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石厲】《論語》通詁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0-04-28 17:23:39
        標簽:《論語》

        《論語》通詁

        作者:石厲(《中華辭賦》雜志總編輯)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三月十六日辛巳

                  耶穌2020年4月8日

         

        雖然人們對于遠古學術的態(tài)度,常常是模棱兩可的,但越來越迷惘的現(xiàn)當代學術,如果沒有溯及源頭的參照與校正,那么迷惘的同時也意味著迷失。古詩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蹦切﹤ゴ蟮乃枷?,早都包含于人類文化的雛形時代。隨著時間的消失,有關過去的知識與未來的知識一樣,也成為了未知與秘密。數(shù)千年以前的文化,它們處于人類文化的源頭,是人類精神向度比較單一和清晰的標記。尤其是儒家文化,雖然被不斷弘揚,但同時又不斷被社會政治所遮蔽,因而去蔽,成為了研究古典學術的主要方式。在儒家的經(jīng)傳體系中,如果要直接找出一部專門紀述孔子言論的典籍,最早且傳承有序的書非《論語》莫屬。這部著述主要記載孔子及弟子的言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孔子的言行及孔子與弟子們的對話記錄下來,有話語,又有討論,故稱“論語”。《禮記·坊記》就有明確指出引述“論語”有關孝道的話語?!抖Y記》諸篇皆來源于戰(zhàn)國時代孔門弟子及諸儒言禮的語錄,由此可見《論語》成書更早,在孔門弟子的心目中,地位甚高。楊伯峻先生在《經(jīng)書淺談·論語》中說:“《論語》書中記到了孔子晚年最年輕學生曾參的死,又記著曾參對魯國孟敬之一段對話?!础侵u號,當時人死了才給謚號。孟敬之肯定死在戰(zhàn)國初期,那么,《論語》編輯成書大概在戰(zhàn)國初期,即公元前四百年左右。”雖然我也認為《論語》成書時間很早,應在孔子去世后不久,但關于“孟敬之”其人名字的解釋,牽強附會?!懊稀贝蟾欧切占词?,“敬之”應為其人的名或字,不能拆開,該詞有典,出自《周頌·敬之》一詩。所以楊先生此考證不成立。西漢劉向《別錄》曰:“《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班固《漢書·》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班固的說法,比較客觀,至于唐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轉引東漢末年經(jīng)學大師鄭玄注云:《論語》“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說法比較單一。《史記》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孔子“述而不作”,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是轉述古之學問,自己不發(fā)揮;二是只口述,自己不寫作。但其實兩種情形既是又不全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除了六藝的衍述,像《論語》中這種日常心得與真知灼見,孔子都是通過口授心傳的方式讓弟子們得以再傳與存留。因此《論語》可看作是集體記錄,很難說是由哪位個人或哪幾個人所完成。這也是遠古典籍的著述特點。所以《論語》究竟由哪些弟子所撰,已很難定論。漢以后總有學者挑起這個話題,但總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論語》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歷經(jīng)秦焚,到西漢時共有三種本子流傳于世,一種是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二十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有二十篇的章句基本和《魯論語》相同,只是多出了《問王》和《知道》兩篇;還有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文《論語》二十一篇,并無《問王》和《知道》兩篇,而是將以前兩個口傳本中共有的《堯曰篇》的“子張問”另作為一篇,這樣就有了兩個《子張篇》,整個篇目的篇次也和口傳本不同,文字差異有四百余字。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装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安國獻之,遭巫蠱之禍,未刊于官學?!笨装矅强鬃雍蟠烙诠?04年,而巫蠱之禍發(fā)生于公元前91年,孔安國怎么會在巫蠱之禍時獻書呢?因此,歷代學者對孔子古宅夾壁中是否曾藏過這樣一批書,都發(fā)生過懷疑,一直到清代,閻若璩依據(jù)荀悅《漢紀》發(fā)現(xiàn),原來在《漢書》流傳本的該段記述中,“安國”之下脫漏了一個“家”字,表明獻書者乃其家人,而非孔安國本人。一段學術疑案應算平息,但清之后,還有人無視閻若璩考據(jù),不斷據(jù)此質疑這批古文書籍的存在,就沒有多少道理了。據(jù)傳這批古文書是在漢景帝時由魯共王劉余在孔子家宅墻壁中發(fā)現(xiàn),后由孔安國據(jù)古文隸定,當孔安國家人向武帝獻書時,正值“巫蠱”事件,朝廷將這批書退還給孔家,“其學于是在孔家流傳”,在外并無傳播。何晏在《論語集解·序》中說:“《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何晏經(jīng)常引用孔安國“注”,但孔安國是否為《論語》作注,后人因未見原本,亦多有懷疑?!遏斦撜Z》和《齊論語》最初各有師傳,到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教授太子《論語》,后將《魯論語》與《齊論語》合二為一,但篇目照抄《魯論語》,此本開始流行于世,漢靈帝時所刻《熹平石經(jīng)》就是用的張侯本。東漢末,鄭玄又以張侯本為底本,參照《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遂為《論語》定本,其他本就基本失傳。

