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曉霞】以書院精神塑造新時代青少年的德性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1-03-25 17:36:15
        標簽:書院精神、青少年的德性

        以書院精神塑造新時代青少年的德性

        作者:陳曉霞(孔子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孔子文化》季刊總第43期

         

        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jīng)世致用原則,注重發(fā)揮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jié)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shè)提供有益啟發(fā)。書院精神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社會各界所關(guān)注,在新時代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書院精神塑造青少年德性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認識書院精神塑造新時代青少年德性的重要意義

         

        德性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與終極追求,它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和持久的履行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個人秉性和氣質(zhì),它使高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溶化到我們的本性之中,成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自我人格屬性(陳根法:《德性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德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對青少年的成長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作為歷史過程中的存在,人總是不斷地追求自身多方面的完善,德性既表征著人性發(fā)展的狀況,又在廣義上制約著人的發(fā)展;既規(guī)定著精神的發(fā)展方向,又影響著行為選擇(楊國榮:《道德系統(tǒng)中的德性》,《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德性在個體成長、人性化育、國家安治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古代書院繼承了儒家注重個體德性培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把傳道濟民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wù),將德性設(shè)定為書院基本規(guī)制的價值導向,嚴格約束生徒的一言一行,并且非常注重生徒個體通過自省、慎獨等自身修養(yǎng),不斷提升德性水準,通過人文教化精神塑造著青少年的德性。書院人文教化精神就是儒家文化中的人文教化精神,注重人格的發(fā)展與完善,強調(diào)人的價值和需要,關(guān)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書院對士人的人格、價值要求體現(xiàn)在對“道”,即儒家的道德理想追求上,強調(diào)士人應(yīng)該將“道”轉(zhuǎn)化為統(tǒng)治秩序,最終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目標,即所謂的“治國、平天下”。書院將道德教化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其制度化為章程、學規(guī)等形式,對“道”的追求是在個體道德完善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全社會道德的完善。青少年的成長就是思想道德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身體心理素質(zhì)和審美藝術(shù)素質(zhì)的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質(zhì)是提高科學文化素質(zhì)的內(nèi)在動力和得力保障,崇高的品德是個人追求知識的力量源泉,也是人生成功的保障因素。當前由于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和家庭、學校教育方式的差異,導致青少年在道德上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的混亂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道德判斷的兩面性和“面具人”“雙重人格”等。在學校里,在公眾面前,在老師面前表現(xiàn)出寬容、善良,但在家里,在私人空間里,在老師不在的時候卻表現(xiàn)出狹隘和冷酷。針對這種情況,慎獨內(nèi)省的道德人格養(yǎng)成就顯得尤為必要。同時,青少年青春期性格叛逆,自我張揚個性的愿望比較迫切,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也可能會使他們形成浮躁、驕傲、不懂得尊重、唯我獨尊乃至狂妄自大的不健康人格??辗旱拇蟮览砗瓦^于完美化的道德榜樣對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和認同感,他們對偉人的崇拜遠遠趕不上對影視、體育明星的瘋狂追逐,時代特點和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向往的道德人格榜樣是鮮活而又生動的,以突出個性為美,而不刻意追求完整和圓滿,而書院人文教化精神對青少年德性教育則有著重要的啟示。

         

        二、借鑒遵循儒家道德教育原則

         

        首先要堅持和遵循儒家“德育為先”的原則。用儒家文化精髓,即思想道德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儒家把人的優(yōu)良品格歸結(jié)為忠、孝、廉、節(jié)、仁、義、禮、智、信等幾個方面?!暗抡?,才之帥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墩撜Z·學而》)青少年人格塑造的目標與內(nèi)容就是修身、立德、濟民、致用;自省自克,嚴于責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內(nèi)外兼修、知行合一。“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wù)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保ㄖ祆洌骸栋茁苟磿航沂尽罚?o:p>

         

        其次是要改善社會教育的道德環(huán)境。要從大眾傳媒、輿論氛圍方面入手,要利用其傳播快、易接受等優(yōu)勢,適時地傳播和宣傳傳統(tǒng)美德、社會公德,使青少年時時處處都能生活在和諧、美好的輿論氛圍里面,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思想觀念、提高道德的認知、評價和選擇能力。

         

