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廖名春】《荀子·解蔽》篇“周而成”章新釋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1-26 00:40:11
        標簽:“周而成,泄而敗”、“墨以為明,狐貍而蒼”、“宣而成,隱而敗”、《荀子·解蔽》

        《荀子·解蔽》篇“周而成”章新釋

        作者:廖名春

        來源:《東岳論叢》2018年第7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臘月二十日壬戌

        ??????????耶穌2019年1月25日

        ?

        作者簡介:廖名春(1956-),男,清華大學歷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導,研究方向:中國思想史、歷史文獻學,北京100084

        ?

        內(nèi)容提要:《荀子·解蔽》篇最后一段的“周而成,泄而敗”當訓為“周之成,泄之敗”,指的是贊成堵塞言路,反對開通言路;“宣而成,隱而敗”當釋為“宣之成,堰之敗”,指的是贊成開通言路,反對堵塞言路。逸《詩》“狐貍而蒼”之“蒼”當讀為“蹌”,意為起舞的樣子。視《荀子·解蔽》篇最后一段為《君道》篇或《正論》篇的錯簡都不可信。

        ?

        關鍵詞:《荀子·解蔽》/“周而成,泄而敗”/“宣而成,隱而敗”/“墨以為明,狐貍而蒼”

        ?

        《荀子·解蔽》篇是研究荀子認識論思想最為重要的一篇論文。但此篇文辭深奧,許多詞句傳統(tǒng)的訓詁似是而非,導致一些重要的命題理解有誤,嚴重影響到我們對荀子學術(shù)思想的認識。筆者以前曾撰文探討過《解蔽》篇“虛壹而靜”段文字的釋讀和文義理解的問題①,今再就《解蔽》篇最后一段的釋讀和詮釋作一討論。

        ?

        《解蔽》篇最后一段的文字是:

        ?

        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宣而成,隱而敗,暗君無之有也。故君人者周則讒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遠矣?!对姟吩疲骸澳詾槊?,狐貍而蒼?!贝搜陨嫌亩码U也。君人者宣則直言至矣,而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遠矣?!对姟吩唬骸懊髅髟谙拢蘸赵谏??!贝搜陨厦鞫禄?。②

        ?

        先看“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一句。楊倞注:“以周密為成,以漏泄為敗,明君無此事也。明君,日月之照臨,安用周密也?”③是訓“周”為“周密”,“泄”為“漏泄”,認為“明君無之有也”,就是“明君無此事”,明君“安用”,不用“周密”。后來的注家基本上都承襲了楊倞注的精神,比如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就說:“周:周密,指隱蔽真情。泄:泄漏,指公開真情。這句意思是:隱瞞真情就會成功,公開真情就會失敗,明智的君主不會有這樣的事。”④蔣南華等也將此句翻譯為:“隱瞞真情而獲得成功,泄露真情而遭到失敗,圣明的君主是不會有這種事的?!雹?o:p>

        ?

        再來看與此相對的“宣而成,隱而敗,暗君無之有也”一句。楊倞注:“以宣露為成,以隱蔽為敗,暗君亦無此事也。暗君務在隱蔽而不知昭明之功也?!雹奘菍ⅰ靶庇枮椤靶丁?,將“隱”訓為“隱蔽”,認為暗君追求的是隱蔽行事而不懂得光明正大的好處,所以暗君不會有“以宣露為成,以隱蔽為敗”之事。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的《荀子新注》本之,也說:“宣:指公開真情。這句意思是:公開真情就會成功,隱蔽真情就會失敗,昏君不會有這樣的事?!雹呤Y南華等的《荀子全譯》近同⑧。其他的譯注,也莫不如此,恕不煩舉。

        ?

        將“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宣而成,隱而敗,暗君無之有也”理解咸“隱瞞真情就會成功,公開真情就會失敗,明智的君主不會有這樣的事;公開真情就會成功,隱蔽真情就會失敗,昏君不會有這樣的事”,表面上兩兩對舉,對文現(xiàn)義,應該是文從字順了,但邏輯上卻存在嚴重的問題。

        ?

        將“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理解成“隱瞞真情就會成功,公開真情就會失敗,明智的君主不會有這樣的事”,就是說明君無“周而成,泄而敗”之事,明智的君主不會有隱瞞真情而成功、公開真情而失敗這樣的事。這實質(zhì)是否定保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在事實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是不能成立的。只要有一點基本常識的人,就知道其荒謬。

        ?

