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營營】《詩經(jīng)》的倫理性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9-04-22 22:40:51
        標簽:《詩經(jīng)》

        《詩經(jīng)》的倫理性

        作者:李營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十六日丁亥

                  耶穌2019年4月20日

         

        中國最早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總集《詩經(jīng)》,以強烈的道德意識、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關懷社會與人生,謳歌上古時代人民的真摯、善良、美麗、勤勞、勇敢?!对娊?jīng)》于古代一直被奉為弘揚真善美的經(jīng)典。孔子首開詩教理論,思無邪,興觀群怨,以成溫柔敦厚之性;《詩序》以禮說詩,褒貶美刺,推重君王后妃之德;《鄭箋》重在闡釋君子之教、圣人之化;《正義》解說詩之功用,在匡正世風,使人向善;朱子提出“養(yǎng)心勸懲”之說,注重《詩》對個人之內(nèi)在陶冶。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推重道德之義、王化之教,將《詩經(jīng)》作為國家教育的校本。從先秦至清末,自天子至庶民,皆以《詩經(jīng)》為修身教化的經(jīng)典,形成了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特有的詩教傳統(tǒng)。

         

        鴉片戰(zhàn)爭以后經(jīng)學失尊,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的重德教化傳統(tǒng)開始被拋棄。章太炎主張把《詩經(jīng)》作為歷史文獻資料;魯迅否定兩千年來的《詩經(jīng)》詮釋和“思無邪”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胡適是現(xiàn)代詩經(jīng)學的開山人,他說“《詩經(jīng)》并不是一部圣經(jīng),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神圣經(jīng)典”。他從文學、歷史學、語言學方面進行《詩經(jīng)》研究的方法,被學界普遍認可,標志著《詩經(jīng)》研究正式進入現(xiàn)代詩經(jīng)學階段。郭沫若反對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解讀,認為“我們當今的急務,是在從古詩中直接去感受它的真美,不在與迂腐的古儒作無聊的訟辯”。要求擺脫傳統(tǒng)詩學研究套路,完全憑借個人感受來解詩。他以此觀念出發(fā)創(chuàng)作《卷耳集》,開《詩經(jīng)》今譯之先河。古史辨派考辨《詩經(jīng)》,認為它是一部歌詩總集,而非圣經(jīng)。聞一多主張把《詩經(jīng)》當文學作品看,還《詩經(jīng)》以文學的本來面目。“文革”時期,《詩經(jīng)》更被定性為“奴隸主貴族文學”,研究徹底停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現(xiàn)代詩經(jīng)學進入新時期,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學科、多層面、全方位的研究特點,在鑒賞、譯注、詩經(jīng)學史、語言研究、文化研究、名物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呈現(xiàn)蓬勃之勢。

         

        近年來,學界開始認識到現(xiàn)代詩經(jīng)學文學定位研究的偏失,重新認識《詩經(jīng)》厚重的道德價值。2018年,劉毓慶在《百年來詩經(jīng)研究的偏失》一文中指出,20世紀《詩經(jīng)》研究的最大偏失是“忽略了《詩經(jīng)》對于建構中國文化及至東方文化的意義”。正是《詩經(jīng)》的道德教化作用,奠定了中國乃至東亞倫理道德與文化的基礎,這是單純的文學作品無法做到的。實際上,我們進行當代精神文明教育,三百篇中都可以找到針對性的篇章。如控訴分配不均和勞逸不均,反對暴虐損民,諷喻政治人物貪腐,宣揚孝親敬老,提倡友愛和平,即使是其中眾多的愛情婚姻詩篇,對追求戀愛自由和婚姻幸福,樹立正確戀愛觀和婚姻觀,在當代仍有現(xiàn)實意義?!对娊?jīng)》作為一部倫理的歌詠集,將中國古代人對于人生倫理的觀念,鮮明地反映出來?!拔覀円袊糯藢τ谑澜?、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態(tài)度觀點,最好的資料,無過于此《詩經(jīng)》三百篇。在這里我們見到文學與倫理之凝合一致,不僅為將來中國全部文學史的淵泉,即將來完成中國倫理教訓最大系統(tǒng)的儒家思想,亦大體由此演生?!薄对娊?jīng)》是先民為闡發(fā)人生倫理觀念,用詩歌形式進行表達的作品。其形體是文學的,實質(zhì)則是倫理的,是“文學與倫理之凝合一致”。