        第三是要改善人際環(huán)境??鬃诱f:“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孔子家語》)人際環(huán)境對個人成長有顯著的影響,處在一個人際關(guān)系和諧、蓬勃向上的群體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好思想、好行為、好品德就能互相效仿,互相感染,也可以互相監(jiān)督、互相制約。

         

        第四是注重人的倫理道德教育。自孔子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十分注重人的倫理道德,“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抖Y記·大學》提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比寮业拿鞯?、新民、止善和致知、格物、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始至終把倫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所以,要聯(lián)系實際,對青少年要因人施教、及時、自然,要從小道理到大道理,要從情感投資到以理服人,使他們對自己道德的目標追求變成自身內(nèi)在的需要,用平等精神對青少年的德性加以塑造?!墩撜Z》云:“當仁,不讓于師?!睍航逃乙云涮搼讶艄鹊男亟蠖趯W生在“仁”面前不要謙虛,要敢于指出老師的錯誤,老師自己也要向?qū)W生學習請教,“不恥下問”“學無止境,道之彌深”,書院教師與學生在真理、在“道”面前是平等的,這就是書院的師生平等精神。

         

        三、師生平等精神與懷疑精神對青少年德性的塑造

         

        書院師生平等精神對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就是堅持平等民主的教育精神。在對青少年教育中既要提倡儒家倫理道德中的尊師重教,又要堅持師生平等民主。老師要求雖嚴卻不壓制,注重身體力行、循循善誘,要摒棄“師生相見,漠然如行路人”的不良風氣,樹立“師生的感情甚篤”“尊師愛生”的優(yōu)良風氣。教學過程中注重“質(zhì)疑問難”。師生之間可在平等交流的基礎(chǔ)上相互問難切磋和互相砥礪,從自家身中沉思默識,或攄所得以求證,或質(zhì)所疑以求明,師生均平氣以相資,虛心以相受。書院師生平等精神對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就是師生之間民主平等,以“有教無類”的態(tài)度對待教育對象,打破青少年貧富貴賤的身份性限制,朱熹在《石鼓書院記》中提出“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學而不屑于課試之業(yè)者居之”“有志于為己”和“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而決非“使子群居佚譚,但為決科利祿”或“使子習為言語文詞之工”。書院師生平等精神對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就是師長要以平等身份與青少年交流,使青少年在一種寬嚴相濟、平等友善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接受教育并健康成長。

         

        書院的懷疑精神就是不唯書,不唯圣賢,唯是是從的精神,正如朱熹所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方始是學”(《朱子語類》)。書院懷疑精神對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就是倡導“精思善疑”“求之于心”,獨立思考,不迷信權(quán)威,不人云亦云。懷疑不是簡單地否定,更不是盲目地排斥,“疑”不是憑空而來的,更不是主觀臆造的,是博學、審問的結(jié)果。有了“疑”,并不是僅僅“存疑”而已,而是要“慎思之,明辨之”。“慎思”“明辨”是“去疑”“求是”的過程,是在“博學之,審問之”的基礎(chǔ)上而生疑。就是不同學派之間各抒己見,學派自由爭辯,倡導百家爭鳴,不同學派共同講學,打破自我封閉,堅持開放式學習與研究。允許青少年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擇師,中途仍可易師換校,不受地域、門戶派別的限制,來去自由。懷疑精神對青少年德性的塑造體現(xiàn)在師生之間要民主平等,就是師生相互答疑問難、相互激蕩獲得新的觀點、思想,不斷學術(shù)創(chuàng)新。

         

        四、道德踐履精神對青少年德性的塑造

         

        書院道德踐履精神就是倡導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首列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教”綱常原則,其也是道德主體的踐行準則,就是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如何做人。書院道德踐履精神對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就是德育以“行”為其出發(fā)點,靠“行”來檢驗,勿以善小而不為。青少年要成才,就必須身體力行;只有能夠經(jīng)世致用,才是堪為國家所用的人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保懹危骸抖棺x書示子聿》)書院道德踐履精神對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就是“重踐履、務(wù)實行”:考察名山大川,體驗風俗人情,“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注重日常教化,踐履日常生活禮儀,注重從生活細節(jié)做起。

         

