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人民政協報專題】儒學專家學者熱議文化巨人孔子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1-03-08 08:00:00
        標簽:

             
             
             
             
              編者按:弘揚國學,探源尋根,乃當世吾民之盛事。中國孔子文化傳播促進會,歷時十余年耗巨資打造了一部大型文獻影視紀錄片《文化巨人--孔子》。該片:運用現代化的影視語言、手法為載體來詮釋傳統文化精髓;面對新一代的青年群體,用新的影視媒介讓傳統文化富于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以新的視角、新的方法,為當下弘揚國學打開新的一面。同時,面對社會大眾,以80余位大家的深度及開啟國學之門的廣度,深入淺出兼學術研究與普及弘揚于一身。令大眾親近國學今之發(fā)展,得享國學要義真諦。真正體現了該會以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國學精髓為自己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在推動中華文化的振興與發(fā)展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值此兩會,特請該會專家、學者從弘揚國學的不同視角撰文,以饗讀者。
            
            
              播撒孔子智慧 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孔子文化傳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李成俊
            
            
              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中國的孔子思想是永遠熠熠發(fā)光的瑰寶??鬃由诠拔迨兰o,即中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春秋末年。他為了改造社會,挽救世風,尋求治國、治世之道。他提倡"禮"和"正名",力求維護社會各方面的秩序;他發(fā)展了"仁者愛人"的仁德學說,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他主張"中庸之道"。他的思想核心是"和",即通過禮、仁、中庸等手段與方法,達到人際協調、社會和諧、事業(yè)有成、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他著書立說,創(chuàng)立儒家,教育弟子,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但在當時,他治國、治世的主張沒有被當權者接受。其后學孟子、荀子在戰(zhàn)國時期從不同角度對孔子的思想予以闡發(f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歷代當權者競相欣賞、使用孔子倡導的領導學、統治術。西漢"罷黜百家"對儒學的獨尊,東漢白虎觀會議對儒學的肯定,使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正統化、法典化,把孔子尊為"圣人",使孔子成為歷代治國的工具。中世紀以來,宋明理學的出現,雖然豐富了以孔子代表的儒學的內容,但卻在一些基本觀點上出現了異化。如將帝王統治絕對化,對女子及勞動人民壓迫合法化,將高明的學問煩瑣化;對其精華部分棄而不用,卻將其不合理或過時的部分宣揚、提倡,被人們稱作"吃人的舊禮教"。變了質的儒學一改當年孔子思想的初衷,假孔子代替了真孔子。"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的運動中,因為對真、假孔子未分,致使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被錯誤地批判,孔學遭到一次大劫難。
            
              科學昌明與人們認識空前提高的今天,人們已不把孔子當作天縱神靈之"至圣",也不把孔子當作萬惡之源的"魔鬼",而是當作一個"人",一個生于特定歷史時代、創(chuàng)立一套學說的人。人們反思歷史,發(fā)現孔子學說中有許多屬于"永恒的范疇"中的正確思想,其思想與學說中的許多閃光點,在今天仍有現實的社會價值,值得人們繼承和弘揚。近幾十年來孔學研究方興未艾,為了讓世人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孔子思想,我們運用現代的傳媒手法,將孔子思想及孔學的傳承與傳播,拍成大型文獻專題片《文化巨人--孔子》。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主要有:(一)以人為本,以仁愛為綱的處世原則;(二)公天下,建"小康",奔"大同"的遠大理想;(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四)積極進取,日新變革的創(chuàng)新精神;(五)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六)對人教育培養(yǎng),要人們全面發(fā)展的理論體系等。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和","和為貴"的思想一以貫之。追求整個社會的普遍和諧是儒學思想的精髓,也是現代文明主要價值的體現,更是人們永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歷史證明,社會的進步與和諧成正比。千百年來,"和"的思想促進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融合,今日的大團結;"和"的思想促進了各種思想、學說在中華大地上的融合和交流;"和"的思想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和"的思想養(yǎng)成了中華民族文明禮貌、和平善良的民族性格。
            
