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盧朝升】鵝湖書院的千年一會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20-02-27 18:00:08
        標簽: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的千年一會

        作者:盧朝升

        來源:“書院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二月初四日己亥

                  耶穌2020年2月26日

         

        2019年2月4日,我和顧大朋、錢偉強老師一起到慶元的雙沈村周大彬家過年。除夕之夜,學子們聚在宗祠讀《論語》、發(fā)獎學金,這樣的春節(jié)他們已經(jīng)堅持了幾年。大年初一,我悄悄也起了個早,直奔鉛山縣的鵝湖書院。早就想去鵝湖書院,看看當年朱熹和陸九淵的唇槍舌劍的地方。兩天前,我專門去了武義的明招山,拜謁了呂東萊先生的墓地。當年,如果不是呂祖謙積極從中攝合,也就沒有了中國文化史上這個心與理的千古一辯;如果沒有鵝湖之會,也就沒有了后來的鵝湖書院。

         

         

         

        緣起,東南三賢的擔憂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世稱“東萊先生”,出生于金華一個顯赫的官宦世家。祖上是山東,從八世祖呂蒙正在宋太宗為相始,每代都有高官大儒。古人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為什么呂氏家族興旺能傳承十世以上?秘密就在于讀書與修德?!吨杏埂酚性疲骸肮蚀蟮抡弑氐闷湮?,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有這樣的家傳,再加自己努力,想不成功都難。隆興元年(1163),26歲的呂祖謙登進士第,復中博學宏詞科。他時刻以孔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要求自己,其為人也,就像他的名字,寬厚謙和,恭敬有禮。紹興二十五年(1155)春,呂大器調(diào)任福建提刑司干官,18歲的呂祖謙跟隨父親到福州游玩。其時朱熹任同安縣主簿,兩人得以相識,以后就保持了通信聯(lián)系成為至交。乾道九年(1173)夏,朱熹把自己的20歲的長子朱塾送到呂祖謙的麗澤書院,說兒子懶惰不肯長進,希望呂祖謙“痛加鞭勒”。呂祖謙把朱塾安排與潘景愈一起,苦心加以教誨??梢娝麄冎g的信任和厚誼。淳熙二年(1175)三月二十一日,呂祖謙帶上學生潘景愈從金華出發(fā),去五夫里找朱熹探討一些學術(shù)問題,如果可能的話,還想去會會陸九淵。呂祖謙第一次見到陸九淵是在乾道七年(1171)冬,陸九淵在臨安準備明年的科考,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次年春天的殿試中,恰好呂祖謙為考官,改到一份試卷就說:“一見高文,開心明目,知其為江西陸子靜也。”

         

        宋時的科考非常嚴格,考卷收上來后要由專人謄抄、再封口糊名。所以改卷人不要說考生名字,就是字跡也看不到。在成堆的卷子中,能發(fā)現(xiàn)陸九淵的卷子,這完全是被一種文章特有的氣質(zhì)所打動。因此,對于陸九淵,呂祖謙是伯樂,有知遇之恩。前年,呂祖謙因父親去世,在明招山守孝期間,在明招寺講學吸引了大批的學生。這本是傳道助人的善舉,但是陸九淵卻寫信以嚴厲的口氣說,這是有損“純孝之心”的“君子之過”。呂祖謙接受了他的批評,停止了講課,孤燈相伴,潛心于學。去年五月底,陸九淵專門到金華拜訪呂祖謙,住了五六天。呂祖謙在寫給“玉山先生”汪應辰的信中稱贊陸九淵:“淳篤敬直,流輩中少見其比。”

         

         

         

        在《入閩錄》中,呂祖謙詳細地記錄了行程。經(jīng)龍游、過衢州,遠眺江朗山、翻越仙霞嶺,晨起昏宿,四月初一傍晚到了五夫里朱熹的紫陽樓。

         

        在五夫里的二十多天,朱熹終日相伴,白天拜賢訪友,晚上談書問學。期間還特意到密庵住了一個晚上,“距五夫七里……庵煎數(shù)十步清湍亭,古木四合,泉石甚勝?!崩蠌]已去了五夫鎮(zhèn)二次,都沒去過密庵,下次有機會定要去尋訪一番。就算古寺不存,那瀑布應該不會消失吧?四月二十四日,朱熹與呂祖謙又來到建陽的寒泉精舍。在二十多天的時間里,他們合編了《近思錄》,抄了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分散在各種述著里的622條語錄。朱熹對這本書自我評價很高:“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痹谖宸蚶锖徒枺麄兘?jīng)常會談到二個人,就是金溪的陸九齡和陸九淵。朱熹聽說這兩兄弟在象山書院吸引了一大批學者士子,而講的內(nèi)容和方法與自己很不一樣,擔心他們會走到邪路上去,誤人子弟。呂祖謙則認為,他們講的也有可取之處,并非坊間傳言的那么可怕。他對朱熹的擔心是早就心知肚明的。朱熹曾在幾次的信札中提到過陸氏兄弟,并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不知師誰,然也不問師傳?!痹诋敃r,學術(shù)都講究個淵源出處、師承關(guān)系。又說:“陸子靜之賢聞之蓋久,蓋似聞有脫落文字、直趨根本之意,不知其與中庸學問思辨而后篤行之旨又如何耳?”而岳麓書院的張栻也表達了同樣的憂慮。呂祖謙提議,找個地方把張栻和陸氏兄弟請來一起交流探討一下。朱熹說,正合吾意。

