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專訪】余敦康教授:“和諧”——中國文化的世界價值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9-07-15 12:45:13
        標簽:余敦康、和諧

        原標題:《“和諧”:中國文化的世界價值——余敦康教授訪談錄》

        受訪者:余敦康教授

        采訪者:路強

        來源:《晉陽學刊》2014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十三日癸丑

                  耶穌2019年7月15日

         

         

        導語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興起,以及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呼聲高漲,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探討也越來越深化了。特別是“和諧社會”的提出,使得“和諧”這個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的概念,引起了思想界的廣泛關注。從思想源頭上來說,“和諧”一詞源于先秦時期,而其內(nèi)蘊的意義則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思想中。與此同時,“和諧”又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基本潮流。在這個意義上,“和諧”具有著一種縱貫古今的價值。那么如何理解“和諧”的起源與內(nèi)涵,乃至如何真正進行“和諧”的實踐,都成為當代中國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諧”作為一種價值,同樣具有一定的普世意義。那么,我們?nèi)绾味ㄎ贿@一價值,并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呢?對此,我刊訪談了我國著名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余敦康教授,為我們從多個層面來解讀“和諧”這一價值。

         

        余敦康教授簡介:余敦康,男,湖北漢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化書院導師等職。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八屆、第九屆委員。從事中國哲學史、思想史研究,代表著作有《何燕王弼玄學新探》、《內(nèi)圣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xiàn)代闡述》、《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合著)、《中國哲學論集》、《易學今昔》、《周易管理學》等。

         

        采訪者:路強(以下簡稱路)

        被采訪者:余敦康教授(以下簡稱余)

        訪談時間:2013年8月

        訪談地點:北京大學

         

        一、中國文化特色的核心就是“和諧”

         

        余先生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刊的訪談。據(jù)我們了解,您在《周易》方面的研究頗有造詣,我們都知道,周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極高,從目前來看,周易的流傳版本非常多,那么您是否能夠先談談周易中的思想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啟示是什么?

         

        2012年,我在社科院歷史所思想史組進行了一次座談,主題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是什么?,F(xiàn)在既然提到民族復興,那么究竟中國5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東西?這個座談的內(nèi)容被總結(jié)成了一篇文章,后來《炎黃文化輯刊》又把我兩年前的_篇訪談發(fā)表了出來,這兩個都是從不同角度談這個問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竟是什么東西?一百多年來,中國人自己都說不清楚,大體上形成了兩派意見。一派意見就是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道統(tǒng)”,其中沒有民主,沒有科學?!拔逅摹币院蠡旧鲜沁@種看法。既然沒有民主,沒有科學,那么就需要把西方產(chǎn)生的“民主”、“科學”,也就是我們說的“德先生”、“賽先生”請過來。在當時,中國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就是“越批判越革命”,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當時的年輕人,包括我自己也是這個樣子的。要反傳統(tǒng),因為覺得反傳統(tǒng)才是革命的,要民主和科學,只有民主和科學才能使我們現(xiàn)代化。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就沒有價值了,傳統(tǒng)文化在這時候叫做封建專制主義。那么,從現(xiàn)在來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究竟是不是封建專制主義,這個問題是可以討論的?!笆恰?還是“不是”,這里就產(chǎn)生一個爭論。有一次,我的一個學生講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民主和科學。另一位導師就直接指出說,不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是王權主義,王權主義就是專制主義。當時就引起了一場爭論,這也是當時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我看來,現(xiàn)在就需要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重新解釋,重新認同。如果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絕對沒有民主和科學,沒有任何現(xiàn)代化的因素,那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就是有問題的,或者說也就談不上復興。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傳統(tǒng)文化中就沒有什么有用的東西了。

         

        這個問題應該從改革開放說起,文革期間破四舊,反對“封資修”,其中所謂的“封”就是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最極端的就是當時的批林批孔。粉碎“四人幫”以后,國門漸漸打開,西方人來訪問中國的時候,想看看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什么態(tài)度,第一個訪問的不是北京,而是山東,孔孟之鄉(xiāng),想看看中國人對孔子的態(tài)度是什么樣子的。當時李先念是副總理,就說可以把曲阜的孔廟、孔陵都清理一下,因為外國人要來參觀了。這是打開國門的一步。那么對孔子就應該做一個新的評價了,因為以前對孔子的定位是:“孔子是一個復辟奴隸主反動統(tǒng)治的思想家”。當時的《歷史研究》有個副主編,龐樸先生,寫了一篇文章為孔子平反。他說,首先可以不談孔子是否是一個思想家,或者政治家;但是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孔子是一個教育家。這可以說是對孔子的第一次平反。

