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蔣國保】司馬遷稱“黃老言”之用意考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4 16:59:37
        標簽:司馬遷、老子、黃帝、黃老

        司馬遷稱“黃老言”之用意考

        作者:蔣國保

        來源:《孔學堂》(中英雙語)2020年第4期

        ?

        摘要:司馬遷《史記》所稱“黃老言”“黃老之言”,固然虛指黃帝、老子本人的言論與學說,但亦實指流行于戰(zhàn)國到秦漢之際的“刑名法術之學”,更是特指漢初,尤其是文(帝)景(帝)前后之所有的在理論上歸本于《老子》、主張持“清靜”(清凈)、“無為”、“因順”原則以處事乃至治世的黃老學——托名黃老的政治哲學。漢初的“黃老言”(黃老學),以形式論,是對《老子》解釋與發(fā)揮的產物。解釋《老子》而產生的“黃老言”(新道學),當以《老子河上公章句》為代表作;發(fā)揮《老子》而產生的“黃老言”(新道學),則當以《黃帝四經》為代表作。就《黃帝四經》來看,由發(fā)揮《老子》而產生的“新老學”(新道學),又有托名(托名黃帝)與不托名(既不托名黃帝亦不托名老子)之別??梢?,漢初的“新道學”其實可分為三種形式:托名老子的“新老言”、托名黃帝的“新老言”、無任何托名的“新老言”。這三類“新老言”,就本質講都是對原始老子學說作合乎漢初社會、政治需要之解釋與發(fā)揮的產物,可名曰“新老學”或“新道學”。它之在漢初被習稱為“黃老言”“黃老之言”,想必是因為它(漢初之政治哲學)托名黃帝、老子的緣故。

        ?

        關鍵詞:司馬遷? 黃帝? 老子? 黃老? 術? 政治哲學

        ?

        作者蔣國保,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漢初實行“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策,提倡“黃老之治”,在哲學上崇尚“黃老之學”。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問題是,對“黃老之學”,具體何所指,學者的認識存在分歧,或謂指產生于戰(zhàn)國后期的“稷下之學”,或謂產生于秦漢之際的新道學,或謂產生于漢初的“黃老學”。如何消解這些分歧,予漢初“黃老之學”以的解,是深入研究漢初“黃老之學”理應探討的問題。本文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是借考證司馬遷所稱“黃老之言”(黃老言)的真實用意來展開。

        ?

        一、見載于《史記》的“黃老言”

        ?

        司馬遷稱“黃老言”的言論,散見于《史記》各篇?,F擇其要者轉錄如下:

        ?

        《外戚世家》:

        ?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此書名號照錄原書,據筆者的理解,此書名號不當標,理由見下文所論),尊其術?!盵1]

        ?

        《曹相國世家》:

        ?

        “孝惠帝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俗,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卒,謚懿侯……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2]

        ?

        《老子韓非列傳》:

        ?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盵3]

        ?

        《儒林列傳》:

        ?

        “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案]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盵4]

        ?

        《儒林列傳》:

        ?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笈唬骸驳盟究粘堑酰俊耸构倘肴Υ条?。”[5]

        ?

        《孟子荀卿列傳》:

        ?

        “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huán)淵、接子、田駢、鄒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huán)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fā)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于論,環(huán)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6]

        ?

        《樂毅列傳》:

        ?

        “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盵7]

        ?

        《汲鄭列傳》:

        ?

        “黯學黃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茍小。黯多病,臥閨閣內不出。歲余,東海大治。稱之。上聞,召以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盵8]

        ?

        《日者列傳》:

        ?

        “夫司馬季主者,楚賢大夫,游學長安,通《易經》,術黃帝、老子,博聞遠見。觀其對二大夫貴人之談言,稱引古明王圣人道,固非淺聞小數之能。及卜筮立名聲千里者,各往往而在?!盵9]

        ?

        二、司馬遷稱“黃老”“黃老言”的四層含義

        ?

        通過以上九則論述,對司馬遷稱“黃老”以及“黃老言”,我們大致能考出這么幾層含義:

        ?

        (一)“學黃老”“術黃老”“治黃老”“讀黃老”“好黃老”五者并提

        ?

