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詩教”的核心觀念
作者:劉恒(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七月初四日丁酉
耶穌2020年8月22日
孔子是儒家“詩教”的創(chuàng)始人,“詩教”一詞出自《禮記·經(jīng)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薄霸娊獭弊援a(chǎn)生以來,對其探源闡釋頗多,將孔子的詩教與其門人對其思想進行闡釋的《禮記》結合到一起來看,其核心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那就是尊德性與道問學。
《禮記·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敝祆湔J為“尊德性”是“存心養(yǎng)性”,“道問學”是“格物窮理”,“大抵子思以來,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朱文公文集》)。龔自珍說:“孔門之道,尊德性,道問學,二大端而已矣?!弊鳛榭组T之道的兩大端,它實際上就是孔子詩教說的兩大核心觀念?!熬幼鸬滦远绬枌W”,是要求真正的君子必須是兩者兼而有之的。而孔子倡導的君子之道,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君子之道的培養(yǎng),是孔子詩教之重要內(nèi)容。所以,“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是君子之道的一體兩面。
“尊德性”的“德性”,具體體現(xiàn)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須遵守的。簡單地說,“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來就有的,但由于為物欲所蔽導致“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須通過“詩教”(或整個六藝之教)時時“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墮落??鬃印霸娊獭彼^的“無邪”,就是要“歸于正”,而所謂“正”者,體現(xiàn)在《詩》中便是“仁”“禮”和諧。儒家“仁”的本質就是維護等級之禮、法規(guī)之禮、人際之禮、為人之禮,二者在《詩》中達于和諧統(tǒng)一。孔子盛贊“《詩》之好仁如此”,就是他“詩教”中“欲仁”“聞道”價值取向的展現(xiàn)。
“仁”是君子的本質特征,“仁愛”是君子的主要情感,孔子“詩教”的目的是讓君子注重道德禮法,并讓君子在遵循禮法規(guī)范上由外在的強制升華為內(nèi)在的自覺和良知。所以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其主張以禮教化和以德教化都是要求完成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鬃咏柚对姟钒言妼θ说男郧檠找颉皽厝岫睾瘛焙汀拔馁|彬彬”。而“溫柔敦厚”和“文質彬彬”的底蘊便是“仁”的德性:“仁”滋養(yǎng)著人的自然和質樸的性情。孔子“詩教”不僅倚重于《詩》,同樣倚重于“禮”與“樂”,所以他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說?!芭d于詩”在于以詩的感發(fā)涵養(yǎng)人的性情之真,“立于禮”是使這真性情得以由“禮”而導之以正。但“禮”是一種有制約作用的規(guī)范,在“禮”的制約下“真性情”的發(fā)展會受到限制,這樣就需要“樂”來涵養(yǎng)。在“樂”這里,“情”(“詩”之根)涵納了“理”(“禮也者,理也”),“禮”內(nèi)蘊了“詩”,“仁”在這個時候才會在葆有天真而趨向高尚的意趣上得到圓融的提升??鬃拥摹叭省痹杏巳说摹暗滦浴薄靶郧椤?,使孔門開始從“修德立身”的立場來讀《詩》與用《詩》,由《論語》所開啟的“詩教”,第一次自覺地從人的內(nèi)在要求出發(fā),通過“詩教”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存心養(yǎng)性”。因此,“尊德性”作為“詩教”的核心價值之一,實質是將審美道德化,使審美成為溝通內(nèi)在之“仁”與外在之“禮”的橋梁。
“道問學”則是指君子通過問學、求知的途徑而達到實現(xiàn)至誠的德性境界。實現(xiàn)道德境界的途徑只有讀書致知,這個書就是以《詩》為首的“六藝”?!暗绬枌W”是孔子對弟子實施《詩經(jīng)》教學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孔子很多有價值的教學方法是在他具體“引詩”“論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其在《論語》中明確提出的三處“教”之內(nèi)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這三處,“有教無類”是孔子“詩教”的教學原則;《學而》是對入學弟子的要求,最有價值的是《述而》的“四教”。這四教,文是文獻典籍,行是德行或實踐,忠是忠義,信是信用。這“四教”既是孔子的教學內(nèi)容,也是孔子因材施教而采取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信是內(nèi)在的??梢钥闯?,孔子教育一個人是從詩書禮樂(文)、社會實踐(行)、忠誠守信(忠)、思想情操(信)等方面去實行的。就道問學這端來說,孔子是一個經(jīng)驗主義者。他吟詩論詩的時候,出言從容而多平易親切之語,對弟子所問“仁”“孝”“禮”“政”“德”“君子”等儒家義理進行隨機指點,或評說堯、舜、禹、泰伯、文王、伯夷、叔齊以及顏淵、子路等,不管是評點義理還是評點人物,都稱《詩》引《詩》來啟發(fā)弟子領悟他“一以貫之”的“道”(“仁”道)、“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教”、“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為政”方略等??梢哉f,孔子“詩教”的主要任務就成為推廣和闡釋《詩經(jīng)》的政教功能,闡釋《詩》具有合“禮”性和“貴中合”的價值觀,表現(xiàn)出重實用而輕審美的傾向。
孔子作為一個哲學家和教育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完整的教育理念。在他看來,“詩教”之真正目的是個體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詩教”之真正目標是培養(yǎng)“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考,就道問學而言,它帶有強烈的實用性和踐履性,是形而下的技術??鬃拥摹霸娊獭彼枷?,從“尊德性”與“道問學”兩個方面發(fā)掘了《詩經(jīng)》陶冶性情、培育倫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過“人文化成”最終到達“內(nèi)圣外王”,體現(xiàn)出一種“合內(nèi)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周桂鈿】董子其人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