         

        但是這一次平反還不夠,復興傳統(tǒng)文化,或者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什么東西,必須在對孔子有一個全面的正確評價這樣一個基礎上才能進行。這個問題在當時就很有爭論,也正是這個問題就與我們剛才說的那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竟是什么東西相關。后來到了1989年10月,就在北京開了一個國際的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會,這在當時打破了外國對中國的封鎖。這個會當時開得很成功,來了200多人。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接見了這些會議代表,并代表國家公開做了演講,表態(tài)說中國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弘揚儒學。這也就是說,中國的儒家思想,乃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代表了中國很好的一個形象,這當然是一個政治上的結(jié)果。所以說經(jīng)歷了反反復復的爭論,那么究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什么,是王權主義還是其他的什么東西。這個不會因為國家領導人的表態(tài)就有了定論,大家還在爭論,或者說作為中國人也應該去討論這個問題。

         

        從1989年以后,儒學,或者說國學,就漸漸恢復了信譽,雖然它的內(nèi)核是什么還在進一步討論,特別是說是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缺乏民主和科學,以至于構(gòu)成對現(xiàn)代化的阻力。這_討論就到了世紀之交,這個時候有一個事件,就是中國對抗東南亞的1998年那次金融危機,并且成功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的起飛。這時候,全世界面對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就開始討論,中國經(jīng)濟崛起背后的文化的支撐到底是什么。這就涉及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質(zhì)的問題,當時好多學者就指出,這是得益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后來黨中央就做了一個決定,也就是在十六大的時候,就提出了以“和諧”作為中國的一個核心價值觀。中國在未來要構(gòu)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國的崛起應該是一個和平的崛起。世界的發(fā)展應該是和平的發(fā)展,而不是革命和戰(zhàn)爭。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應該是和諧共處的關系。也就是說,中國在國內(nèi)應該構(gòu)建和諧社會;在國際上應該和所有的國家一起來構(gòu)建和諧世界。

         

        “和諧”這兩個字就是來自于“周易”的思想。有些學者研究,就發(fā)現(xiàn)周易的思想有這個價值。用周易的幾句話就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我們可以看到,在故宮里就是根據(jù)周易的思想建設了3個大殿:保和殿,太和殿,中和殿??梢哉f,中國的五千年文化,說起來很多,但歸結(jié)起來就是個“和諧”。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可以說這是黨中央把和諧思想提得很高了。這也體現(xiàn)了周易思想與當今時代的密切關系。

         

        改革開放以后,國內(nèi)興起了一股國學熱,而國學熱的核心就是一個和十皆觀在起作用,而學者們就應該在這個范圍內(nèi)來做很多事情。在21世紀,應該將和諧價值觀進行進一步的宣傳,使之家喻戶曉。中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的“道統(tǒng)”,也就是它一脈相承的東西,并不是專制,而是和諧。五四以來的近百年,中國的文化曾受到一種懷疑,這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一種現(xiàn)象,因為,當時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就需要以一種反傳統(tǒng)的方式來促使中國復興。那么,在現(xiàn)在這種情況,國力已經(jīng)強盛了,和諧的提出就是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國學的核心價值是和諧,而周易則是這個和諧的價值的重要載體。盡管中國歷史上很多典籍都提到了和諧這一理念,但是將之提升到哲學這個高度的,最為主要的就是周易。

         

        那是不是就是說,和諧也就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同時又是世界文明的未來的方向呢?

