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著《來自異國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國》出版
書名:《來自異國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國》
作者:張濤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
【作者簡介】
張濤,四川岳池人,北京大學博士?,F(xiàn)為四川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重慶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專家委員會專家和中華美國學會理事。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和密蘇里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gòu)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中美文化關(guān)系史、美國華人華僑史、美國種族關(guān)系史、美國社會文化等。已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各類研究課題6項,出版學術(shù)專著4部,在國際A&HCI期刊和國內(nèi)CSSCI來源期刊等權(quán)威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shù)文摘》全文轉(zhuǎn)載,數(shù)次獲得學校和省級學術(shù)獎勵。
【內(nèi)容簡介】
在華人大量涌入美國前,美國人早期的對華了解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圖書、紙媒等各種印刷品文獻。在這些文獻涉及中國的內(nèi)容中,對孔子及其思想的介紹占有相當分量??梢哉f,那個時期美國人最熟悉的中國人非孔子莫屬,孔子的形象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的形象,他的思想觀念對于美國人認知中國起了重要影響。本書通過深入發(fā)掘、研究大量的美國早期印刷品文獻(包括流入北美的歐洲印刷品)來考察1849年以前美國人對孔子的認知史及孔子在美國的形象的起源和早期演變。本書梳理了孔子步入美國的初始途徑,對孔子在美傳播的主要推動者群體進行了分析,詳細勾畫了早期美國所理解的孔子及其思想,闡釋了美國人對于孔子憎愛雜陳的態(tài)度以及對孔子影響下的傳統(tǒng)中國的認識。本書還著重論述了孔子與美國早期倫理道德、政治原則、發(fā)展道路和外交思路等線索的交叉,展示了孔子思想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本書使用的英文文獻有860種之多,這其中既有歐美各界人士寫作并在早期美國流傳的涉及孔子的介紹性材料,也有大量紙媒材料甚至連今天美國人都很少有人知道的當時的一些地方小報和以手稿信件為代表的未曾公開發(fā)表的文獻,涵蓋思想、文化、宗教、社會、政治、外交等多個領(lǐng)域。將這么多年代久遠的文字材料用于研究孔子在早期美國的影響,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尚屬首次。
【目錄】
自序
上篇 孔子初入美國的途徑
第一章 耶穌會著譯的開拓性貢獻
一、《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重大意義
二、李明和杜赫德的影響
三、其他耶穌會成員的作用
第二章 新教傳教士的貢獻
一、英國傳教士的儒學譯介
二、英國傳教士的非翻譯類著述
三、美國傳教士的現(xiàn)身說法
四、普魯士教士郭實臘
第三章 新教孔子觀的刊物載體
一、《印中搜聞》上的孔子
二、《中國叢報》談孔子
三、兩刊孔子觀的來源及其向美國的傳播
第四章 歐美世俗民間文獻與孔子人美
一、商人的著譯
二、美國商業(yè)展覽和商人信件的媒介作用
三、商人在華報刊傳回美國的孔子形象
四、傳入美國的歐洲文人的孔子觀
第五章 歐美外交文獻傳播的孔子觀
一、英國外交使團眼中的孔子
