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書院:明體達用 格物修身
作者:陳亮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閏四月廿八日癸巳
??????????耶穌2020年6月19日
北宋仁宗天圣年間的一個春天,春風和煦。泰州海陵郡的清風堂內(nèi)笑語朗朗,5位年輕人在此吟詩唱和,他們是范仲淹、滕子京、胡瑗、富弼、周孟陽。此時的他們并沒想到,這幾個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將來會載入史冊,在中華民族燦若星河的優(yōu)秀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胡瑗在泰州講學
胡瑗祖籍陜西安定,因其祖父胡修在泰州任司寇參軍,舉家南遷泰州海陵。他自幼聰明好學,在外游歷苦讀多年,此時帶著一身學問和獨特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回到泰州,在城內(nèi)華佗廟旁邊的經(jīng)武祠設館講學。范仲淹一生都對其非常推崇,將愛子范純佑交由胡瑗培養(yǎng),并多次舉薦提攜胡瑗,兩人交相輝映,對北宋以來中國思想教育史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胡瑗年輕時在泰州的這段講學經(jīng)歷和當時形成并一以貫之的“明體達用”的理念和思想,是后來在中國教育史上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蘇湖教法(分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胡瑗倡導的“明體”,即“明夫圣人體用,以為政教之本”。即要以圣人之道傳授學生,令其通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他強調(diào)的“易經(jīng)本體”包含著濟世技能和實用知識,推廣的是實用教育。
胡瑗推廣的“達用”是指在“明”圣人之道的基礎上,把所學的儒家經(jīng)義和才能通達于實際,運用于實踐,使之“大則可以論道經(jīng)邦,小可以作而行事”,“能潤澤斯民,歸于皇極”,成為報效國家的德才兼?zhèn)涞挠杏萌瞬拧?o:p>
胡瑗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終成一代大儒,任“太學教授、國子監(jiān)直講、大理寺丞、天章閣侍講”等官職。他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他提出的“分齋教學法”,讓學生統(tǒng)一學習經(jīng)學,經(jīng)學就是當時的政治理論、治國安邦的經(jīng)典,又按學生不同理想、興趣和專長,再立治事齋,治事包括講武、水利、數(shù)算、文學、政事,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才能,體現(xiàn)了經(jīng)世濟用的教育思想。胡瑗發(fā)源于泰州的先進的教育思想終于成就了他“始于蘇湖,終于太學”的教育盛事,從而使泰州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教授之鄉(xiāng)。
陳垓創(chuàng)辦安定書院
胡瑗去世100多年后,南宋宋理宗年間,南宋書院更為發(fā)達,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教學內(nèi)容豐富,在社會上影響大。南宋共建有書院94所,理宗一朝就新建了46所,占總數(shù)1/3以上。安定書院就是在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由當時的泰州州守陳垓為祭祀胡瑗而建。因胡瑗祖籍陜西安定,后人稱他為安定先生,所以書院以“安定”為名,流傳千年。
安定書院初創(chuàng)在泰州西泰山前?!敖ㄌ靡婚海牒?,扁曰‘安定書院’”。選址泰州的泰山,是因為胡瑗早年曾與孫明復、石守道讀書于齊魯?shù)奶┥綍?,學成后在泰州的泰山講學,并手植銀杏兩株。
安定書院沿襲了胡瑗的分齋教學法,而區(qū)別于官學的顯著特點是安定書院官方使用了講學這一手段。講學之人可以由官吏聘請,也可以由主持人自講,還可以請名師演講。
泰州州守陳垓多次親自登臺講學,同時大量聘請名儒碩士來院講學。夏荃《退庵筆記》載:“鄭所南先生撰其文《菊山翁家傳》云:甲寅潔居吳門浙西,倉臺請為尹和靖書院堂長;淮東閫請為泰州胡安定書院山長,公環(huán)轍淮左浙右,據(jù)坐皋比,深衣竹笏,講性理學,一時學者翕然從之?!庇帧锻沃匦尢K州府志·流寓》載:鄭思肖,“父震,字叔起,淳佑道學君子,為安定、和靖二書院山長”。
鄭菊山是泰州安定書院專門聘請來的講學名師,他繼承和發(fā)揚了胡瑗“明體達用”的理學思想,此時安定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州守陳垓已離去泰州多年,但安定書院尊崇師儒,明體達用、講求經(jīng)世濟用的學風卻一直保留下來,綿綿不絕而為后世學者所景仰繼承。
王艮創(chuàng)立泰州學派
明代,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xiàn)了一個以泰州命名的重要學術流派——泰州學派。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是哲學家王艮。他是王陽明的弟子,深得陽明心學精要。但他卻推陳出新,主張“百姓日用即道理”“圣愚平等”的觀點,重視教育,強調(diào)“格物修身”,強調(diào)教育和修身的重要。
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應泰州知府王瑤湖之聘,在安定書院主講兩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艮再度到安定書院主持教務。求學者如過江之鯽,以平民百姓居多,但也不乏徐階、顏鈞、王棟、王襞、羅汝芳、何心隱等在當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宦高士。
王艮在講學上別出心裁,按《禮經(jīng)》穿深衣,戴五常冠,“行則規(guī)圓方矩,坐則焚香默識”。王艮以安定書院為基地,創(chuàng)立了泰州學派。王艮成就了泰州安定書院,為書院輸入了清新的教學理念和哲學思維。泰州安定書院也成就了王艮,令泰州學派在后繼發(fā)展中不斷壯大,逐步成為一個遍布全國的重要學術流派之一。泰州學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tǒng)儒學的束縛,具有啟蒙性質(zhì),追求個性和自由,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
王艮在泰州安定書院講學,客觀上促進了安定書院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泰州學派的“格物修身”淵源于胡瑗的“明體達用”思想,又是一脈相承的。但王艮的泰州學派在此思想上又前進了一步,更加關注人本身而不是只關注教育的內(nèi)容,也進一步關注了平民教育。王艮創(chuàng)作的《樂學歌》,“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至今仍膾炙人口,其好學樂學思想不僅給安定書院的教學之風以很大的影響,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如今,安定書院歷經(jīng)千年,經(jīng)滄海桑田,時光流轉(zhuǎn),依然佇立在泰州城內(nèi)的江蘇省泰州中學內(nèi),書院黛瓦紅墻,古樸莊重,在綠樹翠竹的環(huán)抱中靜謐肅穆。書院右前方的一株千年銀杏相傳為胡瑗手植,根深葉茂,葉綠成蔭,默默注視著泰州城的變遷和那些歷史名人的風云際會,鑒證著泰州千年文脈的傳承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