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馮茜】經(jīng)典、習(xí)俗與禮法:對喪服?嫡孫承重?的歷史考察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13 01:11:09
        標(biāo)簽:嫡孫承重、嫡庶、繼嗣承祀、行輩

        經(jīng)典、習(xí)俗與禮法:對喪服?嫡孫承重?的歷史考察

        作者:馮茜

        來源:《漢學(xué)研究》第38卷第4期

         

        摘要

         

        關(guān)于中國古代的繼嗣承祀原則,日本法史學(xué)家仁井田陞與滋賀秀三之間存在分歧。仁井田陞認(rèn)為,在祭祀繼承人的選定上,?嫡系主義?與?行輩主義?兩大類型因時代不同而互有消長;滋賀秀三則主張,相應(yīng)于財產(chǎn)上的諸子均分,秦漢以下的繼嗣承祀原則表現(xiàn)為?行輩主義?對?嫡系主義?的取代。區(qū)分?嫡系?還是?行輩?繼嗣的一大關(guān)鍵在于考察?嫡孫?的地位。體現(xiàn)宗法嫡系繼嗣原則的?嫡孫承重?服制,為反思上述爭議提供了重要視角。魏晉至唐代,?承重?大致保留了經(jīng)典古禮?承宗廟、爵土之重?的制度意涵,?嫡孫承重?主要施行于封爵世襲之家。宋代臣僚無世爵,?嫡孫承重?失去社會基礎(chǔ),熙寧八年(1075),行輩優(yōu)先的承重順序正式從法律上得以確立。與此同時,政治制度不再對?嫡孫承重?向士庶普及構(gòu)成制約。得益于士大夫?qū)ψ诜ɡ碚摰钠毡榛蒯尲捌涠Y儀實踐,元明清代禮法繼承《家禮》中的?嫡孫承重?,深刻影響了習(xí)俗中的承祀服喪。習(xí)俗的多元及考證禮學(xué)對禮制經(jīng)驗之維的強(qiáng)調(diào)下,?嫡孫承重?禮制在清代仍是富于爭議的話題。經(jīng)典、習(xí)俗與禮法的交互作用,使得秦漢以下的繼嗣承祀并非?行輩?對?嫡系?原則的簡單取代。展現(xiàn)其中的復(fù)雜性,有裨理解古人看待禮的不同方式。

         

        關(guān)鍵詞:嫡孫承重 嫡庶 行輩 繼嗣承祀

         

         

         

        馮茜老師

         

        一、前言

         

        在中國古代,繼嗣相續(xù)是家庭繼承的重要方面。關(guān)于繼嗣原則的歷史變化,已故日本中國法史學(xué)界的兩位泰斗——仁井田陞與滋賀秀三之間存在很大分歧。仁井田陞認(rèn)為,祭祀繼承人的選定,自古以來存在?嫡系主義?與?行輩主義?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采用程度,因時代不同而有高低之別。[1]滋賀秀三則提出,隨著周代宗法封建制的解體,秦漢以下,包括承祀在內(nèi),私法領(lǐng)域的繼承原則已由嫡系繼承讓位于行輩繼承。嫡系繼承只在關(guān)涉封爵、世職等公法問題時才有意義。[2]就此問題,中文學(xué)界研究法制史與宗族史的學(xué)者,觀點多與滋賀秀三接近,但也存在類似爭議。[3]

         

        學(xué)者指出,在周代宗法制下,祖父和長孫的關(guān)系變得非常密切,甚至超過了父子關(guān)系,?只有明確規(guī)定兒子死后必須由孫子繼承,才能防止『兄終弟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嫡長子繼承制的本質(zhì)就是『立孫之制』。?[4]也就是說,考察承繼原則中的?嫡系?與?行輩?因素,其核心是對?嫡孫?地位的分析。淵源于《儀禮》<喪服>經(jīng)傳中的?傳重?、?受重?,凝結(jié)為后世討論宗祧傳承的專門術(shù)語,而?嫡孫承重?則以服制形式反映了宗法制下的嫡系承祀原則,其歷史變化,為理解古代繼嗣問題提供了重要而直接的觀察視角。喪服禮制在歷史上具有很強(qiáng)的連續(xù)性,?嫡孫承重?服亦莫能外。魏晉禮議與唐宋元明清禮典、律令中一直存在的?嫡孫承重?服,構(gòu)成了對滋賀學(xué)說的一大挑戰(zhàn)。就此,滋賀秀三專門寫作了<承重について>一文加以解釋。滋賀秀三認(rèn)為,明清時代的?承重?一詞,已喪失祭祀相續(xù)之意,轉(zhuǎn)訛為僅表服祖斬衰重服的喪服術(shù)語。魏晉以降,?承重?之?重?,已漸由喪禮中暫代神主之?重?,轉(zhuǎn)意為斬衰?重?服之?重?。[5]在《中國家族法原理》中,滋賀秀三進(jìn)一步闡述了導(dǎo)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在經(jīng)過戰(zhàn)國的激動期出現(xiàn)根本變化的秦漢以后的社會體制中,特別應(yīng)當(dāng)尊重嫡長一系的實質(zhì)性條件一般來說已經(jīng)不存在。?[6]進(jìn)一步,滋賀認(rèn)為,理解中國古代私法上的繼承,應(yīng)將繼嗣、祭祀與承財三者一體看待,其背后則是父子分形同氣、兄弟平等的思想。[7]?嫡孫承重?的上述變化與秦漢以下財產(chǎn)繼承中的諸子均分,正是同一原理的不同面向。

         

         

         

        《儀禮疏》書影,嘉慶張敦仁刻本

         

        由?嫡孫承重?的視角切入,雖無法涵蓋繼承問題的各個方面,卻頗有助于對滋賀理論及繼嗣承祀原則作進(jìn)一步反思。本文系統(tǒng)梳理?嫡孫承重?服制長時段的演變歷程,并立足時代情境解析影響服制變化的相關(guān)因素。在經(jīng)典、禮法與習(xí)俗的交互作用下,?嫡孫承重?的變化呈現(xiàn)出了較復(fù)雜的歷史圖景。由此帶來的啟示是,喪服實踐及其關(guān)聯(lián)的繼嗣承祀,并不是被單一原則或單一觀念所決定,揭示其中的矛盾與沖突,有助加深對古代禮儀生活之理解。

         

        二、從經(jīng)典到成文法:魏晉至唐代?嫡孫承重?服制的身分問題

         

        ?嫡孫承重?意即在祖卒而無嫡子可繼承宗祧的情況下,由嫡孫上承祖重,為祖服斬衰,體現(xiàn)了周代大宗法制下的嫡嫡相承。經(jīng)典所代表的理想周制,為后世禮法中的?嫡孫承重?提供了理念型。不過,喪服實踐中的?嫡孫承重?并未始終如一地貫徹其經(jīng)典原意,而是經(jīng)歷了曲折復(fù)雜的歷史演進(jìn)。漢代喪服無定制,?嫡孫承重?作為具有規(guī)范意義的制度存在,始于曹魏。嫡孫承重為祖之服,在<喪服>經(jīng)中并無明文記載。<喪服傳>云:?父卒然后為祖后者服斬?[8],《禮記》<喪服小記>云:?祖父卒而后為祖母后者三年。?[9]基于<傳><記>文字與宗法原理推斷,嫡孫承重為祖服斬,在經(jīng)學(xué)上應(yīng)無疑義。但在曹魏時期,圍繞?嫡孫承重?服斬在經(jīng)義上是否成立,卻產(chǎn)生了較大爭議,如魏人成洽、劉寶就拒絕承認(rèn)?嫡孫承重?為祖服斬的經(jīng)學(xué)根據(jù)。劉寶議云:

         

        若荀太尉無子,養(yǎng)兄孫以為孫,是<小記>所謂為祖后者也。夫人情不殊,祖所養(yǎng)孫猶子,而孫奉祖猶父,古圣人稱情以定制,為人后者無復(fù)父祖之差,同三年也。<喪服傳>:?父卒,然后為祖后者斬?,此謂嫡孫為祖喪主當(dāng)服斬,不解<傳>意,<小記>與<傳>但解經(jīng)意耳。<傳>稱者此祖后,謂父之長子,祖之嫡孫也。己上厭于父,父亡然后乃下為長子斬,非孫上為祖斬也。[10]

         

        劉寶提出,<喪服小記>?為祖后者為祖母三年?,意指?無后養(yǎng)人子以為孫?,并舉荀顗無子、養(yǎng)兄孫以為己孫作為例證。這只承認(rèn)了以孫后祖中的一種情況,即無后而以旁支庶孫為后。事實上,祖之嫡孫上承祖重,無疑屬于經(jīng)文所說?為祖后?者。劉寶又論?祖所養(yǎng)孫猶子,而孫奉祖猶父,古圣人稱情以定制,為人后者無復(fù)父祖之差,同三年也。?無子而以旁支孫為祖后,為?間代取后?,若如劉寶論,此時祖孫關(guān)系同于父子,孫為祖服斬實即子為父服,將導(dǎo)致昭穆的混亂。顯然,劉寶窄化了經(jīng)文?為祖后?的內(nèi)涵,只承認(rèn)?無后而以旁支庶孫為后?一種情況屬于?為祖后?,他對?為祖后?的理解已先在地排除了?嫡孫?。劉寶之所以預(yù)先排除?嫡孫后祖?的情況,或與其時大夫以下本無嫡孫承重之制有關(guān),《通典》載西晉庾純議:

         

        古者所以重宗,諸侯代爵,士大夫代祿,防其爭競,故明其宗。今無國士代祿者,防無所施。又古之嫡孫,雖在仕位,無代祿之士,猶承祖考家業(yè),上供祭祠,下正子孫,旁理昆弟,敘親合族,是以宗人男女長幼,皆為之服齊衰。今則不然,諸侯無爵邑者,嫡之子卒,則其次長攝家主祭,嫡孫以長幼齒,無復(fù)殊制也。又未聞今代為宗子服齊衰者。然則嫡孫于古則有殊制,于今則無異等。今王侯有爵土者,其所防與古無異,重嫡之制,不得不同。至于大夫以下,既與古禮異矣,吉不統(tǒng)家,兇則統(tǒng)喪,考之情理,俱亦有違。按律無嫡孫先諸父承財之文,宜無承重之制。[11]

         