         

        中國文化究竟是什么樣子的,這個說起來很長。在同西方文化接觸以前,中國文化自成一格,它與西方、與印度都不一樣。五四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看法,當時中國的思想界分為3派,一派是反傳統(tǒng),一派是維護傳統(tǒng),還有一派是重新認識傳統(tǒng)。對傳統(tǒng)進行新的認識的這一派以梁漱溟為代表,他在當時寫了—本書《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按照他的看法,存在著東方文化、西方文化與印度文化。從現(xiàn)在來看,這3種文化各有各的好處。這3種文化基本上是世界文化幾千年來的主要構(gòu)成要素。在3方碰撞之后,中國的文化今后會有怎樣的走向呢?他說中國的文化是中和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向前的文化,印度的文化是向后的文化。西方文化偏重于科學,印度文化偏向于宗教,中國文化在科學和宗教之間采取了折中的態(tài)度。梁漱溟這個說法也不錯。將來的發(fā)展一定是3方文化各取所長的一個融合。中國的文化在“五四”以前,乃至1949年以前,都是與西方文化采取一種斗爭的態(tài)度。在1949年以后呢測是全盤的“蘇化”,走蘇聯(lián)的道路。但是,走了幾十年之后又和蘇聯(lián)鬧翻了。由此看出,無論是西方道路還是蘇聯(lián)道路,我們發(fā)現(xiàn)都不適合自己,最后才提出了中國特色這么一條道路。這里所謂的中國特色就是以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為特色的。我認為,這個路是可以走通的。

         

        二、中國文化要凸顯自己的解釋方式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似乎并不缺乏一種解釋的傳統(tǒng),但是我們似乎很少將這種特有的解釋方式抽離出來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對象。那么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梳理,并進一步確立自己這一獨特的解釋路徑呢?

         

        其實,中國的解釋學傳統(tǒng)是很深厚的,特別體現(xiàn)在經(jīng)學傳統(tǒng)之中,五經(jīng)之學幾乎就是一套解釋傳統(tǒng)。但是我認為嚴格地說,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經(jīng)學”。所謂經(jīng)學,就是文化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具有的最基本的經(jīng)典,有最基本的核心價值觀,有基本的哲學概念,這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民族都有這個東西。

         

        有一個文化軸心期的理論,德國的雅斯庇斯說的,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也就是相當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世界上有3個地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區(qū),希臘、印度和中國,這3個地方形成了軸心區(qū),產(chǎn)生了文化上的突破,也就是由古代的原始宗教過渡到宗教哲學。這3個地區(qū)都產(chǎn)生了自己的哲學家,也產(chǎn)生了自己的經(jīng)典。比如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印度有佛教、有婆羅門教;在中國有儒家、道家,有老子、孔子。這3個地方不僅形成了自己的經(jīng)典和哲學家,同時這些經(jīng)典和哲學家也形成了自己哲學的核心概念。至此開始,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都以公元前6世紀開始的經(jīng)典為根據(jù),進行不斷的詮釋、不斷的解釋。這種解釋不是復古,而是根據(jù)解釋來返本開新,就是要從原點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這樣幾千年來一直循著這個路子在發(fā)展。按照這個理論來說,我們的文化與解釋從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就開始形成。而且中國的文化還有個更高的源頭,就是“五經(jīng)”,老子和孔子都是根據(jù)“五經(jīng)”來的。因此經(jīng)學是不能丟掉的,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解釋傳統(tǒng)不會丟掉。

         

        中國否定自己的傳統(tǒng)這樣一種情況,在過去是沒有的,就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刺激之后,才產(chǎn)生了這么一種思想。特別是在近代,兩種文化碰撞之后,中國認為落后就要挨打,那為什么西方先進而我們落后呢?這個時候我們認為我們的解釋也相對落后,但這是一個暫時的現(xiàn)象,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間內(nèi)產(chǎn)生的一個心理反應。這個時候一過,馬上就會變回來了?,F(xiàn)在就是變回來的時候了。

         

        那么在目前這個階段,隨著文化的交融與互通,中西方不同的解釋路徑自然也會發(fā)生碰撞。那么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nèi)绾蝸砜创煌幕由斐龅奈幕忉尫绞侥兀?o:p>

         

        以前各種文化都處在封閉的社會中,中國、西方、印度等文化,都走了不同的解釋道路。后來有個全球化的時代,特別是在現(xiàn)代,世紀之交到21世紀的時候,是一個網(wǎng)絡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西方與東方形成了一個呼應、共生的關系,而不是一個“零和”的游戲。中國和其他國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彼此的利益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連接體。在全球化的時代,無論是西方的文化,還是中國的文化,都沒有優(yōu)劣可言。

         

        前一陣子有這樣一個討論,就是拿歐洲和美國來比較,就是說20世紀是歐洲的思想和美國的思想有所不同。有一本書寫到美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它強調(diào)個人奮斗,遵循一種強者的邏輯,它認為可以憑借個人的努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幸福。歐洲的文化也一度認為是這樣,但是在歐洲大陸上,強者的邏輯很容易。

