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春秋時期的百科全書
作者:傅剛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廿六日癸亥
耶穌2019年11月22日
《左傳》是十三經(jīng)之一,完整的名稱應(yīng)是《春秋左傳》,“左”指作者左丘明,所以古代又稱《春秋左氏傳》?!洞呵铩肥俏褰?jīng)之一,《左傳》則是解《春秋》的書。
對《春秋》作解
《春秋》本來是魯國史書,但孔子對之刪削,寄寓褒貶,使得這一史書變成了寄寓孔子個人思想的著作??鬃又皇莿h削《春秋》,并非新撰,所以孔子的《春秋》仍然保留了魯國史書基本面貌,只是對關(guān)鍵的字詞作了改動?!洞呵铩芳脑⒘丝鬃拥陌H,但孔子的褒貶并非明確表達的,而是寄寓在含有特殊意義的字詞里的。如何解開孔子的褒貶之義呢?這就需要專門的儒生對《春秋》作解。對孔子《春秋》作解就是傳,《春秋》是經(jīng),解經(jīng)的就是傳?!洞呵铩方?jīng)的傳據(jù)《漢書·藝文志》著錄有5家,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郟氏傳》。不過,到了東漢時,這五傳只剩下前三傳,所以后世常稱為“《春秋》三傳”。
三傳的經(jīng)學特征不同,《公羊》《穀梁》屬于今文經(jīng)學,《左傳》屬于古文經(jīng)學?!豆颉贰斗Y梁》以義理串解的方式解經(jīng),《左傳》則以事解經(jīng)。所以《公羊》《穀梁》主觀臆測較多,不如《左傳》的“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
《左傳》是傳《春秋》經(jīng)的,因此它的性質(zhì)首先是經(jīng)學。《春秋》經(jīng)過孔子刪削,經(jīng)學家說《春秋》的每個字都有義例,這恐怕就穿鑿了。清人顧棟高說如果《春秋》每一個字都有義例,孔子“為圣人者,亦太苦矣”!所以雖然《春秋》經(jīng)過了孔子的刪削,但也不能過于穿鑿附會。但若走向反面,說《春秋》沒有義例,則又罔顧事實了?!洞呵铩肥囚攪氖窌?,如果孔子沒有刪削,沒有寄寓褒貶,它如何能成為儒家經(jīng)典?又如何能夠被儒家保護而傳于后世?《左傳》對于《春秋》的義例總結(jié)為50凡,應(yīng)該有一定道理。如莊公三十一年經(jīng)記:“齊侯來獻戎捷?!倍蓬A(yù)注說:“傳例曰:‘諸侯不相遺俘。捷,獲也,獻,奉上之辭。齊侯以獻捷禮來,故書以示過?!币馑际钦f《春秋》經(jīng)記此事是貶齊侯,因為齊侯平戎,送俘虜于魯,這是不合禮的規(guī)定的。為什么呢?因為周禮,諸侯互相之間不能遺俘,俘虜必須送于王廷。《左傳》說:“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币虼恕洞呵铩方?jīng)此處用“獻捷”來貶齊侯。因“獻捷”只用于獻于王廷,此處用“獻”字就是貶。
以事解經(jīng)
《左傳》以事解經(jīng),敘事是它的主要特色,在解經(jīng)的目的下,《左傳》還具有史書的性質(zhì),它真實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由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諸侯史書都燒掉了,因此春秋以及戰(zhàn)國的歷史記載就不傳了。司馬遷說:“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幸好《左傳》流傳,使后人能夠?qū)Υ呵锬觊g事有較為清楚的了解。比如成公元年經(jīng):“王師敗績于貿(mào)(《左傳》作“茅”)戎?!薄豆騻鳌分^晉敗之,何休解曰:“以晉比侵柳圍郊,知王師討晉而敗之。”徐彥謂即指宣公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以柳為天子之邑,是以為宣公元年晉伐周天子邑,今年王師乃伐晉,反為晉所敗。其實據(jù)《左傳》,宣公元年晉所伐的對象是崇,與周天子無關(guān)。今年王師敗于貿(mào)戎,據(jù)《左傳》,晉暇嘉平戎與周王,單襄公如晉拜成。劉康公欲徼戎之備而討伐之,卻為戎所敗,并非晉敗王師。是《公羊》不曉事,不知周王敗于何人,查得宣公元年有晉伐柳事,以柳為王邑,遂以為此王師之敗即敗于晉,大誤。又據(jù)《左傳》,王師伐戎,敗于戎在春時,而經(jīng)書秋,乃至秋“王人來告敗”故,此亦《公羊》所不知者。此例甚多,可見,若無《左傳》,雖有《春秋》,亦不知具體發(fā)生了何事。
