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文獻整理與關學研究”總序
作者:林樂昌
來源:選自 《張載文獻整理與關學研究》總序,林樂昌,2020年
這套“張載文獻整理與關學研究”叢書,是由我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張載學術文獻集成與理學研究”(批準號:10&ZD061)的最后一批成果。該項目于2010年12月立項,2017年4月結項,結項成果合計二十部書稿。在這二十部書稿中,有六部書稿于結項前已先行出版,包括:林樂昌著《正蒙合校集釋》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張金蘭著《關洛學派思想關系研究—以張載、二程為主》(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邸利平著《呂大臨道學闡釋—在工夫論的視域中》(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林樂昌編?!稄堊尤珪罚ㄎ靼玻何鞅贝髮W出版社2015年版),張波著《張載年譜》(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林樂昌著《張載理學與文獻探研》(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此外,還有一部題為《張載理學思想及其歷史影響研究》的論文集書稿,收入課題組成員的論文四十五篇。因篇幅大,未能如愿出版。2019年,得到我所在的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領導同意,這部書稿被列入由袁祖社院長主編的“觀念會通與理論創(chuàng)新”叢書計劃中。此次出版,壓縮了原書稿的篇幅,從四十五篇論文中選出二十篇,由我主編,題目改為《張載理學論集:思想·著作·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除以上七部已經出版的書稿之外,其余書稿在由作者修改之后,于2019年內陸續(xù)交付中華書局。
“張載文獻整理與關學研究”叢書,其內容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張載著作《正蒙》宋明清注本的點校本、張載佚著《禮記說》的輯注本和張載著作《橫渠易說》的校注本,合計十一部書稿,在把其中篇幅較小的幾部點校本書稿加以組合之后,作為七部書稿出版。第二類,是與張載思想研究、關學與洛學兩大學派關系研究、張載門人思想研究有關的四部書稿。
本叢書第一類的七部書稿,屬于張載基本文獻、輯注文獻和附載文獻類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的整理者都是年輕學者,先后隨我讀博士學位,已畢業(yè)多年,目前都在高校任教。他們承擔的文獻整理任務,幾乎都與各自讀博期間的論文選題有關。近二十年來,我每年都給碩士生和博士生講授“中國古典哲學文獻學”課程,與我合作的這些年輕學者,讀博時先后聽過我的課。他們所掌握的古籍整理知識,起初源自我的授課,后來則依靠自學。這七部書稿作為文獻輯編和文獻校注的成果,都是作者邊學習邊實踐的產物,初稿完成后又都經過好多次打磨。但是,他們畢竟不是古文獻學專業(yè)出身的學者,也缺乏古籍整理的經驗,這些成果存在種種不足甚至錯誤恐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本叢書第二類的四部書稿,都屬于舊書新刊,都于很多年前陸續(xù)出過繁體字版,這次是另出簡體字版。在這四部書稿當中,有兩部是臺灣學者的作品,一部是朱建民教授所著的《張載思想研究》,另一部是陳政揚教授所著的《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臺灣學者的這兩部書稿并不像本叢書其他書稿那樣,屬于我主持的項目研究成果;這兩位臺灣學者是基于對本叢書主題的認同,應邀加盟本叢書的。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以下,按繁體字版的出版時序,略述這四部書稿的出版緣起。
第一部書稿是朱建民教授所著的《張載思想研究》。1974年,他考進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讀碩士班。從1975年開始,在海外現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牟宗三先生指導下,重點研究宋明理學。1979年,他撰寫完成了以“論張載弘儒道以反佛的理論根據”為題的碩士論文,直至十年后的1989年,因朋友催促,建民教授才把經過修訂增補的文稿送交臺北文津出版社出版,并定名為《張載思想研究》。他所著的這部《張載思想研究》,是臺灣學術界研究張載哲學思想的第一部專著。多年來,海峽兩岸的學者凡涉足張載思想研究,都很難繞過建民教授的這部著作。這部著作,也一直是我給研究生指定的學習參考書。對于建民教授,我先知其書,后識其人。2013年7月,我受黃俊杰院長聘請,赴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任訪問學者,在一次學術活動中,結識了建民教授。2018年夏天,我與陜西橫渠書院、中華書局達成了本叢書的出版意向。同年8月,我赴上海復旦大學參加“宋明理學國際論壇”,與建民教授再次會面。一次會議休息時,我向建民教授談起這套叢書的出版計劃,希望他把早年在臺灣出版的《張載思想研究》繁體字版放入這套叢書,改為簡體字版在大陸出版。對于我的邀請,建民教授立即爽快地答應了。他所著的《張載思想研究》雖然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問世,但書中展現的學術獨立精神和哲學研究方法,尤其是對張載天道論一系列基本概念所做的精微分析,今天讀來仍然深受啟發(fā)。希望這部著作簡體字的出版,使更多的大陸讀者也能夠從中獲益。
