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崇實黜虛的治學之道
作者:林長發(fā)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西元2018年08月08日
戴震,字東原,清代著名思想家、考據(jù)學家、哲學家。他治學精深廣博,對于文字、音韻、天文、地理、歷法、算數(shù)等無不精通,對于后來中國的學術(shù)思潮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梁啟超稱他是“前清學者第一人”。戴震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集大成者,與他崇實黜虛的治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窺得端倪。
踏實勤勉,孜孜不倦,貧而不憂,苦中作樂
戴震自幼聰明穎悟,勤奮好學。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記載:戴震少年時跟著老師讀書,“過目成誦,日數(shù)千言不肯休”,對于《十三經(jīng)注疏》中經(jīng)和注的部分皆能背誦。他治學踏實嚴謹,精誠進取,一生專情于讀書。錢大昕《戴先生震傳》中說:戴震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時,“經(jīng)進圖籍,論次精審。晨夕披檢,靡間寒暑”、“悉心耘治,焚膏宵分不倦”。對于有些字義艱澀難明的文章,他也鍥而不舍地反復研讀,直到把文章理解得徹底通透。戴震家境清貧、生活拮據(jù),但從不以貧為憂,在貧困中筆耕不輟,苦中作樂。在寫作《屈原賦注》時,他甚至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每天只能吃少量的面食,卻仍然堅持不懈,終于著成大作。當《原善》首篇寫就時,他欣喜之情難以言表,吃飯亦覺別有甘味?!吨芤住だж浴ゅ琛氛f:“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倍斡癫蔑@然認為恩師戴震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他由衷地贊美道:“先生之處困而亨如此。”戴震雖天資卓越、博聞強識,但他從不自恃驕狂,而是腳踏實地、敏而好學,一生用功至勤,貧賤不能移其志。他是真正的君子,其勤勉精誠、其志堅行苦,堪為學人之表率。
追根溯源,實事求是,不迷信權(quán)威,不圖虛名浮利
戴震做學問“無一字不追問其義”,他認為傳聞、眾說、空言、孤證皆不足以定是非,只有從多方面廣泛搜集資料求證求實,互證之后,方能下定結(jié)論。對于某些證據(jù)不足的材料則要“闕疑”。他說“傳其信,不傳其疑,疑則闕,庶幾治經(jīng)不害”。戴震認為要做好學問必須追求“十分之見”。所謂“十分之見”,就是要堅持信而有征,講求證據(jù)充實可靠。要追根溯源,巨細無遺,以使其符合通道而無爭議。因此,戴震認為“學貴精不貴博”,他說,“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o:p>
戴震堅信治學應(yīng)當秉持“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以一時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的原則。既要不盲從于古圣先賢,敢于創(chuàng)新不泥古;又要堅持立論有根有據(jù),不先入為主,不為浮利虛名而嘩眾取寵。他曾在答友人的書信中寫道,“講明正道,修辭立誠,以俟后學”,至于他們是否聽信,是傳揚或是摒棄,是尊崇或者非議,他自己便不去關(guān)心了。因此,《清史稿·戴震傳》評價他:“研精注疏,實事求是,不主一家。”戴震以實事求是為準則,沉潛精研,兼通考據(jù)和義理之學,使二者相互為用,終于成為一代宗師。
志在聞道,學以致用,匡救時弊,濟世安民
戴震之治學志在聞道,他批評宋明理學家脫離訓詁而空談心性義理,主觀臆斷,穿鑿附會。戴震認為不訓詁字義、制度、名物等,便不能通六經(jīng)、孔孟之語言。語言既不通,道何可得而聞?因此,他批駁宋明理學家“譏訓詁之學,輕語言文字”是“欲渡江河而棄舟楫,欲登高而無階梯也”。而對于考證派,戴震則尖銳地批評道:“皆未志乎聞道,徒株守先儒而信之篤”、“治經(jīng)之士,莫能綜貫”,批判他們鉆進故紙堆里為訓詁而訓詁,脫離現(xiàn)實,舍本逐末,于挽救時弊、經(jīng)世濟民毫無補益。戴震的方法則是將兩者統(tǒng)合起來,在堅實的訓詁基礎(chǔ)之上來求得義理的通達。他認為只有拋棄以上兩種不同傾向的脫實向虛,才能最終實現(xiàn)“聞道”的目的。
戴震欲聞之“道”是實在的,確實可靠的,既關(guān)性天義理、又不脫離現(xiàn)世人事的大道。在戴震看來,只有立根于現(xiàn)實才可能推出性天大道。正如段玉裁所說:“先生之治經(jīng),凡故訓、音聲、算數(shù)、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考實,蓋由考核以通乎性與天道?!倍鴮W達性天,通達義理,則又可以更好地指導現(xiàn)世人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很多思想中清晰看到。比如戴震研究天文學是為了通曉日月運行和寒暑物候,然后用來指導農(nóng)人耕作,使不與自然規(guī)律相違背,所謂“敬天勤民,重人事也”。關(guān)于理欲之辨,他說“天理者,節(jié)其欲而不窮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窮,非不可有”,“理者,存乎欲者也”,目的顯然在于抨擊“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以突破宋明理學對于國人思想的禁錮,從而解放人性。他更將《孟子字義疏證》看作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因為此書之作乃是為了“正人心”。他說“今人無論邪正,盡以意見誤名之曰理,而禍斯民,故《疏證》不得不作”,表現(xiàn)出高度的挽救時弊、補天濟世的情懷。戴震“志在聞道”,目的是要與世相接、匡時濟俗。因此,洪榜稱戴震“抱經(jīng)世之才,其論治以富民為本”;章太炎則評價他“專務(wù)平恕,為臣民愬上天”。
戴震是學人的光輝榜樣,他以實事求是為原則,精誠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統(tǒng)合考據(jù)之學和義理之學,取長補短,最后達到“聞道”的目的,以指導現(xiàn)實的政治、社會和人生。戴震之治學態(tài)度、治學方法、治學目的皆崇實而反對虛空,我們不妨將其概括為“崇實黜虛”的治學之道?!俺鐚嶗硖摗钡闹螌W之道不僅使戴震取得了卓越成就,對于我們當代學術(shù)科研的進步和發(fā)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我們只有秉承和弘揚這種崇實黜虛、實事求是的實學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踏實勤勉、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孟憲實】《貞觀政要》的人本思想
【下一篇】【吳鉤】宋朝人用的鈔票是什么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