        庾純提出?嫡孫承重?之制的適用范圍,僅限?王侯有爵土者?,大夫以下,?宜無承重之制?。庾純指出的一個事實是,古今異制,其時?諸侯無爵邑者,嫡之子卒,則其次長攝家主祭,嫡孫以長幼齒,無復(fù)殊制。?除擁有世襲爵位的王侯外,此時大夫以下的家內(nèi)傳重順序是以行輩優(yōu)先,庶子亦得后父。同一代際的嫡庶之別主要體現(xiàn)為傳重主祭的先后次序,而非傳重資格的有無?!锻ǖ洹酚阝准冏h下記:?劉智以為此說非從古制也,魏晉二代亦自行之。?[12]劉智晉人,所言當(dāng)可信??芍?嫡孫承重?服在魏晉時期僅適用于擁有世襲爵位的諸侯之家。魏晉之際,擬制西周五等爵的封爵制度得以建立,西晉擁有五等爵者,地位相當(dāng)于封建制下的諸侯,爵邑的世襲順序亦比照西周宗法制下的嫡系繼承。諸侯在世襲爵位的同時,還享有建立家廟等禮遇。家廟的傳重順序與爵位的世襲順序一致,所傳之?重?本質(zhì)上是世襲的政治身分。而在身分不可世襲的大夫以下,嫡孫承重如無源之水?;谶@一現(xiàn)實情境,庾純以?晉律無嫡孫先諸父承財之文?論證嫡孫不應(yīng)先諸父承重,將?傳重?原則與?承財?統(tǒng)一,要求喪服禮制反映習(xí)俗的繼承關(guān)系。而習(xí)俗中的繼承原則,既構(gòu)成了劉寶等人從事經(jīng)典解釋時的歷史語境,也使得魏晉時期的?嫡孫承重?在保留?承重?古義的同時,其適用范圍已不同于經(jīng)典。

         

         

         

        《通典》卷88“孫為祖持重議”,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藏北宋刊本

         

        ?嫡孫承重?服在北朝的施行同樣存在適用范圍上的身分等級問題,卻出現(xiàn)了向士庶普遍通行的傾向。北魏永平四年(511),?員外將軍、兼尚書都令史陳終德有祖母之喪,欲服齊衰三年,以無世爵之重,不可陵諸父,若下同眾孫,恐違后祖之義,請求詳正。?[13]太常卿劉芳主張終德當(dāng)同諸孫服期服,論點有二。一、?傳重?意傳宗廟之重,庶人無廟,?世儒多云,嫡孫傳重,下通庶人。以為差謬。?[14]終德官品不及下士,屬?庶人在官?,無承重之禮。二、魏晉以來已不為嫡子服斬,嫡系子孫并無絕對優(yōu)先的繼嗣權(quán),?今世既不復(fù)為嫡子服斬,卑位之嫡孫不陵諸叔而持重,則可知也。?[15]據(jù)劉芳議,北魏時,?嫡孫承重?是否下通庶人,存在爭議;其次,宗廟祭祀意義上的承重受到禮的規(guī)范,而習(xí)俗的家內(nèi)秩序則以庶叔的尊長地位為先。對此,國子博士孫景邕的反駁也有兩點。一、?<喪服>雖以士為主,而必下包庶人。?[16]二、終德已預(yù)士流,?準(zhǔn)古,士官不過二百石已上,終德即古之廟士也。假令終德未班朝次,茍曰志仁,必也斯遂。況乃官歷士流,當(dāng)訓(xùn)章之運,而以庶叔之嫌,替其嫡重之位,未是成人之善也。?[17]景邕議表明,北魏時確有?嫡孫承重?下通庶人的主張,這一主張的基本論據(jù)是<喪服>一篇本身兼包庶人。其次,孫景邕與劉芳的共識是士以上皆當(dāng)遵守?嫡孫承重?,爭議在于終德的身分是否屬士。這一點之所以存在爭議,原因在于北魏對官品與《周禮》爵級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并無明確規(guī)定。據(jù)《魏書》<官氏志>,員外將軍屬從第八品下[18],劉芳引晉《官品令》:?案晉《官品令》所制九品,皆無正從,故以第八品準(zhǔn)古下士?[19],遂認(rèn)為終德?官品不及下士?。當(dāng)時詔書云:?嫡孫為祖母,禮令有據(jù),士人通行,何勞方致疑請也??扇鐕铀h。?[20]肯定了終德士的身分。由詔書還可進(jìn)一步推知,北魏時期,?嫡孫承重?服已見著禮令,且下及于士,與魏晉僅適用于世襲爵位的諸侯不同。

         

        如何認(rèn)識與評價北魏時的?嫡孫承重?服?北魏?嫡孫承重?服制之所以下及于士,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下通庶人的聲音,并不是為了打破?嫡孫承重?服的身分限制,而是禮制的復(fù)古背景,導(dǎo)致北魏的?嫡孫承重?比魏晉制度更接近經(jīng)典。正如前引劉智評魏晉嫡孫承重?非從古制也,魏晉二代亦自行之?,<喪服>經(jīng)中的?嫡孫承重?對天子至士一皆適用,并非只為天子諸侯立制。魏晉時期,?嫡孫承重?服制的施行,更多地順應(yīng)了現(xiàn)實條件而變于古制。北魏在嫡孫承重服上更接近經(jīng)典古禮,帶有更強(qiáng)的復(fù)古特征。北魏孝文帝漢化改制以來,力圖通過禮制上的?復(fù)古?、?宗經(jīng)?以標(biāo)榜正朔,?嫡孫承重?服表現(xiàn)出的復(fù)古傾向,在孝文帝以來的禮制改革中并非孤例。[21]

         

        唐代禮法中的?嫡孫承重?服仍與封爵世襲掛鉤?!堕_元禮》編列<五服制度>,對中古時期的服制變化作了系統(tǒng)整理。<五服制度>以條目形式排列<喪服>中的服制規(guī)定,在<斬衰三年>章中加入?嫡孫為祖?一條,表明唐人已將此條服制與有明確經(jīng)文依據(jù)的服制同等看待。[22]《唐律疏議》<名例>?稱期親祖父母?云:?嫡孫承祖,與父母同?,疏云:?依禮及令,無嫡子,立嫡孫,即是『嫡孫承祖』。若聞此祖喪,匿不舉哀,流二千里。故云『與父母同』。?[23]所言?令?當(dāng)為<封爵令>。[24]<戶婚>?立嫡違法?條疏亦引云:?依令: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準(zhǔn)此。無后者,為戶絕。?[25]按:?戶絕?,仁井田陞以為當(dāng)作?國除?,?戶絕?為后世所改。[26]唐代律令中的立嫡之制,所針對的仍是世襲封爵之家,故<立嫡違法>條疏云:?立嫡者,本擬承襲。?[27]可知唐代?嫡孫承重?服在適用范圍上主要限于世襲封爵之家,與政治身分的世襲密不可分。[28]

         

        經(jīng)典所載喪服,與后世喪服制度之間并非連續(xù)、無斷裂的承傳關(guān)系。以禮經(jīng)為國法的魏晉時代,對喪服?嫡孫承重?的制度化具有奠基意義。也正因喪服在禮法層面的制度化發(fā)展,使經(jīng)典與習(xí)俗的關(guān)系開始成為喪服實踐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于魏晉以降的禮議中反復(fù)出現(xiàn)。周代宗法封建制下,?承重?意承爵土、宗廟、祭祀之重。中古時期,以封爵世襲為基礎(chǔ),嫡孫所承之?重?仍大致保留了經(jīng)典古禮中的實質(zhì)意涵,這也就決定了?嫡孫承重?服制的適用范圍僅限于特定身分者。而在禮之外的習(xí)俗層面,嫡孫并無先于庶叔的承重地位。宋代臣僚無世爵,?嫡孫承重?失去制度依托,卻并未單純隨制度基礎(chǔ)的喪失而消亡。制度條件的失去一方面使禮令條文失去實質(zhì)意涵,成為具文,最終導(dǎo)致?嫡孫承重?服制在法律層面被更改;另一方面,正因剝離了政治制度背景帶來的身分規(guī)約,使得儒學(xué)士大夫有條件對?嫡孫承重?的經(jīng)典禮義進(jìn)行普遍化的義理重釋,推動?嫡孫承重?向士庶推行,從而形成?嫡孫承重?在宋代的兩重發(fā)展。

         

         

         

        《唐律疏議》卷6“稱期親祖父母”,元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三、尊經(jīng)與適俗:?嫡孫承重?服制在宋代的兩重變化

         

        宋初喪服制度因襲唐五代以來的沿革變化,對喪服制度進(jìn)行系統(tǒng)整理,是在天圣五年(1027),由翰林侍讀學(xué)士孫奭?于《開寶正禮》錄出五服年月并見行喪服制度,編附<假寧令>?[29]。孫奭所訂服制,經(jīng)翰林學(xué)士承旨劉筠等加以通俗化,節(jié)取<假寧令>相關(guān)條目相附而成《五服年月敕》,是為北宋喪服的標(biāo)準(zhǔn)制度。天圣七年(1029)頒行的《天圣令》,于<喪葬令>后附有一份<喪服年月>,其大題下小注云:?解官給假,并準(zhǔn)<假寧令>文;言禮定刑,即與<五服年月新敕>兼行。?[30]<喪服年月>中的服制規(guī)定,?基本上是<五服年月敕>的節(jié)略版。?[31]<喪服年月>?斬衰三年?載:?嫡孫為祖后者,為祖?,小注云:?為曾、高后者亦同。?[32]<五服年月敕>今佚,文獻(xiàn)所載佚文有?嫡孫承祖?一條,注云:?謂承重者。為曾祖、高祖后者亦如之。?[33]可知宋代禮令中的?嫡孫承重?服本出《開元禮》,經(jīng)《開寶禮》、<五服年月敕>到《天圣令》<喪服年月>,一脈相承。前述唐代?嫡孫承重?服適用于世襲封爵之家,而由宋初?嫡孫承重?的案例可知,宋初民間實際通行的承重順序是以庶叔先于嫡孫;與此同時,一些士大夫從經(jīng)典禮義出發(fā),又有將?嫡孫承重?普遍推行于士庶的傾向。直至熙寧八年(1075)修訂?嫡孫承重?服前,這兩種方式皆被官方認(rèn)可。

         

