(nèi)的“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親手種植,形體高大、蒼勁挺拔,樹身高19米,下圍11米,七人合抱有余,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歷經(jīng)五千多年風雨仍枝葉繁茂,這株古柏如同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不急不緩地給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講述著關于中華民族起源、奮進的故事。
蘇峰說:“黃帝陵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強奮進的精神象征,是凝聚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紐帶?!?/span>
中華民族對黃帝陵的保護與祭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據(jù)《竹書紀年》記載:黃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徹就開始祭奠黃帝。此后,對黃帝的祭祀逐漸成為國家制度。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曾率18萬大軍祭拜黃帝陵;唐、宋、元都有祭祀、修葺、保護黃帝陵的確切記載;明清時期,祭祀黃帝陵是國家的一項政治制度。黃帝陵軒轅廟至今保存有150余通記載歷代祭祀、保護黃帝陵和頌揚黃帝功德的致祭碑、紀事碑和題字、題詞、題詠碑。1912年,孫中山先生委派代表團致祭黃帝陵,祭詞中“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chuàng)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充滿民族自信,至今傳詠。
1937年清明節(jié),在中華民族抗日危難之際,國共兩黨在橋山同祭先祖。毛澤東親筆起草的《祭黃帝陵文》,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出師表”。祭文共56句,用8句概括黃帝的偉業(yè),其余均寫中華民族的現(xiàn)實遭遇和中國共產(chǎn)黨對時局的看法,呼吁各黨各界求同存異,同仇敵愾,共御外侮。
新中國成立后,自1955年起,公祭黃帝陵恢復。1964年至1979年,公祭活動中斷。1980年恢復。從1994年起,每年都有國家領導人與陜西各界人士參加公祭。除此之外,自1988年起,每年重陽節(jié),黃陵縣各界都會舉行民間祭祀黃帝陵廟活動。個別年份或有特殊大事還在其他日期舉行民祭。
精神標識共筑新時代中國夢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最終都失落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只留下少許的歷史殘片。唯有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繼往開來,綿延數(shù)千年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為什么?”蘇峰說,“這是因為我們不僅有遼闊的土地和完整的文化記憶,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軒轅黃帝這個民族公認的‘精神領袖’,這面中華民族精神的旗幟。只要憑借炎黃子孫這個親切自豪的稱謂,我們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就會激起民族情感奔騰不息的波濤,筑成堅不可摧的民族團結的精神長城?!?/span>
1961年,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2006年,黃帝陵祭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黃陵縣被命名為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xiāng)??v觀中國歷史,自秦漢以后,歷朝歷代都有對黃帝陵進行整修與維護,黃帝陵軒轅廟中現(xiàn)在仍保存有北宋嘉祐六年的碑刻。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帝陵經(jīng)歷過兩次整修。1956年愛國華僑陳嘉庚上書中央建議整修黃帝陵廟,毛澤東親自批示對黃帝陵進行保護維修,并委托郭沫若為黃帝陵亭手書“黃帝陵”三個大字。1992年,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黃帝陵視察和指導整修保護工作,此次為期12年的整修也成為新中國成立之后黃帝陵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整修保護工作。2004年清明公祭典禮即在新落成的祭祀大殿舉行。
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指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為更好地保護黃帝文化遺產(chǎn),2017年,陜西省政府發(fā)布的《陜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要重點建設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以黃帝陵景區(qū)和黃陵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以生態(tài)保護為重點,拓展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紅色文化和人文旅游。
“目前,我們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的征遷安置工作和西部門戶區(qū)建設。征遷面積達75萬平方米,搬遷安置約2.5萬人。集文物陳列、文化展示、游客體驗于一體的黃帝陵文化中心已進入試運營階段。下一步,我們將繼續(xù)實施園區(qū)環(huán)境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核心景區(qū)品質(zhì)提升和文化園旅游服務區(qū)建設?!毖影颤S帝文化園區(qū)投資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曉斌介紹。
中共陜西省委黃帝陵文化園區(qū)工委書記、黃陵縣委書記孟中華說:“今天我們祭祀軒轅黃帝、緬懷始祖功德,就是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更是表達整個中華民族尋根溯源的文化認同。建設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激勵愛國熱情、促進祖國統(tǒng)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span>
手記
在開放中筑牢共同的精神家園
張江舟
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國根。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陵祭祖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如今,每年都有近百萬人次前來謁陵。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世界范圍內(nèi)絕無僅有的現(xiàn)象,不僅因為軒轅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更是因為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敦厚慈仁,有容善蓄;睿智文明,遵禮守義;克勤克儉,不撓不屈……
在漫長的民族發(fā)展史中,歷代先賢作為踐行者,讓這種精神內(nèi)核融入了華夏兒女的靈魂,寄托了人們共同的情感、心靈,形成了一種穿越時空,具有持久感召力和生命力的至高力量。黃帝陵也因此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成為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和維系、凝聚中華民族的紐帶。
精神是文化的支撐,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中華文化五千年,黃帝文化是重要源頭之一。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黃帝文化始終起著構建共同心理的作用,一直彰顯著凝聚人心的魅力。這樣的文化不僅助力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至今,而且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進步,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回顧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展望祖國未來,前程似錦,方興未艾。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團結自強,世代相承,歷盡滄桑,昌盛不衰,以悠久而光輝的歷史文化彪炳于世。黃帝既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幟,又是中華文明繼續(xù)發(fā)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華兒女相互認同的文化標志。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始終心懷夢想、不懈追求,我們不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為公的情懷。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nóng)嘗草、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等中國古代神話,都深刻反映了中華兒女勇于追求和實現(xiàn)夢想的執(zhí)著精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華兒女像祖先一樣,以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實現(xiàn)這個偉大夢想持續(xù)奮斗。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發(fā)揚黃帝文化,傳承黃帝精神,是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13億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尤其是在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今天,以黃帝為標志的祖先文化,給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奮斗注入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