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的作揖禮的形式是形式主義嗎?
作者:王旻 嚴格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初二日丁酉
耶穌2020年4月24日
近日,浙江衢州一中學初三年級的教室里,老師正在教學生行作揖禮的手勢,這是學校復課后新開設的一門教學內容。
學校推廣這一門教學內容,有兩個目的:其一、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其二、是為了防控疫情,倡導大家保持距離。
目前,當?shù)匾延?17所學校推廣行作揖禮。
衢州的做法,也在網(wǎng)絡引發(fā)爭議。贊之者認同校方觀點;也有網(wǎng)友認為是形式主義和作秀。
禮儀是人之交往的形式,有握手,有擁抱,也有招手,更有鞠躬和親吻,不一而足,拱手作揖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見面問候禮儀,最早可追溯至周禮,其中蘊含著中華文化對于人際關系的經(jīng)典認知和美學設計。
和目前通行的握手禮相比,中華傳統(tǒng)的作揖禮,今天無疑更衛(wèi)生、更利于防控疫情,也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而實際上,早在此前,即便是沒有疫情防控要求,衢州也有學校推行拱手作揖的禮數(shù)。衢州素有“東南闕里、南孔圣地”之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孔圣地,衢州有禮”原本就是衢州這座城市的宣傳口號。
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目前中國全社會的共識,其關鍵是“活起來”,而不僅僅是躺在典籍中,鎖在展柜里,衢州的做法,無疑是一次“活起來”的生動實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生活,走進日常,特別是走進青少年,讓青少年舉手之勞就可以了解、熟悉以至喜愛中華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拱手作揖,這個“形式”,但并非形式主義;這個“儀式”,但不僅僅是“儀式感”。
這一次疫情,也再次考驗和磨礪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展現(xiàn)和錘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雖萬千人,吾往矣;一方有難,八方來援,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精神,在危難之際熠熠生輝,極大激發(fā)了全社會的共情,成為戰(zhàn)勝疫情的巨大精神動力。
當然,也是因為疫情,讓衢州本來就在學校推行的中華作揖禮獲得了更強的說服力和更廣泛的關注度,能否讓疫情中凸顯的這些精神,這種文化,使之扎根于心靈、見諸于行動,成風化俗,讓“形式”不是形式主義,“儀式”不僅僅是“儀式感”,成為推動中國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的長久精神動力,這是真正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林桂榛】中國大學“聊齋歌”二十章
【下一篇】【石厲】《論語》通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