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漁】需要區(qū)別對待的三種儒家復興
欄目: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
發(fā)布時間:2011-01-22 08:00:00
需要區(qū)別對待的三種儒家復興
作者:王曉漁
來源:作者博客
一座剛剛落成的9.5米高孔子塑像,因為地處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天安門廣場東側(cè),被視為儒家復興的一種信號。近代以來,幾乎每次轉(zhuǎn)型期,知識階層都會激烈爭論:儒家是否應該復興或者儒家能否復興?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儒家分為三個層面:文化層面的儒學,制度層面的儒術,信仰層面的儒教。儒學、儒術和儒教的復興,需要區(qū)別對待。
文化層面的儒學復興,值得期待。但這有一個前提,即儒學處于自由競爭的多元思想之中,而且儒學復興不會影響這一思想格局。如果思想是一元的,即使儒學具有壟斷性地位,也很難稱得上儒學復興,因為這種復興不是憑借文化自身的魅力,而是憑借外在力量。思想往往在互相攻難、互相辯駁之下才會興盛,很難一枝獨秀,一種思想的復興不必以另一種思想的衰落為前提。如果儒學復興要以其他思想的衰落為代價,這種復興同樣需要存疑,儒學很有可能已經(jīng)成為儒術了。
回顧思想史,儒學在諸子百家的爭論之中逐漸深化。儒、墨曾經(jīng)并列為顯學,《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之說。而且,儒學自身也不是鐵板一塊,《韓非子·顯學》稱:“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所以,有“儒分為八”的說法。外部的攻難和內(nèi)部的辯駁,非但不會損害一種思想,反而會刺激這種思想進一步生長。對外主張限制其他學說的傳播,對內(nèi)主張團結(jié)一致、拒絕分歧,這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和復興沒有關系。
制度層面的儒術復興,最具爭議。儒家有沒有制度層面的貢獻,存在不同的說法。有論者把“禮”視為制度,但“禮”更接近于儀式。一種制度需要有相應的儀式,但制度不等于儀式。儒家在漢初一度遭到歧視,后來受到重視,是因為儒生叔孫通領銜起草了一套朝廷禮儀,使得“布衣天子”劉邦真切感受到“皇帝之貴”。但是,這套儀式不等于制度。漢代在制度上沿襲了秦代,所以有“漢承秦制”的說法。
儒學在制度層面上的缺失,使得“援法救儒”成為思維定勢,儒表法里制度歷兩千年而不衰。儒家和法家的結(jié)合,似乎擴大了儒家的影響,延續(xù)了儒家的生命,但以儒家放棄自己的價值立場為代價,儒家成為法家的裝飾。所以,不僅需要檢討儒術復興,更需要檢討以儒術復興為名的法家復興。談到儒家和制度的關系,最常見的一種觀點是儒家有礙于民主制度。誠然,從儒家里很難獨立生長出民主制度,但是,儒家文化和民主制度不能共存的說法也值得存疑,兩者亦有諸多可以會通之處,這一點,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即有不少士人指出。事實上,對民主制度最具阻礙的是法家,或者說,是儒表法里制度。儒家如果希望彌補制度缺失,可以“援法救儒”,但“法”不應是法家,應該是法治。
信仰層面的儒教復興,首先會遇到一個問題:儒教是否存在?儒教的支持者表示,否認儒教的存在,是以西方宗教為標準衡量中國宗教。如果承認這種中西二元對立的思維,儒教的支持者一定要把儒家發(fā)展為宗教,這恰恰是“西方思維”,否則,沒有必要堅持儒家宗教化。
如果承認儒教的存在,需要有兩個前提:一,政教分離;二,這種宗教不具排他性。政教分離,不必多說。多種宗教“和諧”共處,同樣重要。在山東曲阜的孔廟附近,基督教圣三一堂籌備建設,此舉遭到儒教支持者的堅決反對。在24.8米高的孔廟大成殿附近修建41.7米高的基督教圣三一堂,是否合適,可以交由建筑學者討論。圣三一堂奠基時,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會長高峰牧師曾表示該教堂是“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交流的平臺”,相關人員也表示圖紙仍在修改。可是,儒教支持者在反對建設的公開信中卻表示教堂應該滿足五個條件:至少須在孔廟、孟廟以及周公廟五十華里以外;高度不宜超過孔廟、孟廟大成殿的高度;規(guī)模不可容眾三千人;不宜建成中國最大教堂;建筑風格只能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或至少為現(xiàn)代建筑風格,而不宜為哥特式風格。(參見《南風窗》2011年第2期)在這封公開信里,儒教人士似乎遺忘了儒家的雍容大度。
簡而言之,我對儒學復興樂觀其成,但前提是多元思想處于自由競爭狀態(tài),儒學復興不以其他學說的衰落為代價;對儒術復興堅決反對,尤其反對儒術復興背后的法家復興;對儒教復興不置可否,惟愿儒教謹守政教分離和多種宗教“和諧”共處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