              孔子提倡"君子和而不同",主張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求大同,存小異。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紀,更需要"和而不同"??鬃铀枷胱鳛闁|方文化的代表,不僅作用于東方各國,也早已傳到了西方。在新世紀中,文化尚需要東、西對話,各取所長??鬃?和"的思想及其相關的仁、愛、誠、信、智等思想,應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財富。
            
            
              讀《論語》,學做人
              清華大學教授錢遜
            
            
              自十七大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以來,"國學熱"興起,民間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高漲。如何適應民眾的熱情,引導學習中華文化的活動廣泛深入發(fā)展?我認為:開展群眾性的"讀《論語》,學做人"活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之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學是其主干;《論語》是儒學最重要的經典,所以,《論語》是學習了解中華文化的首選必讀書。
            
              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以為《論語》講的是為歷代王朝統治服務的學說。其實,《論語》思想的核心,是講做人的道理?!洞髮W》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最清楚地說明了《論語》的中心思想是教人修身學做人。
            
              從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影響看,《論語》的影響主要也是在其所講的為人之道上。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論語》中所提出的"仁以為己任","修己安人、安百姓"的人生理想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以及孝悌忠信,溫、良、恭、儉、讓等道德要求,為人們所繼承,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民族的文化傳統。世代傳頌,家喻戶曉,代表著中華民族精神的一些名言,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正是《論語》所講為人之道最高的、集中的體現;中國民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道德風尚,也是《論語》中為人之道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所以,《論語》所述孔子儒家關于為人之道的思想,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精神表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礎,世代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之所在。
            
              所以,現在我們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好的途徑莫過于讀《論語》。"讀《論語》,學做人",包含著兩層含意:一是學做人的首選讀物是《論語》;二是讀《論語》的目的是學做人。我期望,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條件,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自己讀《論語》,也幫助別人讀《論語》;逐漸形成人人讀《論語》的良好風氣。
            
              
            評《文化巨人--孔子》
            北京大學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
            
            
              十幾年前,國學大師張岱年教授在《文化巨人--孔子》電視專題片開拍時,意味深長地盛贊此片是一部"內容豐富,貫通古今,具有重要意義"的"電視論語"片。美國哈佛大學孔學專家杜維明教授對此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中華文明5000年,孔子承前啟后,在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發(fā)展中,以孔子提倡的"和為貴"、"和而不同"、"仁者愛人"為中心的思想體系,在我國歷代發(fā)展中,已經融入了中華血脈,成為民族之魂,鑄就了中華民族成為酷愛和平的"禮儀之邦"的古文明之輝煌歷史。此片總撰稿人、孔學專家駱承烈教授說: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些"永恒的范疇",用馬列主義的話說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我們說孔子這"永恒的范疇"就是人本意識、道德意識與踐行意識,而這就是儒學理論中富有永恒生命力的人文精神。
            
              《文化巨人--孔子》是文化史上史無前例的鴻篇巨制,無疑是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此片拍攝前后歷時十五年,足跡踏遍海內外,共匯集86位國內國學大家與海外孔學專家傾注于孔子及儒學文化的心血,在每集都予以精辟地點評。做到了深入淺出,一語中的。這部凝聚了眾多學者為弘揚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所付出心血的鴻篇巨制,在目前國內各種媒體多以娛樂形式出現于公眾時,它卻以雅俗共賞、中外咸宜的方式展現孔子文化深刻的學術內涵,獨樹一幟。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思想之所以能走向世界,是因為儒學自身的思想體系、從"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的精神及道德的力量,有著可以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容。在當今全球文化多元化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國孔子文化傳播促進會更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中國傳統文化于全球的傳播使命。毛澤東曾說過:中國對人類應該有更大的貢獻。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以孔子儒學為中心,通過與世界各種進步文化的交流,不斷地實現本土文化與域外文化的整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整合。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每一個經緯交叉點上,都將傳播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思想之智慧,閃爍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人文精神之光芒。
            
