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內(nèi)外群賢北大研討精神人文主義,賀杜維明八十壽慶
來源:文匯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九月廿一日己丑
??????????耶穌2019年10月19日
第二屆“精神人文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10月19-20日在北京大學舉辦(北大高研院供)
今天上午,海內(nèi)外百余位學者齊聚北大斯坦福中心,第二屆“精神人文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隆重舉辦,與常規(guī)會議不同的是,今年正值論域的提出者——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人文講席教授、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杜維明先生(文匯講堂第113-1期嘉賓)的八十壽慶?!叭魏巫枇Χ疾荒茏钃跷覀儊韰!鼻耙惶焱砩喜糠謱W者道出了他們不遠千里和萬里的心聲。
上午,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姚新中認為杜先生是一位真儒者,經(jīng)過六十多載在海內(nèi)外不懈努力,立足于儒學,但又將之外溢為具有普遍性的世界領(lǐng)域的思想樂章和學術(shù)主題。杜先生在致辭中感謝各方助緣,將自己思考的精神人文主義變成共鳴中的群體共業(yè),希望籍此能有助解決人類困境。
在隨后的三場主旨演講中,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從陸王心學為精神人文主義挖掘哲學的理論根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郭齊勇系統(tǒng)闡釋了杜維明的三個新貢獻,維也納大學國際哲學學院院士赫爾塔·納格爾-多斯卡爾從啟蒙運動的世界主義理解精神人文主義。
學術(shù)研討會將延續(xù)到明天。分為精神人文主義、文化中國、啟蒙反思、儒家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精神人文主義與儒商的實踐、文明對話等主題。講堂刊發(fā)姚新中的主持詞和杜維明先生的致辭。(文匯報記者李念)
開幕式海內(nèi)外學者大合影(北大高研院供)
姚新中主持詞:
真儒者:推動、踐行儒學之全球意義的地方價值
尊敬的杜維明先生,尊敬的各位老師、同仁、同事、朋友們,主持第二屆精神人文主義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的開幕式和主旨演講,我感到非常榮幸,也很惶恐。
諸位高賢大德從世界各地、全國各地齊聚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可謂是群賢畢至!大家放下手邊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推掉似乎永遠參加不完的會議、應酬,有的是不遠萬里、不遠千里、甚至披星戴月,來到今天這個會場,首先是因為我們都認為精神人文主義這個主題對于我們理解儒學、理解各大軸心文明、進而理解當代中國、把握人類未來的走向特別重要。這是一個難逢的機會,我們在一起暢所欲言,共同探討,其樂無窮。但同時也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滿懷熱愛前來參加杜維明先生的80壽慶,祝賀他在60多年學術(shù)生涯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感謝他為接續(xù)、提煉和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更感激他在杖朝之年仍在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探索和彰顯儒家思想做為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北大世界倫理中心副主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姚新中
杜先生是一位儒雅的中國學者,行為處事溫良恭儉讓,然而追求真理不懈怠,不屈于權(quán)貴、不惑于富貴或貧窮,贏得了海內(nèi)外學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但同時他又不是一位簡單的華人學者,他屬于中國,但同時也屬于世界。當中國傳統(tǒng)思想在大陸受到壓抑而遭受極度挫折之時,他沒有放棄,與海內(nèi)外學者一道鼓而呼,為中國文化的復興做著必要的思想、學術(shù)準備;當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際,他與眾多海內(nèi)外同道一起共同努力建立起中國與世界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他邀請很多學者到哈佛燕京學社,不僅僅實際體驗中外交流、直接參與中西互通互鑒,而且在全球的語境中思考如何在急速現(xiàn)代化和深度全球化的過程中研究中國思想文化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當傳統(tǒng)文化蓬勃復興的時候,他又在思考更為深遠的問題,通過在中西之間搭建學術(shù)橋梁,促成和參與多種形式的文明對話、理論討論,團結(jié)中外同道,為形成實質(zhì)性的人類學術(shù)共同體做出不懈的努力。
杜先生是一名真儒者,有一種“文不在茲乎?”的自覺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是他對儒學、對中華文明自信的根源,也是他對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執(zhí)著追求的根本動力。而正是他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努力,為20世紀和21世紀的世界添加了越來越洪亮的儒學聲音。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杜先生不是一位普通的儒家學者,他立足于儒家,但考慮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和思想發(fā)展。他所倡導的各種論域,如儒學的精神性、啟蒙反思、文明對話、世界倫理以及他對文化中國、中華文明的多維度探索和多視角闡釋,雖然立足于儒學,但又外溢為具有普遍性、普世性的思想樂章和學術(shù)主題,已經(jīng)成為一面面鮮艷的旗幟高高飄揚在學術(shù)世界的上空。
就個人來講,我不如在座的很多人那么幸運,沒有能夠作為杜先生的學生或訪問學者,直接受益于杜先生的教導和指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是通過閱讀杜先生的文章和著作來了解、理解這位杰出學者的思想和為人。他關(guān)于儒學的宗教性,關(guān)于儒學與基督教的異同,他對于孟子、王陽明、《中庸》等等儒學思想家和著作的原創(chuàng)性高見對我都具有啟發(fā)和啟蒙的作用。因此我也一直把他視為我的精神導師、志同道合的先生,一個令我尊敬并敬仰的長者和學者,衷心祝福他健康長壽!
