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沁凌】《春秋》“借事明義”說辨析:《公羊傳》的傳統(tǒng)與宋代理學(xué)的新詮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16 00:30:24
        標簽:《公羊傳》、《春秋》、借事明義、窮理

        《春秋》“借事明義”說辨析:《公羊傳》的傳統(tǒng)與宋代理學(xué)的新詮

        作者:王沁凌(寧夏銀川人,哲學(xué)博士,(蘭州730000)蘭州大學(xué)哲學(xué)社會學(xué)院講師)

        來源:《中國哲學(xué)史》2021年第2期

         

        摘要

         

        “借事明義”是《春秋公羊傳》詮釋《春秋》經(jīng)義的基本方法。這一方法由董仲舒點明,經(jīng)何休《春秋公羊解詁》推闡,而成為貫通《公羊》學(xué)“三科九旨”諸說與《春秋》經(jīng)文的無形脈絡(luò)。宋代理學(xué)化的經(jīng)學(xué)家在注解《春秋》時也自稱運用“借事明義”之方,其代表程頤、胡安國以“窮理”統(tǒng)攝《春秋》經(jīng)解的一切方法,將“借事明義”等同于“格物窮理”,并對《春秋》所包含的“圣人之心”進行了新的詮釋。

         

        關(guān)鍵詞

         

        《春秋》;《公羊傳》;借事明義;窮理

         

        正文

         

        “借事明義”是《春秋公羊傳》詮釋《春秋》經(jīng)文、申發(fā)“微言大義”的基本方法。這一方法由董仲舒點明,經(jīng)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的推闡條例、依傳疏解,而成為貫通《公羊》學(xué)“三科九旨”與《春秋》經(jīng)文的無形脈絡(luò)。此外,宋代理學(xué)化的經(jīng)學(xué)家在詮釋《春秋》經(jīng)義時也常自稱運用“借事明義”之方,程頤與“私淑洛學(xué)而大成者”[1]胡安國為其代表。然而,理學(xué)語境之下的“借事明義”與《公羊》學(xué)傳統(tǒng)中的方法相去甚遠,浸染了濃厚的理學(xué)色彩。本文擬對《公羊》學(xué)傳統(tǒng)中的“借事明義”方法與宋人的“借事明義”新說加以探析,以展現(xiàn)這一方法在經(jīng)義詮釋中的樞紐地位及其在宋代思想語境中的重大變化,為揭示傳統(tǒng)經(jīng)學(xué)方法在思想潮流變遷的過程中所可能具有的張力提供一個具體例證。

         

        一、“借事明義”:《公羊傳》的申義之方

         

        《春秋繁露·俞序》對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和特點,有這樣一段概述: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見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鬃釉唬骸拔嵋蚱湫惺露雍跬跣难?。”以為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2]

         

        蘇輿以《俞序》為董子書的“自序”(《春秋繁露義證》,頁158-159),“載之空言不若見諸行事”經(jīng)由董仲舒而被確認為理解《春秋》的一個關(guān)鍵,是無疑問的。

         

        孔子作《春秋》乃“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即借助魯十二公的“衰世之事”,將他對“王心”、“是非”等重大問題的思索以某種易于為人知解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然而,“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3],孔子的身份使得他本不能表達所謂“王心”;《春秋》的“衰世之事”,與待后圣而行的“王心”在性質(zhì)上形成了對立。若我們認同《春秋》與孔子的密切關(guān)系,就需要面對這種雙重對立。《孟子》為理解這一雙重對立提供了基本方向: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洞呵铩罚熳又乱?。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四書章句集注》,頁272)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保ㄍ希?o:p>

         