        “學黃老”“術黃老”“治黃老”,都是意指“用黃老術”,即采用黃(帝)老(子)處事之原則、方略與手段;而“讀黃老”“好黃老”,都是指通過學習以認同與樹立黃老的思想觀念。樹立起來的思想觀念,在實踐時便成為指導行動的原則。指導行動的原則一旦作為實際行動的操作手段,就成為保證行動效果的方法。在筆者看來,這種統(tǒng)一(原則與方法的一致性),本質上是指將一種思想觀念變?yōu)樾袆踊蛟粚嵺`時的操作手段(方法),而用司馬遷的用語來說,就意味著“言(學問)”與“術”的統(tǒng)一:當他以“黃老言”“黃老之言”來稱謂漢初的政治哲學時,他是從思想觀念(原則)層面來說的,而當他以“黃老術”“黃老之術”來稱謂漢初的政治哲學時,他是從操作手段(方法)的層面來說的。他之所以既說“讀黃老”“好黃老”,又說“用黃老”“術黃老”“治黃老”,就是為了區(qū)分這兩層。“讀黃老”“好黃老”,自然是為了認同與樹立黃老之思想觀念,而一旦將這一認同作為行動操作手段,就變?yōu)椤坝命S老”“術黃老”“治黃老”,完成了“言(學問)”到“術”的轉變。

        ?

        (二)“用黃老”“術黃老”“治黃老”,又都是具體指“學黃老道德之術”

        ?

        “學”在這里不應作“學習”解,而應作“效仿”解[10],則漢初人所要效仿的“黃老術”,在司馬遷的稱謂里其實特指“黃老道德之術”?,F在的問題是:“黃老道德之術”具體是指什么性質的處事方術?“黃老道德之術”中的“黃老”是用來限定“道德”,而“道德”是用來限定“術”的,可知它是指由黃(帝)老(子)倡導的“道德”處事方術。道德的處事方術,按儒家所說,就是凡事重視道德教化,以道德引導與道德感化的辦法行事。黃老的“道德之術”,當然不可能指這種處事方術,而當是指《老子》所倡導的處事方術,因為《老子》上部分論“道”,下部分論“德”,又別稱“道德”,在道教興起時,更尊稱為《道德經》。這樣解的話,又引起另一個問題:原本只是《老子》所倡導的處事方術,為何被司馬遷說成是黃帝、老子兩人的處事方術,難道黃帝亦有既論“道”又論“德”的著述,而且它在漢武帝時代尚存,司馬遷得以閱讀?從《外戚世家》篇中的“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這一記載來斷,在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代,似有可能存在著冠名“黃帝”的著作。但是,現在無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在漢初仍流傳有黃帝本人的著作,退一步,即便假定在漢武帝時代確實有以黃帝冠名的著作(《黃帝》)存在,例如《漢書·藝文志》所載《黃帝四經》《黃帝說四十篇》等,它也不可能就是黃帝本人的著作,更不可能將它別稱為“道德”,因為它根本不可能在內容與形式上與《老子》之論“道”“德”完全相同。這樣說來,《外戚世家》篇中所謂“讀《黃帝》《老子》”,只能去其書名號來理解,即理解為讀黃帝、老子書?!度辶至袀鳌酚州d:“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這句中“老子”亦不應標書名號。兩相對比,不難體悟:“好黃帝、老子言”與“好老子書”,在司馬遷的稱謂里,是用不同的提法表達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竇太后所好實際上只關乎老子書——《老子》,與黃帝書——《黃帝》無關。為什么要這樣理解?因為既然在漢初本不存在作為黃帝本人的著作《黃帝》,那么除了這么理解,別無更合理的解釋。而從這個解釋可以間接推出一點:在漢初,朝野所好的“黃老言”“黃老書”,其實只是“老(子)言”“老(子)書”。將“老(子)言”“老(子)書”,混稱為“黃老言”或“黃老之言”,是漢初人的習慣,司馬遷自然也難以背離這個習慣。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稱贊黃帝處事能“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11]。從這個稱贊不難推想,在司馬遷看來,黃帝之順應“天地之紀”與老子之順應“自然”,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效用上,都是相通的,可以混為一談。這可能是他守漢初人之稱謂習慣,將黃帝與老子合稱為“黃老”的認識論根源。

        ?

        (三)將“黃老”與“刑名”并提,凡涉及刑名法制之學術與方術者,要么直接稱之為“黃老之言”“黃老之術”,要么間接判為“學本于黃老”“歸本于黃老”

        ?