         

        《論語》內容幾乎涵蓋了儒家思想的各個方面。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西漢統(tǒng)治者,雖然將《詩》《書》《易》《儀禮》《春秋》設為“五經(jīng)”,但《論語》一直作為人們認知儒家或孔子思想的最原始文獻。到了東漢靈帝時期,所刻“熹平石經(jīng)”在以前五經(jīng)的基礎上,又增加《論語》《公羊傳》。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贊曰:“《論語》者,五經(jīng)之輨轄,六藝之喉衿也?!碧拼衷黾印吨芏Y》《禮記》《孝經(jīng)》,且將《春秋》分為《左傳》《公羊傳》《榖梁傳》三傳,總稱十二經(jīng),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下詔將儒家十二經(jīng)刻于石碑,史稱“開成石經(jīng)”。南宋,將《孟子》加入,共稱儒家“十三經(jīng)”。南宋時朱熹又將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以及取自《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單獨成書,合稱“四書”,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元代延佑年間,開始以“四書”作為科舉考試的考試科目,開科取士,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末年洋務運動廢除科舉考試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崇奉行的金科玉律。

         

         

        事實上也是,后人在談及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及范疇時,最有說服力的論據(jù)基本都來源于《論語》一書。這部言論集,成為了人們探究孔子思想或儒家思想的淵藪。如果提綱挈領,萃取其要,有這樣一些觀念可能構成了孔子思想的基本框架。譬如關于“天”。中國古代思想中,最初始的思想可以說是從對“天”的認識開始的。殷人所尊崇的“上帝”就是天,這個天就是被他們抽象化了的最高主宰,而天或上帝,凡胎肉眼難以看見,人們只能用龜甲獸骨占卜以觀天命。周朝時,周人開始反思“天”,認為天命你難以察覺,天命只有在承受天命的繼承者(王者)的德行中去觀察。周公就提出:“天不可信,我道惟文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尚書·君奭》)大義是,殷人所說的天難以靠得住,我所相信的道是來自于文王的德,天之道不會背棄文王所受之命。王者若德行好,就意味著他已秉承了天命,他若德行不好,必然與天命相背離。此乃道也,亦道德一詞大義。而孔子又是周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在孔子看來周代的文化就是夏商二代文化的映現(xiàn),他當然繼承了周代的文化與精神。對于天或天命的認識,孔子的態(tài)度,基本與周公的認識一致。天命只有通過大地上人類合乎一定規(guī)范的踐行,方可得以體現(xiàn)。《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和這個衛(wèi)靈公名聲不好的夫人見面后,子路對老師的行為產(chǎn)生了懷疑,孔子知情后向不悅的弟子發(fā)誓說,如果他行為有什么不軌的話,老天也會厭棄他??磥砜鬃拥乃枷胫腥说牡滦信c天的關系有著神秘卻清晰的關照?!墩撜Z·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言下之意,我現(xiàn)在就是替天行道的文化擁有者,而天又不會消滅一切文化,拘禁我的匡人能奈我何?這段話中就天、文化和自己三者之間有一種縝密的邏輯演化,所昭示于人們的,即孔子自信自己是當時一切先進文化的擁有者,是天之意志的踐行者。他在《論語·季氏》篇中說:“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德性低下者,不知天命,也毫無畏懼,德性越高者,越深知世界運行的法則或道理,越會有敬畏之心。他說自己“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保ā稙檎罚┮簿褪钦f對天命的認識也需要一個學習、修煉、提高的過程?!啊栋速罚和鯇O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笨鬃哟笠馐钦f,無論你取悅于堂奧(奧神)還是灶神,其實都不行。如果得罪了天,所有的祈禱都無用??磥韺τ诳鬃樱说难孕杏械暮虾跆煲?,有的違背天意?!墩撜Z·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言,百物生焉,天何言載?’”天道如常,即使自己不言,天地照樣如斯運轉也。