        這些論述最早且直接闡明了孔子與《春秋》的關(guān)系,“奠定了《春秋》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4]:面對衰亂之世,孔子無圣人之位而有圣人之心,作《春秋》有平治天下之意,是為“天子之事”;無時王之位而欲申明誅亂討賊之道,不免于僭越之嫌,是為“知我罪我”??鬃拥摹暗馈睙o法真正施行,《春秋》不過垂言以教人;垂教的方式,乃根據(jù)魯之《春秋》舊史,以“進退是非”的筆法加以新義,謙言之為“竊取”,示與舊史不同。而《春秋繁露·玉杯》云:“孔子立新王之道?!保ā洞呵锓甭读x證》,頁28)《三代改制質(zhì)文》云:“《春秋》應(yīng)天作新王之事。”(《春秋繁露義證》,頁187)將“天子之事”明言為“改制”、“新王之事”。何休《文謚例》更將“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總結(jié)為《春秋》“矯枉撥亂,為受命品道之端,正德之紀”[5]的基本內(nèi)容,其中“三科九旨”具有中心地位?!肮屎问献鳌段闹u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屏家?。又:‘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侨凭胖家??!保ā洞呵锕騻髯⑹琛?,頁5)

         

        “三科九旨”于《春秋繁露》中數(shù)見其端?!度闹瀑|(zhì)文》稱:“《春秋》上絀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洞呵铩樊斝峦跽吣魏危吭唬和跽咧?,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后以小國,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tǒng)也。”(《春秋繁露義證》,頁198)此說將《春秋》“道名分”的特點解讀為“通三統(tǒng)”的制度構(gòu)建。“張三世”本于《公羊傳》的“三世異辭”說?!冻f王》云:“《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谒娢⑵滢o,于所聞痛其禍,于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保ā洞呵锓甭读x證》,頁9~10)“三世異辭”呈現(xiàn)了《春秋》“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貴貴而賤賤,重重而輕輕,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惡惡”(《春秋繁露義證》,頁11)的義理之用。《解詁》則深入探討了“三世異辭”結(jié)構(gòu)背后的“王道”致治思想:

         

        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麄觕,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nèi)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至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春秋公羊傳注疏》,頁26)

         

        辭之密意味著治世之心的廣而博、“深而詳”,意味著《春秋》治世之法的充分完成。治法與史事相為背反,“三科九旨”所代表的《春秋》治法既不能不寄寓于魯史舊文以形成其特定的表達方式,又不可能將“大義”的闡述完全依附于史事的具體內(nèi)容。義與事的關(guān)系,是表面相即、內(nèi)在相離的。這種特殊關(guān)系,惟經(jīng)由“借事明義”之方的勾連才能成立。清人皮錫瑞在《經(jīng)學(xué)通論》中指出:“世愈亂而《春秋》之文愈治,其義與時事正相反。蓋《春秋》本據(jù)亂而作,孔子欲明馴致太平之義,故借十二公之行事為進化之程度,以示后人治撥亂之世應(yīng)如何、治升平之世應(yīng)如何、治太平之世應(yīng)如何。義本假借,與事不相比附?!盵6]這就提醒讀者須恰當領(lǐng)會《春秋》之“事”背后的“義”。錫瑞又云:

         

        借事明義是一部《春秋》大旨,非止祭仲一事。不明此旨,《春秋》必不能解。董子曰:“孔子知時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卞a瑞案:董子引孔子之言,與孟子引孔子之言,皆《春秋》之要旨,極可信據(jù)?!拜d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后人亦多稱述,而未必人人能解?!洞呵铩芬粫?,亦止是載之空言,如何說是“見之行事”?即后世能實行《春秋》之法,見之行事亦非孔子之所及見,何以見其“深切著明”?此二語看似尋常之言,有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者,必明于《公羊》“借事明義”之旨,方能解之。蓋所謂“見之行事”,謂托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以明褒貶之義也??鬃又啦恍卸鳌洞呵铩?,斟酌損益,立一王之法以待后世。然不能實指其用法之處,則其意不可見;即專著一書說明立法之意如何、變法之意如何,仍是托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使人易曉。猶今之《大清律》,必引舊案以為比例,然后辦案乃有把握。故不得不借當時之事,以明褒貶之義;即褒貶之義,以為后來之法。(《經(jīng)學(xué)通論》,《春秋》頁21)

         

        皮錫瑞認為,孔子將“三王之道”斟酌損益為一王之法,留與后世。作為一種政治構(gòu)想,“王道”終究要用于實際,倘若只做抽象陳述,那立法之意還是不免脫離實際,使人難知難行。因此,《春秋》借助對時人時事的褒貶與奪,力圖呈現(xiàn)立法的精神,使后人深切明白之。這就如同制訂《大清律》者必引舊案以為例證,使辦案之人依例而知如何用法。“載之空言不若見諸行事”的“空言”是“王道”,“行事”是春秋史實,“空言”與“行事”本不相關(guān)?!洞呵铩返漠a(chǎn)生時代與其立言宗旨的巨大反差,使得夫子不得不將理想中的“一王之法”以這種看似悖謬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所謂的“見諸行事”,乃是托事而假借,是借此喻彼。