        例如申子“主刑名”,司馬遷說他“學本于黃老”;而韓非子“喜刑名法術之學”,司馬遷卻說他“歸本于黃老”。那么,這兩種提法——“學本于”與“歸本于”,有區(qū)別否?可能有學者會認為,這兩種提法之異,只關乎遣詞技巧,與思想上的不同認識無關,但筆者認為這不關乎遣詞而關乎認識,也就是說司馬遷是想以這兩種提法,表達不同的意思:申子原本學的就是黃老學問,他之“主刑名”,是他“學本于黃老”之必然的選擇;韓非子則不同,他原本學的就是“刑名法術之學”,然其所學的“刑名法術之學”在理論上卻“歸本于黃老”。這樣來區(qū)分申子與韓非子學問上的差異,司馬遷也許只是客觀地陳述一個事實,而我們卻可以從這個陳述中體認一個信息:黃老之術、黃老之言,在漢初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術語,它在外延上,不但包括《老子》之言、《老子》之術,還包括《黃帝》之言、《黃帝》之術[12],甚至包括一切“刑名法術之學”。由此看來,司馬遷所謂“黃老言”“黃老之言”,固然虛指黃帝、老子本人的言論與學說,但亦實指流行于戰(zhàn)國到秦漢之際的“刑名法術之學”,更是特指文(帝)景(帝)前后所有的在理論上歸本于《老子》,主張持“清靜”(清凈)、“無為”“因順”原則處事乃至治世的黃老學——托名黃老的政治哲學。漢初的政治哲學,托名黃帝是虛說,托名老子是實說,所以它只是“老(子)學”的“術”化——政治化,即將《老子》所論說的一般哲理闡釋發(fā)揮為政治統(tǒng)治(制人經世)之一般的甚至是具體的原則與方法。因此可以斷言:就本質講,漢初“黃老之學”是對原始老子學說作合乎漢初社會、政治需要之發(fā)揮與發(fā)展的產物,它與“莊(子)學”無關,屬于“新老學”。學界有一種觀點,將“黃老之學”稱為“新道(家)學”,并認為“新道(家)學”不是產生于漢初,而是產生于東漢。這種認識筆者以為不正確,因為作為一種以“清凈”“無為”為根本政治原則的政治哲學,漢代“黃老學”只能是漢初“與民休息”之社會需要的產物,它絕不可能產生于東漢,甚至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的西漢社會中,它也不可能產生。

        ?

        (四)漢初黃老學,臻于蓋公,而蓋公之學,可追溯至河上公(河上丈人)

        ?

        蓋公學問之詳情,不明,然據《曹相國世家》所載“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不難推見其政治哲學乃是以“君主清凈無為”作為根本理念來展開的,在理論上歸本于《老子》。至于河上公,因為現今尚存其“《老子》注”(《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欲把握其學問之全貌,反倒比把握蓋公學問之大致更容易。河上公不采取當時通行的“傳”體式注《老子》,而采取當時不流行的“章句”體式解《老子》,這表明他開始注釋前就已經確定其注釋《老子》非偏重于名物典章之訓詁,而是偏重于思想上發(fā)揮性的解釋。他對《老子》發(fā)揮性的解釋,首先體現在以政治視角解《老子》,將本是純哲理的《老子》,從整體上解釋成一種政治哲學,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政治學。這從他將《老子》八十一章分別加上章名不難體悟。他解《老子》添加的章名依次是:

        ?

        《體道第一》  《養(yǎng)身第二》  《安民第三》

        ?

        《無源第四》  《虛用第五》  《成象第六》

        ?

        《韜光第七》  《易性第八》  《運夷第九》

        ?

        《能為第十》  《無用第十一》 《檢欲第十二》

        ?

        《厭恥第十三》 《贊玄第十四》 《顯德第十五》

        ?

        《歸根第十六》 《淳風第十七》 《俗薄第十八》

        ?

        《還淳第十九》 《異俗第二十》 《虛心第二十一》

        ?

        《益謙第二十二》《虛無第二十三》《苦恩第二十四》

        ?

        《象元第二十五》《重德第二十六》《巧用第二十七》

        ?

        《反樸第二十八》《無為第二十九》《儉武第三十》

        ?

        《偃武第三十一》《圣德第三十二》《辯德第三十三》

        ?

        《任成第三十四》《仁德第三十五》《微明第三十六》

        ?

        《為政第三十七》《論德第三十八》《法本第三十九》

        ?

        《去用第四十》 《同異第四十一》《道化第四十二》

        ?

        《遍用第四十三》《立戒第四十四》《洪德第四十五》

        ?

        《儉欲第四十六》《鑒遠第四十七》《忘知第四十八》

        ?

