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蔡志棟】理學名臣抑或儒學異端? ——關于陸隴其的若干思索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06 10:46:30
        標簽:儒學異端、理學名臣、陸隴其

        理學名臣抑或儒學異端?

        ——關于陸隴其的若干思索

        作者:蔡志棟(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傳統(tǒng)思想研究所暨哲學系副教授)

        來源:《古今談》,2021年第1期

         

        在清代理學史上,陸隴其地位甚高。然而,如果我們結合歷史背景,難免會發(fā)生若干疑問:陸隴其究竟是理學名臣,還是儒學異端?他如何看待清初的夷夏之辨?如何看待商品潮流萌芽背景中的義利之辯?如何處理民間的自發(fā)暴力?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索、探討。作為一個個案,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儒學在特定的歷史時代發(fā)展自身的努力與掙扎。

         

        一、對夷夏之辨的隔膜抑或融通?

         

        在清代理學史上,陸隴其地位甚高。他是官方規(guī)定的配祀孔廟第一人。然而,如果我們結合歷史背景,難免會發(fā)生若干疑問:陸隴其究竟是理學名臣,還是儒學異端?他在嘉定擔任知縣,并且頗獲好評,但是,在他出生(1630年)15年前(1615年),嘉定便發(fā)生過抗擊滿清而導致的“嘉定三屠”。陸隴其究竟如何看待滿清統(tǒng)治的合法性,并且將其納入儒學的框架之中?他如何看待夷夏之辨?這些問題十分尖銳,不容回避。

         

        但陸隴其似乎回避了這些問題。必須說明的是,我接觸陸隴其時間甚短,就目前的閱讀而言,似乎不能發(fā)現(xiàn)他在夷夏之辨上的明確態(tài)度。在《松陽講義》中,他對儒家經(jīng)典文本“四書”的部分章節(jié)作了疏解、導讀,但在這本書中,似乎不能很明顯的發(fā)現(xiàn)他在夷夏之辨上的立場。而“四書”就其本身而言,是可以在這方面做些闡發(fā)的。這種隱沒是無意為之還是別有意圖,似乎值得進一步探討。思想史研究固然要解讀已經(jīng)呈現(xiàn)的,也要解釋有意無意隱沒的。那些失語之處也許包含著另外的思想意蘊。

         

        如果考慮到陸隴其所處的清代對夷夏之辨的敏感與困擾,那么,我們大體可以猜測,第一,這是陸隴其存身之舉;第二,但也不能完全解讀為是迫于外在壓力,或者說,陸隴其雖然沒有正面論述這個問題,但其實他對這個問題心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我們也能從他對清代科舉制度的認同和積極參與可以看出,這個答案是什么,此即,他毫無疑問的認同了清代的政治合法性,在夷夏之辨上采取寬容的立場。

         

        這種避而不談是有好處的,那就是通過避開某些敏感問題,而發(fā)展儒學;否則,執(zhí)著于夷夏之辨,一方面固然高揚了經(jīng)典理義(這個理義也不是毫無爭議的),但另一方面卻犧牲了自己以及儒學其他部分的發(fā)展。還有一個好處是,這種通融的立場也許會在別處發(fā)揮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

         

        葛榮晉教授指出:由于清初朱子學者不再空談“夷夏之辨”,他們的態(tài)度與盲目排外的頑固派相比,不知要強多少倍,“陸隴其亦深嘆西法之妙,虛心向西人利類思等人請教歲差以及太陽過宮等歷法問題,認為‘西人之不可信,特亞當厄襪及耶穌降生之說耳’。對于西方科學亦持歡迎態(tài)度。”[1]也就是說,陸隴其等人由于擺脫了滿漢之別,這種思維模式應用到中西問題上,也便容易產(chǎn)生松動界限的積極后果。從這個角度看,不談甚至拋棄夷夏之辨,反而給了儒學在更大的范疇內(nèi)發(fā)展的契機。

         

        二、義利之辨的執(zhí)拗抑或出新?

         

        陳來教授在研究陸隴其的論文里說:

         

        嘉定濱海,商業(yè)旅游業(yè)較為繁盛,市民階層十分活躍。當時嘉定一帶“風俗競奢”,民俗以侈靡為榮?!案皇已鐣?,窮極華縟,……貧者轉相仿效,至有方丈對客而灶下乏薪粟者?;閱式允⒐拇?,酒食稠疊,以多費相夸勝,……市井子弟日邀游街肆,以布衣為恥。由是財益匱乏,逋賦日積?!?《三魚堂文集》附錄《行狀》),陸隴其到任后,努力轉變社會風氣,他所食大米全由乎湖運去,謝絕一切饋贈,日聞供應皆平價買入,又命妻女及家人織布,在署中空地上種植蔬菜自給。他的這種節(jié)儉淡泊的生活對當?shù)厣鐣L氣的轉變有良好的影響。[2]

         

        值得注意的是,陳來教授依據(jù)的是陸隴其自己的描述。似乎缺乏更加廣泛的歷史資料作為佐證。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得更開,或許會產(chǎn)生一點疑問:奢靡過度自然不可,一定程度上的享樂為何不可?

