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書院——科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者:柴汝新
來源:《新閱讀》2019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二十日辛酉
??????????耶穌2019年5月24日
1986年國務院命名保定市為歷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市區(qū)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蓮池書院就是其中之一。
古蓮花池是我國北方一座著名的古典園林,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入選中國《十大名園》一書。2009年,由百萬名網(wǎng)民投票,百名專家評審,蓮池書院入選中國最美的十大園林之一。
古蓮花池始建于金元交替時期,即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歷史。它幾經興衰,先后屬于私家園林(元代稱雪香園)、官府園林(明代稱水鑒公署)、書院園林(清代蓮池書院)、皇家園林(清代蓮池行宮)和公眾園林(清末以后稱蓮池公園)。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起,這里是直隸省的高等學府——蓮池書院的所在地。在此后的170年間,這里不僅名師薈萃,且人才輩出。
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古蓮池時說:“蓮池有名,是因為有蓮池書院,蓮池書院當時在全國是很有名的?!惫派徎ǔ刂两襁€珍存200余通碑刻,著名的有唐代《田琬德政碑》、宋代《蔡京送行詩碑》、元代《老索神道碑》、明代《西夏文經幢》、清代乾隆、嘉慶、道光皇帝的御制詩碑以及蓮池書院法帖等。進入21世紀后,古園恢復和修繕了著名的“蓮池行宮十二景”,使它小巧玲瓏而意境邃遠的傳統(tǒng)風貌展現(xiàn)如初。
蓮池書院在清代存在了170年,從停辦到現(xiàn)在又經過了110多年,這期間蓮池書院好像真的不存在了,但是一種真正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是不會消失的。
清代蓮池書院建立、發(fā)展和興旺的背景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皇帝頒旨,要求各省大吏在省會建立一所書院。諭旨一下,各省督撫聞風而動。全國23所省級書院先后建成,保定蓮池書院即其一。
清末改革書院的浪潮,出現(xiàn)了一批提倡樸學,重視經史和文、算、天文、輿地等學問,注意培養(yǎng)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保定的蓮池書院從一開始建立就奠定了較好的學術基礎和良好的學風。尤其是在清末的幾十年間,能夠獨樹一幟,在全國有很高的學術聲望,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與保定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有關。保定處于燕南趙北之地,它既有以趙文化為代表的典型中原文化特征,又受到處于民族交匯之地的燕文化強勁雄渾之風的影響。從考古發(fā)掘來看,保定的早期文化主要是以西部滿城一帶的太行山東部大地。蓮池書院設在皇帝的家門口,自然需要特別照顧這個門面。蓮池書院不同于其他書院,一是常得到朝廷直接物質支援,二是有皇帝和朝廷大員常來視察,三是常派名儒碩學主持書院,四是常得京師學術風氣之先。有了這四條,蓮池書院就能在170多年中歷久不衰。另外,由于保定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zhàn)事也影響了它在封建社會早期的文化發(fā)育。
第二,蓮池書院在清代后期的發(fā)展,是有識之士針對封建社會末期官、私學校之弊和學術上的衰落、禁錮、偏頗所進行的批判、改革的結果。如章學誠提倡史義、史德,反對煩瑣主義;黃彭年主張博學多通;張裕釗想從桐城派古文和書法的改革中使中國的“古法”得以復興;而吳汝綸反對“守舊術”,重視新學,開東西學堂等,都說明他們對改革文化方面的一片苦心。
清代蓮池書院辦學概況
創(chuàng)建蓮池書院的,是時任直隸總督的李衛(wèi)。1733年五月動工,九月建成。
雍正皇帝指示各省建立書院時,并未明確這些省會書院屬于什么等級。三年后,乾隆皇帝即位,指出這些書院是用來接納由府、州、縣學“遞升”上來的優(yōu)秀士子的,書院是“古侯國之學”。所謂“古侯國之學”,是指西周學校系統(tǒng)中的“大學”。西周學校系統(tǒng)分“大學”“小學”兩級,“大學”是高等教育,因此,蓮池書院屬于“大學”,如今日之高等教育,是直隸省的最高學府。
