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董芬芬】春秋史書名稱解析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9-11-12 00:15:26
        標(biāo)簽:春秋史書

        春秋史書名稱解析

        作者:董芬芬(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三日庚戌

                  耶穌2019年11月9日

         

         

         

        《春秋》原為上古史書的通稱,《漢書·藝文志》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而史書被稱為《乘》《梼杌》,則見于《孟子》?!睹献印るx婁下》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睍x、楚、魯三國史書名稱不同,但性質(zhì)、內(nèi)容差不多,都記錄以齊桓公、晉文公為代表的春秋史事,都出自史官之手。三國史書何以名稱不同?東漢趙岐解釋說:“‘乘’者,興于田賦乘馬之事,因以為名?!畻冭弧?,嚚兇之類,興于記惡之戒,因以為名?!呵铩?,以二始舉四時,記萬事之名?!币馑际菚x史多記“田賦乘馬之事”,故名《乘》;楚史多記“嚚兇之類”,故名《梼杌》;魯史記“萬事之名”,故名《春秋》。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對趙岐的說法有所保留,他說:“《乘》,義未詳?!笔窌我悦冻恕罚祆溆幸苫?,也未作深究,后人更語焉不詳。其實,三國史書名稱不同,不是因為所記內(nèi)容不同,而是因為周王室與晉、楚、魯三國的關(guān)系不同,對它們的立場和評價不同?!冻恕贰稐冭弧贰洞呵铩访Q本身體現(xiàn)著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華夷之辨”。

         

         

        乘,車乘,古代一甸之地承擔(dān)一輛兵車的賦稅?!吨芏Y·小司徒》說:“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薄抖Y記·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句則“丘乘”連稱,鄭玄注:“丘,十六井也。四丘六十四井曰甸,或謂之乘。乘者以于車賦出長轂一乘?!睎|漢劉熙《釋名·釋州國》也說:“四丘為甸。甸,乘也,出兵車一乘也?!鼻稹⒌榻允枪糯傻貑挝?,一甸出兵車一乘,故甸又稱乘。作為采地單位,甸與乘可以互換,甸即乘,乘即甸。

         

        甸,就其位置而言指都城郊外?!渡袝び碡暋芬?guī)定在天子領(lǐng)地外圍,每五百里為一個服役地帶,按遠(yuǎn)近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離天子最近的五百里地帶叫甸服,主要為天子治田出谷。天子都鄙加上甸服五百里,也就是畿內(nèi)千里。《禮記·王制》說:“千里之內(nèi)曰甸?!薄秶Z·周語中》周襄王對晉文公說:“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左傳·桓公二年》晉大夫師服說:“晉,甸侯也?!敝艹赏醴馄浒苁逵萦跁x,距離西都鎬京與東都成周都比較近,屬于天子畿內(nèi)千里之地,環(huán)衛(wèi)于王室近側(cè),承擔(dān)甸服的貢賦和守衛(wèi)之責(zé)。

         

        晉國屬于甸服,“甸,乘也”,則晉國即晉“乘”——給周天子貢獻(xiàn)車乘田賦之國。再引申之,記錄晉國所出田賦車馬和此疆境上發(fā)生的一切的史書,也叫晉《乘》。故史書名《乘》,源自采地、賦稅之制。

         

        《禮記·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句“丘乘”連稱,“丘”與“乘”都是古代采地單位,也都成了史書之名?!俺恕庇袝x《乘》,“丘”有《九丘》?!蹲髠鳌ふ压辍烦`王說楚國史官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唐代孔穎達(dá)認(rèn)為《九丘》是“九州之志”,記錄九州“土地所生,風(fēng)氣所宜”,與晉《乘》“田賦乘馬之事”相類,都是采地單位作史書名稱的例證。

         

        稱晉史為《乘》體現(xiàn)了周王室的立場?!秶Z·晉語七》晉國大夫司馬侯說:“羊舌肸習(xí)于《春秋》?!毖蛏嗝Z即叔向,晉國著名的賢大夫,司馬侯推薦他做晉太子之傅,羊舌肸所熟悉的《春秋》,應(yīng)是晉國的史書,晉人稱呼本國史書為《春秋》。晉《乘》,是晉史的別號,在周天子眼里,晉國是王室田賦車馬的貢獻(xiàn)者。也許,不僅晉國史書,其他甸服之國的史書都被周王室稱作《乘》。《乘》意味著與周天子關(guān)系比較親密,在天子畿內(nèi)千里之地,也意味著對王室承擔(dān)甸服的貢賦和守衛(wèi)之責(zé)。

         

         

        梼杌是惡獸,與混沌、窮奇、饕餮共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兇。《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描述如下:“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兩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梼杌?!睏冭蝗绱顺舐獌磹?,古代把冥頑不靈、兇惡無比的人比喻成梼杌。《左傳·文公十八年》說:“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xùn),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鳖呿溸@個不成器、兇頑的兒子被叫作梼杌。鯀在上古傳說中是一個兇惡頑固的叛逆者,不聽命于堯舜,最后被舜誅殺于羽郊,古人也視其為梼杌。

         