二、英國在華官方人員刻畫的孔子
三、美國及其他國家使華外交人員的孔子觀
下篇 孔子美國化的開端
第六章 透過孔子看中國
一、孔子:堪稱完人的異教思想家
二、孔子對于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寓意
三、中國孔子崇拜的弊端
第七章 早期美國政治視野中的孔子
一、以孔子為參照的美國政治原則
二、孔子與美國的為政美德
三、孔子襯托的農(nóng)商道路之爭
四、美國早期外交視野中的孔子
第八章 孔子與早期美國的社會生活
一、孔子思想的道德參照意義
二、孔子襯托下的美國道德培養(yǎng)途徑
三、孔子與早期美國的日常生活
四、孔子與早期美國的社會進步理想
第九章 孔子與早期美國對華文化攻勢
一、區(qū)別對待耶穌會與英國傳教士
二、鼓動美國傳教士親臨中國的聲音
三、在中國迎擊孔子
結(jié)束語
參考文獻
一、原始文獻(1):書籍、印刷品、手稿等
二、原始文獻(2):報紙雜志
三、研究性文獻
附錄 孔子思想傳人美國大事記(1849年華人移民之前)
后記
【結(jié)束語】
美國源于英屬殖民地,而殖民者又來自歐洲。因為有了這條歷史紐帶,殖民時期的北美居民便借助與中國早有往來的歐洲人所寫的文獻,開始了認識中國之旅。本書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探究美國孔子觀的起源,梳理美國對于中國的最初認識以及這種認識為后來美國的對華認知定下的基調(diào)。
殖民者知曉孔子的具體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如果以文字材料首次提及孔子的時間來看的話,則是在18世紀初。自此以后到1849年中國移民大規(guī)模赴美,孔子在美國各類文字材料出現(xiàn)的頻率迅速增加。雖然我們沒有每一年的具體數(shù)據(jù),但在近一個半世紀里,孔子總共出現(xiàn)了三千多次,足以說明美國早期社會在孔子身上傾注的巨大熱情和興趣。這三千多次的引用中,既有孔子及其思想賴以進入美國的四大文獻種類,也有美國社會評價和運用孔子及其思想的資料。文獻資料種類齊全,涉及手稿、書信、書籍、小冊子、傳單、廣告、大眾報刊等,基本涵蓋早期美國社會的主要領(lǐng)域,具有明顯的代表意義。以這些文獻為載體,美國獨具特色的孔子形象得以出現(xiàn)并持續(xù)發(fā)展。這一形象的最主要特點,就是貫穿著一條“贊賞+批判”的二元線索。
一方面,孔子的生平、人格和思想體系受到較高和較為普遍的贊賞。就信息來源部分而言,耶穌會是這一態(tài)度的始創(chuàng)者和最為堅定的維護者。該會最早系統(tǒng)譯介了孔子的論著,后來頻繁出現(xiàn)在美國各類文獻上的孔子語錄和生活軼事,很大一部分就摘自流傳入美的耶穌會文獻。18世紀末期,新教傳教士到達中國附近和中國本土,重譯和補譯了孔子和其他儒教思想家的著作,并根據(jù)自身需要評價孔子。新教傳教士雖然總體上對于孔子持批判態(tài)度,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孔子的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原則。美歐世俗文獻以及其他資料都對孔子的這幾個方面有明顯好評。他們認為,孔子堪稱完人:其經(jīng)歷坎坷卻意志堅定,終生不受重用卻決意改革陳腐的社會,制定了崇高的道德和為政目標而且躬身垂范。當然,偶有文獻批評孔子輕視女性和存在其他個人缺陷,但與肯定孔子的聲音相比,顯得較為稀少,力度也很微弱。信息來源中對于孔子的溢美之詞傳入美國,被美國社會吸收,成為早期美國構(gòu)建社會準則和美德體系的重要參照。孔子語錄——無論是真實的或是附會的——不斷被選入大眾讀物或者刊登在報刊雜志上,指引著普通民眾、政治人物以及整個社會的品行修養(yǎng)方向。富含道德倫理寓意的孔子生平事跡,頻頻登上各類出版物或被其他文獻所引用,規(guī)范社會與個人言行的目的十分明顯。即便在外交領(lǐng)域,孔子倡導的人際交往原則也有其適用價值。中庸、公正、對等被眾多美國人視為理想的國家關(guān)系準則,并在批判大革命之后的法國等外交議題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另一方面,孔子的所謂缺陷被眾多文獻頻繁提及和放大。具有強烈宗教情結(jié)的人士無法容忍孔子的“異教”身份,批判他不信上帝、避談來世。在最初的信息來源中,新教傳教士是這一看法最主要的鼓吹者,歐美世俗人員偶有加入。在美國社會,堅持這一批判的群體依然主要是宗教或與宗教有關(guān)的人士。相比之下,批評孔子導致了中國固守成規(guī)并與世界脫節(jié)的聲音更為普遍,除了耶穌會以外的美國內(nèi)外群體幾乎都曾參與其中。按照批判者的說法,孔子雖然沒有要求中國止步不前,其巨大影響力卻是中國歷代政府和社會不可逾越的隱形鴻溝,中國因此就裹足不前了。當然,孔子的其他方面也有受到批評的情形,但并不常見。