         

        《公羊》學(xué)能夠運用“借事明義”之方闡發(fā)經(jīng)義,表達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三科九旨”,蓋源于該派學(xué)者對《春秋》“經(jīng)史之別”問題的認識。皮錫瑞云:“經(jīng)史體例所以異者,史是據(jù)事直書,不立褒貶,是非自見;經(jīng)是必借褒貶是非,以定制立法,為百王不易之常經(jīng)?!保ā督?jīng)學(xué)通論》,《春秋》頁2)《春秋》非史,不為“紀實以征信”而作,這一看法因隋唐之后《左氏》學(xué)長期占據(jù)《春秋》經(jīng)典解釋的統(tǒng)治地位而逐漸成為《公羊》學(xué)派乃至眾多推崇《春秋》包含“微言大義”的學(xué)者的共識。他們普遍認為,若以《春秋》為史,則對經(jīng)典的解釋將淪為具體史實的糾纏,夫子寄寓于經(jīng)典中的深刻內(nèi)涵反不可得見了。

         

        二、“格物窮理”:宋代理學(xué)對“借事明義”的新解

         

        程頤重視對《春秋》的解說,親作《春秋傳》,書未及成而歿。胡安國作為“私淑洛學(xué)而大成者”,繼承了程子疏解《春秋》的基本思路,積力三十余載修成《春秋傳》。該書貫徹了宋代理學(xué)的倫理政治原則和解經(jīng)特色,為運用理學(xué)賦予《春秋》經(jīng)義新解的代表。本節(jié)從程頤、胡安國對“借事明義”之方的闡釋入手,試圖呈現(xiàn)宋代理學(xué)對這一傳統(tǒng)《公羊》學(xué)解經(jīng)思路的重構(gòu)。

         

        《春秋胡氏傳·述綱領(lǐng)》引董仲舒之言,第一句便是“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7]?!哆M表》又說:“臣伏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其行事備矣。仲尼因事屬詞,深切著明,非《五經(jīng)》比也。”(《春秋胡氏傳》,頁6)胡安國把“因事”“見之行事”概括為《春秋》有別于五經(jīng)的特點,其說本于程頤。程頤云:

         

        《詩》《書》載道之文,《春秋》圣人之用。一本此下云:“五經(jīng)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律令惟言其法,至于斷例則始見其法之用也。”《詩》《書》如藥方,《春秋》如用藥治疾,圣人之用全在此書,所謂“不如載之行事深切著明”者也。[8]

         

        《詩》《書》《易》言圣人之道備矣,何以復(fù)作《春秋》?蓋《春秋》圣人之用也?!对姟贰稌贰兑住啡缏?,《春秋》如斷案;《詩》《書》《易》如藥方,《春秋》如治法。(《二程集》,頁401)

         

        程頤認為五經(jīng)述作之意同出一爐,然其間有體用之別;《詩》《書》《易》是道之體,《春秋》見道之用。孔子有圣德而無其位,于經(jīng)典“止能述而已”,他晚年親作《春秋》,意在以之呈現(xiàn)救世之道的具體運用。如以《詩》《書》《易》為法律、藥方,《春秋》就像依律斷案與用藥治病,通過對具體行事的裁量褒貶而展現(xiàn)王道運用的典范。學(xué)“圣人之道”者,必經(jīng)《春秋》的“斷案”方可以深入理解其他諸經(jīng)的“道”,這是“不如載之行事深切著明”的含義。

         

        “《春秋》圣人之用”的觀點與《孟子》對“權(quán)”的討論相關(guān)。程頤在《春秋傳序》中將《春秋》推為“制事之權(quán)衡,揆道之模范”(《二程集》,頁1124-1125)。他將“權(quán)”的含義與“窮理”聯(lián)系起來,為“圣人之用”賦予了鮮明的理學(xué)色彩:

         