        《任德第四十九》《貴生第五十》 《養(yǎng)德第五十一》

        ?

        《歸元第五十二》《益證第五十三》《修觀第五十四》

        ?

        《玄符第五十五》《玄德第五十六》《淳風第五十七》

        ?

        《順化第五十八》《守道第五十九》《居位第六十》

        ?

        《謙德第六十一》《為道第六十二》《恩始第六十三》

        ?

        《守微第六十四》《淳德第六十五》《后己第六十六》

        ?

        《三寶第六十七》《配天第六十八》《玄用第六十九》

        ?

        《知難第七十》 《知病第七十一》《愛己第七十二》

        ?

        《任為第七十三》《制惑第七十四》《貪損第七十五》

        ?

        《戒強第七十六》《天道第七十七》《任信第七十八》

        ?

        《任契第七十九》《獨立第八十》 《顯質第八十一》

        ?

        這些章名,大部分從章名本身就能體認出它之政治含義,而少數的章名,諸如《體道》《贊玄》《象元》《歸元》《玄符》等看似哲學的題目,若認真對照《老子》研讀之,也很容易把握其政治性的含義。既然河上公以這些政治含義的題目來歸納《老子》各章旨意,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否認河上公確實是將《老子》從整體上解釋成政治哲學,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政治學呢?其次體現在解釋本身之去“玄”歸“實”。這里所謂“去‘玄’歸‘實’”,是指在解釋時竭力消解《老子》的哲學思辨特性,而將解釋的意向徹底落實在現實(漢初現實)政治需要上。何以見得?不妨看他如何稱“圣人”。在《老子》中,“圣人”這一概念,無例外地用以泛指處事能因循自然[13]的高人,它在外延上固然包括德行兼?zhèn)涞木?,但絕非僅僅指人世間政治權力最高的統(tǒng)治者——君王[14]。待到河上公解《老子》,他一方面襲用《老子》圣人因循自然、法道行事的思想,說“圣人法道”“圣人守大道”[15],另一方面則將“圣人”改作特稱,只強調圣人“為百官之元長”。正因為在河上公那里圣人是特稱,用以指最高統(tǒng)治者——君王(百官之元長),所以《老子》的圣人“為無為”、因循自然的一類論述,在河上公的解釋里,統(tǒng)統(tǒng)被發(fā)揮為“人君不可以有為治國與治身也”。而圣人(君王)以“道”治國治身,又被具體說成圣人“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割;治身則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16]。諸如此類的發(fā)揮性的解釋,在河上公的《老子》注中比比皆是,充分證明其解《老子》的確徹底貫徹了他事先所確立的政治視角。

        ?

        三、《黃帝四經》更能反映漢初“黃老言”的真實面貌

        ?

        河上公對《老子》之政治視角的發(fā)揮,無疑也屬于時人(漢初人)習稱的“老子言”,因為在《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連河上公自己也數次將其關于《老子》思想之概括性的話語直接冠以“老子言”,例如他對《老子》第六十七章所云“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作這樣發(fā)揮性的解釋:“老子言:‘天下謂我德大,我則詳愚,似不肖也?!盵17]這樣解釋,應該說與老子原話的本義,有很大出入,屬于他自己的話語,然而他卻毫不猶豫地將這一話語冠以“老子言”。必須指出的是,漢初的“黃老言”(黃老學),除了指河上公所謂的“老子言”——有關《老子》的政治視角的解釋與發(fā)揮之言論,還應該指依據《老子》思想創(chuàng)立的政治學說以及政治哲學,更應該指本依據《老子》卻托名“黃帝”的那種政治哲學或曰政治學說。既然漢初“黃老言”(黃老學)應該包括這三類“老子言”,那么在揭示前一類詮釋性的“老子言”之后,當對后兩類的“老子言”予以揭示??赏ㄟ^什么典籍來揭示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帛書《黃帝四經》來揭示。為什么?因為在筆者看來,將出土的四種“老學”(道學)之帛書文獻命名為《黃帝四經》也許不合理[18],但以四種文獻來揭示漢初“黃老言”之真實面貌,卻再合理不過。因為它夾抄在《老子》甲乙抄本之間,說明它雖非直接注《老子》之文獻,卻與《老子》關系密切;它雖各自獨立,又連抄成一體,雖抄在一起,卻有的托名黃帝,有的雖依據《老子》卻既不托名老子也不托名黃帝。由此可見,《黃帝四經》比《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更能反映漢初“黃老言”(黃老學)的真實面貌。

        ?