《春秋》經(jīng)自隱公至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左傳》據(jù)《春秋》逐年敘事,雖為解經(jīng),但明顯有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的意思。因此,《左傳》敘事不僅配合經(jīng)文,解釋經(jīng)文,作者對事件采用了各種手段,前后顧瞻,安排均有匠心,故或插敘前往發(fā)生的事件,或補敘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或一事穿插在不同時段中,并不盡依經(jīng)的順序,這就是史家的寫法了,而非經(jīng)生解經(jīng)。如桓公二年傳記晉穆侯事,晉開始入傳,此啟后曲沃伐翼。晉為春秋霸主,其入《春秋》在僖公二年,經(jīng)記:“虞師、晉師滅下陽”,但晉之發(fā)跡在曲沃武公,故《左傳》先于桓公二年敘晉事,此則出于史家考慮。又如《左傳》寫楚事極細,楚為蠻夷,是《春秋》攘夷的對象,楚國之事多與經(jīng)無關(guān),而《左傳》為何要花費如此多筆墨?如宣公四年寫楚人殺越椒事極詳,然楚蠻夷之國,其國之大夫生殺與經(jīng)有何關(guān)系,而《左傳》敘寫周詳且極生色,清高嵣《左傳鈔》引俞桐川說這樣敘寫,是為楚人存亡絕續(xù),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存亡繼絕,這當然是出于史筆了。又如文公十一年經(jīng)記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鹹?!蹲髠鳌穭t詳敘長狄自宋武公以來為宋、魯、晉所敗而滅亡。長狄之亡與經(jīng)無關(guān),但長狄與中原人不同,長達三丈,非獨《左傳》好奇好異,《魯語》載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節(jié)專車,吳子使來問仲尼。故長狄之長頗為奇異,至《左傳》作者之世,長狄已絕,故《左傳》詳敘其因。此事與經(jīng)無關(guān),但卻是史事,故《左傳》詳敘之。
敘事文學的典范
《左傳》敘事藝術(shù)極高,這個水平產(chǎn)生于先秦時期是令人驚訝的。秦以后中國的散文乃至后來的敘事作品,幾乎都受到它的影響,從中汲取營養(yǎng)而加以發(fā)揚、光大。最為大家熟悉的《左傳》對戰(zhàn)事的描寫,如城濮之戰(zhàn)、崤之戰(zhàn)、泌之戰(zhàn)、鞌之戰(zhàn)、鄢陵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既有宏大敘事,又重細節(jié)雕畫,精彩曲折,引人入勝又發(fā)人深省,是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典范。后人往往從《左傳》中擷錄精華,作為范本揣摩,如普及的《古文觀止》,就選錄了34則,廣為傳誦?!蹲髠鳌分兴浌糯荣t的哲理名言,往往為后人所諷詠,以為鑒戒。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大轉(zhuǎn)型時期,周王朝禮制崩潰,春秋之始,諸侯僭越,春秋中期,大夫?qū)U?,自隱公至于哀公,前人謂春秋有三變,故有隱、桓、莊、閔之《春秋》,有僖、文、宣、成之《春秋》,有襄、昭、定、哀之《春秋》。三變之跡皆畢見于《左傳》,這也是《左傳》作者從史家立場作出的觀察和總結(jié)。
《左傳》既解經(jīng)義,又敘史事,視野宏闊,思想深刻,因此《左傳》一書堪稱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們從中了解到春秋250多年歷史的各個方面,因此,從漢代以來,《左傳》研究涉及春秋歷史的政治、歷史事件、禮制、典章制度、軍事、外交、文物、文化、語言、地理等領(lǐng)域,它是中國古代尤其是春秋時期的文化寶庫,堪稱春秋時期的百科全書。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