         

        孔子將天、人之道合一,所以他在《論語·里仁》篇中曰:“吾道一以貫之”。他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彼^邦國有道,也就是政治清明,與君子的心志相合,如此,君子即可出來做官,否之,則君子就要將自己的理想收藏起來,隱而不出?!坝械馈敝溃宋耐醯抡?,即王道也。他還說:“政者,正也。”又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顏淵》)孔子認為政者,正道也,你們?yōu)檎趺茨苡煤唵蔚囊詺⑷肆酥兀繛檎咧灰惺股普?,人民自然就會走善道。在孔子看來絕無抽象的天道與王道,王道就是人道。在該章中孔子又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逼湟馐钦f只有人才可以讓道顯現(xiàn)出來,離開了人,抽象的天道或王道就不能有所作為了。現(xiàn)實中的人生,才是孔子思想體系的中心。《論語·鄉(xiāng)黨》篇載,孔子家的馬棚失火,孔子從朝廷趕回來就問:“傷人乎?”只問人,而不問馬。在孔子心目中,人是最重要的,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人道主義者。在人神鬼與生死之間,孔子依然捍衛(wèi)人與生命的尊嚴?!墩撜Z·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這也是與其宇宙觀一以貫之的孔子的人生觀。

         

        因為人,才有了道,那么這是什么樣的道呢?這個道,在孔子那里,具體表現(xiàn)的方式就是“仁”“禮”之道。仁在《論語》中出現(xiàn)過一百多次,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仁的思想是孔子對人性最深刻的描述,也是對人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對王道的基本要求。何謂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顏淵》)所謂仁,就是愛人;所謂認識,也是對人的認識。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敝俟瓎柸剩釉唬骸俺鲩T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這一段話歧義不大。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對這一段話的誤解就比較多。承子路“博施于民”的問話,孔子回答時順著子路的思路,是說如果處處對人民施以仁愛,那必定是圣人,堯舜大概都難以做到。而怎樣可做到仁呢?后半段孔子給出了“能近取譬”的施仁之方法。所謂“近取譬”,是指可參照對自己及對自己身邊親人的熱愛方式,但又不能止于此,止于此,那就是自私的愛,而非仁愛??鬃铀v的仁,事實上是將愛由己推及別人這樣一個過程,首先因為人皆愛自己、愛自己身邊的親人,然后才能將愛推及他人。自己不喜歡的,當然就不能強加于別人,自己喜歡的,才有可能施于他人。這既是一種最高的倫理道德標準,也是人性的復萌,是真正的仁愛。對君子來說,通過關愛他人因此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對于王者,通過熱愛人民實現(xiàn)圣王之道。雖然愛的出發(fā)點是自己或自己身邊的親人,但愛的對象決不能停留在自己對自己的熱愛,一定是要通過自己切身的體會將愛推及更為廣泛的他者,而這種愛又非濫愛,是以一種合適的方式推及他人,這種合適的方式就是禮。實現(xiàn)仁的過程,邏輯起點是近己,然后通過對自我的克服,以合乎“禮”的方式施諸他人,以禮的方式推及人民,達到“天下歸仁”(《顏淵》),這也是堯舜、孔子及以往諸圣的共同愿望。

         

