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沂】“修道”“盡性”以“成人”——儒家的人生智慧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0-02-16 22:58:59
        標簽:修道、盡性
        郭沂

        作者簡介:郭沂,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山東臨沂人,復(fù)旦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F(xiàn)任韓國首爾國立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國際儒學(xué)聯(lián)合會副會長,尼山世界儒學(xué)中心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科隆大學(xué)客座教授,哈佛大學(xué)訪問學(xué)者,威斯康星大學(xué)富布萊特研究學(xué)者,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著有《中國之路與儒學(xué)重建》《郭店竹簡與先秦學(xué)術(shù)思想》《子曰全集》《孔子集語校注》等。

        “修道”“盡性”以“成人”——儒家的人生智慧

        作者:郭沂

        來源:《齊魯學(xué)刊》2019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臘月廿一日丁巳

        ??????????耶穌2020年1月15日

        ?

        現(xiàn)代化給人們的生活世界尤其人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其強烈的沖擊。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來,物質(zhì)生活極其豐富,人的個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然而,伴之而來的是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懷疑和由此導(dǎo)致的精神的迷茫、錯亂乃至崩潰。如何尋回人生的意義,將現(xiàn)代人從精神沉淪中解救出來呢?我以為儒家的人生智慧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現(xiàn)成的答案。

        ?

        一、“成人”:尋回現(xiàn)代社會人生意義的方案

        ?

        早在1941年,德裔美籍哲學(xué)家弗洛姆就在其名著《逃避自由》中敏銳地指出,盡管從現(xiàn)代意義上看,中世紀的個人是不自由的,每個人都被他在社會秩序中扮演的角色所束縛,可他不會感到孤獨和孤立,社會秩序被當(dāng)作自然秩序,個人作為它的一部分而從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在文藝復(fù)興和宗教改革兩次浪潮的沖擊下,人們在個人情感的表達和宗教信仰方面獲得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又使人們在經(jīng)濟上、政治上獲得了自由。但自由的結(jié)果使個人失去了以往的安全保障,陷入了孤立無依的境地,它給人們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孤獨、恐懼、焦慮、苦惱、惶惑,自由象沉重的負擔(dān)壓得人們不堪忍受,從而使人們害怕它,甚至通過虐待狂和受虐狂、破壞性、自動適應(yīng)等方式逃避它。

        ?

        人的生命可以分為生物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自下而上的層面。弗洛姆將現(xiàn)代社會的精神迷茫歸因于由社會秩序崩潰所導(dǎo)致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喪失,也就是說,是社會層面的問題,這自然有其道理。但我以為,更深刻的根源恐怕在于精神家園的崩塌,是精神層面出了問題。

        ?

        那么應(yīng)該如何解決這一令人困擾的問題呢?弗羅姆提出,唯一的選擇是從消極的自由進入積極的自由。他所謂的積極自由,是指通過愛和工作等自發(fā)活動來實現(xiàn)的自由而不孤獨、獨立而不失其為人類整體的一員的狀態(tài)。竊以為,這仍然是社會層面的進路,遠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讓我們來看儒家的“成人”之說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吧!何謂“成人”?“成”,《說文》云“就也”,相當(dāng)于今語完成、完善、實現(xiàn)、成熟等。被“成”所形容的“人”何所指呢?古人已經(jīng)意識到人的生命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生物生命,二是精神生命,孟子分別稱之為“小體”和“大體”。因此,“成人”也就相應(yīng)地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成熟的人、成年人,這是從生物生命來說的,謂人的身體、心智已經(jīng)成熟;二是完善的人、完人,這是就精神生命而言的,謂人的精神境界、道德修養(yǎng)達至完美。就像人的生物生命和精神生命不可分離共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生命一樣,“成人”的兩個含義也是緊密相連,共同鑄就一個完整的“成人”。一條船的意義在于用來過河,一副體魄的意義則在于用來實現(xiàn)精神價值。所以,我們的體魄就像那條船,實現(xiàn)我們的精神價值才是人生的目的。

        ?