        學(xué)《春秋》亦善,一句是一事,是非便見于此,此亦窮理之要。然他經(jīng)豈不可以窮?但他經(jīng)論其義,《春秋》因其行事,是非較著,故窮理為要。嘗語學(xué)者,且先讀《論語》《孟子》,更讀一經(jīng),然后看《春秋》。先識得個義理,方可看《春秋》?!洞呵铩芬院螢闇剩繜o如《中庸》。欲知《中庸》,無如權(quán),須是時而為中。若以手足胼胝,閉戶不出,二者之間取中,便不是中。若當手足胼胝,則于此為中;當閉戶不出,則于此為中。權(quán)之為言,秤錘之義也。何物為權(quán)?義也。然也只是說得到義,義以上更難說,在人自看如何。(《二程集》,頁164)

         

        《論語》《孟子》義理直白易見,為治《春秋》之本原?!吨杏埂返摹皶r而為中”提綱挈領(lǐng),使得學(xué)者得以脫開傳統(tǒng)義例說的局限,一以“圣人之道”為疏通《春秋》“筆法”的準繩?!爸剖轮畽?quán)衡,揆道之模范”表明,“權(quán)”在《春秋》中呈現(xiàn)為見之于史事的具有政治和倫理典范意義的判斷;《春秋》的“見之行事”是于特殊中見普遍的。

         

        胡安國繼承發(fā)展了程頤的思想,以《論》《孟》為《春秋》經(jīng)義的頭腦,廣泛引用五經(jīng)內(nèi)容作為旁證,將一切便于疏通經(jīng)文、推原是非的方法歸入“窮理之方”中加以靈活運用。其《春秋傳序》云:

         

        故君子以謂《五經(jīng)》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學(xué)是經(jīng)者,信窮理之要矣;不學(xué)是經(jīng),而處大事、決大疑能不惑者,鮮矣。……然世有先后,人心之所同然一爾,茍得其所同然者,雖越宇宙,若見圣人親炙之也,而《春秋》之權(quán)度在我矣。(《春秋胡氏傳》,頁2)

         

        治《春秋》應(yīng)以窮究義理之用及其中的根本精神為目標?!洞呵铩分坝谩标P(guān)乎政治與人倫的大端,學(xué)《春秋》就是學(xué)處經(jīng)事之宜與變事之權(quán)?!笆ト酥馈被颉疤炖怼奔仁侨寮医?jīng)典的核心所在,又呈現(xiàn)于人心,是對人心之同好同惡的提煉與抽象。體現(xiàn)王道之用的“《春秋》之權(quán)度”出于圣人,后人如能夠即經(jīng)典而窮究圣人之道,對“權(quán)度”的理解和把握就見于后人之心了。

         

        胡安國還承續(xù)了程頤折衷三傳的思路。程頤認為:“《春秋》,傳為案,經(jīng)為斷?!保ā抖碳罚?64)如將傳文比作記錄事件因果的卷宗,將經(jīng)文比作裁決,這里的《傳》顯然指長于記事的《左傳》?!豆贰豆取匪f義理,多為伊川所不滿,故“又次于《左氏》”(《二程集》,頁266)??傮w而言,對待三傳應(yīng)當“以傳考經(jīng)之事跡,以經(jīng)別傳之真?zhèn)巍保ā抖碳?,?66)?!洞呵锖蟼鳌魇凇芬舱J為:

         

        傳《春秋》者三家,《左氏》敘事見本末,《公羊》、《谷梁》詞辨而義精。學(xué)經(jīng)以傳為按,則當閱《左氏》;玩詞以義為主,則當習《公》、《谷》?!f物紛錯懸諸天,眾言淆亂折諸圣,要在反求于心,斷之以理,精擇而慎取之,則美玉之與武砆,必有能辨之者。(《春秋胡氏傳》,頁13-14)

         

        三傳各有短長,裁斷三傳的最終依據(jù)在于“圣人之心”或“天理”。運用“圣人之心”裁斷三傳的過程,就是學(xué)者“窮理”的過程。學(xué)者“深切著明”地理解《春秋》大義并將之化為己用,其關(guān)鍵就在于“懸諸天”、“折諸圣”,靈活地運用儒家經(jīng)典尤其是《論》《孟》所揭示的治道與人倫之理,對經(jīng)文和三傳進行通觀、思考,從而形成一套關(guān)于經(jīng)文的判斷及其解釋,并以此為標準,對三傳及后人的注釋進行裁斷。這正是伊川在談到“何由窮理”時所說的根據(jù)具體對象去“反復(fù)研究而思索之,求止于至善”(《二程集》,頁1191)。