        首先來看石祖仁的案例?!堕L編》載皇祐元年(1049),大理評事石祖仁奏其叔從簡為祖父中立服后四十日亡,乞下禮院定承祖父重服。[34]祖仁為其祖父中立之嫡孫,中立亡后,祖仁并未服嫡孫承重之?dāng)厮ィ善涫鍙暮喎?。庶叔未終服而亡,祖仁疑于所服,故上奏請定服制。祖仁并不懷疑庶叔應(yīng)先他承重,他不能斷定的是在庶叔未終服而亡的情況下,嫡孫是否還應(yīng)承重服斬。禮官范鎮(zhèn)以為?經(jīng)無接服?,謂祖仁當(dāng)以期服主喪,服除而止。[35]禮官宋敏求駁云:

         

        自《開元禮》以前,嫡孫為祖,雖祖之眾子在,亦服斬衰三年。且前代嫡孫卒,則次孫承重,況從簡為中子已卒,而祖仁為嫡孫?古者重嫡孫,正貴所傳,其為后者皆服三年,以主虞、練、祥、禫之祭。且三年之喪,必以日月之久而服之有變也。今中立未及葬,未卒哭,從簡已卒,是日月未久,而服未經(jīng)變也……又舉葬必有服,祖仁宜解官,因其葬而制斬衰服三年。后有如其類而已葬者,用再喪制度,請著為定式。[36]

         

        范鎮(zhèn)和宋敏求均默認(rèn)祖仁在庶叔在世的情況下,不必服承重斬衰。不同的是,宋敏求堅持必有子孫在實質(zhì)意義上為亡父祖服斬。宋敏求的建議得到采納,南宋《慶元條法事類》載<服制令>:?若嫡子兄弟未終喪而亡者,嫡孫亦承重?[37],即本其議。宋敏求認(rèn)為《開元禮》以前的制度乃嫡孫為祖,雖有庶叔猶承重。這一說法并不準(zhǔn)確,卻透露出庶叔較嫡孫擁有承重的優(yōu)先地位,是宋初認(rèn)可的制服方式。但這還不是事實的全部。宋初還存在部分士大夫?qū)⒔?jīng)典禮義普遍化、使?嫡孫承重?向士庶普遍推行的趨勢。

         

        史料記載嘉祐七年(1062),時任建康軍簽書節(jié)度判官事劉輝(字之道),請求為死去的祖母解官,承重服斬。[38]劉輝希望在兩位叔父健在的情況下,以嫡孫身分為祖母承重。王贄派去的使者引令文規(guī)勸劉輝:?按著令,凡適孫為祖父母承重者,蓋其適子無同母弟以承其重者也。?據(jù)前文對北宋喪服禮令的分析,嘉祐時期,禮令中的?嫡孫承重?服并無?其嫡子無同母弟以承其重?這一附加說明,使者所言乃是依據(jù)宋初常例對這條服制作出的解讀。使者既引禮令,故劉輝亦引宋<封爵令>為辯。宋初<封爵令>因襲唐令而來,前論唐代?嫡孫承重?服主要適用于傳襲封爵者,劉輝則對令文中的嫡系繼承作了普遍化的解讀,言?貴賤雖殊,正適之義則一也。?劉輝的做法得到禮官認(rèn)可,朝廷亦聽其解官。劉輝等儒學(xué)之士,對?嫡孫承重?服制的踐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楊杰云?有國以來,適孫有諸叔而承重者,自之道始也。?劉輝案例的?開創(chuàng)?意義在于以士人身分行?嫡孫承重?,且得到了官方認(rèn)可。

         

        又有程顥之例。游酢記載,嘉祐年間,程顥在鄠縣主簿任上,?州從事有既孤而遭祖母喪者,身為嫡孫,未果承重?,程顥?為推典法意,告之甚悉?,?其人從之。至今遂為定令,而天下縉紳始習(xí)為常。?[39]州從事遭祖母喪時,庶叔在否,并不清楚。從游酢言?至今遂為定令,而天下縉紳始習(xí)為常?,可以推測此例當(dāng)是有庶叔情形下的?嫡孫承重?,否則不必特為表彰。游酢之言,雖不免帶有夸張成分,卻表明,一、嫡孫先庶叔而承重在宋初本不常行;二、程顥等儒學(xué)士大夫在一定范圍內(nèi)推動了?嫡孫承重?服制的踐行。這一局面進(jìn)一步擴(kuò)大了禮令中的?嫡孫承重?服在法律解釋與實踐層面的分歧,使得服制修訂勢在必行。熙寧八年(1075),中書禮房對?嫡孫承重?服作了重要修訂:

         

        欲于《五服年月敕》?嫡孫為祖?條修定注詞,云:?謂承重者。為曾祖、高祖后者亦如之。嫡子死,無眾子,然后嫡孫承重。即嫡孫傳襲封爵者,雖有眾子猶承重。?[40]

         

        詔從之。注詞肯定了宋初以來習(xí)俗中較通行的制服方式,從法律上正式規(guī)定嫡孫沒有優(yōu)先諸父的承重權(quán)。中書禮房所奏當(dāng)本王安石議,見王安石上札云:

         

        自封建之法廢,諸侯大夫降絕之禮無所復(fù)施,士大夫無宗,其嫡孫傳重之屬,不可純用周制。臣愚以謂方今惟諸侯大夫降絕之禮可廢,而嫡子死,非傳爵者,無眾子,乃可于嫡孫承重。自余喪服,當(dāng)用周制而已。[41]

         

        王安石言封建之法廢,?嫡孫傳重之屬不可純用周制?,可見新法雖標(biāo)榜周禮,實際的立法施政又有很強(qiáng)的務(wù)實與權(quán)變精神。王安石的觀點在立論思路上與歷史上的庾純、劉芳并無不同,皆是主張儒家宗法制下的嫡系繼承須以封建世爵制為依托,強(qiáng)調(diào)禮的制度條件及其時代性。劉輝、程顥則認(rèn)為,儒家經(jīng)典中的宗法嫡系繼承具有超越制度、時代以及身分貴賤的典范意義,應(yīng)予普遍施行。

         

         

         

        《臨川先生文集》書影,再造善本影印紹興兩浙東路轉(zhuǎn)運司刻本

         

        完整理解注詞內(nèi)容,還需解釋注詞中有關(guān)傳襲封爵者的規(guī)定:?即嫡孫傳襲封爵者,雖有眾子猶承重。?這里的?傳襲封爵者?,是指慶歷四年(1044)以后可以世襲的宗室王、公爵。宋初至慶歷四年以前,皇子、皇親兄弟可以封王、郡王或國公,但其爵位不可世襲。由于宗室封爵不可世襲,至慶歷四年(1044)正月,荊王元儼去世后,宗室已無一人為王,為藩屏王室計,仁宗大舉新封了?十王?之后。[42]史料表明,這些新封的王、公爵可以世襲,但世襲的方式并不遵循<封爵令>中的嫡系繼承,而是依照?長者優(yōu)先?的行輩繼承,?諸王之后皆用本宮最長一人封公繼襲?[43],不區(qū)分嫡庶。例如,岐王德芳孫、惟敘子從煦于慶歷四年封安國公,從煦卒后,其再從兄弟從古襲爵。從古卒后,又由從古的再從兄弟從式襲爵。[44]宗室?長者優(yōu)先?的傳爵次序,與士庶的傳重服喪,均體現(xiàn)了依照行輩的繼承原則。[45]熙寧三年(1070),神宗又改宗室封爵的傳襲方式為父子嫡系繼承,《長編》載禮院言:?本朝近制,諸王之后,皆用本宮最長一人封公繼襲,朝廷以為非古……謹(jǐn)按令文:諸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孫承嫡者傳襲,若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孫以下準(zhǔn)此,合依禮令傳嫡承襲。詔可。?[46]由是,宗室封爵的世襲開始依照<封爵令>中的嫡系繼承原則進(jìn)行[47],這就是熙寧八年?嫡孫承重?條注詞?嫡孫傳襲封爵者,雖有眾子猶承重?一句的制度背景。也就是說,熙寧八年?嫡孫承重?條的修訂,從法律上規(guī)定了士庶階層嫡孫不先諸父而承重,同時將嫡孫優(yōu)先諸父的承重權(quán)限定在了宗室封爵世襲的范圍內(nèi)。

         

        ?嫡孫承重?修訂后的案例,見《長編》載熙寧八年十月,原知廬州孫覺正以嫡孫身分解官為祖母服喪,其時孫覺的叔父尚在,有司據(jù)新令,以孫覺不當(dāng)解官,遂使孫覺改知潤州。[48]熙寧八年修訂的?嫡孫承重?服制成為有宋定制,《慶元條法事類》載<服制令>:?諸嫡子死,無兄弟,則嫡孫承重。若嫡子兄弟未終喪而亡者,嫡孫亦承重?!瓱o嫡孫,則嫡孫同母弟,無同母弟,則眾長孫承重。即傳襲封爵者,不以嫡庶長幼,雖有嫡子兄弟,皆承重,曾孫、玄孫亦如之。?[49]對士庶而言,禮令中的?承重?的確如滋賀所言,已轉(zhuǎn)義為僅表示三年重服的喪服術(shù)語。問題的復(fù)雜性在于,禮法層面雖如此規(guī)定,而士大夫?qū)?嫡孫承重?服制普遍推行的想法并未消失。在一些士大夫群體于士庶階層倡興宗法的背景下,?嫡孫承重?服經(jīng)重新闡釋與實踐,獲得了更高的普遍性。以朱子為代表,《家禮》中的服制便刻意采用了經(jīng)典古禮中帶有宗法背景的?嫡孫承重?。元代以降,伴隨《家禮》的官方認(rèn)可與民間流布,士大夫的家禮實踐獲得了向士庶普遍推行的契機(jī),深刻影響并塑造了元明清代禮法與習(xí)俗中的制服與承祀方式。

         

        四、朱子《家禮》及其影響下的元明清代?嫡孫承重?服

         

        熙寧八年修訂的?嫡孫承重?服,并未被元明清代的禮法服制所繼承,從《元典章》、龔端禮《五服圖解》到《大明集禮》、《孝慈錄》、《大清通禮》、《大清律例》中的服制,?嫡孫承重?皆未延用熙寧八年修訂后的注詞規(guī)定。[50]這是因元明清代禮律中的?嫡孫承重?服承自《家禮》的緣故?!都叶Y》<喪禮>?斬衰三年?條下云:?其加服則嫡孫父卒為祖,若曾高祖承重者也。?[51]又《家禮》<喪禮>?立喪主?條:?凡主人謂長子,無則長孫承重以奉饋奠。?[52]皆明確以嫡孫承重主喪。楊復(fù)注進(jìn)一步揭示出朱子的立制之旨:

         