        據(jù)《論語·憲問》載,有一次子路問什么是“成人”,孔子回答道:“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彼麨椤俺扇恕遍_出了五個條件:“知”、“不欲”、“勇”、“藝”和“文之以禮樂”。這就是說,要把四位杰出人物最突出的優(yōu)點綜合起來,再加上“文之以禮樂”,才算得上“成人”,標準不可謂不高。從中不難看出,“文之以禮樂”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條件。所謂“文之以禮樂”,指對人性的展現(xiàn)、文飾、美化、升華與限制。就是說,在將人性中美好一面顯示出來的同時,要對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加以文飾和限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猶如一塊剛剛從山中開采的璞玉,談不上美麗,經(jīng)過雕琢才變得玲瓏剔透,光彩照人。人們對禮樂的修行,正是對璞玉雕琢的功夫。所以,通過“文之以禮樂”,人才得以脫離生物的人,從而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一個文化的人、文明的人。

        ?

        二、“盡性”:通往“成人”的路徑

        ?

        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成人”呢?我認為,儒家的路徑是“盡性”?!氨M性”一詞首先見于代表孔子晚年思想的《系辭》,是孔子晚年人性學(xué)說的重要概念??鬃邮峭ㄟ^宇宙論來探索人性的秘密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保ā断缔o》上)在這里,“易”為宇宙的本原。它是如何作用于天地萬物的呢?孔子說:“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保ā断缔o》上)“易”中具有創(chuàng)生功能的“太極”生出天地以后,“而易行乎其中矣”,即“易”也隨之存在于天地之中了。不僅如此,存在于天地之中的“易”,演變?yōu)樘斓刂裕瑥亩蔀椤暗懒x”的門戶。天地之“性”又是如何落實于萬物的呢?孔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薄耙魂幰魂栔^道”是說天地的陰陽之“性”便是“道”。萬物延續(xù)“道”即天地之“性”以為其“善”,成就“道”即天地之“性”以為其“性”。萬物正是“繼”、“成”天地之善性,才得以成自己之性。顯然,這種作為道德本原的“性”,屬于張載意義上的義理之性。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性善論就這樣提出來了。

        ?

        孔子認為,《周易》一書深刻地揭示了這個過程及其原理:“昔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cè)岫?,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保ā墩f卦》)我認為,這里的“命”是指“易”所“命”天地和萬物者,事實上就是“性”?!懊弊愿炊裕靶浴本徒Y(jié)果而言。換言之,雖然“性”、“命”所指相同,但在邏輯上,“命”先于“性”。另外,萬物擁有其“性”以后,方可具備其“理”。因此,“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并不是一個自然生成次序,而是一個認識次序,是說自窮極萬物之理,到盡知萬物之性,以至于洞察萬物之命??梢姡诳鬃油砟晁枷胫?,“盡性”本來是一個認識論概念。不過,孔子的孫子子思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換了這個概念。從《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之論看,子思完全繼承了孔子的性善學(xué)說。

        ?

        子思認為,盡管通過“天命之謂性”,所有人的善性是一樣的,但由于天賦智力有差異,所以人們的道德路徑也不同。他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也?!薄吨杏埂肺乙詾?,這里的“誠”指性而言?!罢\者”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從而自然呈現(xiàn)誠性的就是圣人。那么與之相對的“誠之者”,即通過“擇善而固執(zhí)之”從而使自己呈現(xiàn)誠性者,就是賢人以下的普通人了。這里所談的是圣人和普通人不同的道德路徑。

        ?

        在此基礎(chǔ)上,子思提出了其“盡性”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中庸》)“誠者”已然是圣人了,故“天下至誠”,自然是指圣人,因而這段文字的上半段談的是圣人的“盡性”。從行文看,所謂“盡性”,就是全面、徹底地實現(xiàn)與生俱來的善性。因而,在子思這里,“盡性”不是一個認識論概念,而是一個功夫論的概念。圣人不但能夠盡自己的性,而且還能夠盡他人之性,進而盡物之性。萬物由天地所化育,既然圣人能夠盡物之性,那么說明他已經(jīng)在協(xié)助天地化育萬物了。圣人能夠協(xié)助天地化育萬物,就意味著他和天、地并列為三了。

        ?