遠涉重洋來到中國的西方人,舉目所見就是一個在精神上高度統(tǒng)一于孔子、在發(fā)展上卻步履蹣跚的國家,他們撰寫的文獻將這種印象兜售給了早期美國社會。從此以后,美國人就把中國的落后與孔子崇拜緊密相連了。在他們的刻畫里,因為視孔子為一切智慧的源泉,中國人不愿正視其他思想與文明體系,產(chǎn)生盲目自負心理;因為僵化遵循孔子復古思想,中國的制度體系千年不變;因為將熟讀孔子、理解孔子當作最高學問,中國人嚴重缺乏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主動性。美國社會接受這種印象之后,便把孔子作為中國落后封閉的代名詞,把他影響之下的中國作為美國文明進步的反襯。美國人關(guān)于農(nóng)商道路的爭論和對華文化攻勢輿論最為形象地體現(xiàn)了這種看法。綜合觀之,不論是在信息來源還是社會運用中,孔子在早期美國的形象都呈現(xiàn)出二元性:他既是美國人尊重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也是異教信仰和中國弊端的代名詞。美國社會肯定的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本身,批判的多是其影響力在中國造成的后果及其自身的異教身份。正如前文所說,美國人稱贊作為思想家和道德家的孔子,因為這不會沖擊西方偉人的地位。但是,如果把孔子與基督相提并論,就會挑戰(zhàn)基督在西方宗教文明中至高無上的位置,這是美國人完全無法容忍之事。同時,由于中西力量和發(fā)展程度的差距,孔子影響之下的中國也不可能獲得美國社會的普遍尊重。所以,肯定與否定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在了美歐優(yōu)越感的旗幟之下。這與1849年以后孔子在美形象基本一致,表明美國社會對于孔子的態(tài)度始終貫穿著同一條二元線索。本書雖然僅僅考察了中國人大舉移民美國之前的情形,其發(fā)現(xiàn)卻有著較為明顯的現(xiàn)實意義。在學術(shù)層面上,本書首次將孔子及其思想向美國的最初傳播進程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這有助于改變學術(shù)界在研究孔子思想的海外傳播時,徘徊于東亞、歐洲和現(xiàn)代美國的局面,把我們對于孔子域外接受狀況的了解推進到了美國早期,有助于我們形成更為系統(tǒng)的認識。本書在資料搜集和應用上也力爭有所突破。一般而言,研究孔子和孔教,多從儒家經(jīng)典和后世(包括國外)對經(jīng)典的理解入手,所用資料就是經(jīng)典、注疏與解讀文獻了。這在早期美國并不適用,因為當時的美國人還沒有系統(tǒng)研究孔子和孔教。他們所做的,只是從各種文獻中獲取孔子及其思想的片段化信息,然后用于各種現(xiàn)實討論之中。所以,本書的研究,主要依據(jù)歐美人士寫作并在早期美國流傳的涉及孔子的介紹性材料,也引用大眾媒體和以手稿信件為代表的未曾公開發(fā)表的文獻,涵蓋思想、文化、宗教、社會、政治、外交等多個領(lǐng)域,基本代表了美國早期社會的全貌。據(jù)筆者所知,將這些年代久遠的文字材料用于研究孔子在早期美國的影響,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尚屬首次。因此,本書在具有學術(shù)價值的同時,還具有文獻價值。而在應用這些文獻時,本書不拘泥于文本分析,而是將所有文獻呈現(xiàn)的信息結(jié)合成一個整體,放在中國歷史、中外關(guān)系史和美國早期史的宏大背景下,解析文獻建構(gòu)的孔子觀及其在美國的起源。這種嘗試值得國內(nèi)外孔子研究界進一步向前推動。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