        問:周制有大宗之禮,立嫡以為后,故父為長子三年。今大宗之禮廢,無立嫡之法,而子各得以為后,則長子、少子不異。庶子不得為長子三年,不必然也。父為長子三年,亦不可以嫡庶論也。

         

        先生曰:宗法雖未能立,然服制自當(dāng)從古,是亦愛禮存羊之意,不可妄有改易也。如漢時宗子法已廢,然其詔令猶云賜民當(dāng)為父后者爵一級,是此禮猶在也。豈可謂宗法廢而庶子皆得為父后者乎?[53]

         

         

         

        朱熹《家禮》卷4“斬衰三年”,宋刻本

         

        楊注本朱子與郭子從問答之語。[54]郭子從提出,大宗法廢后,長子、庶子皆可為父后,具有同等的繼嗣地位,?子各得以為后?。與庾純、王安石等堅持禮的制度基礎(chǔ)不同,朱子在知古禮的制度基礎(chǔ)不存的前提下,仍主張保留古禮的形式,體現(xiàn)了孔子?愛禮存羊?之意。不過,朱子主張?愛禮存羊?,非僅自足于從形式上保留古禮,《家禮》中的?嫡孫承重?服制,以《家禮》的宗法祭祀構(gòu)想為背景,楊復(fù)注言:

         

        若夫明大宗、小宗之法以寓愛禮存羊之意,此又《家禮》之大義所系,諸書所未暇及,而先生于此尤拳拳也。[55]

         

        楊復(fù)指出,宗法為《家禮》之大義所系?!墩Z類》載朱子論家祭儀:

         

        今且說同居,同出于曾祖,便有從兄弟及再從兄弟了,祭時主于主祭者,其他或子,不得祭其父母,若恁地滾做一處祭不得。要好,當(dāng)主祭者之嫡孫,當(dāng)一日祭其曾祖及祖及父,余子孫與祭。次日,卻令次位子孫自祭其祖及父,又次日,卻令又次位子孫自祭其祖及父。此卻有古宗法意。[56]

         

        《家禮》云:

         

        祠堂之內(nèi),以近北一架為四龕,每龕內(nèi)置一桌。大宗及繼高祖之小宗,則高祖居西,曾祖次之,祖次之,父次之。繼曾祖之小宗,則不敢祭高祖而虛其西龕一;繼祖之小宗,則不敢祭曾祖而虛其西龕二;繼禰之小宗,則不敢祭祖而虛其西龕三。若大宗世數(shù)未滿,則亦虛其西龕,如小宗之制……非嫡長子則不敢祭其父。[57]

         

        ?非嫡長子不敢祭其父?,故嫡長死,庶子亦不得先嫡孫而后父。也就是說,?嫡孫承重?并非獨立存在的喪服制度,而是與承祀繼嗣相輔相成。早在朱子之前,張載、程頤、程顥等宋儒已力倡復(fù)興宗法。在宋代無世卿世祿的現(xiàn)實條件下,宋儒宗法學(xué)說的一大特點是剝離了經(jīng)典古制中世爵的制度背景,使宗法得以下及庶人。二程云:?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fēng)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子法。?[58]程頤云:?宗子法壞,則人不知來處,以至流轉(zhuǎn)四方,往往親未絕,不相識。?[59]張載言:?宗子之法不立,則朝廷無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貧賤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傳。宗法若立,則人人各知來處,朝廷大有所益。?[60]可知宋儒提倡宗法,面向的群體是廣泛的士庶階層。與中古時期宗法適用于特定身分者,及其規(guī)范士族政治身分傳襲的主要功能不同,宋儒倡導(dǎo)宗法復(fù)興,要在發(fā)揮宗法的收族功能,重塑士庶的家族生活秩序。[61]元明清代禮法中的?嫡孫承重?服制,未延續(xù)宋代禮令中的規(guī)定,而是繼承了《家禮》所代表的儒家士大夫群體的家禮實踐,其意義須放在宋以來的思想背景下才能獲得恰當(dāng)理解。

         

        元代民間喪服在制度和文獻(xiàn)層面都與《家禮》存在莫大淵源。《元典章》所載<五服圖>云:?若嫡孫承祖,同父母?[62],元人龔端禮《五服圖解》亦云:?祖父母,齊衰不杖期。若父先卒,己承重,父母服同。?[63]《元典章》與《五服圖解》使用了一種菱形宗枝圖。吳飛指出:?在現(xiàn)存的資料中,最早的菱形宗枝圖出現(xiàn)在黃榦《儀禮經(jīng)傳通解》的喪禮部分和楊復(fù)的《儀禮圖》中。宋代以降,特別是明清,官方和民間都廣泛使用這一五服圖。?[64]需進(jìn)一步說明的是,《元典章》、《五服圖解》以及元明清官方、民間廣泛使用的宗枝圖,與黃榦、楊復(fù)禮圖有所區(qū)別,其源頭應(yīng)是宋末元初的民間日用類書。[65]《家禮》原本應(yīng)該沒有<五服圖>[66],元初建安所刻纂圖集注本《家禮》始增入<五服圖>[67],《元典章》、《五服圖解》中的宗枝圖畫法正與此相同。此種畫法的<五服圖>最早出現(xiàn)在宋末至元初的幾部民間日用類書,如《事文類聚》、《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事林廣記》中[68],其中的喪服制度皆承自《家禮》?!妒挛念惥邸肪幷咦D?、《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編者劉應(yīng)李,均深受朱子學(xué)影響,對《家禮》的采錄并非偶然?!对湔隆酚煞婚g編刻,《五服圖解》為龔端禮私撰以切合時用之禮書,其中的<五服圖>及喪服禮制很可能即本自這些民間日用類書,其制度源頭正在《家禮》。龔端禮于《五服圖解》言:?朱文公《家禮》所載前項喪服,皆案古宜今,士夫家多遵此而為之。?[69]《五服圖解》撰成于至治二年(1322),是元代私人編集的代表性禮書。泰定年間,編者龔端禮又本<五服圖>增補更通俗的<易曉之圖>,云:?愚思此集乃當(dāng)今官民必用之文,復(fù)慮世人不克周曉,故盡心窮理,按古增劃<易曉之圖>。?[70]《家禮》喪服制度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五服圖解》還揭示了龔端禮等元代士人如何從義理上詮釋《家禮》中的宗法嫡庶關(guān)系,《五服圖解》<嫡庶義子之圖>下云:

         

        其婦所產(chǎn)之長子,謂之嫡子。蓋其祖父一點之元氣,竟傳其嫡。而嫡子所產(chǎn)之子謂嫡孫。其父有疾、故,即嫡孫為之祭主。書曰續(xù)祖繼體、嫡嫡相承,其此之謂乎?是以神像、容貌、言語、性慧多有相類,故為嫡子而父斬衰、母齊衰,皆服三年之重服。其次之子謂之眾子,雖一父母所生,為其元氣散亂,不得其嫡,而父母惟以期服。[71]

         

        龔端禮以?氣?的理論解釋嫡庶之別,使宗法嫡庶脫離周代封建制度,成為更具普遍意義的承祀原則。滋賀秀三關(guān)于承祀與承財同一性的重要論述,是以財產(chǎn)的兄弟均分與繼嗣承祀的兄弟平等,同為?父子兄弟、本同一氣?這一自然觀念的反映。龔端禮從?氣論?角度對兄弟關(guān)系作了完全不同于滋賀的詮釋。宗法繼嗣作為?天理即自然?意義上的?自然?,使?嫡孫承重?以更強(qiáng)的普遍性,成為塑造習(xí)俗的觀念力量。伊沛霞從《家禮》的刊刻與流布、官方地位的確立以及民間改編等角度,再現(xiàn)了《家禮》在明清社會中的影響,指出,至十六世紀(jì),人們已廣泛期待士大夫以某種基本方式遵守《家禮》,對《家禮》的遵守亦被視為文士地位的標(biāo)志。[72]喪服制度由于關(guān)聯(lián)到官員丁憂、恩蔭等公法領(lǐng)域,因此下面先從官方禮令的角度分析明清時代的?嫡孫承重?。

         

        明清禮律中的?嫡孫承重?服制規(guī)定不僅在文獻(xiàn)、形式上,且在實質(zhì)意義上因襲了《家禮》。明清士人在喪服實踐中遵行?嫡孫承重?,史料中頗不乏其例。明康海<甘節(jié)吳先生墓志銘>云吳杰:?值祖與祖母繼歿,先生以嫡孫承重,三年之喪,哀痛備至。洎除服,仲父析居,季父上京矣。?[73]李東陽<明故奉政大夫修正庶尹云南按察司僉事致仕何公墓志銘>載:?郴州何公廷彥,以云南按察司僉事致仕,歸十有八年,卒于家,其長孫孟春承重當(dāng)終制,乃具衰絰請于予……子三,說長而賢,其卒時也,時論惜之。次言、次誾。?[74]何孟春承重服斬時,其叔父何言、何誾應(yīng)尚在。尹襄<長寧訓(xùn)導(dǎo)劉君墓志銘>載:?長寧司訓(xùn)劉君之卒也,主其喪者,其孫鄉(xiāng)貢進(jìn)士孔愚,以適承重也……男三人,冔其長也,次升,次旦,邑庠生。?劉茝卒時,主其喪者為嫡孫劉孔愚,其時孔愚叔父升、旦應(yīng)尚在,孔愚以銘請于尹襄。[75]清陳兆侖作劉元燮墓志銘云:?某年某月承重孫鐸將奉先生柩,隨諸叔卜兆于某山某原,前期請為之銘。?[76]蔡新撰其伯兄行狀云:?雍正丙午,先大父資政公司訓(xùn)安溪,得末疾。先生自家奔侍,時新偕仲叔兩父省試未回……踰月,資政公卒,先生為適孫承重三年,無違禮。?[77]又,茹綸常撰<資政大夫慎菴張君墓志銘>:?時應(yīng)恒以承重,與其叔父俱丁太夫人憂,將以嘉慶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奉太翁與太夫人柩,合葬于南村原。?[78]在以上明清墓志、行狀中,?嫡孫?地位突出,既需承重服斬,往往也是操辦喪事、請銘之人。這與前文介紹的宋朝情況,已有了很大不同。

         