        與此相應(yīng),這段文字的下半段討論普通人的“盡性”?!爸隆?,朱熹云:“推致也?!薄扒?,鄭玄云:“猶小小之事也?!睆摹罢\則形,形則著”等表述看,這里的“誠”仍然指內(nèi)在的誠性?!扒苡姓\”是說小的善事也能體現(xiàn)善性。普通人通過“致曲”,即致力于點滴善行的積累,促使體現(xiàn)誠性,從而達到誠性的“形”、“著”而“明”。“動”指影響周圍的人,“變”是說使社會產(chǎn)生局部變化,“化”則是整個社會受到感召和教化,其實這個過程已經(jīng)在“盡人之性”了。照理說,只有“天下至誠”即圣人才能夠教化天下,因而普通人經(jīng)過“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過程,事實上已經(jīng)達到圣人的水平了??磥?,賢人以下通過不懈的“誠之”、“擇善而固執(zhí)之”、“致曲”等“盡性”功夫,最終也可以成為圣人,而圣人則是“成人”的最高標準。

        ?

        三、“道”:實現(xiàn)“盡性”之憑借

        ?

        子思對圣人“盡性”的闡釋和“成己”、“成物”之說是相輔相成的:“誠者,自成也?!\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中庸》所謂“盡其性”,即最大限度地“自成”、“成己”;所謂“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即最大限度地“成物”。結(jié)合“成己,仁也;成物,知也”的說法看,“盡性”實為大仁、大智,非圣人不足以當(dāng)之,這又一次印證了“誠者”謂圣人。那么圣人又是何以“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成物”呢?這需要從他何以“盡己之性”、“成己”說起。我認為在《中庸》開篇三句教中,第一句即“天命之謂性”是就所有人來說的,是說任何人生來就擁有善性。第二句即“率性之謂道”是就圣人而言的?!奥省弊肿脏嵭林祆浣葬尀椤把病?,但筆者曾指出此處當(dāng)用其本意,即先導(dǎo)也,引也。這句話“是說將‘性’引導(dǎo)出來,便形成‘道’;或者說引導(dǎo)出來的‘性’就是‘道’”。看來,“率性”是一個自內(nèi)而外的過程。這個過程子思又表述為:“自誠明,謂之性。”“誠”指誠性,自誠性而顯明,是“性”的自然呈現(xiàn)。這是圣人“盡性”的方式。第三句即“修道之謂教”則是就普通人而言的。普通人由于天賦不如圣人那么高,所以不能將其善性自然呈現(xiàn)出來,只好修行圣人所制定的“道”,這個過程就是教化。

        ?

        “修道之謂教”一語似乎沒有透露“盡性”的信息,也沒有顯示內(nèi)外的向度。不過,“自明誠,謂之教”一語則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這個用于名詞的“明”,指“自誠明”的所“明”者,也就是“道”?!罢\”仍然指誠性。這句話是說,從修行圣人所制定的“道”從而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自己的誠性,這個過程就是教化。所以這是一個自外(“道”)至內(nèi)(“誠”)的過程,而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誠性,就是“盡性”。這是普通人“盡性”的方式。

        ?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人所修行的“道”為圣人所制定,而正是通過“修道”,普通人才得以“盡性”,也就是說,是圣人幫助普通人“盡性”的。從圣人的角度,這便是“盡人之性”。至于“盡物之性”、“成物”,是說如果天下人在圣人的幫助下皆能“盡性”,則會善待萬物,從而萬物就能夠“盡性”了。

        ?

        從“自成”、“成己”、“成物”等表達方式看,一個能夠“盡性”的人,可謂“成人”矣!因而,“成人”就是一個人“盡性”即充分呈現(xiàn)、實現(xiàn)、發(fā)揮自己的本性的過程,這就像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的過程。就像這粒種子的意義是長成一個大樹一樣,一個人的意義就在于“盡性”以“成人”。

        ?

        后來孟子將性歸結(jié)為“四端”:“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可見,“惻隱之心”等“四端”就是性。在這個意義上,心即性也,因而孟子用“盡心”來代替“盡性”。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這其實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另一種表述,只是在“盡心”、“盡性”問題上孟子取消了圣人與普通人的差別。孟子之所以將“性”即本心稱為“四端”,旨在強調(diào)它只是仁義禮智的“端緒”,沿此“端緒”向外推廣、擴充,便呈現(xiàn)為仁義禮智。他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保ā豆珜O丑上》)這里“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的“擴而充之”,其實就是“盡心”的具體過程。當(dāng)然,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皆屬于子思所說的“道”的范疇。如此看來,不管對圣人來說,還是對普通人來說,“道”都是一個關(guān)鍵因素。那么“道”又是何物呢?我以為,儒家所謂的“道”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常說的“價值”。

        ?