        朱熹根據(jù)個體發(fā)展特點把一個人一生的道德踐履劃分為小人之學和大人之學兩個階段?!叭松藲q,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保ㄖ祆洌骸端臅戮浼ⅰ?,中華書局,2012年)“道之于事,無乎不在,故人自少至長,于其所在皆致謹焉而不敢忽,故行跪揖拜飲食言動有其則,喜怒好惡憂樂取予有度,或銘于盤盂,或書于紳笏,所以養(yǎng)其心志,約其形體者至詳密矣。其進于道,豈不易哉。”(方孝孺:《幼儀雜箴》)無論在小學階段還是在大學階段,都有相應(yīng)的規(guī)范來約束個體的言行舉止。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不僅蘊涵在儒家經(jīng)典理論中,更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用倫常中?!靶W”階段品德教育應(yīng)該從日常生活細節(jié)、待人接物之道做起,“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語言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宜?!保ㄖ祆洌骸吨熳尤珪ぞ硎摹?,《總論·童蒙須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穿衣戴帽、說話走路,以及讀書寫字這些日常生活小事,都是兒童很容易學會,而且能夠做到的事情,并且也是個體進一步立志修身的根本所在。所以,道德踐履先教這些具體的日常事情。在此基礎(chǔ)上,進而教授進退之節(jié)、待人之道。

         

        書院道德踐履精神對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就是重視人的自覺性,重視在實踐中的思想轉(zhuǎn)變,明實理,做實事,強調(diào)知與行并重。把修身看作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認識、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按照社會的要求,不斷地改造主觀世界,使之逐步接近社會所要求的標準,通過道德教化來實行“正心”“修身”。書院道德踐履精神對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就是要引導青少年學生投入社會大環(huán)境中去閱讀生活,體驗社會的強烈競爭、積極合作,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種復雜的關(guān)系,融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構(gòu)成的完整的教育系統(tǒng),兼顧家庭、學校、社會的三位一體性。

         

        五、仁愛貴和精神對青少年德性的塑造

         

        書院仁愛貴和精神就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其核心是“仁”,所謂“仁”就是“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在家愛父母為“孝”,愛兄弟姐妹為“悌”,在學校愛老師為“敬”,在社會上愛朋友為“信”,再擴大開來,愛民族、愛國家為“忠”?!胺蚝蛯嵣?,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國語·鄭語》)“和”的意思是把兩種以上的事物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使對立的兩方面相輔相成,不致對抗與沖突?!墩撜Z·學而》有云:“禮之用,和為貴?!痹谛惺绿幨乐?,反對“過”與“不及”,主張“中庸之道”,“允執(zhí)厥中”。當然,這種“和”不是簡單地調(diào)和矛盾,而是事物的辯證統(tǒng)一?!熬雍投煌∪送缓汀保ā墩撜Z·子路》),就是這個意思。仁愛貴和精神不僅對家庭人員間有極強的聚合作用,對同鄉(xiāng)、同民族之間的情感溝通也具有凝聚作用。沒有愛心的社會是一個沒落的社會。相反,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guān)心,互相愛護,人人都有一份愛心,那么世界總是會充滿希望的。

         

        書院仁愛貴和精神對青少年的教育啟示:第一,以孝悌為本,尊重人、關(guān)心人、愛護人,從善良、忠誠、信義的角度出發(fā),對他人予以充分的肯定。第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論語·顏淵》)。第三,要具有忠恕情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自己不愿干的事,或者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強求別人去做,這是做人的原則?!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關(guān)注道義,追求道義通達,小人關(guān)注利益,唯利是圖。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最基本的表現(xiàn)就是個人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社會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guān)系,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其直接后果是人際關(guān)系惡化甚至違法犯罪。從心理學角度講,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過程的關(guān)鍵時期,然而由于家庭溺愛和社會環(huán)境的因素,有些青少年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價值定位和心理傾向,有的人甚至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青少年正確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就是為人處世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理解和善待別人;嚴于律己,樂于幫助成全他人;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將集體利益放在前面。第四,建立人與自然的良好關(guān)系,由人、社會推及自然,講究“天人合一”,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良好關(guān)系,形成青少年成長發(fā)展的和諧環(huán)境。第五,提高真“愛”的辨別能力。青少年當前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錯綜復雜,各種思想、價值觀念和利益沖突不斷,各種不道德行為熏染著他們,加之自身心智不成熟,社會閱歷少,辨別能力弱,他們很難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愛”,而常常把講江湖義氣、哥們兒義氣當作最真的“愛”,為朋友兩肋插刀,罔顧道德和法律。應(yīng)當清楚明白地教育青少年認識到,正確的“愛人”是以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為準繩的,而不是無原則的“濫愛”。要不斷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認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