         

        中國的倫理學始創(chuàng)于20世紀初,目前尚有許多待開發(fā)領域,前孔子時期的倫理思想研究就是一個空白。而對《詩經(jīng)》的倫理性研究,恰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個空白。

         

        《詩經(jīng)》的倫理性,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初衷、內(nèi)容、情感表達等方面。其一,西周制定禮樂制度,禮以別尊卑,樂以合民心。樂以詩、歌、舞三者為一體,《詩》是當時樂教的一部分,在制定之初就具備明確的德育目的。其二,《詩》的來源有采詩、獻詩之說。采詩的目的之一是使天子觀風俗、察民心。獻詩是公卿本人所作或采于民間,獻于天子,詩作內(nèi)容一般是頌美和諷諫。采詩與獻詩體現(xiàn)出“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的雙向道德教化功能。能夠進入采詩、獻詩流程的詩,必然蘊含大量的道德內(nèi)容。實際來看,《詩經(jīng)》確實蘊含系統(tǒng)的倫理思想和豐富的美德德目。據(jù)初步統(tǒng)計,《詩經(jīng)》大約有文(凡59處)、武(45);溫(11)、淑(22);孝(18)、弟(56)、忠;敬(22)、篤(12)、勤(2)、哲(12)、平(18);仁(2)、友(23)、報(17)、信(22)、和(12)等五類十七個德目。其三,從情感表達來看,《詩經(jīng)》“言志”呈現(xiàn)出“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特點,情感表達無不籠罩在濃厚的倫理氛圍中?!啊对姟啡伲谎砸员沃?,曰:‘思無邪?!薄靶啊奔粗芡醭?guī)定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對立面,“無邪”即詩歌內(nèi)容盡合于周禮,中正無邪之作塑造著先民不偏不倚的性情。

         

        《詩經(jīng)》產(chǎn)生之后,以樂教或昌明義理的形式,啟發(fā)人的善念。美深化了道德的情感基礎,對善具有奠基和先發(fā)作用,因此可以作為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洞笮颉吩疲骸肮收檬В瑒犹斓?,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薄洞笮颉た资琛吩疲骸啊澜袒?,美謂使人服之而無厭也。”《詩》有音樂之美、文辭之美、義理之奧,使人在美的熏陶中樂此不疲地感發(fā)善念、通曉義理,從感情與理性出發(fā),立德成善、和睦天下。因此,《詩》教既是美育,又是德育。同時,善具有對美的二次生成性。道德品質(zhì)與外在形貌具有一體關系,良善的本性總會顯現(xiàn)為美的形象?!对娊?jīng)》中道德高尚的淑人君子,總是呈現(xiàn)秩秩之威儀、翱翔之體態(tài)。孟子曾說,一個有德的人,“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則“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孟子·盡心上》)。涵養(yǎng)浩然之氣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務,被這種道德化的浩然之氣充盈的狀態(tài)就是美。

         

        詩教熏陶、塑造了古代的君子人格,影響了中國人的倫理品格。人而無德,不足以立世。國而無德,不足以安穩(wěn)?!对娊?jīng)》培養(yǎng)的個體,合于禮法、溫和穩(wěn)健、進退得宜。受《詩經(jīng)》陶冶的社會,文而不弱、武而不暴、團結奮發(fā)、仁愛和睦?!对娊?jīng)》對德操的陶冶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但一旦對人的心靈世界產(chǎn)生影響,便可化為持久的人格魅力和穩(wěn)定的國家風貌。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