         

        程頤認為:“《春秋》大率所書事同則辭同,后人因謂之例,然有事同而辭異者,蓋各有義,非可例拘也?!保ā抖碳罚?092)“例”是事同則辭同的現(xiàn)象,同時《春秋》經(jīng)文中存在許多事同辭異之處,不可以例拘?!洞呵锖蟼鳌っ黝惱芬舱f:

         

        《春秋》之文,有事同則詞同者,后人因謂之例。然有事同而詞異,則其例變矣。是故正例非圣人莫能立,變例非圣人莫能裁;正例天地之常經(jīng);變例古今之通誼。惟窮理精義,于例中見法,例外通類者,斯得之矣。(《春秋胡氏傳》,頁11)

         

        胡安國將“事同而詞異”者概括為“變例”。“例”呈現(xiàn)了文字與事實的關(guān)系?!洞呵铩方?jīng)文蘊含著對史事的褒貶與奪,“例”作為對經(jīng)文進行歸類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學(xué)者探究經(jīng)義的首要途徑。胡安國認為,圣人借正例樹立了政治和人倫的基本原則;變例則是這些基本原則在特殊時遇中的特殊運用,是對具體境遇進行權(quán)衡比較、綜合考慮的結(jié)果。由于《春秋》所揭示的政治原則和人倫準則本乎天理,具有越度時間和地域的普遍性,正例作為這些原則的呈現(xiàn),就被稱為“天地之常經(jīng)”;這表明它所揭示的雖是人類社會的法則,卻具有與天地之道同其久大的崇高地位。變例在形式上突破了正例,卻并非對正例的違反;圣人所以能根據(jù)具體的變化進行裁斷,是因為他深刻把握了抽象原則背后的精神,那些與人的本質(zhì)貫為一體的內(nèi)容,由于這些內(nèi)容的存在,治道和人倫的基本原則才能被稱為“人心之所同然”,才能為后人重新理解和運用。因此變例被稱為“古今之通誼”,它包含著越度古今而不改的天理的基本精神,同樣能對后世產(chǎn)生的示范作用。“正例”與“變例”根本上是一體,“正例非圣人莫能立,變例非圣人莫能裁”,二者都是圣人之心的呈現(xiàn);“天地常經(jīng)”與“古今通誼”的概括,則表明《春秋》是“天子之事”、是經(jīng)不是史的性質(zhì)。

         

        胡安國認為,對于正例,當“于例中見法”,對事同而辭同的關(guān)系做出解釋,總結(jié)其中的“常經(jīng)大法”。對于變例,則當于“例外通類”。關(guān)于“類”,《孟子?告子上》云:“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集注》云:“不知類,言其不知輕重之等也?!保ā端臅戮浼ⅰ?,頁334)“知類”指知大小輕重之辨,即知“權(quán)”。胡安國的“例外通類”亦指挖掘“變例”的“行權(quán)”之處,從而探索圣人借“變例”權(quán)衡輕重、求得“時中”的思想過程。例反映著具體的文事關(guān)系、理事關(guān)系,對此種關(guān)系的探究亦屬于窮格物理而知其所以然的范圍。概言之,“窮理”是程頤、胡安國疏解《春秋》經(jīng)傳的總體方法,“惟窮理精義”,才能對《春秋》學(xué)所積累的解釋傳統(tǒng)進行衡量和裁斷,形成關(guān)于《春秋》之經(jīng)世大義的恰當看法。

         

        三、解釋差異舉例:宋襄行仁義師

         