(從左到右)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存山,姚新中,李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哲學教授李晨陽
杜維明致辭
愿群體共業(yè)助解人類共同困境
尊敬的各位學術(shù)先進、嘉賓、同仁、朋友們和同學們:
早上好!
大家能來參加第二屆精神人文主義研討會,使我感到非常榮幸。
感謝各種助緣:
非僅個人獨立思考,共鳴中的群體共業(yè)
“精神人文主義”,我對這一課題只是初步的研究,很多學者從各個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角度對這個議題做出了新的探索,使我獲益匪淺。
幾十年來,我所關(guān)切的課題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世界倫理和儒學的第三期發(fā)展,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學者支持并參與,使我感到我所做的工作,不只是我個人的獨立思考的結(jié)果,而是在大家的共鳴中,逐漸發(fā)展的群體共業(yè)。我感謝各種助緣。一種新思想產(chǎn)生的源泉和動力,不但來自長期獨立的思考、體知、和身體力行,甚至需要機遇的助力,更重要的是,思想者的真誠,真誠做人,真誠思考,真誠修煉,真誠地承認他者的精彩。這種在內(nèi)外交養(yǎng)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思想,才不會自生自滅。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人文講席教授杜維明先生
這種內(nèi)外兼修方式和思想產(chǎn)生的過程,是千差萬別的,每個思想者都有不同的思想形成的途徑,思想者心中必須要有個定盤針,你的思維方向才不會在紅塵滾滾中迷失。明確了自己的道路只是一個側(cè)面,能否持之以恒,甚至以宗教般的信仰,支撐逆境中的堅持,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立思想。為人,為學,都是一個道理。
我自幼做學問的方向感就很強,逆境時,常常以不忘初衷自勉。我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認同不會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榮辱轉(zhuǎn)變而轉(zhuǎn)變。
自然人到大情懷之人:
以“學以成人”為例探索具體通向普遍之路
如何從具體的,活生生的自然之人,達到“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具有大情懷的人,這是一個艱難考驗,也是人的精神升華與純粹的過程。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升華到這種程度,它只是普遍的理想價值,因人而異。這也就是儒家心學所走的由具體通向普遍的路:既普遍又不抽象,既具體又不封閉;它充分地肯定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特殊性,以及這一特殊性所包含的自然和人為的限制。同時,限制的本身又是成全個人的必要條件,是一種促成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因素。
儒家的心學所代表的做人的道理,可以成為文明對話中的一種共法。
杜維明與郭齊勇關(guān)于學術(shù)交流的通信
“學以成人”是一個很普遍的課題,它與所有人都有關(guān)系,它超越了種族、性別、年齡、宗教、地域等界限?!俺扇恕保總€具體的人,都要經(jīng)過這個過程。它是一直發(fā)展,一直變化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這些不確定的因素來自身和外部,多半要通過自我反思化解。有些傳統(tǒng)思路是暫時放棄“身”來注重“心”,有些是注重精神性,暫時沒有照顧到身和日常生活。儒家有一個非常特別,并在中華民族心靈傳統(tǒng)里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你不能離開此世,你是一個具體的、當下的人。孔子提出“古之學者為己”的時候,特別強調(diào)人的自覺,如何成為一個具體的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jīng)過反省和反思才能達到,這牽扯到了“學”的重要性。“學”一方面是事實的表述,另一方面“學”意味著責任、承擔和傳承??鬃诱f自己最欣賞的學生是顏回,因為他“好學”,這是他對學生最高的評價。另外孔子對自己的描述也是“好學”——學而不厭,教而不倦?!昂脤W”是孔子的自我定義、自我承諾,同時也是他對學生的最高要求。參加宇宙萬物來看,自然人是通過“學”慢慢地成為各種角色的人,而后成為有品德、有價值的人。所以,在我看來,“學以成人”不是一個特殊的文化命題,它是一個普遍的命題,我認為它的根在儒家思想之中。當然,這一課題在其他精神文明中也被相當廣泛的關(guān)注,例如古希臘哲學,討論“學做人”這一課題的內(nèi)容也非常多。所以“學以成人”才能成為2018年哲學大會的主題,我相信,它將成為人類重新關(guān)注的重要課題。
2018年哲學大會的主題為“學以成人”
精神人文主義:
向各類文明邀約,化解人類共同困境