        “宣而成,隱而敗,暗君無之有也”,即暗君無“宣而成,隱而敗”之事,將其理解成“昏君不會有公開真情而成功,隱瞞真情而失敗”這樣的事更是不靠譜。歷史上的昏君因“隱瞞真情而失敗”這樣的事,比比皆是,數(shù)不勝數(shù);現(xiàn)實中因“隱瞞真情而失敗”的昏官也不鮮見。怎么能說是“無之有也”?這樣的釋讀用《荀子·解蔽》篇的話來說,只能說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因此,當另求別解。

        ?

        其實,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傅山(1607-1684)早就發(fā)現(xiàn)了此間的問題,他認為楊倞注“暗君務在隱蔽而不知昭明之功也”說:“此誠大昧。既云務在隱閉,如何又說無之有?周與隱一義,本義謂用宣泄,不用周隱。”⑨這是說楊倞注大有問題、矛盾明顯,暗君追求的是“隱閉”,事實上暗君大多是“隱而敗”的,又怎能說是因“隱瞞真情而失敗”的“暗君無之有”呢?傅山認為《荀子·解蔽》篇此段論“周”、“隱”,荀子的本意是要“用宣泄,不用周隱”,即主張“宣泄”,反對“周隱”。

        ?

        傅山的《荀子評注》面世很晚,學人們看到了引起注意的也不多,即使注意到了也只是誤解。比如近年來重要的荀學著作王天海的《荀子校釋》就認為:“宣,公開也。隱,隱瞞也。此言明君開明則成功,隱密則失敗,暗君反此,故曰‘無之有也’?!迸u“傅氏未諳此,其說非也”⑩。其實,傅山看到了問題的關鍵,其思路完全正確,只是訓詁上還沒有落實,文義上還需深究。

        ?

        《荀子·解蔽》篇此段文字訓詁上有幾個關鍵。一是“隱”字,從楊倞以來,人們都是將“隱”訓為隱瞞、隱閉、隱密,以為是“隱瞞真情”。這雖然是通訓,但用在此處卻很不確切。

        ?

        這里的“隱”其實當讀為“堰”,是塞,也就是堵塞的意思?!豆茏印ぽp重甲》:“越人果至,隱曲薔以水齊?!蓖跄顚O(1744-1832)《讀書雜志》云:“薔,亦當為菑。曲菑,菑水之曲處也?![,塞也,謂塞曲菑以灌齊都也。”其自注曰:“上文云‘請以令隱三川’,謂塞三川也?!缎⊙拧~麗》傳:‘士不隱塞?!x曰:‘為梁止可為防于兩邊,不得當中皆隱塞?!请[與塞同義?!?11)是訓“隱”為“塞”?!豆茏印ぽp重甲》:“請以令隱三川,立員都,立大舟之都?!瘪R非百(1896-1984)《新詮》:“孫詒讓云:‘隱讀為匽?!睹姟ば⊙拧~麗傳》“士不隱塞”,《釋文》云:“隱本作偃?!眳]、偃字同?!盾髯印し窍唷菲獥钭⒃疲骸傲簠]所以制水?!薄吨芏Y·人》鄭眾注云:“梁,水偃也?!薄陌福骸[即《漢書·賈山傳》‘隱以金椎’之隱。服虔云:‘隱,筑也’。此當讀‘請以令隱三川’為句,謂下令筑堤壅三川之水而立為員都也?!?12)《詩·小雅·魚麗》“魚麗于罶,鲿鯊。”毛亨傳:“士不隱塞。”陸德明(約550-630)釋文:“隱,如字。本又作偃,亦如字?!笨追f達(574-648)疏:“‘士不隱塞’者,為梁止可為防于兩邊,不得當中皆隱塞?!比钤?1764-1849)校勘記:“其‘本又作偃’者,即今之堰字?!?13)由此可見,“隱”可讀為“匽”,“匽”又作“偃”,也就是今天常見的“堰”字,其義為塞,可訓為堰塞、堵塞。此當指堵塞言路、閉塞言路。

        ?

