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阿格尼斯·卡拉德】不發(fā)表就滾蛋

        欄目:他山之石
        發(fā)布時間:2020-07-31 23:11:00
        標簽:公共哲學

        不發(fā)表就滾蛋

        作者:阿格尼斯·卡拉德

        譯者:吳萬偉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六月十一日乙亥

                  耶穌2020年7月31日

         

        本文是作者公共哲學專欄的系列文章之一。

         

        這些話的存在就是讓你看的。我寫下這些話是要向你傳達一些想法。這些話還不是我最初要寫給你的話,那些話可能更難聽。我寫了后,修改重寫,目的是澄清我的真正含義,我想確認你準確理解我心中想表達的想法,我想簡潔、精煉、吸引人,因為我知道很多東西會競相吸引你的時間和注意力。

         

        你可能覺得我說的每句話都是雞毛蒜皮和陳詞濫調(diào),因為所有寫作當然都是這個樣子。寫作就是一種交流,它的存在是讓人閱讀的。但事實上,寫作并不是都是這樣。學術論文尤其不是這樣的。學術論文的存在不是要和讀者交流的。在學界,或至少在我所在的領域,我們的寫作大部分時候不是為了讓人閱讀,而是為了發(fā)表的。

         

        請讓我坦率承認自己的學術閱讀習慣,以此說明這個問題。雖然我喜歡讀書,非常喜歡,但是我的閱讀的東西很少是最近發(fā)表的哲學期刊。在我的專業(yè)領域,我閱讀最新文章的場合主要是這些時候,要么我被邀請擔任評閱人,要么在幫助別人準備發(fā)表文章,要么在自己寫文章時需要引用論文。

         

        這就告訴你了學界寫作的情況,以及審稿過程如何深刻地卻未必是有意識地塑造了學界的寫作。簡單的事實是,學界的“成功”就是論文被期刊錄用,這可以成為個人簡歷上添加一條。論文被引用的次數(shù)和期刊的名氣就是你獲得學界工作的敲門磚,或者是保住這個工作或者職稱晉升的依據(jù)。

         

        “計工分”成了一種命令。能夠被統(tǒng)計才是王道。在人文學科,沒有人在意有沒有人讀過你的文章,人們關心的只是論文是否發(fā)表了,或者是在哪里發(fā)表的。最近一些年,我看到這樣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如今連那些申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人都已經(jīng)發(fā)表了一兩篇文章都不算稀奇之事了。

         

        不是為了讓人閱讀,而是為了發(fā)表而寫作---其實就是教育界的“為了考試而教學”的學界版。結果就是學術論文的確沒有幾個人想去閱讀。首先,寫作是超級復雜之事。是的,思考也很復雜,但是,專業(yè)期刊上的論文往往包含超越必要限度的一種復雜性。論文的編輯不是為了風格或可讀性而進行的,最重要的是,學界寫作癡迷于其他學術論文---找到“文獻中的缺陷”而不是直接了當?shù)鼗卮鹨粋€有趣的或重要的問題。

         

        當然,發(fā)表是走向讀者道路上的必要一步,但是,就像打高爾夫球或者網(wǎng)球的人與球接觸了之后就停下一樣,學界中人的眼睛在文章發(fā)表之后就轉向別處了。沒有了(擊球后的) 隨球動作,你得到的是短暫的、忽動忽停的運動,學者變成了微小和笨拙觀點的提供者。

         

        在提出有關論文寫作的這些想法之后,我在想我自己所在領域---哲學界的例子,雖然我覺得這些情況至少在人文學科領域中可能普遍存在。比如下面這個例子:2019年春季學期,我在講授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因為我很少講授文學,我認為應該搜索一下有關喬伊斯的二手文獻。結果,我發(fā)現(xiàn)一些超級復雜的、晦澀難解的文章,里面充斥著專業(yè)術語和云山霧罩的東西。我覺得沒有學到任何東西能讓我自己或者我的學生更容易地理解這本小說的含義。這里,我愿意承認部分責任在我,如果我愿意花更多精力去閱讀的話,我肯定能從中搞懂一些東西。雖然如此,我并不缺乏理解和分析喬伊斯所需要的那種智能,我覺得所有這些作者在為我寫作的時候本來能做得更多些。