在當今的學界中,有很多人質(zhì)疑,存不存在這樣一種人文主義:它不排斥自然,既注重物,又注重神和信仰。注重物,就是和自然的親和一體;注重神和信仰,也就是有很強的精神性。它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為關(guān)注重點,但又不是“人類中心主義”。這種人文主義可以超越各種不同宗教訴求,不僅超越,而是一種豐富。這種精神人文主義可以促使你成為一個更豐富的基督徒、更充實的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佛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這就是精神人文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換句話說,精神人文主義是開放的、多元的,是向各種不同精神文明發(fā)出的邀請,邀請大家一起對話,互惠互利,互相豐富。我曾經(jīng)倡議通過文明之間的對話,并逐漸發(fā)展出一種“對話的文明”。我們講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是多元多樣的,在先秦就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我特別渴望,中華民族重視先秦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縱橫中國的文化歷史,它經(jīng)過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如通過向印度學習,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化從曲阜所代表的地方文化變成中原文化,從中原文化變成東亞文明的體現(xiàn),現(xiàn)在從東亞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經(jīng)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響而出現(xiàn)了質(zhì)的改變。盡管存在不同的認知,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佛教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內(nèi)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有,從宋末元初開始,中國同伊斯蘭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等“外部世界”進行了多種多樣的貿(mào)易交往與文化交流,還有早期的天主教在明代傳入中國,基督教在現(xiàn)代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且它的發(fā)展勢頭也很強,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之所以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代文化的助緣。因此,在二十一世紀很多歐美的因素也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一部分。
10月19日的會議安排
我所提出的精神人文主義,天和人不是割裂的、人和物,心靈與肉體不是割裂的。精神人文主義不是這種排斥性的二分法,它融合形而上與形而下,自然萬物、個人、社群、天道的精神體現(xiàn)。它的理論基礎(chǔ),與多文明的交叉架構(gòu),需要大家完善。
我個人認為,它需深化四個向度:自我本身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即身心靈神的統(tǒng)一;個人與他者的關(guān)系,即個體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人類與自然的關(guān)系,即整個人類和自然的持久和諧;人心和天道的相輔相成,即“天人合一”。
這樣的一種精神人文主義,正在面對其他文明,如一元神的信仰的挑戰(zhàn)。如何讓這種扎根于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發(fā)展、讓他成為化解人類社會面臨的種種困境的助力,是我繼續(xù)研究的動力。
(大小標題為李念所加)
演講嘉賓一覽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發(fā)表主旨演講《精神哲學與精神人文主義》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郭齊勇發(fā)表主旨演講《杜維明先生精神人文主義的新貢獻》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系教授赫爾塔·納格爾-多斯卡爾發(fā)表主旨演講《“實際的具體性”:從啟蒙運動的世界主義理解杜維明》
上午第一場精神人文主義討論嘉賓:姚新中,維也納大學路德維?!ぜ{格爾,美國衛(wèi)斯理安大學安靖如(從左到右)
第一場討論主持劉笑敢,李存山,臺灣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林月惠(從左到右)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