        ?嫡孫承重?作為喪服制度,既著之禮律,又受蔭補、丁憂等公法制約,對士人階層的喪服實踐具有較強(qiáng)的規(guī)范性,與此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至民間禮俗。清初學(xué)者萬斯大言:?今天下喪禮廢壞,獨嫡孫承重,律令著之,通俗行之,稍見古人為后之義。?[79]語本萬斯大評清人張文嘉《齊家寶要》。張文嘉于康熙年間輯撰通俗日用類儀注《齊家寶要》。是書本《書儀》、《家禮》,參以時制而成,其中關(guān)于?嫡孫承重?的服制規(guī)定,與《家禮》相同。惟<喪禮>?立喪主?條下云:?長子為主人,無則長孫或次子為之。此古人重嫡之意。?[80]張文嘉雖云?長孫或次子為之?,實則更強(qiáng)調(diào)長孫的優(yōu)先地位,其?嫡長承重?條下即云:?重者,主也,謂主喪也。?[81]饒是如此,萬斯大依舊強(qiáng)調(diào)不得以次子主喪。而當(dāng)時習(xí)俗應(yīng)不乏以年長之次子主喪者,萬斯大言:

         

        友人吳秉季謂予曰:?有次子而以孫主喪,恐世俗難行。且子所引乃卿大夫之禮,士庶之家不必然。?予曰:?某所言者,古今之通義也。君之所慮者,末俗之私見也。子亦知嫡孫為主即承重之謂乎??曰:?雖承重猶當(dāng)次子主之。?予曰:?若是,猶未明乎承重之謂矣。?[82]

         

        吳秉季與萬斯大所爭者,非為嫡孫是否應(yīng)承重,而在承重是否應(yīng)即主喪。吳秉季提出?雖承重猶當(dāng)次子主之?,言?有次子而以孫主喪,恐世俗難行?,因世俗多有以年長之次子主喪;萬斯大則從?承重?的原理出發(fā),強(qiáng)調(diào)?承重?與?主喪?的同一性而力主只以嫡孫主喪。如果說?嫡孫承重?服制有著禮法上的依據(jù),行之無疑,那么唯嫡孫主喪可以說體現(xiàn)了士大夫按照?嫡孫承重?的經(jīng)典禮義來進(jìn)一步整齊、塑造民間禮俗的努力。

         

        由《家禮》到士民禮儀,由士民禮儀到家國禮法,再由禮法到禮俗,?嫡孫承重?并未延續(xù)北宋禮令中的變化趨勢,且比魏晉時期的?嫡孫承重?具有更強(qiáng)的普適性。在此,經(jīng)典對后世禮法、習(xí)俗的形塑,顯示出經(jīng)典之為觀念來源,并不必然為自身歷史背景所限的一面。古今的制度條件雖然懸隔,經(jīng)典中的宗法繼嗣觀念卻可經(jīng)由新的義理詮釋,加以普遍化,成為規(guī)范生活秩序的通則。然而問題的復(fù)雜性在于,無論經(jīng)典禮義還是禮法條文,當(dāng)其實踐之際,都不能無視習(xí)俗所生發(fā)的現(xiàn)實情境;?緣情制禮?、?因時制禮?,亦是儒家禮制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在明清之際的禮學(xué)轉(zhuǎn)向中,正是對經(jīng)典自身歷史語境的考證與重建,形成了質(zhì)疑《家禮》的批判性立場。下面透過清代學(xué)者在?嫡孫承重?服制上的相關(guān)爭議,從學(xué)術(shù)思想層面概見?嫡孫承重?服制背后,經(jīng)典與習(xí)俗之間仍未消解的內(nèi)在張力。

         

        五、經(jīng)典與經(jīng)驗:古禮考證興起下的服制論議

         

        相較載之禮律的喪服制度,民間喪葬、祭祀等習(xí)俗性活動中存在的地域差異和變化,有的已超出禮令規(guī)約的范圍,?嫡孫?在私法領(lǐng)域的位置也更為模糊。[83]例如,在主喪者的確立上,既有以嫡子、嫡孫為喪主,也有上文吳秉季?有次子而以孫主喪,恐世俗難行?之論。在宗族祭祀禮儀中,既有不少宗族譜采用《家禮》影響下的宗法祭祀[84],也有因應(yīng)不同實踐需要而采取的祭祀模式。[85]對于身處不同禮儀生活方式的人們來說,?嫡孫?的地位和意義并非理念中的整齊劃一。正是在面向庶民及應(yīng)對復(fù)雜實踐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對《家禮》的不同改編與質(zhì)疑。[86]張壽安指出明清禮學(xué)的一大轉(zhuǎn)折,是從?家禮學(xué)?轉(zhuǎn)向以經(jīng)典、古禮考證為內(nèi)容的?儀禮學(xué)?。[87]周啟榮將清代考證禮學(xué)放在以?禮?為核心的思想文化變革——儒家禮教主義興起的視角下加以理解。[88]他們的研究揭示,清代考證禮學(xué)具有關(guān)注禮制儀節(jié)等經(jīng)驗秩序,并從經(jīng)典自身視域出發(fā)推考古代禮制的取向。[89]與《家禮》強(qiáng)調(diào)禮儀、禮義之為?理?的普遍性不同,古禮考證凸顯出的是?古今之別?。考證禮學(xué)發(fā)揮其經(jīng)世效用的原理在于,對古代與當(dāng)下各自具有的特殊性都給予如其所是的精微體察,進(jìn)而如張壽安所言:?從清代禮學(xué)者的禮經(jīng)考證與新詮中,我們看到的是清儒對個人之情、家族之情的重視,甚至包括相對于家族而言的個人之私體、相對于皇權(quán)而言的家族之私體等,皆備受重視并給予正面價值。?[90]古禮考證所帶來的并不是簡單回到古代,而是回到?禮?的經(jīng)驗世界。

         

        因此,在清初毛奇齡與萬斯大關(guān)于?嫡孫承重?的分歧中,萬斯大立足?古今之通義?,而毛奇齡則強(qiáng)調(diào)?承重?在經(jīng)典時代的歷史社會基礎(chǔ)。萬斯大理解?承重?的核心是?承嗣?,?重?的本質(zhì)是?正體之重?,?承重?的禮制意涵是:主喪、主祭、服斬:

         

        故<喪服>父為長子斬,<傳>曰:?正體于上,又將所傳重也。?注云:?重其當(dāng)先祖之正體,又以其將代己為宗廟主也。?此重之義也。適子死則適孫為后。<喪服傳>曰:?有適子者無適孫。?注云:?適子在則皆為庶孫。?必適子死乃立適孫,適孫為祖后也。為祖后則凡適子之事皆適孫承之,故祖父卒服斬,與子為父同,此承重之義也。

         

        重為先祖祭祀之重,父死子繼,豈獨非承?今以子死孫承謂主祖喪為承重,是重之義專指祖喪矣,亦知孫為祖后而服斬,乃代其父為喪主,非關(guān)承重乎?曰五服莫重于斬,唯子為父服之,孫為祖本齊,今代父服斬以為喪主,不謂之承重可乎?曰吾不謂祖喪服斬之非重,第言禮必本于經(jīng),?承重?之稱生于?傳重?,?傳重?之義由乎?主祭?,即安得專指孫主祖喪而言承重也?[91]

         

         

         

        萬斯大《學(xué)禮質(zhì)疑》“適孫承重二”,皇清經(jīng)解本

         

        萬斯大認(rèn)為,?正體?傳承暨宗法性的嫡系繼承,乃繼嗣的古今通則。前文指出,將這一原則在真正意義上予以普遍化,始于宋儒、尤其是倡興宗法的學(xué)者。萬斯大擁護(hù)《家禮》,是這一思路的繼承者。萬斯大層層論述了?承重?應(yīng)包含主喪、服斬、主祭三個方面。前引滋賀秀三認(rèn)為,明清時期,?承重?一詞已失去宗祀意涵,轉(zhuǎn)訛為指稱三年重服。至少在萬斯大看來,繼嗣承祀仍是?承重?的實質(zhì)規(guī)定。而就前述史料所見士庶喪禮實踐來看,?嫡孫承重?服斬、主喪、主祭合一的模式依然存在。無論是在觀念還是實踐層面,都不能簡單斷定?承重?已變?yōu)閱渭兊姆菩g(shù)語。再看與萬斯大相近的觀點,沈彤云:

         

        曰:?重?之名,始見<喪服傳>。鄭氏以?宗廟?注之,則所承宜專在先祀,今之兼喪,何本也?曰:《論語》謂所重,民、食、喪、祭。喪固與祭并重。且啟殯而朝,卒哭而祔,練而祭,喪禮有行于廟者,則鄭之言宗廟,亦兼喪矣。

         

        康成雖專以?重?為宗廟,然言廟則自包寢,故承重之禮,庶人與士大夫同?!段簳?lt;禮志>孫景邕等三議皆當(dāng),可從也。[92]

         

        沈彤亦強(qiáng)調(diào)?承重?具有承祀、主喪雙重意義,且為士庶通行之禮。不過,沈彤從制度角度對?承重?下及庶人的論證,并不成立。廟雖有寢,但并不包括無廟而寢祭的庶人之寢。有理由認(rèn)為,沈彤作為清初重要的《儀禮》學(xué)家,之所以論證失當(dāng),實本?承重?下通庶人這一先見立論。又,黃以周《禮書通故》言:

         

        凡為后者,正體與傳重并重,其有正體而不傳重者如適子有廢疾是,有傳重而非正體者如庶子為后、庶孫為后是,皆不得加服三年。惟正體又將傳重,乃為加服,此為上下通制。凌次仲力主杜說,必有宗廟、土地、爵位、人民而后謂之重。五世則遷之小宗已為無重可傳,如其說,古立小宗法,亦為過舉矣。[93]

         

        黃以周駁凌廷堪以有宗廟、爵土方可謂?重?,強(qiáng)調(diào)?正體?與?傳重?并重,以之為?上下通制??!抖Y書通故》為晚清禮學(xué)殿軍,但此處論述及其對凌廷堪的反駁,都不無模糊處。經(jīng)文中,?士?亦屬可有宗廟、爵土階層,即此而言,凌廷堪并不反對無大宗之士可以承重。而黃以周所說?上下通制?是否兼包庶人,卻未言明。從黃以周反對凌廷堪專以宗廟、爵土為說,可知黃以周當(dāng)是認(rèn)為?承重?下通庶人。如前所述,這是宋以后才開始實現(xiàn)的情勢,對黃以周的立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萬斯大、沈彤、黃以周皆是清代著名禮學(xué)家,對于經(jīng)典研究傾注了極大心力,而在他們的經(jīng)學(xué)解釋中,多少暗含了?宗法下及庶人?這一后置視域。肇自清初,一些以經(jīng)典古禮反對《家禮》的學(xué)者,開始主張回到經(jīng)典自身語境,強(qiáng)調(diào)?承重?在其時代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制度基礎(chǔ)。毛奇齡論?承重?云:

         

        古無?承重?名,但有?傳重?、?受重?二名,謂祖父以宗社之重傳之于我,而我從受之,則此祖、此父皆先君也。……是今之?承重?,實從?傳重?與?受重?二名而誤稱之,而今之孫為祖父母三年,實由先君與先太后之服而誤服之者也,原非謂三年重服,子未服而孫承之,謂之承重孫也。但曰?為父后?,?為祖后?,則仍是?承重?之別名,士庶有何后而子為之,孫又為之?[94]

         

         

         

        毛奇齡《經(jīng)問》,皇清經(jīng)解本

         

        毛奇齡是清初批判《家禮》及其宗法背景的重要學(xué)者,對萬斯大的宗法學(xué)說亦予尖銳批評。[95]毛奇齡將?重?定義為?宗社之重?,?承重?范圍限于有土之君。由承重?原非謂三年重服,子未服而孫承之,謂之承重孫也。但曰『為父后』,『為祖后』,則仍是『承重』之別名”可知,毛奇齡同樣強(qiáng)調(diào)?承重?的承嗣意涵。與《家禮》、萬斯大不同的是,毛奇齡質(zhì)疑宗法繼嗣原則超時空的普適性,并以制度基礎(chǔ)對其適用性而言更為根本。與毛奇齡觀點一致,李紱云:

         

        蓋自封建廢而諸侯不世國,命卿廢而大夫不世家。公卿嫡長之子孫夷于黎庶,固無重之可承。既非世國、世家,即不能別立大宗,亦無重之可承。既非世國、世家,即不能別立大宗,亦無重之可繼,烏有所謂?承重之孫?也哉?長子死而嫡孫承重,始行于吾鄉(xiāng)先達(dá)劉狀元煇,祖母卒請承重,事下禮部,宋時士大夫不習(xí)于宗法而好言宗子,遂從所請,自是以來,嫡孫有叔父而輒稱承重,不知古禮之不然也。近日鄞縣萬氏斯大著《學(xué)禮質(zhì)疑》,中宗圖頗為明備,亦未嘗深思古義,不知其所論著皆無用于今之世者。[96]

         

        李紱亦以?重?為世國、世家之謂,直言萬斯大之宗法學(xué)說?皆無用于今之世者?。李紱注意到了?嫡孫承重?向士庶普及始于宋,并歸咎于宋儒?不習(xí)于宗法而好言宗子?。再看其他考證學(xué)者的論述,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言:

         

        考<喪服·斬衰三年章>?為人后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故嫡子卒,嫡孫為祖后為三年之服,謂之承重也。然此唯封建之世有之,《通典》言之甚詳……今律有承重之文,以《通典》考之,亦指世襲之家有后者言之。知禮者稀,即律文亦不易讀也。陋儒據(jù)《家禮》,每于士庶人家行此,且使諸父在其下,則全非禮意矣。[97]

         

        又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云:

         

        嫡孫承重之服,主有宗廟者而言,劉芳之議自不可易。今庶人無爵而以孫上陵諸父,非禮意也。[98]

         

        又陳祖范《經(jīng)咫》言:

         

        為后者承爵祿、奉宗祀而傳之以重者也。應(yīng)為后之子亡則嫡孫承之而謂之承重。今宗法廢,士大夫不世爵,諸子無為后不為后之分,既已無重可傳,而漫于喪訃立長孫承重之條,遂駕名諸父之前,曰?是禮也?,禮果然乎哉?[99]

         

        凌廷堪、錢大昕、陳祖范再次展現(xiàn)了對于古禮的歷史語境化理解,以爵土、宗廟等制度詮釋?重?,凸顯了宗法承嗣的歷史特殊性而非普遍性的一面。對古禮特殊性的揭示、高度經(jīng)驗化的思維方式,從兩方面構(gòu)成了考證學(xué)者的實踐主張:一、從古今之別的角度,批判《家禮》及其影響下的禮俗之?非禮?,如以上凌廷堪、錢大昕、陳祖范無不批評當(dāng)世?嫡孫承重?有違經(jīng)典禮義。二、并非制度性地回到古禮,而是要求體察當(dāng)代禮儀實踐的現(xiàn)實處境?!端膸炜偰刻嵋吩u陳祖范《經(jīng)咫》?不以古制違人情?[100],評毛奇齡《辨定祭禮通俗譜》?于古禮之必不可行及俗禮之誤托于古者,剖析考證,亦往往厘然有當(dāng)。?[101]在?嫡孫承重?問題上,萬斯大等與毛奇齡等的差別,重點不在誰更實用,誰更適應(yīng)現(xiàn)實禮俗。如前所述,在宋儒的努力及《家禮》影響下,?嫡孫承重?在士庶中的施行已不鮮見;上述凌廷堪等論亦印證了宗法性?承重?對于習(xí)俗的深刻影響,成為引發(fā)他與錢大昕等著言反對此禮的直接原因。萬斯大等與毛奇齡等的論爭,于學(xué)理上更清晰地呈現(xiàn)了歷史上儒家內(nèi)部關(guān)于?嫡孫承重?服制的固有爭議,分歧的根源仍在于如何理解?禮?與實踐生活的關(guān)系,?禮?是一系列普遍化的規(guī)則,還是?緣情而制?的實踐技藝。

         

        六、結(jié)論

         

        <喪服小記>:?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鄭注云:?尊先祖之正體,不二其統(tǒng)也。?[102]繼祖為?正體?,體現(xiàn)了周代宗法繼承原則中的?嫡嫡相承?。[103]經(jīng)典古義中的?承重?意味著繼承爵土、宗廟之重。魏晉至唐代,嫡孫所承之?重?大致保留了古禮之實,?嫡孫承重?一般只行于封爵世襲之家,在適用范圍上受到身分等級的限制。而在習(xí)俗領(lǐng)域,嫡孫并無先于庶叔的承重地位。宋代臣僚無世爵,品官家廟未曾普遍建立,?嫡孫承重?失去制度依托。北宋熙寧八年的服制修訂,從法律上確立了庶叔先于嫡孫的承重權(quán),反映了禮法對習(xí)俗承繼方式的適應(yīng)。但也正是政治制度造成的身分規(guī)約在宋代的消失,?嫡孫承重?獲得了超越制度條件、向士庶推行的契機(jī)。藉由士大夫?qū)ψ诜ㄔ淼钠毡樾灾厥黾捌浼叶Y實踐的推廣,元明清時期,?嫡孫承重?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向士庶階層的推行,深刻影響了禮法與習(xí)俗中的承祀方式。與此同時,經(jīng)典與習(xí)俗之間的張力并未消失。習(xí)俗的復(fù)雜多元始終挑戰(zhàn)著單一原則的合理性,而考證禮學(xué)恰恰是通過經(jīng)典研究的方式,重新彰顯了禮的經(jīng)驗特征。對?嫡孫承重?服制的歷史考察,展現(xiàn)出其實踐的復(fù)雜面。從這一歷史圖景出發(fā),回到文章開篇所提繼嗣原則問題的爭議。仁井田陞指出,在中國古代祭祀繼承人的選定上,?嫡系主義?與?行輩主義?兩大類型在不同時代互有消長。?嫡孫承重?服制的歷史變遷更支持這一描述,但還需作更深層的解釋,并對滋賀秀三的理論加以回應(yīng)。

         

        古代的繼嗣承祀原則不僅是社會經(jīng)濟(jì)關(guān)系的反映,亦是士大夫從觀念上進(jìn)行塑造的結(jié)果。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在于其中的原理能夠被普遍化,并因此超出制度條件的約束。歷史上,繼嗣承祀與財產(chǎn)繼承原則并不總是保持一致。盡管漢以下至清代的財產(chǎn)繼承基本采用諸子均分,但在繼嗣承祀問題上,嫡系繼承仍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則。

         

        滋賀秀三極富洞見地提出了從根基上把握古代繼承問題的重要理論。與此同時,?禮?之于古代生活的意義,有時正潛藏在實踐問題的復(fù)雜與觀念的沖突之下。?嫡孫承重?服制的歷史揭示,如何處理經(jīng)典、禮法與習(xí)俗的關(guān)系,歷史上既存在不同思路,也反映出對?禮?的差異性理解。其一是將?禮?視同?天地自然的理?,宋明理學(xué)很大程度上發(fā)展了這一禮即自然的觀念。理學(xué)士大夫雖然能夠推動普遍之?禮?形塑禮法與習(xí)俗,卻不能抹去習(xí)俗的差異性、替代習(xí)俗的自發(fā)性。從庾純、劉芳到王安石等,再到清初考證學(xué)者,他們強(qiáng)調(diào)古禮的歷史背景與特殊性,其實是從根本上將?禮?理解為?人為之物?。?自然?即不待人為的生之自然,自然情感或自發(fā)生成的習(xí)俗,從這一意義上說,?禮?是非自然的,是人類在時空中的歷史創(chuàng)造。中國古代的繼嗣承祀原則,在經(jīng)典、習(xí)俗與禮法三者交互中展現(xiàn)出的復(fù)雜性,亦需在不同禮觀念的對話下獲得深層理解。

         

        引用書目
         
        一、傳統(tǒng)文獻(xiàn)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蕭嵩等,《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天圣令》,《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李燾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慶元條法事類》,戴建國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宋·楊杰,《無為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9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全集》第6冊,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6。
         
        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河南程氏遺書》,《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全書》(修訂本)第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宋楊復(fù)、劉垓?qū)O注,《文公家禮集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據(jù)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本影印。
         
        宋·祝穆,《事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9,據(jù)明萬歷刊《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影印。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據(jù)元后至元本影印。
         
        宋·劉應(yīng)李,《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據(jù)明刻本影印。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校,《元典章》,北京:中華書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元·龔端禮,《五服圖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據(jù)元杭州路儒學(xué)刻本影印。
         
        明·胡廣等,《性理大全書》,《孔子文化大全》,濟(jì)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大明集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0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
         
        楊一凡點校,《孝慈錄》,《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3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大清通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5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
         
        鄭秦、田濤點校,《大清律例》,《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編第1冊,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4。
         
        明·康海,《對山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據(jù)萬歷十年潘允哲刻本影印。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
         