         

        但是,無論我是否說明了文科的普遍情況,我要承認我覺得這個問題對哲學的緊迫性要比被稱為“人文學科”的某些抽象說法更重要得多。我喜歡喬伊斯、我喜歡荷馬,但我覺得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探討當今這兩個領域?qū)W術研究的質(zhì)量。我擔憂的是哲學。

         

        如果有人問我哲學中的“宏大觀點”的源頭,那些讓哲學界之外的世界刮目相看的名家,要列舉1950年后出生的人就會讓我花費很多力氣。如果考慮從前幾十年的群星燦爛盛況: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索爾·克里普克(Saul Kripke)、大衛(wèi)·劉易斯(David Lewis)、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約翰·麥克道威爾( John McDowell)、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科恩(G. A. Cohen)和馬薩·諾斯鮑姆(Martha Nussbaum),單單這個事實就令人感到警惕了。在我看來,至少在思想寬度、深度、獨創(chuàng)性或者公共影響力等某一個方面,這些人中的每一個都比此后配得上哲學家稱號的人遙遙領先?;蛘哒埧紤]比他們更早20年出生的人(1919-1938),他們的思想更是令人欽佩:伊莉莎白·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斯坦利·卡維爾(Stanley Cavell)、哈里·法蘭克福(Harry Frankfurt)、伯納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托馬斯·納格爾(Thomas Nagel)、羅伯特·諾齊克 (Robert Nozick)、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這些是“人們?yōu)槭裁床幌襁@些人那樣寫哲學呢?”這個問題提及的哲學家,這不僅僅是哲學寫作風格的問題,他們的研究令人神往---提出新問題,告訴讀者為什么這些問題重要,并將它們作為進入哲學探索領域的起點。難怪我們一再都將他們的著作作為閱讀書目要求學生閱讀,他們之后有多少哲學家的名字能讓人記住呢,這個事實令人印象深刻。

         

        這不僅僅是若干杰出人物的問題。就在幾年前,我碰巧瀏覽了名牌期刊《倫理學》(1940-1950)的過期檔案,對于世界或者學界來說,那都是極不尋常的十年。我當時覺得這些論文的質(zhì)量應該要比現(xiàn)在的質(zhì)量低很多吧。請別忘了,這是找工作甚至獲得博士學位都不要求發(fā)表論文的時代。而且從事哲學研究的人要少得多,在期刊上發(fā)表一篇文章并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競爭這么激烈。

         

        總體來說,我要描述的是,如果從準確性、清晰性和“學術性”上說,這個十年的論文可能缺少某些東西,但是,更加引人入勝和野心勃勃,在口吻和寫作風格方面更具多樣性,而且文筆更好。或許一定程度的學界競爭是值得贊許的,但最近一些年的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導致的結果不是卓越成果的出現(xiàn),而是千篇一律的一致性和學術停滯不前。因為最可靠的“質(zhì)量”標志是熟悉性,獎勵最小程度創(chuàng)新的機制只能鼓勵邊緣性創(chuàng)新,僅僅達到可發(fā)表的創(chuàng)新程度即可,它限制了思想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最終看到,我們在哲學研究中付出的努力、才干和哲學訓練的回報越來越少。如果我想在我的一篇論文上取得新進步,如果2020年在《倫理學》上發(fā)表一篇文章,我更可能想引用它,我獲得的好處當然更多。但是,如果我剛剛好奇地瀏覽哲學論文,我寧愿去瀏覽過去的期刊。今天,我們或許擊中的球更多,但是它們都飛得不遠。

         

        有些人看到了一種解決辦法。他們稱為“公共哲學”。但是,若認為這代表了一種對我所描述的問題的一種逃避,那就錯了。我們并沒有“學界哲學”和“公共哲學”這兩種搞哲學的不同體系。包括諸位在閱讀的這篇小文在內(nèi)的“公共哲學”主要還是為學界哲學家而寫的,也就是說學習哲學或者擁有博士學位或者在大部分情況下在學界謀生的那些人。