            孔子與儒家思想永遠被世界人民認同。
            
            
            
              大力弘揚中華文化
              中央黨校原組織部部長張虎林
            
            
              中華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從軒轅黃帝起算,也已五千多年。在連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一直在延續(xù)著、傳承著、發(fā)展著、弘揚著,從未中斷。中華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容極為豐富。在思想文化精神道德等領域,在各種科學原理等領域,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及其與自然界如何相處等領域,都是人們受惠并取之不盡的寶藏。
            
              中華文化在連綿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造就了、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大家、名家。僅在商周時期,就有周公和諸子百家,那一段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黃金時期。在各個大家之中,對中華民族發(fā)展影響最大最長久的就有如周公、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等等,這些大家就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而在中華文化長河之中,影響最大、最長久,范圍最廣、最突出的莫過于孔子??梢哉f,孔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代表人物,研究孔子的思想,就是研究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整個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鬃拥膶W說和思想,內容很豐富,其中有很多閃光點,這些閃光點就構成了孔子思想或儒學中的精華部分。我們要學習、研究、傳承、弘揚的就是孔夫子思想中的精華部分,這些也是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優(yōu)秀部分之一。我們把這些思想精華運用到現代社會,就會為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運用到人類社會,就會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新貢獻。我們的目的就在于此。
            
              我們通過研究、弘揚孔子,就是為了研究、傳承、弘揚整個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就是為了振興整個中華民族??梢哉f,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成就了中華民族,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就是大力振興中華民族。中華兒女應為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關于以"孔誕"為中華師表日的思考
              第七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
            
            
            
            
              孔子是中國的第一位教育家、是中國教師的鼻祖,被后世公認為"萬世師表"。以孔子為教師節(jié)的形象代表源遠流長。我國尊祀孔子的制度化與公元同其始,即從公元1年開始。唐以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方學校旁均立孔廟逐漸成為定制。宋徽宗時,孔子已成為學校中"釋奠"禮的中心。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已定孔誕為全民性的節(jié)日。因其全民性,已經具備了作為節(jié)日的基本特征。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學校制度改革興辦學堂時,在學堂管理通則中就明確規(guī)定"至圣先師孔子誕日"為"慶祝日"。1939年民國政府相沿確定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jié)(后來換算為陽歷是9月28日),至今在中國的臺灣、香港以及馬來西亞、美國的加州等都以孔誕為教師節(ji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決定以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為教師節(jié)。1985年又決定以9月10日為教師節(jié),但未考慮這日子本身有無特定的文化內涵。這受當時條件的制約,不能苛責。只是由此說明:就在最近短短的幾十年中,教師節(jié)也是在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改變的,不是不可變的。隨著我們對傳統的認識的轉變,我們的教師節(jié)也應當轉變而繼承優(yōu)秀傳統。
            
              從2004年開始,我以政協提案的方式幾次呼吁以孔誕為中華教師節(jié)。有關職能部門都肯定提案的理由,答應在修改教師法時負責轉達我的建議。可惜遲遲未見舉措。在全國人大未改定日子之前,建議先以孔誕為"中華師表日",以待發(fā)展。
            
              現在的教師節(jié),多是學生為老師慶祝節(jié)日,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尊師(甚至成了"謝師節(jié)",成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其實,教師節(jié)還應具有另一層也許更為重要的內涵:尊師愛生,教師節(jié)首先是教師自己的節(jié)日,通過節(jié)日可以增強為人師表的自覺性和自豪感,提高師德意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以"萬世師表"孔子為形象代表,顯然有利于豐富教師節(jié)的文化內涵。而且有利于兩岸三地的文化認同和祖國的統一大業(yè)。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孔誕成為全體中華兒女的教師節(jié)。
            
            
            
              孔子大典頌
              ——范曾對孔子的敬慕和追思
            
            
            