        《黃帝四經》收《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其中《稱》與《道原》兩篇不分節(jié),而《經法》《十大經》均分節(jié)。《經法》依次分九節(jié):

        ?

        《道法》第一  《國次》第二  《君正》第三

        ?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論》第六

        ?

        《亡論》第七  《論約》第八  《名理》第九

        ?

        《十大經》則依次分十五節(jié):

        ?

        《立命》第一  《觀》第二   《五正》第三

        ?

        《果童》第四  《正亂》第五  《姓爭》第六

        ?

        《雌雄節(jié)》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

        《行守》第十三 《順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

        仔細推敲這四篇,可發(fā)現它們有相同的思想特征:(1)都是將《老子》清凈、無為、因循之理念化為治國安民的統(tǒng)治術,變《老子》玄思哲學為現實政治哲學;(2)都是將老學理念的“道”范疇,作為其政治哲學的最高范疇,既強調“道生法”[19],又強調“道同事同、道異事異”[20],還強調“上虛下靜而道得其正”[21];(3)都以圣人為知“道”、守“道”、順“道”者,而其所謂圣人,又特指人主或曰王、圣王。然而那四篇體裁上的不同,十分明顯:《十大經》托名黃帝,以黃帝與其臣子(數位)對話的形式表達其思想;其他三篇非但不托名黃帝、老子,也不采取對話形式,而是直接論述其思想。

        ?

        四、漢初“黃老言”的主要思想特征

        ?

        根據上面的分析考量,對漢初的“黃老言”(黃老學)的主要思想特征可以這么歸納:(1)它是以老子哲學“道”范疇為最高范疇,以老學清靜、無為、因順理念為根本政治原則的政治哲學,甚至可以說是政治學;(2)它在外延上既包括借解《老子》以發(fā)揮老學思想之言(例如《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所謂“老子言”),也包括依據《老子》或根據老學精神直接論證其治國安民主張之言(例如《黃帝四經》中的《經法》《稱》《道原》三篇),還包括依據《老子》卻托名黃帝的政治之言(例如《黃帝四經》中的《十大經》);(3)它在內容上以老子道學來貫通、融合諸家(主要是法家、儒家、墨家、名家、陰陽家),可以名為“新老學”(新道學);(4)它主張政治意義上的“為無為”,本質上拒斥《莊子》消極“無為”思想,所以它不依據《莊子》,只依據《老子》。由此可斷,它是將原始老學“術”化(政治化)的產物,可名曰“新老學”;而就它以“道”為理論架構的最高范疇來說,也可以名曰“新道學”。需要強調的是,當我們籠統(tǒng)稱漢初“黃老言”(黃老學)為“新道學”時,首先應警惕老莊混同,在思想上要清醒地認識到漢初的“新道學”(黃老言或曰黃老學)不是新在對老(子)莊(子)思想之政治視角的解釋與發(fā)揮,而只新在對老子思想之政治視角的解釋與發(fā)揮。

        ?

        就形式而論,漢初“新老學”,是對《老子》解釋與發(fā)揮的產物。解釋《老子》而產生的“黃老言”(新道學),當以《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代表作;發(fā)揮《老子》而產生的“黃老言”(新道學),則當以《黃帝四經》為代表作。而就《黃帝四經》來看,由發(fā)揮《老子》而產生的“新老學”(新道學),有的托名黃帝,有的則無任何托名??梢?,從整體把握的話,漢初的“新道學”可分為三種形式:托名老子的“新老言”、托名黃帝的“新老言”、無任何托名的“新老言”。無任何托名的“新老言”與托名老子的“新老言”,都歸本于《老子》,很容易判斷;而托名黃帝的“新老言”,如何也歸本于《老子》卻不容易把握。從這層意思來分的話,漢初“新老言”(新道學),歸根到底,在形式上也只有托名老子與托名黃帝之別,所以漢初學人為了方便計便將那三類“新老言”省稱“黃老言”。

        ?

