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江東瑜】日人的唐風宋韻:中華古典被視為本國傳統(tǒng)、納入學校教育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0-02-16 23:05:31
        標簽:唐風宋韻

        日人的唐風宋韻:中華古典被視為本國傳統(tǒng)、納入學校教育

        作者:江東瑜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正月二十日丙戌

                  耶穌2020年2月13日

         

         

         

        日本漢語角。(新華社/漢語角創(chuàng)辦人段躍中供圖/圖)

         

        日本的國語教育分成現(xiàn)代文學和古典文學兩個主要部分,在古典文學的部分,漢文篇占了約一半的比例,內容就取材自中國古代經(jīng)典,包括《戰(zhàn)國策》《史記》《論語》《莊子》,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蘇軾等名家詩詞,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可見古典中國文學的分量。選材一般都比較精到,各個時期的代表佳作均有入選。

         

        這次抗擊新冠疫情,日本送來了很多溫暖的援助。日本式的精致不僅體現(xiàn)在援助品的包裝整潔,漢語的運用純熟更讓人眼前一亮。

         

        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所向湖北捐贈的一批物資上,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公元七世紀日本皇族政治家長屋王的《繡袈裟衣緣》。近日富山縣援助遼寧的物資上有一首新創(chuàng)“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除了日本“原創(chuàng)”,還有中國古典詩歌的佳句。舞鶴市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引自唐代詩人王昌齡《送柴侍御》,網(wǎng)友一致贊嘆。日本四家醫(yī)藥機構則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于《詩經(jīng)·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o:p>

         

        日本智識階層學習中國詩文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漢學是日本古代上流人士的必修課。長屋王這樣的皇族、以藤原氏為代表的公卿貴族都熱衷此道?!凹婷骱蜐h”“和漢通才”都是對貴族士人學問優(yōu)長的最高褒揚,漢學的分量之重可見一斑。

         

        此外還有很多僧侶也很擅長,國人童年記憶中那個可愛的機智小和尚一休就以漢詩著稱。他在十三歲時以一首《長門春草》成名,“秋荒長信美人吟,徑路無媒上苑陰。榮辱悲歡目前事,君恩淺處草方深?!币恍荼臼腔首樱淠赋錾砉渲?,因其家族與當權的室町幕府關系不睦,幕府逼迫天皇將其母逐出宮廷,年幼的一休也被送入佛門。這首《長門春草》就是一休感慨其母境遇凄涼之作,據(jù)說連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也頗受感動。

         

        即使到了天下紛擾的戰(zhàn)國時代,漢學的傳統(tǒng)仍然被保存下來。連舞刀弄槍的武士階層也頗有漢學達人。軍事方面是不必說了,用“風林火山”作馬標的武田信玄師法《孫子兵法》創(chuàng)立的甲斐流兵法,直到江戶時代還是顯學。信玄的漢詩造詣也很不錯,流傳了不少作品。比如這首《惜花》,“檐外紅殘三四峰,蜂狂蝶醉景猶濃。游人亦借漁翁手,網(wǎng)住飛花至晚鐘”,頗有些風致。有趣的是,信玄的軍事對手上杉謙信在漢詩創(chuàng)作上也頗有才華,時人認為造詣還在信玄之上,他的《陣中作》傳誦頗廣,“霜滿軍營秋氣清,數(shù)行雁過月三更。越山并得能州景,遮莫家鄉(xiāng)憶遠征”??梢?,連年戰(zhàn)亂也沒有打斷日本的文脈。

         

        直到明治維新,“脫亞入歐”“中國惡鄰”等等偏激的主張風靡一時,也確實做了一些抑漢揚和的動作。但是,日本文化和漢一體的根底已經(jīng)無法動搖,中國古典并不被視為舶來之物,而是作為自家的傳統(tǒng)被珍貴地保存著。戰(zhàn)后日本在文化上逐步復蘇走向世界,中國的古典之美也相與始終。文學大師川端康成接受諾貝爾獎時,以源于白居易的“雪月花時最思友”來概括日本的民族特性。

         

        時至今日,日本的普及教育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國古典元素。日本人嫻熟運用漢文詩詞典故并不需要什么特別的修養(yǎng),大體上只要國語(日本語文教育)水平中上者,就能吟誦詩詞佳篇,創(chuàng)作“遼河雪融,富山花開”也不是難事。

         

        日本的國語教育分成現(xiàn)代文學和古典文學兩個主要部分,在古典文學的部分,漢文篇占了約一半的比例,內容就取材自中國古代經(jīng)典,包括《戰(zhàn)國策》《史記》《論語》《莊子》,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蘇軾等名家詩詞,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可見古典中國文學的分量。選材一般都比較精到,各個時期的代表佳作均有入選?,F(xiàn)代文學部分不再有來自中國的作品,雖然讓人覺得有點遺憾,卻也無可厚非。

         

        我們常常會把“日式漢語”當笑話講,“手紙”在日文中指“信件”已經(jīng)是千年老梗。新近流行的還有,“手數(shù)抖”是手續(xù)費的意思而不是帕金森癥狀,“入力”不是要你出力而是讓你輸入。觀察這些漢字日本化的差異當然很有趣,但是日本人對漢語的精確應用也不容小覷。

         

        比如同樣是工資收入,議員的叫“歲費”,行政官僚的工資則是“俸給”,法官則用“報酬”。三權分立的三駕馬車,在工資收入上都要這樣分開表述,有著非常細致精確的用意。

         

        新文化運動以來,有一批人總是批評漢語表達不精確,其實是沒有精確地運用罷了。改來改去,最后也沒精確起來。“大致”“基本上”“原則上”都很白話、很鮮活,卻和精確背道而馳,更無美感可言。白話了半天,也沒看出什么進步。恰恰是日本這樣老老實實學習古典的國語教育,反而能得語言的精髓,風月之美和精確之用,兩不耽誤。

         

        由此可見,語言文字本無所謂死活、古今,如何在教育中傳授文字雅正、文從字順才是問題所在。

         

        總之,日人的唐風宋韻為我所用、古為今用,固然是中國人播下的種子,卻是日本文化和教育界千年以來悉心保存、傳承的成就。我們?yōu)橹院喇斎粵]錯,但更多的還是要自省,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都做了些什么?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