        與“隱”同義的是“周”?!爸堋睏顐娪枮椤爸苊堋?,后來的注家皆本之,并不很確切。“周”應訓為閉、固?!盾髯印ね踔啤罚骸胺猜牐和烂蛥枺缓眉俚廊?,則下畏恐而不親,周閉而不竭?!?14)“周閉”連言,說明“周”義與“閉”同?!蹲髠鳌ぐЧ辍罚骸懊?,所以周信也?!倍蓬A注:“周,固?!?15)此也當指閉塞言路。

        ?

        與“隱”義為反對的是“泄”與“宣”。楊倞訓“泄”為“漏泄”,后來的注家皆理解為“泄露真情”、“公開真情”,皆未中的?!靶埂碑斢枮橥?、達?!痘茨献印け窘?jīng)》:“精泄于目,則其視明;在于耳,則其聽聰;留于口,則其言當;集于心,則其慮通?!备哒T注:“泄猶通也?!?16)此當指開通言路。

        ?

        “宣”楊倞訓為“宣露”,后來的注家本之,皆理解為“公開真情”。其實當訓為通,即疏通?!稄V韻·仙韻》:“宣,通也?!?17)《左傳·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澤?!倍蓬A注:“宣,猶通也?!?18)《國語·周語上》:“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19)此也當指疏通言路,開放言路。

        ?

        “成”,注家皆理解為“成功”;“敗”,皆理解為“失敗”。其實沒這么簡單。這里的兩個“成”,都當訓為成全?!墩撜Z·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20)這里是贊成、主張的意思?!皵 保捎枮閺U棄。《韓非子·定法》:“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末敗也?!?21)這里是反對的意思。

        ?

        “周而成,泄而敗”、“宣而成,隱而敗”四句的“而”字如何解釋?這又是《荀子·解蔽》篇此段文字訓詁上的一大問題。從楊倞到今天眾多的注家,沒有不將這四句的“而”訓為順承連詞的。其實,這是一大錯誤。這四個“而”字都是助詞,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作用與“之”、“是”同。

        ?

        “而”與“之”上古音同屬之部,可以通用?!对姟ば⊙拧そ枪罚骸懊裰疅o良?!薄墩f苑·建本》就引作“人而無良”(22)。這是“之”、“而”互用?!抖Y記·祭義》:“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23)最后一句《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篇作:“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24)“而”就寫作“之”?!俄n詩外傳》卷第五:“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白?!痹S維遹《集釋》:“鐘本、黃本、楊本、程本作‘則舉錯而定一朝之白’。……趙本作‘則舉錯而定一朝之伯’。校云:‘舊本作“則舉錯定一朝之白”。今據(jù)《荀子·儒效》篇改正?!鼙咀鳌畡t舉錯而定,一朝而白’。校云:‘“而伯”舊作“之白”,今從《荀子》校作“而伯”?!?25)“一朝而白”之“而”,許多本子都作“之”。

        ?

        “之”與“是”作為助詞,都可表示賓語前置。如《左傳·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驕者鮮,吾唯子之見?!?26)《韓詩外傳》卷十:“使吾君固壽,金玉之賤,人民是寶?!?27)而此處的“周而成”猶“周之成”、“周是成”,也就是“唯周之成”、“唯周是成”,指的是贊成閉塞言路。“泄而敗”猶“泄之敗”,“泄是敗”,也就是“唯泄之敗”、“唯泄是敗”。指的是反對開通言路。“宣而成”猶“宣之成”、“宣是成”,也就是“唯宣之成”、“唯宣是成”,指的是贊成開通言路?!半[而敗”猶“堰之敗”,“堰是敗”,也就是“唯堰之敗”、“唯堰是敗”。指的是反對堵塞言路。

        ?

        所以,“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不是說“隱瞞真情就會成功,公開真情就會失敗,明智的君主不會有這樣的事”;而是“唯周之成,唯泄之敗,明君無之有也”,是說“贊成閉塞言路,反對開通言路,明君沒有這種事”?!靶桑[而敗,暗君無之有也”,不是說“公開真情就會成功,隱蔽真情就會失敗,昏君不會有這樣的事”;而是“唯宣之成,唯堰之敗,暗君無之有也”,是說“贊成開通言路,反對堵塞言路,昏君沒有這種事”。正如傅山所言,這一段文字“本義謂用宣泄,不用周隱”,主旨是講要廣開言路,不要閉塞言路。

        ?