        非黃帝本人言論卻托名黃帝的典籍,《漢書·藝文志》記載了二十種,其中歸于道家類四種:《黃帝四經》四篇、《黃帝銘》六篇、《黃帝君臣》六篇[22]、《雜黃帝》五十八篇[23];歸于陰陽家一種:《黃帝泰素》二十篇[24];歸于小說家一種:《黃帝說》四十篇[25];歸于兵家之陰陽派一種:《黃帝》十六篇[26];歸于數術之天文家一種:《黃帝雜子氣》三十三篇;歸于數術之歷譜一種:《黃帝五家歷》三十三卷;歸于數術之五行家二種:《黃帝陰陽》二十五卷、《黃帝諸子論陰陽》二十五卷;歸于數術之雜占家一種:《黃帝長柳占夢》十一卷;歸于醫(yī)經一種:《黃帝內經十八卷》;歸于經方二種:《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歸于房中一種:《黃帝三王養(yǎng)陽方》二十卷;歸于神仙類四種:《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黃帝岐伯按摩》十卷、《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從這二十種冠名黃帝的典籍,可以推測出:托名黃帝的學說,原本非專門用來稱謂道家學說——“新老學”或曰“新道學”;而是泛稱,它固然用以稱謂“新道學”(新老學),還用以稱謂道家之外的其他各家之托名的學說。就以上二十種典籍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分別歸于道家、陰陽、五行、養(yǎng)生、神仙諸家來斷,產生于六國稱霸時代黃帝言——新老言(黃帝學),是一種將道家與陰陽、五行、養(yǎng)生、神仙諸家相融合的學說;而就《漢書·藝文志》于儒家、法家、墨家書目中不列冠名黃帝的典籍來斷,六國時代的黃帝言——新老言,似乎不包括將道家與儒家、法家、墨家相融合的內容。如果這個推斷可以成立、合乎事實,就可以進一步推斷出一個結論:六國時代的“黃帝言”與《十大經》所反映的漢初“黃帝言”,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一個(六國時代的“黃帝言”)注重以道家(老莊)融匯儒、法、墨之外的各家,一個(漢初“黃帝言”)主要以老子融匯儒、法、墨、三家?!妒蠼洝酚性疲骸皩徲谛形奈渲?,則天下賓矣”[27];又有云:“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28]。漢初“黃老言”(新道學)為何偏重融儒、法、墨(學)于老(學)之原因,由《十大經》強調治世安民當實行“文武之道”想必不難推想。

        ?

        注釋:
        ?
        [1]??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240頁。
        ?
        [2]??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第3264—3265頁。
        ?
        [3]??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第3317頁。
        ?
        [4]??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第3773頁。
        ?
        [5]??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第3776頁。
        ?
        [6]??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第3405頁。
        ?
        [7]??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第3455頁。
        ?
        [8]??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第3767頁。
        ?
        [9]??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6冊),第3826—3827頁。
        ?
        [10]??方以智解“學”云:“學有效義,有覺義,音亦相轉。”見龐樸:《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71頁。
        ?
        [11]??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5冊),第2339頁。又,該書編者以逗號標點這四句,不妥,因為這樣標使句首之“順”字只關乎首句,與后三句無掛搭,導致后三句失解——不知如何去解。
        ?
        [12]??所謂《黃帝》言、《黃帝》術,其實是托名黃帝的他人之“言”與“術”,這早在兩漢時代已有定論,證據是:《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說四十篇》就注明系“迂誕依讬”;而對有些冠名黃帝的書,也注明系“六國人著”。
        ?
        [13]??《老子》有云:“道法自然?!眲t因循自然,就《老子》哲學論,亦即行事能“循道”“法道”“守道”。
        ?
        [14]??這個論斷,有《老子》原話可據:第二章有云:“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有云:“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第五章有云:“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七章有云:“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十二章有云:“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15]??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1冊),第417頁。
        ?
        [16]??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1冊),第413頁。
        ?
        [17]??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第1冊),第440頁。
        ?
        [18]??四篇中,只有一篇托名黃帝,其余三篇,均未托名黃帝,甚至也沒有出現“老子”或“老子言”字樣;但在以老學理念的“道”作為其政治哲學的最高范疇這一點上,卻驚人的一致,所以就思想內容而論,名之為《道言四篇》似乎更合理。
        ?
        [19]??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15頁。
        ?
        [20]??此系對《十大經》所云“道同者,其事同;道異者,其事異”之省稱。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第287頁。
        ?
        [21]??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第440頁。
        ?
        [22]??此目下有自注云:“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币鉃榱?,最早的產生于六國稱霸時,下限不明,從道理上可以推至漢初。
        ?
        [23]??此目下有自注云:“六國時賢者所作。”
        ?
        [24]??此目下有自注云:“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br>?
        [25]??此目下有自注云:“迂誕依讬?!?br>?
        [26]??此目下有自注云:“圖三卷?!?br>?
        [27]??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第418頁。
        ?
        [28]??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第424頁。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