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心論
作者:夏海
來源:《學(xué)習(xí)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廿六日丙申
耶穌2019年6月28日
心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范疇,其名言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先秦諸子中,只有孟子關(guān)注心的范疇,建構(gòu)了比較完善的心論,使心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鍵詞和基本概念,深遠地影響了宋朝理學(xué)和明朝心學(xué)。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對于修身養(yǎng)性和塑造良好人格,進而治平天下,都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本心是前提
沒有本心,就沒有孟子的心論。類似的概念還有一個是良心,“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良心與本心是同一概念,可以互通互換。在孟子看來,本心是人所固有的仁義禮智四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敝祆渥⒃唬骸皭烹[、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tǒng)性情者也?!北拘氖且环N善的存在,具有道德情感指向,發(fā)而為情為性。人心本善,自然表現(xiàn)為人性本善,本心和性善一體兩面,合二為一。
孟子舉例從兩個方面說明本心和性善與生俱來,對于兒童而言,是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對于成人而言,是惻隱之心。所謂惻隱之心,是成年人在兒童將要掉入井里的緊迫情境中,自然而然、情不自禁產(chǎn)生的心理情感,“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既使人性本善在形而上層面得到驗證,也說明在“四心”中,惻隱之心是根本;在仁義禮智中,仁具有更基礎(chǔ)的地位。孟子最擔憂的是人會失去本心。這就像有的人為了住上華麗的住宅,為了有嬌妻美妾的侍奉,為了得到貧窮和困乏者的恭維,而不辨禮義地接受了往昔怎么也不肯接受的萬鐘之祿,以致失去了本心,“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存心是關(guān)鍵
人心本善,孩提階段的心是善的。人生卻不能停留在孩提階段,而是不斷地向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階段成長演進。在成長演進過程中,任何人都會經(jīng)常遇到物欲和功名利祿的誘惑。能否經(jīng)受住誘惑,保持住本心,是任何人都要面臨的大問題。在孟子看來,能保持住本心就是有德行的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針對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誘惑和煩惱,孟子提出了存心的觀點,“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本优c一般人同時成長,卻能夠超越一般人,主要是因為君子能夠存心,保持住本心。孟子認為,存心要養(yǎng)其大者。人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結(jié)合體,兩者不可分割,大者指人的社會性,小者指人的自然性。存心不是要拋棄人的自然性,而是要先立人的社會性,存赤子之心和養(yǎng)仁義之心,“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yǎng)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yǎng)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
同時,存心要求其放心。放心是失其本心和放其良心。對于人生修養(yǎng)而言,存心最大的隱患就是放心,孟子嘆息:“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強調(diào)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把丟失了的本心找回來、存起來,“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作為修身的實踐途徑,求其放心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找回丟失的本心和良心,回到心的本然狀態(tài),使之獲得自覺的呈現(xiàn),其內(nèi)在的仁義禮智之人性才能有實踐的基礎(chǔ)和前提。
養(yǎng)心是方法
養(yǎng)心與存心密切相關(guān),養(yǎng)心是為了存心,保持住善良的本性和赤子之心。在孟子看來,養(yǎng)心要寡欲。物欲有害于養(yǎng)心,功名利祿和感官欲望最容易侵蝕本心,“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寡欲不是禁欲,孟子承認“食色,性也”。食色等欲望不可能禁止,卻可以減少,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朱熹對“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作出了明確界定:“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養(yǎng)心要養(yǎng)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心領(lǐng)氣,氣隨心,互相配合,共同保持本心,“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别B(yǎng)浩然之氣,既要合乎正義和道德要求,又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努力,持之以恒地堅守,“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養(yǎng)心要反求諸己。反求諸己,是指人生遇到挫折和困難的主要原因,在己不在人,在內(nèi)不在外?;獯煺酆涂朔щy的主動權(quán),完全取決于主體自身的認識、行動和選擇。反求諸己貫穿于孟子的全部思想,“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尤其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時,更要堅持反求諸己:“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币馑际?,當遇到愛人時,別人不理解;管理別人時,別人不服管理;禮敬別人時,別人無動于衷,都要反過來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適宜。只要自己行為端正了,別人自然會有回報。
盡心是目的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边@段話內(nèi)涵豐富,內(nèi)聚著心、性、天、命四個范疇,匯集了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yǎng)性、事天、修身、立命八個命題。其中,心是最重要的范疇,知性知天的基礎(chǔ)是盡心;事天立命的前提是存心。
在孟子看來,盡心要成為君子。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盡心的首要目標。通過存心養(yǎng)心,塑造理想人格,使人的身體與心靈、言語與行為洋溢著性善的光芒,一見即知有大人之象,一望便看到君子之貌,“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盡心要擴而充之。人性本善只是道德萌芽,說明人存在著向善為善的基因和趨向,孟子稱之為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萌芽需要呵護和精心培育,才能開花結(jié)果,長成參天大樹;善性必須經(jīng)過自我修養(yǎng)和擴而充之,才能發(fā)展成為完美的道德。自我修養(yǎng)是為了塑造君子人格,擴而充之則是在君子人格的基礎(chǔ)上入孝出悌、治平天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盡心要施行仁政。從本質(zhì)上說,孟子思想是為政治服務(wù)的,其心論也不例外。孟子堅持人性本善,說到底是為治平天下提供終極依據(jù),“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盡心要無愧于心,“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無愧于天和人的關(guān)鍵在心,趙岐注云:“不愧天,又不怍人,心正無邪也?!?o:p>
雨果有言: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比海還要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大的是人心。這是對人心的禮贊,也是對人心的期盼。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心之大、人性之善只是一種可能和傾向,能否由可能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由傾向發(fā)展為大勢,則取決于主體的選擇和人自身的修養(yǎng)。孟子的心論在大聲地告訴我們:追求人心之大,實現(xiàn)人性之善,非不能也,而在為也。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