              周室頹隳,禮樂廢弛,九州失馭。戰(zhàn)伐出于諸侯,列國窺竊神器。

             
              春秋之末,仲尼起于陬邑,感萬方之多難,乃馳驅以宣教。冀輔弼于亂世,欲敦厲于黎庶。然則宮寢邃遠,王者不悟。有楚狂接輿歌而過之,痛詈鳳德之衰,切悲廟堂之殆。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孔子乃歸魯,不復出游。
            
              述而不作,非謂徒托空言,追往事,思來者,懸明鏡而作《春秋》,立極則以昭萬代。鳳鳥不至,河圖不出,憂古道之不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傷往哲之益遠也。遂力倡仁恕中和之道,克己復禮之德。
            
              播雨杏壇,天下士赴之如萬類之附麟鳳。若顏淵、子路、公冶長、有子、子張、子貢、曾子七十二賢列坐其次,三千學子,相望于道。仲尼自云: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乃諄諄以告諸君子,知任重而道遠,期弘毅以自勵。世幽昧以炫耀,獨好古而敏求。視富貴如浮云,思賢若渴,聞義即徙。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夫子者,其集微子、箕子、比干之懿德嘉行于一身者也。世人以夫子為木鐸,非無由也。顏淵喟然而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高弟子之敬仰,亦足為萬代所共祀者也。荊玉含寶,幽蘭懷馨,此孔學之無盡藏也。
            
              延越百余載,孟子起于鄒而倡義,與孔子之倡仁相輔佐。又越三百載,漢武獨崇儒術,乃有毛亨、鄭玄之輩為之詮,董仲舒之屬演其說。再越千二百年,南宋理宗朝濂、洛、關、閩之學,勉心景跡,遂成大觀,共祭諸孔廟。更越千載,日月雖邁,誦說猶馨,百川競乎孔子之門庭,孔學之克守,于今愈盛??鬃訉W院,遍列全球,蔚為人類文化之奇觀。
            
              世變事異,而孔學不衰者,以"仁者愛人"、"先欲達人"為黽勉天下之襟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厚望瀛海以高節(jié)。唯和衷以共濟,講信而修睦。此足稱萬國邦交之極則,亦各族和諧之宏觀。遺訓雖遠,踐行在邇,歲寒松柏,歷千萬齡而不凋,其非孔子博懷之遠猷,而周贍之大略歟?
            
              巍巍陵寢,郁郁巨柏,云霄萬古,黛色參天。仰瞻煙霞,伏增肅敬,焚香再拜,賦以永禱。
            
            
            
              呵護民族文化之根
            
              尼山圣源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原副會長劉示范

            
            
            
              一個民族的固有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無論任何時候,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安全,都毫無例外地包含其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安全。中華民族是當今世界上極少具有上下五千年連續(xù)未斷文明歷史、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偉大民族。維系這一文明歷史的根,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學概莫能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早在西漢時期,歷史學家司馬遷就曾經無比深情地評價說: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時隔兩千年之久,西方歷史學家加擺倫資在《孔子與其學說》也指出:吾人欲測定史的人物之偉大之程度,其適當之法,即觀其人物所及于人民者感化之大小、存續(xù)之長短及強弱之程度三者之如何是也。以此方法測定孔子,彼實不可不謂為人類中最大人物之一人。蓋經過兩千年以上之歲月,至于今日,使全人類三分之一于道德的、社會的及政治的生活之點,全然存續(xù)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也。
            
              當代歷史學家、古文獻學家柳詒征先生曾經指出: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這個評價也當公允而無溢美,值得今日國人靜心深思??鬃訌娬{"仁愛"、"孝悌"、"忠恕"、"仁以為己任"、"為政以德"、"寬猛相濟"、"和而不同"、"和為貴"、"中庸"、"有教無類"、"義然后取"、"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等等。這些思想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在當今地球日益"村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中華民族智慧的偉大深邃。今天,我們理應積極認真學習中華文化,自覺呵護民族之根!使中華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汲取時代的新鮮營養(yǎng),成為當今時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為人類發(fā)展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更大貢獻!

         

                來源:人民政協網2011-03-06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