         

        我不反對將“哲學家”的稱號應用在更廣泛的人身上,包括那些在面向公眾講話方面比更嚴謹?shù)鼐窒拊趯W界哲學范圍內(nèi)的我或者我的任何一個同事更成功得多的公共知識分子,如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布魯諾·拉托爾(Bruno Latour)、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0?5i?0?6ek)、卡米拉·帕格里亞(Camille Paglia)、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但是,在成為公眾的靈感來源的意義上被稱為“哲學家”是一回事,作為哲學界附屬領域或成員之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后者要求能為此人屬于哲學領域的合理性辯護,而且能證明他或她通過教育、培訓或者管理而參與到哲學共同體的維持和自我生產(chǎn)的過程中。學界哲學是我們擁有的一個體系。你沒有辦法棄船而逃,因為無處可跳。

         

        我們陷入閱讀狹隘的、乏味的、晦澀難解的論文這個困境無法自拔,其令人感覺悲哀之處不在于論文寫得如何糟糕,而在于它們寫得多么好。當我作為圈內(nèi)人有資格無論是在演說中還是在文章中與其他論文作者來回質(zhì)疑,反對或者拒絕的過程往往暴露出驅(qū)動我寫這篇文章的真實和強大的思想路線。雖然如果要生存下去的話,我們的追求必須受限于越來越狹隘的范圍,但哲學家們并沒有停止喜愛知識。

         

        哲學界的有些人將這個“狹隘”定義為哲學變得越來越具有科學特征的標志之一。但是,無論哲學的某些部分變得多么具有科學性,下面的差異將永遠存在:與科學不同,哲學不可能從沒有真正投入其中的人那里受益。哲學技術----觀點、論證、區(qū)分、問題---都不可能存在于人的心智之外。

         

        人們無需將蘇格拉底當作偶像來崇拜,雖然我碰巧認為哲學在本質(zhì)上就是用來對話的學科。在“總有更多話要說”或者“歡迎批評指正”的意義上,所有學術研究工作都邀請人們做出回應,但是,哲學對話、論文和書籍的具體目標就是挑釁、激發(fā)、刺激、招致抵抗和相反的例證。我們的任務不是將某些問題從人類的桌子上拿走,而是用我們探索答案的需要去感染他人。

         

        哲學家是特別迫切地需要追求真理的人。我們就像吸血鬼、僵尸、或者狼人是需要伙伴的生物,我們愿意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創(chuàng)造出伙伴來。

         

        沒有人認為柏拉圖、蘇格拉底和康德等人在任何事上都是正確的;但是,多個世紀和幾千年過后,我們?nèi)匀徊煌5卣務撍麄?,聆聽他們的聲音或與他們交流。他們讓我們成為哲學家的一員,我們需要不斷向他們表示敬意才能繼續(xù)前進。

         

        譯自:Publish and Perish?by?Agnes Callard

         

        https://thepointmag.com/examined-life/publish-and-perish-agnes-callard/

         

        作者簡介:

         

        阿格尼斯·卡拉德(Agnes Callard),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97年芝加哥大學學士,2008年伯克利哲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古代哲學和倫理學,目前是本科生教學部主任,著有《志向:生成的力量》。

         

        本刊發(fā)表的其他文章,請參閱:

         

        “如何將課堂政治化”《愛思想》學人Scholar公眾號2020-06-18https://mp.weixin.qq.com/s/ehyC42d8dUaaBLUaUNwUrA

        “末日來臨”《愛思想》2020-03-17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0482.html

        “思考與祈禱”《愛思想》2020-03-17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0481.html

        “抄襲有錯嗎?”《愛思想》2019-11-23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9147.html

        “哲學家還搞什么請愿簽名?”《愛思想》2019-08-14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7692.html

        “哲學是拳擊俱樂部嗎?”《愛思想》2019-05-04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6157.html

        “情感警察”《愛思想》2019-05-04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6156.html

        “公共哲學好不好?”《愛思想》2019-03-02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5321-3.html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