         

        走到極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可以說就是證明,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在歐洲發(fā)生的。因為在強者邏輯中,會發(fā)生強強相斗、一山不能容二虎的情況。到了二戰(zhàn)以后,也就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以后,歐洲人開始檢討自己的文化,他們認為那種強者邏輯為特色的文化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個人奮斗必須建立在團結(jié)的基礎上,所以歐洲就開始建立自己的歐盟。歐洲的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法國和德國的文化,這兩個緊鄰的國家都很強大,文化底蘊也都很深厚,但是,在幾百年之間這兩個國家結(jié)成了世仇,戰(zhàn)爭不斷。二戰(zhàn)以后,法國的戴高樂、德國的阿登納就提出,兩個國家不能成為世仇,而要化敵為友。所以就首先結(jié)成了煤鋼聯(lián)盟。從煤鋼聯(lián)盟為起點逐漸形成了一個歐洲的經(jīng)濟共同體,提出了消除戰(zhàn)爭,化敵為友,于是由法國和德國牽頭,將周圍的一些國家漸漸聯(lián)系在了一起,最后直至發(fā)展成為20多個國家形成的歐盟。歐洲聯(lián)盟的形成就是歐洲文化由個人主義向集體主義過渡的一個典范。如果說20世紀的時候,以個人奮斗為代表的“美國夢”流行于世的話,那么21世紀“歐洲夢”就逐漸顯現(xiàn)出它的價值了。

         

        那么相比較于世界,中國的文化是怎樣的呢?我認為它與“歐洲夢”是相聯(lián)系的,中國的文化就是要用和諧來取代斗爭,這樣的一種思想為全世界樹立了典范,這是一種具有普世性價值的思想,使21世紀的中國對于世界發(fā)展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世界性的團結(jié)與合作將使得中國的“和諧”文化成為整個時代的特色

         

        那是不是就是說,歐洲是經(jīng)歷了一番自我的內(nèi)部的斗爭和反省來建立團結(jié)的理念,而中國的文化本身就內(nèi)蘊了這樣一種價值。那么這種相互的溝通是不是就意味了文化上的中國時代將會來臨?

         

        從某種意義上是可以這樣說的。

         

        那么在這種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中,盡管中國的文化表征具有優(yōu)勢,但是同樣需要我們?nèi)ノ瘴鞣降哪男┮兀?o:p>

         

        余:的確,從全世界來說,應該把人類看作一個整體。西方的文化與中國的文化差距很大。比如美國的文化,用中國的話來說,就是具有一種陽剛之氣。個人奮斗,追求個體的強大,在國外取得了很大成就。憑借個人的力量,加之自己的歷史負擔較少,使得美國發(fā)展得很強盛,比較典型的就是形成了所謂的“美國夢”。美國的歷史只有3百年,大概是17世紀的時候,一批英國人由于信仰“新教”,在英國受到迫害,才乘坐“五月花號”來到美洲,成為第一批移民。他們由一無所有,憑借個人的奮斗,實現(xiàn)了在美洲的扎根和發(fā)展,就漸漸形成了這樣一種傳統(tǒng)。就是說歐洲人如果在當?shù)責o法生存或受到迫害的話,就可以來美國,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這可以說就是美國夢最初的來歷。在美洲十分富饒的地方,他們就形成了一種“牛仔精神”,他們依靠個人奮斗來這里開發(fā)、淘金,而且也成功了。他們成功了以后,就感召了歐洲的很多流浪漢,離鄉(xiāng)背井去美洲討生活,美國就逐漸被開發(fā)起來了。在美國的土地上產(chǎn)生了一種“美國夢”,這與他們的開拓精神是分不開的。但是,這是人類歷史上特殊的現(xiàn)象,在美國既沒有歷史負擔,也沒有封建的傳統(tǒng),它一開始就形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的。所以,美國夢在當時的全世界都很流行,這種開拓精神在當代還是很有意義的

         