        儒家之“道”,涵蓋面甚廣。據(jù)筆者不完全的統(tǒng)計,僅《論語》所見的價值范疇就有63個之多:仁、禮、義、知(智)、道、德、安、勇、賢、圣、孝、弟(悌)、慈、恕、說(悅)、樂、愛、敬、溫、良、恭、儉、讓、寬、信、敏、惠、和、美、善、慎、靜、周、直、勸、莊、讓、喜、恒、果、達、藝、文、質(zhì)、孫(遜)、威、正、中、中庸、中行、恒、泰、剛、毅、木、訥、恥、時、矜、群、貞、諒、厲。依其性質(zhì),又可以大致分為不同的類型。

        ?

        筆者曾經(jīng)指出,人類價值的最高層面為信仰價值,其次是精神價值,而后者又包括道德、藝術(shù)和道術(shù)三個方面。據(jù)此,《論語》中的價值范疇已經(jīng)涵蓋了信仰價值和精神價值諸方面。這些價值必然反映在人的心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形成的價值范疇我稱為心境價值范疇。一方面這些價值需要用一定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必然反映于人們的言談舉止,由此形成的價值范疇可謂之儀表價值范疇??梢哉f,心境價值和儀表價值是整體價值、信仰價值、精神價值、道術(shù)價值的綜合反映。這樣一來,《論語》所見價值范疇包括以下七類:

        ?

        第一類,整體性價值范疇:道、德。

        ?

        第二類,信仰價值范疇:安。

        ?

        第三類,道德價值范疇:仁、義、孝、弟(悌)、慈、恕、圣、賢、信、勇、愛、敬、良、恭、儉、讓、寬、惠、和、良、善、慎、周、直、勸、讓、正、恒、果、孫(遜)、恥、群、貞、諒。

        ?

        第四類,藝術(shù)價范疇:樂、美、藝。

        ?

        第五類,道術(shù)價值范疇:圣、賢、知(智)、敏、藝、達、中、中庸、中行、恒、時。

        ?

        第六類,心境價值范疇:仁、孝、弟(悌)、慈、恕、愛、說(悅)、樂、溫、勇、恭、慎、靜、果、喜、恒、恥。

        ?

        第七類,儀表價值范疇:禮、樂、莊、文、質(zhì)、孫(遜)、威、泰、剛、毅、木、訥、矜、厲。

        ?

        以上七類價值范疇,涵蓋了人類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們有的為孔子首創(chuàng),有的屬于孔子所繼承的傳統(tǒng)價值。但無論如何,正如子思所說,所有價值范疇皆成于圣人之手,而蕓蕓眾生則靠修行這些價值范疇才得以“成人”。當(dāng)然,能夠身體力行這些價值范疇的“成人”一定是幸福的人、精神健全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會富有意義。

        ?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建立的價值系統(tǒng)已經(jīng)富麗堂皇了,但在其后的歷史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它會受到?jīng)_擊、破壞以至衰落。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xiàn)一批以傳承道統(tǒng)、弘揚儒風(fēng)為己任的儒者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重建儒學(xué),從而賦予這套價值系統(tǒng)以新的生命力。秦漢之際,在暴秦焚書坑儒政策的打擊下,道統(tǒng)中斷,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綜合各家,尤其吸收陰陽五行理論,改造儒家哲學(xué),儒家之“道”得以復(fù)興。魏晉以降,在佛教的沖擊下,儒學(xué)再次走向衰落,逐漸被邊緣化,是宋明儒者“泛濫于諸家,出入與老釋”,然后“返求諸六經(jīng)”,重建儒家哲學(xué),儒家之“道”得以傳承。近代以來,歐風(fēng)美雨席卷神州大地,儒學(xué)又一次面臨滅頂之災(zāi)。當(dāng)代儒者的任務(wù)是充分理解和吸收西學(xué)之精華,像往圣先賢那樣重建儒家哲學(xué)。惟其如此,儒家之“道”才能重放光輝,人生的意義才能在現(xiàn)代社會得以確立!

        ?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