        “君人者周則讒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遠矣”,這是“暗君”“唯周之成,唯泄之敗”,堵塞言路造成惡劣后果。“君人者宣則直言至矣,而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遠矣”,這是“明君”“唯宣之成,唯堰之敗”,開通言路導致的大好局面?!懊骶敝浴懊鳌?,“明君”之所以能做到“直言至矣,而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遠矣”,就在于“明君”“宣而成,隱而敗”,能做到“唯宣之成,唯堰之敗”,敢于堅持廣開言路,敢于反對閉塞言路。“暗君”之所以“暗”,“暗君”之所以能造成“讒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遠矣”的惡果,就在于“暗君”“周而成,泄而敗”,“唯周之成,唯泄之敗”,堅持閉塞言路,反對廣開言路。這種一正一反的對比論證,鮮明地表達了其主題是要“泄”、要“宣”,不要“周”、不要“隱(堰)”。

        ?

        《荀子·解蔽》篇此段訓詁上的第三大問題就是其引逸《詩》“墨以為明,狐貍而蒼”的釋讀?!澳?,楊倞訓為“蔽塞”,“墨以為明”,即“以蔽塞為明”(28)。日人久保愛(1759-1832)《荀子增注》以為“墨”與“嘿、默同”(29),是讀“墨”為“沉默”、“默然”之“默”。郝懿行(1757-1825)則認為“墨者,幽暗之意?!对姟费砸园禐槊鳌?30)。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將“墨以為明”譯為“把黑的說成白的”(31),王天?!盾髯有a尅吩疲骸澳?,暗也,正與‘明’對,言其以暗為明?!?32)皆本于郝氏之說,影響最大。

        ?

        不過,筆者認為,比較起來,楊倞訓“墨”為“蔽塞”說最契合所要證明的文義。但“墨”為什么能訓為“蔽塞”呢?我想久保愛的意見是正確的?!澳碑斪x為“嘿”或“默”?!墩f文·黑部》:“默,犬暫[潛]逐人也。從犬,黑聲。讀若墨?!?33)“默”從“黑聲。讀若墨”,自然“墨”也可讀為“默”?!蹲髠鳌ふ压哪辍罚骸柏澮詳」贋槟??!?34)《孔子家語·正論解》作:“貪以敗官為默?!?35)“墨”就寫作“默”?!澳敝玖x為“犬暫[潛]逐人也”,即“犬默無聲逐人。”(36)所以“默”有寂靜、不語義?!墩滞āず诓俊罚骸澳?,不語也。”(37)《廣韻·德韻》:“默,靜也?;蜃骱佟!?38)《玉篇·口部》:“嘿,與默同?!?39)《集韻·德韻》:“嘿,靜也。通作默?!?40)《墨子·貴義》:“嘿則思,言則誨,動則事?!碑呫?1730-1797)校注:“默字俗寫從口?!?41)所以,“墨以為明”當讀作“默以為明”或“嘿以為明”。為什么“沉默不語”、萬馬齊喑?就是因為“暗君”閉塞言路,還自以為賢明。所以,楊倞訓“墨”為“蔽塞”,還是有道理的。

        ?

        “狐貍而蒼”之“蒼”字很不好解。楊倞注以“蒼,言狐貍之色”(42)。郝懿行認為:“以黃為蒼,所謂‘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也。趙高欲為亂,以青為黑,以黑為黃,民言從之,此正上幽下險之事?!?43)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以為“蒼”是“青黑色”,“狐貍而蒼”是“把黃色的狐貍說成青黑色的”(44)。王天?!缎a尅芬詾椋骸昂傊S,反以為蒼。故下文曰‘此言上幽而下險也’?!?45)他們的意思都差不多。一般而言“狐貍之色黃”,但“青黑色的”也并非沒有,比如“黑狐”之稱就并不罕見。因此,說“狐貍而蒼”是“玄黃改色,馬鹿易形”并不貼切。

        ?

