悵望在嚴灘的王陽明
作者:董利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十六日丙辰
??????????耶穌2019年7月18日
嚴子陵釣臺?來自網(wǎng)絡(luò)
明代名人王陽明,一生北上南下,文功武略,在許多地方留下足跡,結(jié)下不解之緣。嚴灘就是其中之一。幾回舟過嚴灘的王陽明,在此“顧瞻悵望”,在此留下祟學大事“嚴灘問答”。
兩過釣臺而不登
嚴灘,是浙江省桐廬縣境內(nèi)富春江上游舊時的一段急流險灘。嚴灘也名嚴瀨,是其古名嚴子灘(瀨)的簡稱,此外還有嚴陵灘(瀨)、子陵灘(瀨)等多種稱謂。顯而易見,嚴灘得名于東漢高士嚴子陵。
這一段江灘還有另外一個得名于自然特征的古名,即源自“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古諺的七里灘(瀨),從清朝開始又叫七里瀧,沿用至今。
嚴灘之畔,富春山麓,有一處聞名遐邇的千古名勝,這便是嚴子陵釣臺。它以嚴子陵不為漢光武帝劉秀高官厚祿所誘,在此隱居垂釣的故事而得名。范仲淹所寫的“瀟灑桐廬郡,嚴陵舊釣臺。江山如不勝,光武肯教來”講的就是這段歷史。范仲淹出知睦州(桐廬郡)時,還在釣臺修建嚴先生祠堂,并撰文盛贊:“先生之風,山高水長?!?o:p>
王陽明與嚴子陵同為余姚老鄉(xiāng),嚴子陵釣臺自然成了王陽明早就向往的地方。有他年輕時在杭州移居勝果寺的詩作為證:“富春只尺煙濤外,時倚層霞望釣臺?!?o:p>
然而,從現(xiàn)在確知的史料看,王陽明生前兩次“過釣臺”,卻始終“弗及登”。
王陽明第一次過釣臺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zhàn),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隨后押送戰(zhàn)俘朱宸濠赴京,順流而下途經(jīng)嚴子陵釣臺。其時行跡匆匆,一掠而過。
而第二次過釣臺,是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他受命赴廣西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這一次,他在兩位弟子護送下從紹興經(jīng)杭州,然后溯錢塘江富春江而上,又在桐廬知縣沈元材的陪同下抵達嚴灘,建德知縣楊思臣則專程順流而下到桐廬境內(nèi)的釣臺下迎接王陽明。此次一來“兵戈之役”公務(wù)在身,二來由于他體弱多病,力不從心,既肺病復發(fā),又雙足長瘡,加上“微雨林徑滑”的狀況,王陽明只能望臺興嘆。
向往建功立業(yè)
二過釣臺而不登,王陽明寫下了《復過釣臺》一詩,他對釣臺的向往與眷戀,對嚴子陵的敬仰與追慕,在這首詩中表露無疑。“仰瞻臺上云,俯濯臺下水”,一“仰”一“俯”,既是他對釣臺的外在行為,更是對嚴子陵的內(nèi)心態(tài)度。
這首詩之所以成為王陽明詩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就在于既表達了對嚴子陵這個歷史人物的認識與評價,又表達了自己希望建功立業(yè)的決心。王陽明對家鄉(xiāng)這位“年八十,終于家”的先賢,想來應(yīng)該是十分敬仰的。詩中“高尚當如此”“至人匪為己”的評價就相當之高。“至人”,是指古時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超脫世俗,順應(yīng)自然而長壽的人。
然而,王陽明一貫具有強烈的建功立業(yè)愿望,這次即使體弱多病,他也領(lǐng)受“兵戈之役”,最終踏上遠征之旅。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嚴子陵釣臺,可以想見他的內(nèi)心是矛盾的、復雜的。因而他既會有“人生何碌碌?高尚當如此”的羨慕,卻又有“過門不遑入,憂勞豈得已。滔滔良自傷,果哉末難矣”的感嘆。詩中最后一句“果哉末難矣”,典用的是孔子對話,表達了自己不會放棄、堅持到底的決心。
王陽明顯然對此詩較為滿意,寫下一段按語后交給桐廬知縣:“右正德己卯獻俘行在,過釣臺而弗及登。今茲復來,又以兵革之役,兼肺病足瘡,徒顧瞻悵望而已。書此付桐廬尹沈元材刻置亭壁,聊以紀經(jīng)行歲月云耳?!?o:p>
內(nèi)心波瀾徘徊
歲月如嚴灘急流,奔騰不息。想來當年沈知縣應(yīng)該將王陽明的詩刻置于亭壁,只是早已不復存在罷了。當年的急流險灘,如今已是碧波蕩漾。王陽明曾經(jīng)佇立的嚴灘畔,也已淹沒在水里。幸有此詩并未淹沒,讓我們今天還能從字里行間,窺見他惆悵在嚴灘的模樣,想象他內(nèi)心徘徊的波瀾。
王陽明的兩位得意門生之所以一路護送至此,除了對恩師的敬重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希望領(lǐng)受更多賜教。
盡管臨行前王陽明已向他們著重闡釋了四句教,可他們依然一知半解。于是,王汝中又以佛家實相幻相之說求教于先生。王陽明回答道:“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
王汝中接著恩師的話,試探著問道:“前所舉,是即本體證工夫;后所舉,是用工夫合本體。有無之間,不可致詰?!?o:p>
王陽明莞爾一笑,表示贊同。并再次囑咐兩位弟子:“二人正好互相為用,弗失吾宗?!鄙酝F?,又重申道:“可哉!此是究極之說。汝輩既已見得,正好更相切靡,默默保任,弗輕漏泄也?!?o:p>
這一番嚴灘畔的師徒對話,讓兩位弟子視若珍寶,事后均撰文記述。后人將其命名為“嚴灘問答”,與“天泉證道”齊名。
天泉證道與嚴灘問答,是王陽明學問的總結(jié)性概述,充滿著辨證的哲學思想,令人久久尋味。
行筆至此,我記起2016年初,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方旭東,在桐廬縣富春江鎮(zhèn)孝門村和建德市安仁鎮(zhèn)交界處的安仁精舍,舉辦了一場關(guān)于“嚴灘問答”的小型研討會,我有幸受邀參加。席間我簡要談?wù)摿朔吨傺团c桐廬及嚴子陵釣臺(嚴灘)之間的淵源。而對于“嚴灘問答”,我則在那次會議上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如今的嚴灘,隨著富春江水電站大壩的建成,形成了一段風光迷人的富春江小山峽。它水深流靜,一如陽明心學,深不可測,唯有潛心研學,才有所獲。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