        明·尹襄,《巽峰集》,《明別集叢刊》第2輯第13冊,安徽:黃山書社,2016,據(jù)清光緒七年永錫堂刻本影印。
         
        清·陳兆侖,《紫竹山房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jù)清乾隆刻本影印。
         
        清·蔡新,《緝齋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jù)清嘉慶刻本影印。
         
        清·茹綸常,《容齋文鈔》,《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清·萬斯大,《學(xué)禮質(zhì)疑》,《清經(jīng)解》第1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
         
        清·張文嘉,《齊家寶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15冊,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據(jù)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沈彤,《果堂集》,《清經(jīng)解》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
         
        清·黃以周著,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毛奇齡,《經(jīng)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1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
         
        清·李紱,《穆堂別稿》,《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據(jù)道光十一年奉國堂刻本影印。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杰點校,《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凌廷堪著,彭林點校,《禮經(jīng)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清·陳祖范,《經(jīng)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4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8。
         
        二、近人論著
         
        (日)仁井田陞1943《支那身分法史》,東京:座右寶刊行會。
         
        (日)仁井田陞1964《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xué)出版會。
         
        (日)仁井田陞著,牟發(fā)松譯2011《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仁井田陞、牧野巽著,程維榮譯2016<「故唐律疏議」制作年代考>,《日本學(xué)者中國法制史論著選·魏晉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
         
        (日)滋賀秀三1957<承重について>,《國家學(xué)會雜志》71卷8號。
         
        (日)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2016《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瞿同祖2003《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丁凌華2000《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常建華2009《中國宗族史研究入門》,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馮爾康2009《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閻步克2009《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
         
        皮慶生2008<唐宋時期五服制度入令過程試探——以<喪葬令>所附<喪服年月>為中心>,《唐研究》14,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吳飛2014<五服圖與古代中國的親屬制度>,《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4.12:164。
         
        (日)多賀秋五郎1960《宗譜の研究·資料篇》,東京:東洋文庫。
         
        (日)小島毅1996《中國近世禮の言說》,東京:東京大學(xué)出版會。
         
        (日)井上徹、遠(yuǎn)藤隆俊2005《宋-明宗族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張壽安2005《十八世紀(jì)禮學(xué)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何淑宜2009《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zhèn)鹘y(tǒng)的建構(gòu)》,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
         
        (美)周啟榮著,毛立坤譯2017《清代儒家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xué)經(jīng)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Patricia,Buckley Ebrey.1991.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imothy,Brook.1989.“Funerary Ritual and The Building of Lineag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9.2:477-478.
         
        Classics,Customs and Statutes: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Grandson’s Mourning Clothes for the Inherited Grandfather
         
        Feng Ch’ien
         
        Abstract
         
        About the principle of succession and sacrifice in ancient China,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Niida Noboru and Shuzo Shiga.Niida Noboru believes that in the selection of sacrificial heirs,the two major types of"linearism"and"seniority"have their own growth and decline in different times.Shuzo Shiga believes that after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seniority”has already replaced the"linearism".The grandson’s mourning clothes for the inherited grandfather,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of sacrifice.From Wei Jin to Tang dynasty,inheritance right embodied the title of nobility and land ownership,and mainly applicable to the hereditary family.Because of the vanish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ndson’s mourning clothes for the inherited grandfather in the Song dynasty,the priority of the seniority was established legally in the eighth year of Xining(1075).At the same time,the grandson’s mourning clothes for the inherited grandfather had got the opportunity to spread to the common people,because of the elim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cholar-bureaucrats.The statutes of theYu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dopted the grandson’s mourning clothes for the inherited grandfather from Jiali,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ustoms.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customs and he emphasis on the experience dimension i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ritual,the grandson’s mourning clothes for the inherited grandfather was still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 Qing dynasty.The interaction of classics,customs and statutes has caus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heritance of ancestors,behind it there are different ritual concepts of the ancients.
         
        Keywords:the grandson inherites ancestral temple Dishu seniority inheritance of sacrifice
         
        審查教授及編委為本文提出寶貴修改意見,深受教益,謹(jǐn)致謝忱!
         
        注釋:
         
        [1](日)仁井田陞著,牟發(fā)松譯,《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183-184。更詳細(xì)的闡述見<家族法·家の繼續(xù)>,《支那身分法史》(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43),第4章,頁490-501。
         
        [2](日)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頁117-118,頁145-146注釋1-2。滋賀秀三對仁井田陞的回應(yīng)見<承重について>,《國家學(xué)會雜志》(1957.71.8):72-87。
         
        [3]瞿同祖較早提出,?封建時代爵位封邑的繼承皆只限于一人,所以分別大小宗,獨重嫡長,封建既廢,官無世祿,此種分別自非必要,所以宗法組織亦成為歷史上的遺跡。后代雖好以長房當(dāng)大宗,次房以下當(dāng)小宗,實似是而非,后世并無百世不遷永遠(yuǎn)一系相承的支系,房斷不可與宗混為一談。?解釋思路與滋賀秀三類似?!吨袊膳c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頁22-23。在宗族史研究方面,常建華的觀點與此相近,參《中國宗族史研究入門》(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頁51-54。與他們不同,馮爾康提出,?基于宗法制大小宗原理,宗族各房、支中,有長房與次房、嫡房與庶房之別,嫡、長房是宗族的核心。?《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頁234-235。丁凌華從喪服制度的變化上論述了嫡系繼承的沒落與行輩繼承的凸顯,參《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頁185。
         
        [4]常建華,《中國宗族史研究入門》,頁52-53。
         
        [5](日)滋賀秀三,<承重について>,《國家學(xué)會雜志》(1957.71.8),頁72-79。
         
        [6](日)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頁264。
         
        [7](日)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頁128。
         
        [8]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31,《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頁1109。
         
        [9]漢·鄭玄注,唐·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卷32,《十三經(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頁1494。
         
        [10]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卷88<孫為祖持重議>,頁2425。
         
        [11]唐·杜佑,《通典》,卷88<孫為祖持重議>,頁2424-2425。
         
        [12]唐·杜佑,《通典》,卷88<孫為祖持重議>,頁2425。
         
        [13]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108<禮志>,頁2793。
         
        [14]魏收,《魏書》卷108<禮志>,頁2793。
         
        [15]魏收,《魏書》卷108<禮志>,頁2794。
         
        [16]魏收,《魏書》卷108<禮志>,頁2794。
         
        [17]魏收,《魏書》卷108<禮志>,頁2794。
         
        [18]魏收,《魏書》卷113<官氏志>,頁3002。
         
        [19]魏收,《魏書》卷108<禮志>,頁2795。
         
        [20]魏收,《魏書》卷108<禮志>,頁2795。
         
        [21]閻步克對北魏冕服的研究指出了冕服制度中的類似現(xiàn)象。此外如嬪妃名號、家廟禮制,北朝皆比南朝更近古禮。見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91-292。
         
        [22]<五服制度·斬衰三年>云:?嫡孫為祖謂承重者,為曾祖、高祖后亦如之。?唐·蕭嵩等,《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卷132,頁620。
         
        [23]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卷6<名例>,頁136。
         
        [24]按劉俊文認(rèn)為此蓋<戶令>,《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頁499。今從仁井田陞以此條及<戶婚律>所引皆<封爵令>?!短屏钍斑z》(東京:東京大學(xué)出版會,1964),<封爵令>第十二,頁305-307。此從仁井田陞的理由是,判斷為<戶令>的證據(jù)不足,但<封爵令>又見《唐六典》等文獻(xiàn)所引,可通過內(nèi)容印證。
         
        [25]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卷12<戶婚>,頁238。
         
        [26](日)仁井田陞,<封爵令>第十二,《唐令拾遺》,頁306-307。又參仁井田陞、牧野巽,<?故唐律疏議?制作年代考>(下),程維榮譯,《日本學(xué)者中國法制史論著選》<魏晉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2016),頁124-126。
         
        [27]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卷12<戶婚>,頁238。
         
        [28]丁凌華亦指出,?唐、明、清法律上雖有『立嫡違法』條,但僅限于爵位世襲。如《唐律疏議》<戶婚律>『立嫡違法』條云:『立嫡者,本擬承襲?!粨Q言之,與爵位無關(guān)之立嫡問題,法律上不加以干預(yù)。?《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頁185。
         
        [29]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點校,《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禮>36之14,頁1546。
         
        [30]《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卷29<喪葬令>,頁359。
         
        [31]皮慶生,<唐宋時期五服制度入令過程試探——以<喪葬令>所附<喪服年月>為中心>,《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卷14,頁404。
         
        [32]《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卷29<喪葬令>,頁359。
         
        [33]《宋會要輯稿》,<禮>36之4,頁1538。
         
        [34]宋·李燾撰,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卷167,皇祐元年十二月戊子,頁4025-4026。
         
        [35]《長編》,卷167,皇祐元年十二月戊子,頁4026。
         
        [36]《長編》,卷167,皇祐元年十二月戊子,頁4026。
         
        [37]《慶元條法事類》,戴建國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卷77<服制門>,頁823。
         
        [38]詳宋·楊杰,<故劉之道狀元墓志銘>,《無為集》(《四庫全書》第1099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卷13,頁754。下引文同。
         
        [39]宋·游酢,<書行狀后>,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附錄>,頁336。
         
        [40]《宋會要輯稿》,<禮>36之4,頁1539。
         
        [41]宋·王安石,<議服札子>,《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全集》第6冊,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6),卷42,頁810。
         
        [42]《長編》,卷151,慶歷四年七月戊寅,頁3667。
         
        [43]《宋會要輯稿》,<帝系>4之19,頁109。
         
        [44]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卷244<宗室一>,頁8686。
         
        [45]日本學(xué)者佐佐木愛曾對宋代的嫡孫承重及其中反映的宗法嫡庶問題有所論述,參(日)佐佐木愛,<宋代における宗法論をめぐつて>,(日)井上徹、遠(yuǎn)藤隆俊編,《宋-明宗族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5),頁133-155。
         
        [46]《長編》,熙寧三年六月丁丑,卷212,頁5151。
         
        [47]需要補充的是,為了表示對太祖、濮王系的特別優(yōu)遇,熙寧三年改革宗室傳爵方式后,太祖、濮王系仍采用尊長優(yōu)先、按照行輩的旁系繼承,這種傳爵方式比嫡系繼承更為穩(wěn)定,享受優(yōu)遇的子孫范圍更廣,例見《宋史》,卷244<宗室一>,頁8678;《長編》,卷285,熙寧十年十月癸巳,頁6979-6980。
         