        筆者疑“蒼”當讀為“蹌”,是起舞的樣子?!稌じ尢罩儭罚骸绑乡O以間,鳥獸蹌蹌。”孔傳:“鳥獸化德,相率而舞蹌蹌然?!标懙旅麽屛模骸佰劊杳?。”(46)《法言·問明》:“鳳鳥蹌蹌,匪堯之庭?!崩钴??-619)注:“蹌蹌者,步趾之威儀也。言其降步于堯之庭,非堯之庭則不降步也。”(47)單用義同。鮑照(約415-470)《舞鶴賦》:“始連軒以鳯蹌,終宛轉(zhuǎn)而龍躍?!?48)所以,“狐貍而蒼”當讀作“狐貍而蹌”,意為狐貍舞蹁躚,是說“暗君”“墨以為明”,閉塞言路,還自以為賢明,“上幽而下險”,所以,“小人邇”矣?!昂偠劇保切稳菪∪说弥?,豺狼當?shù)赖臉幼印?o:p>

        ?

        依據(jù)上述的考釋,《解蔽》篇這最后一段文字可譯作:

        ?

        主張閉塞言路,反對開通言路,明君沒有這種事。主張開通言路,反對堵塞言路,昏君沒有這種事。所以統(tǒng)治人民的君主如果閉塞言路,那么挑撥離間的話就來了,正直的話就縮回去了,小人接近而君子就遠離了。《詩》云:“把閉塞言路當作圣明,狐貍舞蹁躚?!边@是說君主昏庸愚昧,那么下面就會險惡。統(tǒng)治人民的君主如果開通言路,那么正直的話就來了,而挑撥離間的話就縮回去了,君子接近而小人就遠離了?!对姟吩疲骸霸谙吗嵜髁?,是因為在上光輝燦爛?!边@是說君主光明正大,那么臣民就會被感化。

        ?

        最后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就是《解蔽》篇這最后一段文章的歸屬。日本學者荻生徂來(即物雙松,1768-1830)《讀荀子》首先提出:“‘周而成’以下,不與一篇之旨相蒙也?!?49)冢田虎《荀子斷》也說:“‘周而成’以下,似《正論》篇首章錯簡?!?50)為什么?久保愛《荀子增注》交代了原因:“韓子曰:‘事以密成,語以泄敗?!w當時法家之言適足以害,故析之?!?51)中國也有學者贊成這樣的說法,比如梁啟雄(1900-1965)《荀子簡釋》就說:“此一段與本篇之恉不相蒙,疑是《君道》篇的錯簡?!?52)王天?!缎a尅芬舱f:“《正論》篇首章即斥‘主道利周’之說,引詩‘明明在下’亦同,冢之說或是也?!?53)他們的意見相同的一面都是認為這最后一段非《解蔽》篇所有,為別篇文字竄入。不同的一是認為是“《正論》篇首章錯簡”,一是認為是“《君道》篇的錯簡”。從上文的釋讀看,這些推測都是不能成立的。

        ?

        首先,《解蔽》篇此段的“周而成,泄而敗”與《韓非子·說難》篇“事以密成,語以泄敗”看起來文句相似,但實質(zhì)上內(nèi)涵完全不同?!俄n非子·說難》篇“事以密成,語以泄敗”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意思是“事情因為保密而成功,講話由于泄密而失敗”(54),強調(diào)的是保密的重要。而《解蔽》篇此段的“周而成,泄而敗”,“明君無之有也”,則是“明君”否定的對象,“明君”不干“周而成,泄而敗”之類的事。所以“周而成,泄而敗”當作“周之成,泄之敗”解,也就是堅持閉塞,反對開通言路。所以,以《韓非子·說難》篇“事以密成,語以泄敗”來解《解蔽》篇“周而成,泄而敗”一段的文義,是牛頭不對馬嘴,純屬誤讀。

        ?

        第二,《荀子·君道》篇雖然也多有“明主”、“暗主”之論,如說“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故伯樂不可欺以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無私人以官職事業(yè)”、“唯明主為能愛其所愛,暗主則必危其所愛”(55)之類,但主旨并非講閉塞言路的危害,講開放言路的重要,與《解蔽》篇此段的內(nèi)容基本無涉,怎能說是“《君道》篇的錯簡”?可見梁啟雄的懷疑是沒有什么道理的。

        ?

        第三,《荀子·正論》篇首章批駁“主道利周”之說,主張“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其說確實與《解蔽》篇此段內(nèi)容相近。但《荀子·正論》篇批評社會上流行著諸多謬論也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中批“世俗之為說者曰”共七條,如:

        ?