        禮與仁一樣,是孔子思想的又一個核心概念。那么什么又是禮呢?《爾雅》曰:“履,禮也?!薄墩f文》曰:“履,足所依也。”在《禮記·仲尼燕居》中,孔子總結說:“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币馑际?,禮是用來讓人言行適中的。他又說:“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笨鬃诱J為禮就是對事情能夠加以調理。怎樣才能調理得讓自己的言行適中呢?那就是履行合乎自己名分的事,譬如一國之君要做好一國之君應做之事,王道要合乎王道;做臣的要合乎臣的本分;父子、夫婦皆做好自己名分的事,此乃禮也。盡到自己應盡的本分,既是禮,又是忠。但此禮此忠,并非沒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道,不能違背道義。在《論語·先進》篇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正常情況下,守禮,就是對于正常體系與制度的維護?!墩撜Z·八佾》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說季氏竟然可以狠心以八佾(本來是供天子享有)的樂舞規(guī)格在大庭之上奏樂舞蹈,還有什么事他不能狠心做出來呢?天子樂舞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按季氏大夫身份所享有的規(guī)格,其樂舞只能用四佾,用八佾,顯然就是僭越。做自己大夫名分的事,不能僭越,僭越就是非禮。不言而喻,非禮后果嚴重,有可能顛覆現(xiàn)有秩序??鬃舆€強調,禮即社會與人倫本應具有的秩序,是內在的,而非徒具形式的表演。

         

        《論語·陽貨》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孔子說所謂禮,難道就是羅列這些玉帛類的貴重物品嗎?

         

        《論語·八佾》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如果對別人無仁愛之心,那如何為禮呢?也就是說,沒有愛心,就沒有真正的禮。在《八佾》中,孔子又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高高在上不寬宏大量,行禮不發(fā)自內心,參加葬禮又不悲哀,這讓我怎樣去面對他呢?

         

        孔子所說的禮,發(fā)自于人的內心,與仁愛相伴相隨,且是一個人真正獨立行事的開始,當然也是貫穿每個人一生的始終?!墩撜Z·泰伯》中孔子說:“立于禮。”《論語·堯曰》中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也?!?o:p>

         

        禮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非常重要,對國家和社會的運行也極為重要。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得意弟子有子談禮的一段話,頗能幫助我們把握禮的意義:“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倍Y最可貴的作用,是讓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這是以往賢明君主的治國之道,最受推崇,平民百姓與官員都會順應它。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明知道已經(jīng)恰當了還要再求恰當,不用禮去節(jié)制它,也是不可行的。王道與個人行為一樣,即使是好的做法,也不可過分,都需要用禮儀制度來節(jié)制。這樣的思想,到了現(xiàn)當代,也依然是中肯的。

         

         