         

        交鋒,心與理的千古一辯

         

        兩人就想到了鵝湖寺,那里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可以去看看詹儀之。五年前的“瀛山之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現(xiàn)在詹儀之知信州,就由他做個東。于是,就由呂祖謙出面,給相關(guān)人員發(fā)邀請函,約在六月初,到鵝湖寺一聚。詹儀之,字體仁,遂安郭村(今屬淳安)人,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乾道五年(1169)秋,邀請了朱熹、呂祖謙、張栻等到自己的老家雙桂書堂(后改名瀛山書院)講學,對這幾位學界領袖人物非常佩服,朱熹就是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觀書有感》。下次有機會,老廬帶你們?nèi)ピL訪瀛山書院。收到了呂祖謙的邀約信,詹儀之心中大喜。當時,朱、呂、張三人被譽為“東南三賢”,而陸九淵屬于“名聲雀起”。能辦這么一次高端的學術(shù)論壇,是信州之幸,當盡地主之誼。就專門撥出公款,委托鵝湖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朱熹和呂祖謙五月十六日動身,月底來到鵝湖寺。六月初,陸氏兄弟如約而來。張栻因公務在身,未能赴約。六月六日至八日,著名的“鵝湖之會”正式開場,在此進行了三天三夜的大辯論。參加辯論會的主角是朱熹和陸九淵兄弟,主持人為呂祖謙。東道主詹儀之自始至終參加辯論會。雙方都組織了陣容強大的啦啦隊,學界聞風而動,列席旁聽者擠滿了講堂。朱熹這一方有:蔡元定、何叔京、連嵩卿、潘景愈、范伯崇等。陸氏兄弟一方有:朱桴、朱泰卿、鄒斌、傅一飛等。還有旁聽的官員和學者,如:劉子澄、趙景明、趙景昭、劉清之、潘叔度等,以及慕名而來的學生和聽眾。雙方辯論的主題是:“為學之方”和“教人之法”。陸九齡先出場,接著陸九淵跟上,他們是有備而來,準備挑戰(zhàn)一下學術(shù)權(quán)威,所以并不謙讓。他們主張用“易知易從”的簡易方法,心立“根本”,認為“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為我注釋”,“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就是主張“尊德性”。朱熹則強調(diào)格物窮理的功夫,“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基本是傳承孔門“八條目”,也就循序漸進的方法,就是強調(diào)“道問學”。朱熹以自己淵博的知識譏諷陸學過于簡易空疏,而陸九淵則是少年氣盛指責朱學繁瑣支離。由于陸九淵的口才更好,所以辯論現(xiàn)場朱熹反落了下鋒,臉色不太好看。呂祖謙邀請雙方辯論的初衷是“會歸為一”,拉近雙方的距離,而實際上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使學術(shù)分歧公開化。君子和而不同。雖然學術(shù)上雙方各不服氣,但是在人格上卻是相互尊重。在六年以后,也就是1181年二月,陸九淵又專程到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朱熹則邀請陸九淵在白鹿洞升堂講學。后來,雙方都從對方那里吸收了優(yōu)點,認為自己之前有些偏面,長期保持著學術(shù)交流,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倒是后來的弟子們,相互攻擊,以至越走越遠。可不是嘛,如果只講“道問學”就會變成書呆子,如果只講“尊德性”也會禪學化。兩者結(jié)合起來才能達到“為學日益,為道日簡”的境界啊?!熬幼鸬滦远绬枌W,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薄吨杏埂防锊皇怯鞋F(xiàn)成的答案了嗎?鵝湖之會,陸九淵是大贏家,從此奠定了他在學術(shù)界的地位。全祖望對南宋的學術(shù)作如此概括:“宋乾、淳以后,學派分而為三:朱(熹)學也,呂(祖謙)學也,陸(九淵)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tǒng)潤色之。門庭路徑雖別,要其歸宿于圣人則一也?!睆垨颉巫嬷t均因病早逝,南宋學術(shù)只剩朱陸兩家了。

         

        傳承,冗長的歷史回音

         