        從歐洲來看的話,我們說歐洲的文化是經(jīng)過了一種反思的,如果按照它們傳統(tǒng)的思路延續(xù)的話,是必然會產(chǎn)生斗爭的。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繼續(xù)斗爭的話,他們的文化是無法繼續(xù)的,因此就開始走向團結(jié)。這種團結(jié)首先是由法國和德國發(fā)起的。當然,中國文化的精神也需要重新解釋。中國文化一開始與歐洲的文化就不一樣,從源頭上開始就有差別。從一個現(xiàn)實的例子來看,我過去在中央民族大學任教,中國的56個民族都在一個共同的校園中,相處得很和諧,沒有形成民族的沖突、文化的沖突。這種情況是中國獨有的。這種現(xiàn)象的文化源頭要追溯起來,可以追溯到很早。費孝通有個說法叫做多元一體,既是多元的,又是一體的。歐盟現(xiàn)在有25個國家,這也體現(xiàn)了這種多元一體。

         

        四、“和諧”文化的源頭在于中國的重視家庭的思維方式

         

        路:在您前面的談論中,包括您曾經(jīng)的一些著述,我們能夠看到您對中國文化中的“和”這一概念極為重視,很多學者也提出了相應的論述。但是,這個“和”到底應該怎么理解和界定,似乎又很難說清,我們想請您進一步談談您對“和”的理解。

         

        這個概念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很簡單,這和中國的思維方式有關。從堯舜開始,中國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于家庭的重視,認為家庭很要緊。中國強調(diào)家和萬事興,為什么家和就可以萬事興呢?這是從文化的源頭上被決定的,道理就是一個,以家庭為核心。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搞好了,國家就能好了,國家搞好了,萬邦才能延續(xù)。在堯舜的時代,堯帝在將華夏族建立成一個文化共同體的時候,就提出“克明俊德,以親九族”。首先要把家族聯(lián)系好了,部族就好了;部族好了,萬邦就好了。它就是這樣推出來的。所以才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以及之后說的“九族即睦”,“協(xié)和萬邦”。

         

        既然家族要好、要和諧,那么家中的兄弟姐妹,家族中的很多的人之間的關系怎么來處理?這就牽扯到如何讓家族凝聚。是講利益、講財產(chǎn),還是訂契約、協(xié)約。這些都不是,而是靠感情。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感情很重要,因此注重情愛、仁愛。這個和西方不同,西方更多地斬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而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也就是訂條約,形成契約關系。個人意志無論是父母兄弟,都是不能干涉的。如果將這種關系抽象出來的話,我們不妨把人類看作一個大家庭。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情感為主的話,好多矛盾就比較好解決。這種解決既不是單純的法律的方式,也不是道德的方式,而是一種感情的方式。這種感情就是一種將心比心,這里面沒有什么理論好講,就是作為人,要比心,依靠人的良心、同情心等情感的交流。親子之間,兄弟之間的友愛,推廣到人與人之間,講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化敵為友。這就是中國人解決矛盾的方式。在歷代政治中,也是一個政治策略。這一點可以說已經(jīng)內(nèi)化到中國人的血緣因素中了,成為一種文化基因。這不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民族界限的問題。因此,中國作為一個有56個民族多元一體的國家,中國的民族之間雖然有矛盾,但是很多矛盾所以都可以慢慢解決,都得益于此。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宗教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沒有宗教戰(zhàn)爭,一家五口人可以分信5個不同的宗教,但在一個家庭里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和為貴”。其中雖然有利益關系,但是它的基點是感情。因此,家庭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可以說也是證明家庭重要的一個事實。以前,我們搞人民公社,斗私批修,搞得不成功,大家都沒飯吃。但是改革開放以后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家庭的力量體現(xiàn)了以后,相應的一些問題就都解決了。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經(jīng)驗是非常有遠見的。

         

        五、重建“禮樂文化"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途徑

         

        正像您提出的,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情感很重要,而且這種情感構(gòu)成了“和”的基礎。但是情感的和諧依靠道德良心來維護,而道德良心存在著很強的不穩(wěn)定性。有很多學者提出,將社會的和諧和有序完全建立在道德良心的自覺上是很天真的,必須建立剛性的秩序。那么如何來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說,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有嚴肅的法律和秩序,需要那種丁是丁、卯是卯的規(guī)矩,情感是在融合的方面起作用。我們并不是完全不學習西方,西方和東方不是相互取代的關系。情感和契約之間需要一種張力,二者要形成一種更好的平衡,二者也要進行更好的結(jié)合。

         