        對周王室而言,楚國就是那個不服從王命的“梼杌”。自西周建立以來,周、楚之間的矛盾、戰(zhàn)爭綿延不斷。周昭王伐楚喪師,溺死于漢水,這是周王室的恥辱,一度諱莫如深。幾百年后齊桓公還以“昭王南征而不復(fù)”作為伐楚的口實。周宣王征討荊楚,勞民傷財,國力大挫,伐楚失敗導(dǎo)致了后來西周的敗滅。春秋時代,楚國越來越強大,不斷蠶食吞并姬姓之國,齊桓公、晉文公之所以成為霸主,皆因為“尊王攘夷”有功,阻擋了楚國朝北擴張之勢。但楚國的發(fā)展還是如火如荼,楚莊王在中原長驅(qū)直入。春秋中后期,楚國與晉國共為天下盟主,周王室及中原各國最終沒有擋住楚國的強大。

         

        《詩經(jīng)·小雅·北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楚國無視周王室的權(quán)威而自稱王,一直是周王室及中原各國的心腹之患。對周王室而言,楚國是頑固不化的大兇者、叛逆者,就是“梼杌”。出于對楚國的仇視與畏懼,就把記錄楚國歷史的書也蔑稱為《梼杌》?!稐冭弧肥侵苋私o楚史的別號,楚人是不會稱呼自己的史書為《梼杌》的?!秶Z·楚語上》楚人申叔時說:“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申叔時建議楚太子學(xué)習(xí)的《春秋》,應(yīng)該是楚國史書,楚人把自己的史書也稱作《春秋》。稱楚史為《梼杌》,表達(dá)了對楚國的厭惡、仇恨和畏懼。這一名稱凝縮著周、楚長期的敵對歷史。

         

        戰(zhàn)國時,楚國是七雄之一,經(jīng)歷長期的戰(zhàn)爭及文化融合,楚國儼然成了華夏文明圈里的一員,天下格局與春秋時代大不相同,楚國基本不再被視為北方的共敵?!稐冭弧贩Q楚史只見于《孟子》,孟子還把楚人稱為“南蠻(見圖一)舌之人”,他是傳統(tǒng)的守護者,有根深蒂固的正統(tǒng)觀念?!稐冭弧芬辉~,說明視楚國為蠻夷的傳統(tǒng),至少在孟子的時代還沒有結(jié)束。

         

         

        “春秋”首先指諸侯對周天子按時節(jié)的朝聘和貢獻(xiàn)?!秶Z·周語上》說:“諸侯春秋受職于王,以臨其民?!薄秶Z·吳語》說:“春秋貢獻(xiàn),不解于王府?!薄蹲髠鳌べ夜辍酚涊d管仲朝聘周室,周襄王欲以上卿之禮接待,管仲說:“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jié)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若節(jié)春秋,來承王命”意思是于春秋朝聘之節(jié),來接受王室之命。以上的“春秋”皆強調(diào)諸侯對天子的朝聘、貢獻(xiàn)。魯國的始封君伯禽周初被封于東夷之地,是姬姓最東邊的大國,承擔(dān)著控制東方夷族的使命。另外,伯禽是周公的兒子,周公在周成王年幼的時候,踐祚攝政,功莫大焉;為了表彰周公的功德,周王室特賜魯國用天子之禮祭祀周公,故魯國在姬姓之國中尤為尊崇。魯國政治地位特殊,戰(zhàn)略意義重大,對周天子而言,當(dāng)然希望魯國能按春秋時節(jié)進(jìn)行朝聘,承擔(dān)對王室的輔翼之責(zé)。稱魯國的史書為《春秋》,應(yīng)該包含著這樣的期待。

         

        “春秋”還指按時節(jié)對祖宗的祭祀?!对娊?jīng)·魯頌·(見圖二)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意謂對上天及祖宗的祭祀不能懈怠?!蹲髠鳌は骞辍份d楚共王言:“若以大夫之靈,獲保首領(lǐng)以歿于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從先君于禰廟者,請為‘靈’若‘厲’。”意思是托大夫的福,能夠保全首領(lǐng)以善終,在祭祀安葬諸事上,得以追隨先王于禰廟,請給“我”“靈”或“厲”這樣的謚號?!按呵铩敝讣漓耄榜格丁敝赴苍?。《中庸》引孔子言:“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shè)其裳衣,薦其時食。”這些“春秋”都指對祖先的四時之祭。對祖先的四時之祭稱“春秋”,故記錄四時之祭的典策亦稱《春秋》。諸侯把本國的史書稱為《春秋》,應(yīng)該有這樣的含義。

         

        “春秋”由天時而引申為朝聘或祭祀之禮,則記載朝聘和祭祀等大事的策書,就通稱《春秋》。故司馬遷《太史公自序》說:“《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春秋》最原本的特質(zhì)是禮,自古皆然,故成為史書的通名。

         

        綜上所述,《乘》由甸服之采地、賦稅得名,《梼杌》因?qū)Τ某鹨暤妹?,《春秋》由天時得名,除了《春秋》是上古史書的通名外,《乘》和《梼杌》作為別號,主要出于周王室的立場。《莊子·漁父》說:“貢職不美,春秋后倫,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也是從貢職、春秋朝聘、是否順服三個角度總結(jié)諸侯與天子的關(guān)系,正好與孟子的《乘》《春秋》《梼杌》三個名稱的含義相對應(yīng)?!冻恕放c《春秋》皆側(cè)重對天子所承擔(dān)的貢賦、朝聘、藩衛(wèi)義務(wù),是期待和要求;而《梼杌》針對敵人,表達(dá)仇恨、厭惡和畏懼?!睹献印る墓隆氛f:“《春秋》,天子之事也?!碧熳佑袡?quán)評判、褒貶諸侯,天子給諸侯史書的別號,有“一字褒貶”的政治功能。孟子的晉《乘》、楚《梼杌》、魯《春秋》,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華夷之辨”。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