        [48]《長編》,卷269,熙寧八年十月辛亥,頁6604。
         
        [49]《慶元條法事類》,卷77<服制門>,頁823。
         
        [50]《元典章》<禮部>載?五服圖?云:?若嫡孫承祖,同父母?,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頁1052。龔端禮《五服圖解》云:?祖父母,齊衰不杖期。若父先卒,己承重,父母服同。?(《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112?!洞竺骷Y》:?嫡孫為祖后者為祖。為曾高后者亦同。?(《四庫全書》第650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卷38<兇禮三?斬衰三年圖?>,頁107?!缎⒋蠕洝吩疲?嫡孫為祖父母承重及曾高祖父母承重者同。父不在,故嫡孫為祖承重服。若父母(筆者按:?母?當(dāng)為?祖?字之訛)俱亡,而子孫為曾高祖后者同。?《皇明制書》,楊一凡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xù)編》第3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卷12<斬衰制度>?敘服?,頁361?!洞笄逋ǘY》:?嫡孫承重為祖父母若祖、父俱亡,為高、曾祖后者同。?(《四庫全書》第655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卷50<兇禮>?官員喪禮?,頁500下?!洞笄迓衫?lt;喪服圖>注:?凡嫡孫,父卒,為祖父母承重,服斬衰三年,若為曾高祖父母承重,服亦同。?《大清律例》,鄭秦、田濤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編第1冊(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4),卷2,頁60。
         
        [51]宋·楊復(fù)、劉垓?qū)O注,《文公家禮集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卷5,葉5b。
         
        [52]《文公家禮集注》,卷4,葉1b。
         
        [53]《文公家禮集注》,卷5,葉5b-6a。
         
        [54]宋·朱熹,<答郭子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全書》<修訂本>第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卷63,頁3053。
         
        [55]明·胡廣等,《性理大全書》(《孔子文化大全》,濟(jì)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卷19,頁1299。
         
        [56]宋·朱熹,<禮七·祭>,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卷90,頁3052。
         
        [57]《文公家禮集注》卷1,葉2b。
         
        [58]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卷6,頁85。
         
        [59]《河南程氏遺書》,卷15,頁150。
         
        [60]宋·張載,<經(jīng)學(xué)理窟>,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頁259。
         
        [61]宋儒提倡復(fù)興宗法的目的,前輩學(xué)者曾提出不同觀點。宗法復(fù)興與宗族重建的社會、經(jīng)濟(jì)功能等,需專門研究,在此不做展開。
         
        [62]《元典章》,<禮部>卷之三,頁1052。
         
        [63]元·龔端禮,《五服圖解》,頁112。
         
        [64]吳飛,<五服圖與古代中國的親屬制度>,《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4.12):164。
         
        [65]吳飛已指出《五服圖解》宗枝圖與黃榦、楊復(fù)宗枝圖間的差別,<五服圖與古代中國的親屬制度>,《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4.12):170。下文分析《五服圖解》宗枝圖的淵源,以解明元明清官方、民間所用宗枝圖與《家禮》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兩種宗枝圖,都有朱熹禮學(xué)的背景。
         
        [66]在較早的宋刻五卷本《家禮》(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中沒有<五服圖>。束景南也指出,?陳淳所見《家禮》稿本,分篇不分卷,未言有圖?,今存南宋刻十卷本中的禮圖為后人所增。束景南,<朱熹<家禮>真?zhèn)慰急?gt;,《朱熹佚文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頁684。
         
        [67]《纂圖集注文公家禮》十卷,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為元刻(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88),頁86。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有與此同版的殘本兩卷,阿部隆一考訂為宋末元初間建安刻本,參《日本國見在宋元版本志經(jīng)部》(《阿部隆一遺稿集》第1卷,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319。
         
        [68]宋·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9),前集卷52<喪事部·五服圖>,頁585-590。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乙集卷下<本宗五服之圖>,頁46。宋·劉應(yīng)李,《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戊集卷2<本宗五服圖>,頁651。
         
        [69]元·龔端禮,《五服圖解》,頁118。
         
        [70]元·龔端禮,《五服圖解》,頁107。
         
        [71]元·龔端禮,《五服圖解》,頁123。
         
        [72]Patricia Buckley Ebrey,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pp.157.日本學(xué)者小島毅考察了南宋后半葉福建南部士大夫?qū)Α都叶Y》的實踐,指出,《家禮》的出版并未令士大夫習(xí)俗為之一變,轉(zhuǎn)折點是十五世紀(jì)后半期丘濬《家禮儀節(jié)》的登場,更強(qiáng)調(diào)官方地位確立的重要意義。(日)小島毅,《中國近世禮の言說》(東京:東京大學(xué)出版會,1996),頁38-74。
         
        [73]明·康海,《對山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卷43,頁468。
         
        [74]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四庫全書》第1250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卷86,頁910-911。
         
        [75]明·尹襄,《巽峰集》(《明別集叢刊》第2輯第13冊,安徽:黃山書社,2016),卷11,頁644-645。
         
        [76]清·陳兆侖,《紫竹山房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卷18,頁222。
         
        [77]清·蔡新,<翰林院庶吉士伯兄青巖先生行狀>,《緝齋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卷7,頁386。
         
        [78]清·茹綸常,《容齋文鈔》(《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卷10,頁477-478。
         
        [79]清·萬斯大,《學(xué)禮質(zhì)疑》(《清經(jīng)解》第1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頁323。
         
        [80]清·張文嘉,《齊家寶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15冊,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卷下<喪禮>,頁698。
         
        [81]清·張文嘉,《齊家寶要》,卷下<喪禮>,頁722。
         
        [82]清·萬斯大,《學(xué)禮質(zhì)疑》,頁323。
         
        [83]何淑宜的研究表明,明洪武年間的禮令,以及《家禮》實質(zhì)上成為國家禮典,體現(xiàn)了明官方對士庶禮儀生活的規(guī)范與典禮化導(dǎo)向,但相比禮令,《家禮》并不具有強(qiáng)制性,明代中葉以后,在士人建設(shè)家族祠堂的過程中,摻和著各種現(xiàn)實的情況,對官方標(biāo)準(zhǔn)的檢討與批判漸次展開。詳何淑宜,《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zhèn)鹘y(tǒng)的建構(gòu)》(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2009),頁162-177。
         
        [84]如據(jù)多賀秋五郎《宗譜の研究》<資料篇>所收宗族譜所見,<大港趙氏族譜>(乾隆四十四年、江蘇潤州)、<江都卞氏族譜>(道光十年、江蘇江都)、<邢氏宗譜>(光緒元年、安徽合肥)、<桐城趙氏宗譜>(光緒九年、安徽桐城)、<劉氏宗譜>(同治九年、安徽桐城)、<蕭山管氏宗譜>(光緒元年、浙江蕭山)均采用宗子主祭的宗法祭祀模式。(日)多賀秋五郎,《宗譜の研究·資料篇》(東京:東洋文庫,1960),頁795、808、736、738、726、820。
         
        [85]如據(jù)多賀秋五郎《宗譜の研究》<資料篇>所收宗譜所見,<福州通賢龔氏支譜>(光緒九年、福建福州)規(guī)定?主祭當(dāng)用有爵者?。<桂林張氏族譜>(民國二十二年、廣西桂林)規(guī)定:?若族中有仕祿于朝,則以有祿者主之,數(shù)人有祿則以祿大者主之,所謂祭用生者之祿也。?頁826、837。何淑宜指出,明代中后期的宗族在決定主祭者時,會在很大程度上考量時俗與人情,其中以長為尊的原則較為家祠祭祀時所采用,而在合族共祭的場合,以族長或有官仕宦者主祭的情形則較為普遍。參何淑宜,《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zhèn)鹘y(tǒng)的建構(gòu)》,頁233-239。
         
        [86]Patricia Buckley Ebrey,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pp167-187.Timothy Brook,“Funerary Ritual and The Building of Lineag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9(1989.12):465-499.Timothy Brook(卜正民)舉出最早批評《家禮》的學(xué)者之一——呂坤為例,呂坤有意貶抑了宗法嫡嗣的重要性,并認(rèn)為宗子的禮儀功能應(yīng)被族長取代。
         
        [87]張壽安,《十八世紀(jì)禮學(xué)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頁19-85。
         
        [88](美)周啟榮著,毛立坤譯,《清代儒家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xué)經(jīng)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頁4。
         
        [89]張壽安,<自序>,《十八世紀(jì)禮學(xué)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頁Ⅲ。
         
        [90]張壽安,<自序>,《十八世紀(jì)禮學(xué)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頁Ⅳ。
         
        [91]清·萬斯大,<適孫承重>,《學(xué)禮質(zhì)疑》,頁323-324。
         
        [92]清·沈彤,<父未殯而祖亡承重議>,《果堂集》(《清經(jīng)解》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頁612。
         
        [93]清·黃以周著,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卷9<喪服通故二>,頁330-331。
         
        [94]清·毛奇齡,《經(jīng)問》(《四庫全書》第191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頁94。
         
        [95]參周啟榮著,毛立坤譯,《清代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xué)經(jīng)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頁204-209。
         
        [96]清·李紱,<嫡孫承重考>,《穆堂別稿》(《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卷9,頁260。
         
        [97]清·凌廷堪著,彭林點校,《禮經(jīng)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卷8,頁446。
         
        [98]清·錢大昕,<魏書·禮志四>,方詩銘、周殿杰點校,《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卷30,頁508。
         
        [99]清·陳祖范,《經(jīng)咫》(《四庫全書》第194冊,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頁77。
         
        [100]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8),卷33,頁279。
         
        [101]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8),卷22,頁181-182。
         
        [102]《禮記正義》,卷32,頁1495。
         
        [103]與?嫡孫承重?服反映的問題類似、體現(xiàn)嫡子嫡孫特殊地位的服制,還有?父為長子服斬?。與?嫡孫承重?不同,據(jù)丁凌華研究,?父為長子服斬?自秦漢以來罕有施行,明《孝慈錄》明確將為嫡長子服改為齊衰不杖期。見《中國喪服制度史》,頁185-186。筆者認(rèn)為,?父為長子服斬?之所以歷代罕行,不像?嫡孫承重?那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行,除了嫡庶關(guān)系的變化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需要考慮,即?父為長子?是尊長為卑幼之服,故三年之重服消失。從這一角度看,?嫡孫承重?服更適用于承祀關(guān)系的討論。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