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中的“人道”
——四書究竟講了些什么(二)
作者:錢遜
來源:《前線》雜志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初一日壬申
耶穌2019年4月5日
孔子之教,兼內(nèi)外而言。對君子的要求,修己安人安百姓,不僅要求修養(yǎng)好自身,還要求關(guān)心他人,關(guān)心群體,關(guān)心天下大事。
古代道和德分言。道,即人生理想追求、價值觀。對道的追求通過德而落實于言行。
四書內(nèi)容豐富,涵蓋天道和人道。概括地說,有為人之道、為學(xué)之道、為政之道人道者三,天人合一、人禽之辨、中和之道天道者三,最后又提出“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將天道人道歸本于一“誠”。為人之道
儒學(xué)中心思想在講做人的道理,為人之道可謂四書中心思想。其要點有以下幾點。
一是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標。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o:p>
二是對君子的要求?!爸居诘溃瑩?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边@四方面要求是學(xué)做君子的綱要,中心是道?!熬訉W(xué)以致其道?!本樱侨烁裢晟频娜?,而非局限于僅只掌握某種專門知識或技能的專家。
三是君子之道,修己安人。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o:p>
這里,分別回答了人生的兩個基本問題: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guān)系、個體與群體的關(guān)系。精神和物質(zhì)的關(guān)系,“義以為上”,要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個體與群體的關(guān)系,“群己統(tǒng)一”,要自覺把個人放在群體中,作為群體的一分子,自覺擔當個人的社會責任,在群體的發(fā)展中求個人的發(fā)展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義以為上”和“群己統(tǒng)一”,是兩項最基本的核心價值。圍繞這兩個問題,義利、公私關(guān)系問題成為傳統(tǒng)文化長期討論的基本問題。問題的核心是義利關(guān)系,公私關(guān)系實質(zhì)上也就是義利關(guān)系?!墩撜Z》:“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睹献印罚骸胺瞧涞溃瑒t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o:p>
對君子的要求,體現(xiàn)在內(nèi)在的本質(zhì)和外在的言行表現(xiàn)兩個方面?!墩撜Z》:“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克己復(fù)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要求仁禮統(tǒng)一?!睹献印穭t說,“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以仁義統(tǒng)一代替了仁禮統(tǒng)一。
四是君子之德。古代道和德分言。道,即人生理想追求、價值觀。對道的追求通過德而落實于言行?!墩撜Z》提出多項德目,可概括為一般的共同的人際之德和個別的特殊的人倫之德兩類。孝悌忠信即分別屬于兩類。孝悌屬后者,忠信屬前者?!墩撜Z》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忠信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并多次提君子以忠信為主?!睹献印诽岢鼍?、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之教,突出孝悌的意義。
五是士君子的人格尊嚴?!睹献印罚骸疤煜掠羞_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笔烤右杂X認清自身價值和人格尊嚴之所在,不為權(quán)勢地位、物質(zhì)享受所動。孟子批評當時人說:“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睘閷W(xué)之道
學(xué)為君子,全在于學(xué)。學(xué),覺也,效也,亦即修身。為學(xué)之道亦即修身之道,是貫穿于四書全書的中心內(nèi)容,其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三綱領(lǐng)八條目。《大學(xué)》提出“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綱領(lǐng),“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可見古人為學(xué)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是初學(xué)入德之門。
二是文行忠信?!墩撜Z》:“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蔽?、行是孔子之教和君子修身的兩個方面,忠、信是教育和君子立德修身的主要內(nèi)容。
三是為己有恥。《論語》:“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為仁由己”。為學(xué)修身完全立足于一己的自覺和努力。對士君子的要求,首要的是“行己有恥”?!睹献印罚骸叭瞬豢梢詿o恥”,“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四是誠意慎獨?!睹献印贰洞髮W(xué)》《中庸》都談?wù)\意。誠,真實無妄之意。修身立德,為善去惡,要如“惡惡臭,好好色”,完全出于內(nèi)心自覺。一心只為自身的提升、完善,無絲毫雜念他求。欲誠其意,必慎其獨。于他人不知而己獨知之處,尤要戒慎恐懼,預(yù)防、遏止雜念之滋生。
誠意慎獨,要在反求諸己?!墩撜Z》:“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孟子》:“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薄皭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o:p>
五是養(yǎng)浩然之氣?!睹献印罚骸拔疑起B(yǎng)吾浩然之氣?!薄熬犹煜轮畯V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边@是浩然之氣的實際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吧辔宜?,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边@是養(yǎng)成浩然之氣的人生價值觀的基礎(chǔ)。
為政之道
孔子之教,兼內(nèi)外而言。對君子的要求,修己安人安百姓,不僅要求修養(yǎng)好自身,還要求關(guān)心他人,關(guān)心群體,關(guān)心天下國家大事??酌隙加兄螄教煜碌闹鞠蚝捅ж?。所以,為政之道亦是四書重要內(nèi)容?!墩Z》《孟》《學(xué)》《庸》都有涉及。
第一,德治仁政??鬃又v政者正也,為政以德?!罢哒?。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為政之本在正名。正名之本在正人,正人之本在正己。孟子講仁政:“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薄暗蓝逝c不仁而已矣?!薄叭私杂胁蝗倘酥?。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薄耙圆蝗倘酥模胁蝗倘酥?,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第二,恃德不恃力?!墩撜Z》:“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睹献印罚骸耙粤偃收甙裕员赜写髧?;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o:p>
第三,以民為本。首先是以民生為本。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逼浯问敲駸o信不立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墩撜Z》: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泵献釉唬骸拌罴q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再次是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o:p>
第四,舉賢才,賢者在位?!墩撜Z》: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敝俟瓰榧臼显?,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薄睹献印罚骸白鹳t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薄百F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第五,君臣關(guān)系?!睹献印罚骸熬暢既缡肿?,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span>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