        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沒后,宋襄公伐齊、會諸侯,頗有接續(xù)霸業(yè)之志;他最為人所知的,是“行仁義之師”事?!洞呵锝?jīng)》載,僖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師敗績”。按《左傳》,宋本有利機,而襄公必待楚濟河、成列后方與之戰(zhàn),于是宋師大敗。國人咎公,宋襄猶云:“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盵9]《公羊傳》依據(jù)“日月時例”,認為此戰(zhàn)屬偏戰(zhàn),當言日而不言朔,經(jīng)書朔,是以“辭繁而不殺”的形式表明此事“得正道”:“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zhàn),亦不過此也?!保ā洞呵锕騻髯⑹琛罚?46)《春秋繁露·俞序》亦認為:“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春秋》貴之,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保ā洞呵锓甭读x證》,頁162)《左傳》則借子魚之口批評襄公:“君未知戰(zhàn),……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春秋左傳正義》,頁404-405)《左傳》認為戰(zhàn)爭本以勝敵為目的,宋襄所謂的王道之行卻集中于“不重傷,不禽二毛”的細節(jié),未免迂闊難通;經(jīng)文不過如實記史,并無褒義。

         

        皮錫瑞認為:“宋襄非真能仁義行師也,而《春秋》借宋襄之事以明仁義行師之義。所謂‘見之行事深切著明’,孔子之意蓋是如此。故其所托之義,與其本事不必盡合?!保ā督?jīng)學(xué)通論》,《春秋》頁21-22)他既未如《公羊傳》和《春秋繁露》那樣以宋襄為行仁義師的代表,也未像《左傳》那樣徹底否定宋襄之行,而毋寧說是在“借事明義”的方法下對二說進行折衷。他既承認宋襄“非真能仁義行師也”,又指出“孔子并非不見國史,其所以特筆褒之者,止是借當時之事做一樣子,其事之合與不合、備與不備,本所不計”(《經(jīng)學(xué)通論》,《春秋》頁21-22)。據(jù)此,《春秋》不過借宋襄之事引出“王者之師”的討論,指出仁義之師當有“臨大事而不忘大禮”“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的德行,更不論其所借為引子者究竟合乎王道與否。所借之事記在《春秋》,而所明之義述在《公羊傳》;勾連起經(jīng)文與傳義之關(guān)系的,是反映文事關(guān)系之常態(tài)與變化的一系列“例”。反言之,“例”背后的微言大義唯有依靠《公羊傳》才能顯明,無傳,則經(jīng)文的種種“借事”將無法獲得理解。

         

        在理學(xué)思想的浸潤下,胡安國對宋襄行仁義師的評論,既有別于《公羊》學(xué)傳統(tǒng),亦不同于《左傳》。他認為,《春秋》經(jīng)極簡要,“言之重,詞之復(fù),其中必有大美惡焉”(《春秋胡氏傳》,頁18)。書泓之戰(zhàn)而言朔,確是“詞繁不殺”;“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及”字又點明經(jīng)文背后的“深貶”之義。何以是貶,胡安國將宋襄圖霸的行徑鱗次比連,以發(fā)掘其行動背后的真實動機。據(jù)《左傳》,僖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春秋左傳正義》,頁388),齊國陷入五子爭立的混亂。齊桓、管仲生前曾屬公子昭(孝公)于宋襄。僖十八年,襄公以納孝公為由,帥曹、衛(wèi)、邾伐齊。僖十九年春,宋人執(zhí)滕宣公;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欲以屬東夷”(《春秋左傳正義》,頁393),杜注云:“蓋殺人而用祭?!保ā洞呵镒髠髡x》,頁393)秋,以曹不服,圍之。僖二十年,宋襄欲合諸侯,認為稱霸時機已經(jīng)成熟。僖二十一年,春,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公子目夷曰:“小國爭盟,禍也?!保ā洞呵镒髠髡x》,頁398)是年秋諸侯會于盂之際,楚執(zhí)宋襄公以伐宋,至冬乃釋之。僖二十二年夏,宋公伐鄭。楚人伐宋以救鄭,兩軍戰(zhàn)于泓,才有了宋襄行仁義師之事。次年夏,宋襄公以傷于泓而卒,其圖霸之業(yè)走向了終點。總而言之,宋襄從僖十八年到僖二十二年的作為,至少有三罪:

         