         

        在原始儒家那里,義利之辯、理欲之辨并不嚴酷,問題到了宋明理學那里才涇渭分明起來。

         

        而陸隴其采取的是嚴酷的義務論立場。他說:“其所以為教者不一,然總是引之于義理,而未嘗一毫雜于功利,所以養(yǎng)得人品純粹、中正?!盵3]

         

        但是,在現(xiàn)實中,功利總是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陸隴其又提出了“道”、“分寸”等概念來加以辨別。他說:“這個‘謀食’猶云‘干祿’,是道外之事。若夫居家勤儉,量入為出,這便是道內(nèi)之事?!盵4]又云:“然學者又不可因魯齋言‘治生為急’,而一味急去;因虛齋言‘不得不為數(shù)口計’,而一味算計去。這個‘急’、‘計’字須有分寸,若過了一份,便在道外去了。”[5]這種觀點,與孔子所說的“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旨趣還是不同的。差別就在于,對于超越了生存部分的功利,究竟持何種態(tài)度?

         

        問題的另一方面是,關于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或者說中國現(xiàn)代性開端的問題雖然處于激烈的爭論之中,否定的言論也不絕于耳,但作為一個問題仍然沒有獲得定論;從儒學思想發(fā)展的角度看,如何在謀利的活動中獲得道,或者說為商業(yè)活動的合法性謀得理論支持,已然成為落實儒家根本原理的的時代課題。為此,余英時先生甚至寫了一本書來加以論證。他在《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認為,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主張其實是為商人獲得道提供了理論支柱,也為中國開出現(xiàn)代經(jīng)濟提供了合法性。這種商人精神某種程度上和新教倫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6]

         

        作為一個儒生,陸隴其儉約的做法就其自身而言,自然無可厚非,但從作為一個地方官的視角而言,他的做法未免有點狹陋。布坎南明確指出,作為個人優(yōu)秀品質的儉約從國家的層面看,未必是幸事。[7]

         

        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陳來教授還有一段論述:

         

        除上所說之外,陸隴其在嘉定還推行了不少善政。如嘉定不產(chǎn)米,民用糧買自鄰縣,隨時議價,價格浮動很大,陸隴其對時價作出規(guī)定,使米價盡量穩(wěn)定。若遇所買米貴,陸隴其即捐出自己的俸祿貼補。此外還捐俸修學,這些事政贏得人民的信任,百姓都稱贊他為官清廉。[8]

         

        比起貪官來,陸隴其自然是好的。問題在于,他對米價做出了規(guī)定,但仍然不能夠實現(xiàn)平價的目標,不得不從自己的俸祿中貼補百姓。也許我們能夠不地道的說:米價真的很便宜,一個清官能夠調(diào)動自己俸祿填補虧空;或者,一個清官的收入也是可觀的。進而甚至質疑:為何還是可觀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想見的是,當政策不能有效應對小型市場,很可能就是政策出了問題,而不能完全歸罪于商人的逐利本性。而背后或許就是對于商人精神的無視。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陸隴其不得不自掏腰包應對市場的波動,似乎表明明清之際現(xiàn)代性的萌芽能夠強有力的突破清官政策的調(diào)節(jié)。但人們未必意識到這點。讓市場發(fā)育起來,而不是靠自身的腰包來填補漏洞,才是上策。傳統(tǒng)的清官形象、道德理想國的憧憬也影響了嘉定人民的基本判斷。但,這已經(jīng)是一個時代的困境,誰能超過自己的時代呢?

         

        三、浩然之氣抑或科舉之學?