        有了這一場轟動學界的盛會,鵝湖寺聲名遠播。各地鴻儒名士時常到訪,或懷古、或講學,或重開論壇。淳熙十五年(1188)冬,辛棄疾和陳亮又邀約朱熹,希望就當前時局,再開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共商抗金大計。但這次朱熹已經(jīng)對政事產(chǎn)生厭倦,其實是對朝廷徹底失望,所以就爽約了。結(jié)果是辛、陳兩人在鵝湖寺“縱談十日”,史上稱“辛陳之會”。是年臘月,陳亮再約朱熹赴蘭溪一聚,朱熹也未赴約。紹熙三年(1192),六十三歲的朱熹搬到考亭新居,從此一心著述。年底陳亮專門到考亭拜訪,講學論政。十二月十四日,驚聞陸九淵去世,朱熹和一批學生到寺廟哭祭子靜。六十五歲的冬天,朱熹迎來了短暫的高光時刻,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但只有46天。隨即黨爭開始,在何澹、葉翥、胡纮等人的攻擊下,反朱熹“偽學”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四書集注》等被列為禁書,有人想置朱熹死地而后快。慶元六年(1200)春,陸九淵的弟子包揚攜子包恢等共14人到考亭問學,達兩個月之久。七十一歲的朱熹已經(jīng)纏病在身,不久就離開了人世。鵝湖之會給沉悶的學術(shù)界掀起了一股風暴,為二千年的中國文化史書寫了亮麗的一筆,也開啟了鵝湖書院的生命歷程。嘉定元年(1208),朱熹的“慶元黨禁”已經(jīng)平反,門人徐子融在鵝湖寺旁建起了“四賢祠”,授徒講學,傳承朱子的理學。紹定三年(1230),鉛山知縣章謙亨在四賢祠旁建起了群賢堂,并請朱子的門人陳文蔚作《記》。之后陳文蔚和他的學生徐元杰在此講學數(shù)年。淳祐十年(1250),理宗皇帝將“四賢祠”賜命為“文宗書院”。明景泰四年(1453),廣信知府姚堂在江西巡撫韓雍的支持下,重建“四賢祠”,額曰“鵝湖書院”。正德六年(1511),江西提學副使李夢陽邀鉛山知縣秦禮在原址上重建書院,并掛上“文宗書院”的匾額。崇禎十六年(1643),編修楊廷麟率進士胡夢泰視察書院,看到書院破敗不堪,又下令重修?,F(xiàn)在尚矗立于泮池與頭門之間的石牌坊,就是這次修造,道光二十七年(1847)維修。正面額匾:“斯文宗主”,背額匾:“繼往開來”,皆為朱熹手跡。上面有18條鯉魚,寓意學子們都可以魚躍龍門。這座位于上饒鉛山縣鵝湖鎮(zhèn)鵝湖山麓、總占地8000平方米的鵝湖書院,與白鹿洞書院、白鷺洲書院、象山書院并被列為“江西四大書院”之一。八百年間,書院屢經(jīng)興廢重修,難以詳述?!鞍偃站S新”后,鵝湖書院就改為“鵝湖師范學堂”。民國初年又改為省立四師——“鵝湖初級師范學?!?。抗戰(zhàn)期間顧祝同在此創(chuàng)辦“將校干訓團”。1945年,又創(chuàng)辦了“信江農(nóng)業(yè)專科學?!薄P轮袊闪⒑?,歷經(jīng)“鵝湖農(nóng)業(yè)中學”、“鵝湖小學”,十年動亂期間,部分建筑遭到破壞,紅衛(wèi)兵們已經(jīng)將繩索掛上了牌樓,卻一時拽拉不動,后來經(jīng)校長勸阻住,石牌坊總算保留了下來,還有那十三塊記載書院修建的石碑?,F(xiàn)存的書院建筑基本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建后的格局,建筑共六進:頭門、青石碑坊、泮池、儀門、會元堂、御書樓,東西兩廓各有讀書號房。這里有一座“敬惜字爐”,特別值得一看。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被批準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后,書院又得以新生。

         

         

         

        臺灣有位律師叫呂榮海,2009年參加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訪問,到了鵝湖書院,聽了當年鵝湖之會的盛況,記住了陸九淵說“東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深受感動?;嘏_灣后就創(chuàng)辦了鵝湖書院新竹院、彰化院、臺中院,在臺灣弘揚鵝湖書院的精神價值。今年1月17日,那時還不知道有冠狀病毒疫情,我一年內(nèi)第三次到鵝湖書院。去年2月5日也即正月初一來了一次,12月11日我們少微書院7位朋友結(jié)伴再游。每來一次,都能感受到千年文化積淀的沖擊。我又一次輕輕地撫摸了那日漸風化的石欄桿后,驅(qū)車去鉛山縣城拜訪王立斌先生。

         

         

         

        作者(左)與王立斌先生合影

         

        王老師把自己的青春和年華都獻給了書院研究,應該是鵝湖書院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院長,現(xiàn)在退休了還是中國書院協(xié)會的副會長,主編《書院縱橫》雜志。上次來少微書院講學時,帶給我一大堆關(guān)于書院的著作,他這次又送我一本新作《鵝湖書院研究》。王老師實地考察了全國上千所書院,寫出了多部學術(shù)專著,是我的學習榜樣。我雖非專業(yè)研究人士,但我也是一個喜歡文化的人,我想余生多看一些書院,并把我自己所看所思告訴更多的人。

         

        在王老師的指點下,我們繼續(xù)往疊山書院、象山書院方向出發(fā)了。

         

        2020年2月24日

         

         

         

        作者簡介:

         

        盧朝升,浙江縉云人,1965年出生,在職研究生學歷。曾任麗水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2015年主動辭職并提前退休,從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優(yōu)秀文化四百萬公益行動”發(fā)起人。現(xiàn)為麗水市少微書院執(zhí)行院長。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