        中國在傳統(tǒng)上也有禮樂文化的博弈。中國傳統(tǒng)講的禮樂社會,禮主分,強調(diào)上下、尊卑、親疏;樂主合,強調(diào)一種感情、一種聯(lián)系、一種交融。過去把禮樂社會中的禮樂分為這兩個方面,其中樂講“親親”,講愛,講融合,講凝聚力。禮是要分,分出上下尊卑等級,說白了就是社會分工。對于一個社會來講,需要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對于禮和樂來說,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以“尊尊”為核心的禮和以“親親”為核心的樂都是各自有弊端的,這一點在夏商周三代的歷史事實中都能找到相應的現(xiàn)實。例如夏代就是親而不尊,樂的成分太多了,其文化不發(fā)展了,就比較原始。商代則是尊而不親,強調(diào)禮,強調(diào)分,文化就過于剛性了,人與人之間就容易變得疏離了。周代的時候就把“親親”和“尊尊”結(jié)合起來,因此周代的社會發(fā)展就相對穩(wěn)定,它的統(tǒng)治時間也比較長。

         

        具體來說,如果取消了親親,取消了樂的話,而強調(diào)分,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會形成所謂的專制主義,也就是大家長制,凝聚力就沒有了。反之,如果只強調(diào)凝聚力,強調(diào)親,而不講秩序,沒有個必要的等級關系,那么就會產(chǎn)生混亂了,這也不行。因此,要把二者結(jié)合起來,讓它們產(chǎn)生一種張力。西方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西方有兩個價值標準,自由和平等,過分的自由必然影響平等,好的就很好,差的就很差,完全自由的發(fā)展必然是兩極分化;反之,過分的強調(diào)平等就會壓制自由。自由和平等也是需要一個有機的結(jié)合,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也講“和”。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因此,單純說中國文化中的專制主義很多,是不恰當?shù)?。這與現(xiàn)在很多宮廷戲所表現(xiàn)的那種對個性的壓制,對自由的壓制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學習西方的東西,但是要確保我們文化中合理的因素不被丟掉。

         

        那么在當代,對于我們中國文化的復興,特別是要重新認識、重新建立我們的禮樂文化,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中國人應該有對自己文化的自信。中國文化有很多好的地方,這些好的地方由于某種不自信,在過去被批判掉了。這是不應該的。但是在自信的過程中,不要導向一種民族主義。最近有兩本書我都看了,一本叫《中國不高興》,一本叫《中國會說不》,這里有一種民族主義的傾向,似乎說中國一定比外國都高。

         

        費孝通先生曾經(jīng)說過,要培養(yǎng)中國的一種文化自覺。所謂的文化自覺就是說中國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的,中國應該與全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在一種全球化的背景下來談中國文化,就是要做到4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第一句是各美其美,這就是要中國人對于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要以自己的文化為美?,F(xiàn)在很多人并不以中國文化為美,甚至不愿做中國人,認為中國人的文化是劣質(zhì)的,這是有點過分的。中國人首先應該以自己的文化為自豪,要保持對于自己文化的氣節(jié),這是很不容易的。第二句是美人之美,也就是對于別人的文化要欣賞。欣賞中國文化的同時不妨礙我們?nèi)バ蕾p美國的文化、歐洲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吸收他們的優(yōu)點。這樣才能做到美美與共,也就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最終達到文化上的天下大同。

         

        當然,中國目前處在一個文化轉(zhuǎn)型的階段,現(xiàn)代化方向還不明確。在現(xiàn)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下,對于西方的思想而言,它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對我們的現(xiàn)代化有益的,另一方面則是具有霸權主義的。我們應該吸收其中的有益的方面,比如西方的互聯(lián)網(wǎng),但要抵制那種霸權主義的傾向。中國人對待西方,還是要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兩方面作為一種平衡。首先,我們對中國文化應該是熱愛的,并且要將它發(fā)揚光大。返本才能開新,我們回到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層面絕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開新,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價值。既然要返本開新,那么對于西方的一些優(yōu)質(zhì)文化還是要學習。同時,我們要將堅韌、和諧等從我們文化中延伸出的,具有世界意義的東西在世界范圍內(nèi)推廣。我們要有世界的眼光和世界的胸懷。我們既是中國公民,也是世界公民,應該為世界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這也是我們這些后輩學人所期待的,能夠?qū)⑽覀冏约何幕械膬?yōu)質(zhì)因素推廣到全人類中,能夠真正實現(xiàn)中華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復興。再次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謝謝!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