         

        陳來教授在研究陸隴其的論文里說:

         

        陸隴其初到嘉定時,社會秩序十分紊亂。少年數(shù)十為朋,以拳矛為事,小民畏苦”。對這種流氓鬧事,陸隴其采取的辦法是遇有訟告者,便將鬧事人枷之于門前,“時時勸諭之,視其情色果悔則釋,否則不可貸。不匝月而其黨盡解”(《年譜定本》)。[9]

         

        少年鬧事,從來為當政者所苦。近期未成年人做出種種惡行,也已經(jīng)引起社會反應,要求降低入刑年齡。而在中國古代,對于此種惡少的方法便是派遣酷吏,到當?shù)厥褂脷⒎ナ侄?。以暴制暴,而且由于擁有國家暴力的合法性,民間的暴力自然偃旗息鼓,國泰民安。聯(lián)系這些信息,陸隴其以德感人的做法一方面平穩(wěn)了地方,另一方面也拯救了少年,自然是好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還是值得質疑。

         

        說起中國的俠義精神,人們常常追朔到墨家,兵家,法家,等等,就是沒有儒家的份。說起儒家,似乎就是和“柔”結合在一起。但是,古文經(jīng)學最后一個大師章太炎明確指出,原始儒家其實包含著俠義精神,“任俠”指的是儒行,而不是墨行。[10]從這個角度看,少年的暴戾之氣究竟是需要以德感化的,還是需要以某種方式保留的,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千萬不要忘記,“嘉定三屠”中嘉定人民反抗?jié)M清的壯舉。很難想象連少年都被拔光羽毛的地區(qū)還能夠具有充分的反抗精神。

         

        從這個角度看,陸隴其的做法未免太簡單。他已經(jīng)無條件的認可了滿清的統(tǒng)治。

         

        這一點,聯(lián)系他的科舉之路可以更加明白。

         

        陳來教授說:“陸隴其二十八歲第一次鄉(xiāng)試落第后,即發(fā)憤下帷讀書,取《朱子大全》諸書反復參究,他平生學問一宗朱熹學說。”[11]

         

        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對于科舉制度及其所依據(jù)的理論根據(jù)程朱理學缺乏足夠的反思。已經(jīng)進入了帝王的?中。這個時候的發(fā)憤讀書,是不是一種缺乏宏大視野的表現(xiàn)?28歲,歷史時間是1648年,離開“嘉定三屠”只有三十年。

         

        在理論上,這又是和陸隴其對于儒學的偏見有關。他之所以讀《朱子大全》,因為這是科舉的依據(jù)。但是,他由此卻對王學懷有了偏見。正如眾多研究者看到的,他把時代之亂、明朝顛覆歸罪于王學的猖狂。這是識見還是偏見?

         

        廣義上,王學仍然是理學的一種。它主張“心即理”,一方面將理個體化,另一方面未免不是將心普遍化。陸隴其在理論上看不到這點(尤其是后者)。同時,個體性的覺醒才是突破前現(xiàn)代的有效動力,陸隴其也看不到這點。

         

        無可置疑,陸隴其也對王學的辯護做出了各種反駁,可參見陳來教授的論述。[12]問題就在于,這些反駁并沒有抓住核心,即良知的普遍性與個體性這對矛盾。因此也就沒有成功的清除王學真正的問題。一切似乎陷于未經(jīng)反思的朦朧之中。

         

        注釋:
         
        [1]葛榮晉著:《葛榮晉文集》(第十二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06,第258頁。
         
        [2]陳來著:《中國近世思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82頁。
         
        [3][清]陸隴其:《松陽講義》,華夏出版社,2013年,第123頁。但必須指出的是,陸隴其一定程度上還是肯定了有用性。他說:“故這一個‘器’字亦是難得的。人到了‘器’的地位,便是天地間一個有用之人了?!保ㄉ蠒?74頁。)如何看待這句話?從上下文來看,這是陸隴其要將儒家思想和道釋思想?yún)^(qū)別開來,后者雖然也強調(diào)無用,但本質上已是外道。另外,引進這句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的理解陸隴其所理解的“功利”。它不是指今日已經(jīng)被泛化的“功利主義”意義上的功利——其實質是后果,——而是指對于超乎常規(guī)的用處的追求。當然,何謂常規(guī)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陸隴其有沒有對此有所反思,還是較多的沉溺在程朱理學中,值得懷質疑。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陸隴其認為,有用之器的養(yǎng)成恰恰以對義務論的堅守為基礎:“大抵窮理則識進,集義則氣定,臨事自不疑、不懼,便是有用之‘器’,而皆本于正誼、明道之心,無一毫徇外為人之意,便是‘瑚璉之器’?!保ㄉ鲜?,第175-176頁)
         
        [4][清]陸隴其:《松陽講義》,華夏出版社,2013年,第272頁。
         
        [5][清]陸隴其:《松陽講義》,華夏出版社,2013年,第272頁。
         
        [6]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另見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7]布坎南:《赤字與民主》。
         
        [8]陳來著:《中國近世思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83頁。
         
        [9]陳來著:《中國近世思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82頁。
         
        [10]章太炎:《章太炎講演錄》,馬勇編,河北人民出版社。
         
        [11]陳來著:《中國近世思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84頁。
         
        [12]陳來著:《中國近世思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84頁。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