一般的書院招收“生員”和“儒童”兩類。蓮池書院只招收“生員”。這些生員由省內各府、州、縣選送,再由蓮池書院考試合格,經省級官長批準后,才成為書院的學生。黃彭年第二次入主蓮池書院,開辦“學古堂”之后,又吸收省內的一些舉人和貢生入學,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人才,更使蓮池書院名聲鵲起。蓮池書院的學生享受公費,因此有名額限制。名額之內的稱“正課生”,名額之外自費的稱“附課生”。正課生于每年正月甄別考試時,如果不合格,即失去留院學習的資格,由附課生遞補,這是一種競爭機制。正課生與附課生均須在書院食宿,統(tǒng)稱“內課生”。另有一部分走讀生,稱“外課生”。鼎盛時期,蓮池書院共有內外學生120多人。
書院的課程設置有“經學”典籍,為“四書五經”。也學習詩歌和散文,如楚辭、唐詩、先秦散文和韓愈等人的文章。清代的官辦書院主要目的是,把士子引導到通過科舉考試,求得一官半職的道路上去。蓮池書院的考課分“月考”“歲考”。月考每月定時舉行。歲考在每年正月舉行,及格者才能作為正課生繼續(xù)留院學習??颊n又有“官課”“師課”之分。官課由地方官員出題、監(jiān)考和閱卷。蓮池書院地處省會,又是清河道署和保定府衙所在地,因此直隸總督、直隸布政使、直隸按察使、清河道員和保定知府“五大憲”要輪流來主持。師課由本院院長主持。兩種考試都模擬科舉考試,離不開寫作八股文、詩賦、古文、策、論等。一般為閉卷考試。一度采用開卷考試,以期提高答卷質量,不料滋生了抄襲之風。自張裕釗始,蓮池書院又增設“古課”,科舉功令文字以外的經史學問。各種考試成績優(yōu)異者可以得獎。獎分超等、特等、一等三個檔次,每檔又分若干名次。蓮池書院同清代其他書院一樣,沒有一定的學習年限,一般以學生學習合格或取得所期望的功名為限。清代三年一度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即算畢業(yè);中舉后也可留院繼續(xù)深造,何時離院即算畢業(yè)。沒有中舉者,只要學完規(guī)定的課程,并經甄別合格,也可結業(yè)。劉春霖從1890年2月考中秀才入蓮池書院學習起,到1899年選為拔貢生為止,歷時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其中品學兼優(yōu)者,由書院向總督舉薦,可以擔任教職或基層的公職。
蓮池書院的學風
古代的書院設置十分簡單,院長是書院教學和行政管理的總主持人,曾有山長、洞主、教授、主講等不同稱呼。下面僅設提調一人,管理行政和后勤。至于食宿、自學、學生管理,都由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任“齋長”來兼任。由于檔案資料于1900年遭受英、法、德、意四國侵略軍的破壞,今可考者僅以張鱗甲、夏宗瀾、章學誠、張裕釗、吳汝綸等16人。
張裕釗(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今鄂州)市人,為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咸豐元年舉人,工于古文,對訓詁也有研究,又精于書法。張裕釗厭惡科舉,崇尚“通經致用”之學,引導學生面向實際而學,接觸西學。宮島大八是張裕釗招收的日本留學生。南宮縣學碑是張裕釗的書法力作。康有為評價張裕釗的書法是“千年以來無與比”。
張裕釗任院長時的主要貢獻有四個方面。第一,講授古學,為直隸培養(yǎng)出一批文學之士。他在黃彭年教授古學的基礎上,將它納入考試,并將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選刊在《學古堂文集·首卷》中,以資鼓勵。第二,引導學生面向實學(主張“經世致用”),接觸西學。他十分注意西方的科學技術,向往對它“利而用之”,他經常以“策問”的形式要求學生回答有關新學的問題。第三,首開書院接待外國訪問學者和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風氣。張裕釗于1885年在蓮池書院接待了日本漢學家岡千仞,又于1887年招收日本青年宮島大八為徒。第四,引導學生學習書法藝術。在張裕釗指導下,學生們成立了書法藝術研究團體,每月舉行一次書評。宮島大八深得張氏真?zhèn)?,回國后,使張體書法在日本成為一個流派。為了紀念張裕釗和宮島大八的師生之誼,宮島大八的學生上條信山于1986年專程來保定蓮池豎立師生紀念碑。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安徽桐城(今樅陽)人。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1889—1902年任蓮池書院院長。吳汝綸院長任內的主要貢獻有四個方面。