        古人言簡意賅,孔子的話語意味深長??鬃邮侨寮宜枷氲拈_創(chuàng)者,《論語》通行版本有20個篇目,雖只有一萬余字,但無疑是今人探究孔子思想及儒家思想的最重要文獻??鬃诱f:“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保ā墩撜Z·八佾》)孔子可以闡述夏代與殷商的國家禮儀制度,即使是這兩個朝代的后裔封國杞與宋都難以找到足夠的文獻證據(jù)。其自信不言而喻。生長于東魯?shù)目鬃訛槭裁茨艹蔀橄纳讨苋幕募蟪烧??除了那些難以探究的偶然因素永遠需要人們去思考外,還有一些促成孔子博學的客觀條件??鬃佑诠?51年(《史記》說法)或公元前552年(《公羊傳》《榖梁傳》記載)生于今山東曲阜尼山附近的陬邑昌平鄉(xiāng)。此時東周王室衰微,諸侯各國勢力隆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開始演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局面,由東周王朝壟斷的學術也開始下沉到各諸侯國,同時各諸侯國的爭霸中,需要杰出的人才,王官之學也開始向民間擴散。而魯國在周初又是周公旦的封地,由其子伯禽承繼時,從周王室?guī)泶罅康奈奈锏浼?,魯國比較完整地保存了西周的禮樂及典章制度。這一點也足以成就魯國成為東周時期中國文化的中心地位。就東魯?shù)奈奈锏浼S富,文獻是有據(jù)可證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南方大學者)北上魯國訪問,樂工為其歌《周南》《召南》,為其歌《國風》中的其他篇章,為其歌《大雅》《小雅》《頌》,為其跳《象箾》《南籥》《大武》《韶濩》《大夏》《韶箾》等樂舞時,吳公子季札驚奇與贊賞不已;《左傳》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國,他到魯太史處觀看藏書,見到《易象》及《魯春秋》,贊嘆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濒攪哂谐鯇こ5奈奈锏浼?,與周公當年可能對自己的封地懷有私心分不開,也為后來的孔子能夠博學,提供了客觀條件,再加上孔子貴族后裔的身份,讓他能夠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藏于公室的典籍。《太史公記》載,孔子自言“予始殷人也”,自己是殷人的后代,是殷商王公后裔。公元前1039年西周初年,周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為宋國公,于商朝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國公為子姓、宋氏,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正是宋國的公室貴族,孔家一姓也應由子姓而來。在宋國的內斗中,孔父嘉被殺,其后代防叔為避禍定居魯國,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著名的武士,曾為陬邑大夫,孔子大約三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帶著孔子,離開陬邑,來到魯國國都曲阜。從此以后,孔子以“士”的貴族身份在曲阜學習成長,《論語》中孔子說他十五就“志于學”,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笨鬃硬粌H勤奮學習典籍,還不恥下問,曾向來魯晉見魯昭公的郯子問少昊氏以鳥名官的制度。在往圣看來,官就是民所放養(yǎng)的禽鳥,所以歷來將官叫鳥官,非罵人也,而是說官乃人民所養(yǎng),要為人民服務,吃了人民的糧食,就要在莊稼地里為人民捉蟲子??鬃舆€向東周老子問禮與道,等等,孔子利用一切機會向他人學習,他的勤奮與虛懷若谷的謙遜,也值得人們“學而時習之”?!墩撜Z·子張》篇載,有人問子貢,孔仲尼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回答說:“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文武之道并未被埋入地下,而藏于每個人。賢能者懂得什么是大,不賢者只知細枝末節(jié)。沒有人不懷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孔子哪能無處去學?他又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師呢?這大概也是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拇罅x。

         

        孔子教學生,為學生講述六藝,刪編典籍,整理國故,后世流傳的經(jīng)典著作譬如詩、書、易、禮、春秋都與他的整理和傳述有關,他可以說是中國正統(tǒng)思想與學術的鼻祖,越過他,再往前就難以追考。孔子的出現(xiàn),也讓遠古時代黑暗的中國社會洞開了一扇透出光亮的窗戶。他的學生子貢曾贊之:“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保ā墩撜Z·子張》)只可惜,諸子百家的學術繁榮也隨著戰(zhàn)國時代的結束告一段落,后遭秦始皇焚書坑儒,書簡散佚,至漢代獨尊儒術,儒家學術才得以傳揚。此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儒家文化不僅教化民眾,最重要的是它可對天下獨尊無二的皇權進行自律式的牽制,曾經(jīng)是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真正的精神共同體。但惋惜的是,表面上社會政治都以儒家為尊崇,但事實上政治制度依然頑固地以秦政為依據(jù)。唐代時柳宗元《封建論》火上澆油,大肆鼓吹秦政。到了宋代,蘇軾也是這樣捧頌的:“故吾以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保ㄌK軾《秦廢封建》)”多少代以來,無數(shù)人一面高舉孔孟,實則以肯定郡縣制來迎合焚坑,他們只截取有利于建立威權的部分,其他一概不理,然后罵名皆由儒家來承擔。用公羊家所揭示的《春秋》手法,那就是文實有別,文一套,實一套也。到五四時代,隨著外來文化的輸入,人們在一時的激情中,以為現(xiàn)實中所有的腐敗皆與儒家文化同生俱來,他們將數(shù)千年的封閉與后來的敗落都歸之于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學一脈,然后在“打倒孔家店”的吼聲中,就徹底將這位中華文化的嬰兒與洗澡水一起,潑了出去。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