第二部書稿是陳政揚教授所著的《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2015年10月,我應邀赴臺灣嘉義大學參加該校中國文學系舉辦的“第四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政揚教授與我被分在同一組向大會報告論文。論文報告結束后,我們相互贈書,他贈送給我的就是《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而我則送給他新編校出版的《張子全書》。其實,我早就讀過政揚教授此書的復印本,并推薦給研究生作為參考書。后來得知,政揚教授于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后,任教于臺灣南華大學哲學所,在授課之余,他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經過多年修改和充實,完成了《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這部書稿,并于2007年交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臺灣嘉義大學的會議結束之后,我與政揚教授一直有聯系。有好幾次,因為先后在海峽兩岸的幾個刊物上主持張載關學研究專欄,我向他約稿,他每次都出手相助,及時提供精心撰寫的新作。2017年,政揚教授的新書《明清〈正蒙〉思想詮釋研究:以理氣心性論為中心》在臺北學生書局出版后,很快就寄給了我。由于該書與我以及我的合作者們關注的議題高度契合,所以我收到書后復印了十多冊,送給青年同道,分享政揚教授的最新成果。當本叢書的出版計劃確定之后,我通過郵件提出在大陸出版《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簡體字版的請求,政揚教授很快就同意了我的請求。據我所知,政揚教授這部出版于十多年前的著作,在臺灣學術界的同類出版物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希望這部書的簡體字版出版之后,有更多大陸學者得以一睹其書,了解其學術研究的成果。
第三部書稿是張金蘭教授所著的《張載與二程的學術交往研究》。這部書稿原題《關洛學派思想關系研究—以張載、二程為主》,是其2007年隨我讀博士學位的論文。多年來,學術界不少學者對張載關學與二程洛學這兩大學派關系的研究,都是在研究張載或二程的專題著作中以很少的篇幅順帶論及的。就國內的研究成果看,先后有徐遠和教授所著的《洛學源流》(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版),龐萬里教授所著的《二程哲學體系》(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就國外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英]葛瑞漢(A.C.Graham)教授所著的《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美]葛艾儒(Ira E.Kasoff)博士所著的《張載的思想(1020—10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與國內外的這些成果有所不同,金蘭的這部書稿是學術界較早對張載關學與二程洛學兩大學派關系展開專題研究的成果。2010年,她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之后,入選臺灣林慶彰教授主編的《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于2013年由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出版合同約定,出版社擁有金蘭著作的版權有效期為三年,而這使其書簡體字版的版權問題解決得很順利。這次出版之前,金蘭對書稿的思路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將書名改作《張載與二程的學術交往研究》,以突顯北宋理學的學派交往史研究。這是未來關學思想史研究的一個新面向。
第四部書稿是邸利平副教授所著的《道由中出—呂大臨的道學闡釋》。利平與金蘭的情況很接近,他也是2007年隨我讀博士學位的。這部書稿,也是讀博三年所形成的論文。而且,2010年博士論文通過答辯之后,也入選了臺灣林慶彰教授主編的《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但出版晚了一年,是2014年由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利平的論文原題為《呂大臨道學闡釋—在工夫論的視域中》,這次收入本叢書進行修訂時,把題目改為《道由中出—呂大臨的道學闡釋》。從題目的改動可以看出,該書稿的思路有所調整,從原先側重于呂大臨的工夫論研究,到現在側重于呂大臨的中和及中道思想研究。呂大臨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在張門弟子中傳世著作最多。張載辭世后,呂大臨轉而投在二程門下,很受器重,經常與程頤討論中和或中道問題,在對話中碰撞出了不少思想火花。后來,這也對朱熹中和學說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學術界出現了多部呂大臨思想研究專著。利平這部著作的優(yōu)點在于其獨特的切入角度和思考脈絡,當然也包括書中提出的諸多新見。
我們組織編訂這套叢書的學術理念是:尊重、開放、多元。衷心感謝所有作者本著共同的理念,齊心協力,認真完成了這次出版前將近一年的書稿修改工作。特別感謝臺灣學者朱建民教授和陳政揚教授加盟本叢書。
中華書局張繼海副總編對本叢書出版的落實,做了大量工作。哲學編輯室朱立峰主任在接手這套叢書之后,對十多部書稿的統(tǒng)籌安排細致周到,并在提高叢書質量方面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包括對叢書名稱的調整等。各書稿的責任編輯,以他們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yè)眼光,為書稿質量把關。在這里,我謹代表各位作者向張繼海副總編、朱立峰主任和各位責任編輯表示誠摯的謝意!
最后,要特別感謝本叢書的出版資助方陜西橫渠書院和王政軍院長。位于陜西眉縣的橫渠書院,歷史悠久。2015年,陜西太白旅游有限公司與眉縣政府合作,出資成立了陜西橫渠書院文化產業(yè)有限公司(簡稱陜西橫渠書院),以新的形式使古老的橫渠書院煥發(fā)生機。五年多來,在王院長的領導下,書院開展了以張載關學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推廣講習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并先后與陜西省內外二十多所大學簽約,共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由王院長策劃,書院還制定了“橫渠書院書系”出版計劃。該計劃包括出版關學文化普及、關學學術研究等不同類型的叢書,以及其他相關圖書。我主編的“張載文獻整理與關學研究”叢書,屬于“橫渠書院書系”的關學學術研究類叢書。2019年夏,王政軍院長與我就這套叢書的出版達成了共識,努力于2020年完成這套叢書的出版,以紀念宋代理學的共同創(chuàng)建者和關學宗師張載誕辰1000周年。此后,王院長還參與了本叢書的后續(xù)推動工作。本叢書的所有作者不會忘記陜西橫渠書院和王政軍院長對張載關學研究所做的這一重要貢獻。
林樂昌 謹識
2020年3月15日
陜西師范大學關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