        泓之戰(zhàn),宋襄公不阨人于險,不鼓不成列,先儒以謂“至仁大義,雖文王之戰(zhàn),不能過也”,而《春秋》不與,何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順事恕施者,王政之本也。襄公伐齊之喪,奉少奪長,使齊人有殺無虧之惡,有敗績之傷,此晉獻公之所以亂其國者,罪一也;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而一會虐二國之君,罪二也;曹人不服,盍姑省德,無闕然后動,而興師圍之,罪三也。凡此三者,不仁非義,襄公敢行,而獨愛重傷與二毛,則亦何異盜跖之以分均出后為仁義,陳仲子以避兄離母居于陵為廉乎?夫計末遺本,飾小名妨大德者,《春秋》之所惡也,故詞繁不殺,而宋公書“及”,以深貶之也。(《春秋胡氏傳》,頁181)

         

        《孟子》云:“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保ā端臅戮浼ⅰ?,頁210)程頤、胡安國以“知權(quán)”為窮理的根本內(nèi)容,而在眾多事物中辨知本末輕重并把為本、為重、為始之事置于踐行王道的首要位置,是“知權(quán)”的主干。宋襄既有三罪,獨以“不鼓不成列”行仁義師又何益?《春秋》的“詞繁不殺”正是為了深貶宋襄的“計末遺本,飾小名妨大德”,揭出其“不仁非義”的本質(zhì)??傊?,《春秋胡氏傳》認為《春秋》借宋襄之事說明的,不是“獨愛重傷與二毛”的仁義皮毛,而是為政的本末終始之辨。胡安國關(guān)聯(lián)史事、推事原情,再據(jù)“圣人之心”對所推之事、所原之心加以裁斷評析的辦法,則是宋人以“格物窮理”之法探求《春秋》經(jīng)義的一個范例。

         

        四、小結(jié):“借事明義”的思想張力

         

        “借事明義”是《公羊》學(xué)疏解《春秋》經(jīng)義的基本方法?!敖枋隆辈贿^用史事“做一樣子”,以引出傳文“三科九旨”的微言大義。這一方法,與孔子作《春秋》這一事件的獨特性質(zhì)、《公羊傳》所包含的“非常之論”,及解經(jīng)者關(guān)于“《春秋》是經(jīng)不是史”的判斷密切相關(guān)。所借之事與所明之義在根本上不具有必然關(guān)系,這又為解經(jīng)者借經(jīng)中事言心中義打開了空間,一定程度上使得他們在探討《春秋》具體史事的過程中能夠引入具有時代性和批判性的內(nèi)容,申發(fā)己意;這在清代后期的《公羊》學(xué)中表現(xiàn)得甚為明顯。

         

        與《公羊》學(xué)傳統(tǒng)不同,程頤、胡安國以“窮理”統(tǒng)攝治《春秋》的一切方法,以“知權(quán)”為窮格《春秋》經(jīng)義活動的重點。他們認為,“借事明義”就是分析史事而探明其義理,而評價史事合乎王道與否的標準,則來自“人心所同”前提下對于“圣人之心”的把握和領(lǐng)會。總體而言,程頤、胡安國拋棄了傳統(tǒng)“借事明義”中的事與義表面相即、實則相離的關(guān)系,以事中有義、義不離事作為“借事明義”的基礎(chǔ),把《論語》《孟子》中人人可知的“大義”作為《春秋》史事所要述明的對象,在繼承和總結(jié)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了對《春秋》學(xué)傳統(tǒng)的某種方法突破。

         

        參考文獻
         
        [1][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xué)案(第二冊)》,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1170。
         
        [2][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58-159。以下引用《春秋繁露義證》均出自該本。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36。以下引用《孟子》《中庸》均出自該本。
         
        [4]趙伯雄:《春秋學(xué)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頁83。
         
        [5][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李學(xué)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卷第一,頁5。以下引用《春秋公羊傳》均出自該本。
         
        [6][清]皮錫瑞:《經(jīng)學(xué)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春秋》頁22-23。以下引用《經(jīng)學(xué)通論》均出自該本。
         
        [7][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錢偉彊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頁9。以下引用《春秋胡氏傳》均出自該本。
         
        [8][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全二冊)》,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上,頁19。以下引用《二程集》均出自該本。
         
        [9][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等疏:《春秋左傳正義(全三冊)》,李學(xué)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卷第十五,頁403-404。以下引用《春秋左傳正義》均出自該本。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