        世俗之為說者曰:“主道利周?!?o:p>

        ?

        世俗之為說者曰:“桀、紂有天下,湯、武篡而奪之?!?o:p>

        ?

        世俗之為說者曰:“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嬰;共,艾畢;菲,對屨;殺,赭衣而不純。治古如是?!?o:p>

        ?

        世俗之為說者曰:“湯、武不能禁令?!?o:p>

        ?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o:p>

        ?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不能教化。”

        ?

        世俗之為說者曰:“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葬田不妨田,故不掘也。亂今厚葬,飾棺,故相也。”(56)

        ?

        每條內(nèi)容基本獨立,都是不重復的。即使是同為指責“堯、舜”之說,內(nèi)容也各自有別,沒有相同的。如果《解蔽》篇此段屬于《荀子·正論》篇首章,內(nèi)容就過于重復了。而且《荀子·正論》篇首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分明,如插入《解蔽》篇此段,不但邏輯混亂,文句也不好銜接,放到哪里都不合適。而在《解蔽》篇里,此段講要廣開言路,講“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完全符合“解蔽”的主旨,正是“虛壹而靜”理論的具體化?!鞍稻薄爸芏桑苟鴶 ?,不正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其導致“讒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遠矣”的惡果,不正是“蔽塞之禍”嗎?“明君”“宣而成,隱而敗”,以致“直言至矣,而讒言反矣,君子邇而小人遠矣”,不正是“不蔽之?!眴??所以,讀懂了《解蔽》篇此段,就明白其文字與上文首尾相接,內(nèi)容相互呼應,邏輯渾然一體。因此,說其是《荀子·正論》篇首章的錯簡,是不可信的。

        ?

        注釋:

        ?

        ①廖名春:《荀子“虛壹而靜”說新釋》,《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

        ②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73頁。

        ?

        ③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80頁。

        ?

        ④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65頁。

        ?

        ⑤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荀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頁。

        ?

        ⑥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80頁。

        ?

        ⑦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65頁。

        ?

        ⑧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荀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頁。

        ?

        ⑨傅山:《荀予評注下》,《傅山全集》第2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292頁。

        ?

        ⑩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11)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第六》,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61頁。

        ?

        (12)馬非百:《管子輕重篇新詮》,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24頁。

        ?

        (13)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17-418頁。

        ?

        (14)王天海:《荀子校釋》,第338頁。

        ?

        (15)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2170頁。

        ?

        (16)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88頁。

        ?

        (17)陳彭年:《重修廣韻》卷二,《四部叢刊》影宋本。

        ?

        (18)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2024頁。

        ?

        (19)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1頁。

        ?

        (20)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9頁。

        ?

        (21)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頁。

        ?

        (22)高亨:《古書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397頁。

        ?

        (23)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8頁。

        ?

        (24)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5頁。

        ?

        (25)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73頁。

        ?

        (26)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2150頁。

        ?

        (27)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35頁。

        ?

        (28)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29)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30)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31)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第365頁。

        ?

        (32)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33)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34)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2076頁。

        ?

        (35)王肅:《孔子家語》卷九,《四部叢刊》影明翻宋本。

        ?

        (36)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通釋卷十九,《四部叢刊》影述古堂景宋鈔本。

        ?

        (37)張自烈:《正字通》卷十二,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

        ?

        (38)陳彭年:《重修廣韻》卷五,《四部叢刊》景宋本。

        ?

        (39)陳彭年:《重修玉篇》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40)丁度:《集韻》卷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41)孫詒讓:《墨子閑詁》卷十二,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

        (42)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43)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44)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第365頁。

        ?

        (45)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46)孔安國:《尚書》卷二,《四部叢刊》影宋本。

        ?

        (47)揚雄:《揚子法言》揚子法言問明卷第六,《四部叢刊》影宋本。

        ?

        (48)鮑照:《鮑明遠集》鮑氏集卷第一,《四部叢刊》影宋本。

        ?

        (49)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50)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51)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52)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53)王天海:《荀子校釋》,第880頁。

        ?

        (54)校注組:《韓非子校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第113頁。

        ?

        (55)王天海:《荀子校釋》,第526、551、555、556頁。

        ?

        (56)王天海:《荀子校釋》,第702-734頁。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