第一,繼續(xù)開辦學古堂,培養(yǎng)出一批以詞章聞名的文人,使桐城文派在直隸具有強大的陣容。如清朝末科狀元劉春霖、北師大教授高步瀛、上?!吨腥A新報》創(chuàng)辦者谷鐘秀、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傅增湘、直隸通志局總裁賈恩紱等。第二,繼續(xù)接待來訪學者和招收留學生。日本漢學家梅原融、本田幸之助、上野巖太郎、金子彌平等,往來不絕。日本青年中島裁之,負笈來游,受教于吳汝綸。他回國后創(chuàng)辦同文書院,后來又在北京開辦東文學社,為直隸省培養(yǎng)了一批初步掌握日語和新學的人才。第三,重視新學,主張廢除科舉,引導學生關注西方的科學知識。第四,創(chuàng)設西文學堂和東文學堂。他于1898年在蓮池書院開辦西文學堂,從書院學生中選拔十七名資質穎異者參加學習,由英國傳教士任教。隨后又開辦東文學堂,由日本人任教。他引導學生學習歐美、日本等國的先進科學知識,為河北及周邊地區(qū)培養(yǎng)出數(shù)以千計的人才。
蓮池書院修復與保護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下半年,蓮池書院按照清政府的要求正式停辦。當時科舉未廢,原址改為“校士館”,繼續(xù)對士子的學業(yè)進行考核。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清政府下詔廢除科舉制度,校士館停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袁世凱在校士館原址建直隸文學館,文學館于1910年停辦。1912年,在蓮池書院舊址新建省立第二師范學堂附屬小學,后改稱保定師范附屬小學。
1949年后,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的文物保護和旅游事業(yè)發(fā)展蒸蒸日上,恢復蓮池書院成為保定人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共同夢想。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開始醞釀恢復蓮池書院。
1986年4月,保定市政府作出了古蓮花池復建規(guī)劃,計劃投資1150萬元。并向國家旅游局申請資金支持,國家旅游局當年撥款100萬元支持恢復蓮池書院。直到1989年12月,經保定市政府研究決定,由北京市史學會與保定市城市科學研究會聯(lián)合籌備重建蓮池書院。時任保定市市長田福庭為院長,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曹子西任常務院長。同時聘請高占祥、曹禺、黃胄、蘇秉琦、吳良鏞、鄭孝燮、羅哲文、史樹青、王學仲、沈鵬、梁斌、孫犁等27位黨政文各界名人為蓮池書院的顧問。保定市編委給了蓮池書院5個事業(yè)編制。
1990年1月13至15日,在保定召開蓮池書院建院暨保定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隆重而熱烈,社會反響很大。蓮池書院成立后,舉辦了研討會、講座、展覽和函授大學,整理了書院歷史,編寫出版了“蓮池叢書”等,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從2000年至2005年和2008年至2009年,古蓮花池分兩期工程恢復和修繕了著名的“蓮池行宮十二景”,小巧玲瓏而意境邃遠的傳統(tǒng)風貌展現(xiàn)如初,令古城人民和廣大游客歡欣鼓舞。關于古蓮花池及蓮池書院的專著有《保定古蓮池史略》《古蓮花池》《古蓮池碑刻選解》《蓮池書院》《蓮池書院研究》《古蓮花池碑文精選》《蓮池書院法帖》等。相信蓮池書院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實現(xiàn)恢復重建。
【作者簡介】
柴汝新,河北故城人。1964年出生,1982年入伍,先后畢業(yè)于石家莊陸軍學院、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大學文化,副研究館員?,F(xiàn)任中國書院學會理事、河北省博物館學會學術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保定市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委員、保定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保定市蓮池書院研究會秘書長、蓮池書院博物館館長等職。曾榮獲河北省文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保定市勞動模范、保定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編著有《蓮池書院研究》《不惑集》等著作10余部。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