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詠史詩評價歷史事件的獨特風格
作者:李閆如玉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十二日壬午
耶穌2019年6月14日
王安石的詠史詩中,不乏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評價歷史上著名事件的詩作。這類詩作無論是從評價的角度、思考的高度還是議論的深度來看,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價值。
角度新穎擅長翻案
清趙翼《甌北詩話》:“荊公少以意氣自許,專好與人立異,其性然也?!睆呐c前人不同的角度來評價人物、事件,善于“翻案”,是王安石詠史詩中的一大特點?!皩κ芳涊d或人們已認同的觀點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見,借以表達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比缰摹睹麇住罚?o:p>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蓱z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這首詩是王安石翻案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先從昭君出宮寫起,再寫回宮的漢元帝之懊悔和毛延壽被枉殺,隨后描述了昭君對故國的深深思念,最后筆鋒忽而轉(zhuǎn)入作者的看法,突出了主題。以往的昭君詩,往往都是將毛延壽當作悲劇的罪魁禍首來看待的,這首詩卻對此進行了翻案。王安石認為,昭君意態(tài)的美麗是畫不出來的,因此過錯不在毛延壽,而在于當時的君主漢元帝。這個角度是前人所未有的。一方面,用新穎的觀點表達了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另一方面,又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生發(fā)出“人生失意無南北”“人生樂在相知心”的感嘆,從而使昭君詩的主題得到了升華,開辟了新的境界。這首詩在當時即得到了歐陽修、梅堯臣、司馬光、曾鞏等人的唱和,可見其立意之新和影響之大。
再如《雜詠三首》(其二):
先生善鼓瑟,齊國好吹竽。操竽入齊人,雅鄭亦復(fù)殊。豈不得祿賜,歸臥自郗歔。寥寥朱絲弦,老矣誰與娛。
這首詩寫的是南郭先生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一直以來,南郭先生因在齊國的這一事跡,被歷朝歷代當作尸位素餐的典型。人們習慣用南郭先生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而占據(jù)其位的人,收到的評價也都是負面的。而王安石卻一反常態(tài),并沒有在詩中對南郭先生一概否定,強烈譴責。而是從南郭先生的角度出發(fā),首先敘述了其善鼓瑟的才能與執(zhí)政者喜聽竽的愛好不合的事實。認為南郭先生既未能如愿得到祿賜,又在齊國失去了容身之處,其實是個失意之人。最后,王安石甚至還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發(fā)出了老來寂寞的慨嘆。整首詩角度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善于翻案是王安石詠史詩的一大特色。通過提出與前人相異的對歷史事件的評價,體現(xiàn)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思考理性善于分析
王安石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對歷史事件的思考充滿了理性。他往往能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從本質(zhì)來看待、分析問題,從而得出深刻的見解。這一鮮明特點也體現(xiàn)在他的詠史詩里。如《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烏江亭是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之處。這首詩即寫的是項羽從垓下突圍后的實際狀況。歷史上人們關(guān)于這個事件的詩作,多從對悲劇英雄項羽的同情出發(fā)來作出相應(yīng)的評價,并表達了對項羽的惋惜。王安石則不然。他從理性的角度出發(fā),依據(jù)客觀事實和具體情況來分析形勢。他在詩中認為,歷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zhuǎn)的。項羽在幾次大敗之后,已經(jīng)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能夠茍且逃生,江東子弟們也不一定會再為他賣命了。失敗已成定局,大勢再難挽回。對項羽烏江之事的評價,體現(xiàn)了王安石獨到的歷史眼光以及思考歷史問題的理性。
又如《賜也》一詩:
賜也能言未識真,誤將心許漢陰人。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甕區(qū)區(qū)老此身。
《莊子》有這樣一段記載:漢陰有一位丈人抱著水甕澆水灌地,十分吃力卻沒有成效。子貢見了便建議他改用桔槔,一天便可以澆灌百畝,不料卻被漢陰丈人所拒絕,理由是“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子貢聽了十分慚愧,不能作答。王安石在此詩中對二人的行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作者批評漢陰丈人和子貢,認為“機械”“機事”和“機心”之間乃是人為強加的、牽強附會的聯(lián)系,二人卻盲目地以為是大有見道之語。過于保守頑固,不知變通,只是白白使自己受苦,毫無益處。從事件本身以及主人公的具體行為出發(fā)作出分析,得出了自己對這一事件的思考及評價。
在深入的思索和精辟的分析中評價歷史事件,讓王安石的詠史詩具有強烈的理性色彩,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議論精警發(fā)人深省
宋人的詩歌向來有好發(fā)議論之癖,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將這種特點概括為“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王安石的詠史詩中也常常體現(xiàn)此特征。作者從一個政治家的高度來對歷史事件作出評價,因而這些議論往往切中要害,予人啟示,發(fā)人深省,值得深思。如《宰嚭》一詩:
謀臣本自系安危,賤妾何能作禍基。但愿君王誅宰嚭,不愁宮里有西施。
詩中寫的是春秋時吳越相爭,而越國取得勝利這一歷史事件。宰嚭是吳國的大臣,因善逢迎,深得吳王夫差寵信。吳破越后,他受越賄賂,許越媾和,并屢進讒言,譖殺了伍子胥。古時候向來有“紅顏禍水”之說,認為君王身邊有姿色的女子常常是貽誤國家的禍害和根源。王安石則從歷史事實的角度來生發(fā)議論,認為對女性這樣的偏見是沒有道理的。此詩認為,吳國的滅亡,實際上是由宰嚭之類的奸臣一手造成。即使沒有西施這樣的女子在宮中,不誅殺宰嚭,吳國還是會滅亡。整首詩層層剖析,議論合理,說服力強,結(jié)論清晰到位。王安石通過對吳國亡國原因的客觀評論,將真正的責任歸咎于統(tǒng)治集團身上,不再用一介女子作為失敗者開脫的理由,從而引起人們的思考。
再有《范增》一詩:
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zhàn)紛紛此一時。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這首詩寫的是秦末戰(zhàn)爭時,范增主張“用牧羊兒”一事。范增是當時項羽的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歷來人們慣于認為,項羽的失敗有很大原因是沒有聽從范增的屢次勸告。而王安石認為,范增未必有多么高明?!坝媚裂騼骸保阜对鱿蝽椓航ㄗh,推尊在楚亡于秦后曾經(jīng)做過牧羊兒的楚懷王羋心,以號召百姓。從事實出發(fā),王安石認為,這一策略是不恰當?shù)?。從歷史的角度看,民心向背決定了最終的勝負。因而只要在政治上“有道”,多數(shù)人必然主動感附,也就能夠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然而范增卻提出通過尊“牧羊兒”來達到目的,是沒抓住重點?!锻S詩話》評價王安石此詩:“荊公詠史詩,最于義理精深?!伿吩娪腥绱说茸h論,他人所不能及?!蓖醢彩槍@一事件的議論獨到簡潔,令人深思。
王安石在詠史詩中議論歷史事件時,往往只用二十八字絕句便準確達意,具有短小精悍、發(fā)人思索而又令人回味的特點。
責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干春松】通過禮樂重塑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價值基礎(chǔ)
【下一篇】【晏建懷】儒將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