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八期“慈善文化會講”在中國人民大學順利舉辦
來源:“人大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五月廿四日壬子
耶穌2021年7月3日
慈善文化會講
2021年6月2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舉辦的第八期“慈善文化會講”在中國人民大學求是樓439會議室順利舉辦,受疫情影響本次會講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慈善文化會講”作為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旨在通過“知行合一”的“行動性研究”,推動學界與業(yè)界創(chuàng)建、踐行、傳播“體用合一”的現(xiàn)代中華慈善。在觀察和分析當下的中國慈善時,我們將傳統(tǒng)的“體/用”思維作為一種分析框架,依據(jù)“體/用”框架逐一討論慈善領域中涉及到的重要話題。自2018年12月以來,“慈善文化會講”已連續(xù)成功舉辦七期,主題涉及儒家、自由主義、道家等不同的慈善文化與實踐。
本期主題是“公益慈善:理想類型及其實踐形態(tài)”,嘗試對比考察中國傳統(tǒng)儒家慈善、社會工作、農村基督教慈善等不同的慈善文化類型及其實踐模式。二十余位關心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學術界與公益界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北京主會場現(xiàn)場
線上參會嘉賓
本期會講的上午部分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教授主持,下午部分由中國人民大學MPA教育中心主任劉鵬教授主持。康曉光教授介紹了會講的緣起,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研究慈善文化,舉辦“慈善文化會講”是我們研究的重要方式,到現(xiàn)在為止已舉辦七期。今天有三位主題發(fā)言人,此前都做了系統(tǒng)的調研和認真準備,他們在各自領域也有非常扎實的研究基礎。韓恒教授主要圍繞基督教慈善展開研究,楊寶教授探討的議題是體用框架下的社會工作,羅德博士以明末大儒高攀龍作為代表人物研究儒家的慈善文化,三位都是在“體用范式”的分析視角下來展開觀察和研究,今天三位主題發(fā)言人會系統(tǒng)地匯報研究成果,然后展開一些討論。今天參會的都是在這個方面感興趣,有所思考,學有專攻的朋友,可以圍繞著每一個話題展開充分的討論。
康曉光教授主持
劉鵬教授主持
西北大學講師羅德博士做題為《傳統(tǒng)儒家慈善思想與實踐形態(tài)研究——以高攀龍為中心的考察》的主題發(fā)言。
羅德博士的發(fā)言從七個方面展開:
首先,他在導言中介紹了研究緣起,即有感于當下社會中“割裂的慈善”,傳統(tǒng)慈善思想在顯性的層面早已被棄之如敝履,傳統(tǒng)慈善的實踐形態(tài)在話語上也處于極其邊緣的狀態(tài)。因此,他的研究致力于為傳統(tǒng)之“善”正名:為慈善行為賦予精神、為慈善領域拓寬視界、為“非慈善”注入善魂。第二部分,他以“知人論世:儒者之宗”為題對高攀龍其人以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簡要介紹。第三部分,他詳細分析了慈善的同心圓結構,引用《高忠憲公年譜·居鄉(xiāng)》中的內容,論述了傳統(tǒng)儒者為善的典型表現(xiàn),以及其“仁以為本,親疏有別,由近及遠,超越宗族,趨于普愛”的典型特征,接下來從“家族”、“鄉(xiāng)里”、“超越熟人共同體”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了在現(xiàn)代狹義“慈善”的視野下,高攀龍的慈善實踐。第四部分題為精英主導的道德教化,在這一部分羅德博士提煉了狹義視角下的儒家慈善的兩個關鍵特征:“精英主導”與“道德教化”并進行了詳細的闡釋。第五部分為儒者為善的精神動力,在這一部分他從高攀龍的論述中,分析了儒家慈善背后的義理根基,主要表現(xiàn)為:“為善行仁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民胞物與:大身即是同善”,“天人合一:善即天理”。第六部分超越慈善方為大善,他將視野從狹義慈善擴大到高攀龍一生的講學、從政以及生死抉擇,論述其“大善”之表現(xiàn)。第七部分他以“跨越時空的儒者之善”為題總結了“儒者之善”的關鍵在于其貫通性、彌散性。最后,羅德博士總結認為儒家文化對善的界定充分地強調人的道德主體地位,它認為一切具體的慈善實踐都會有時代特征,最關鍵的是抓住那不變的“仁”,“仁者”自然會因事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
羅德博士主題發(fā)言
隨后,中國公益創(chuàng)新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守力老師和院長康曉光教授分別做了精彩評議,羅德博士進行回應。
李守力老師評議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楊寶教授做第二場主題發(fā)言,題目為《西方社會工作的“體用框架”:一項溯源研究》。
楊寶教授的發(fā)言從六方面展開:
首先他介紹了本次研究的緣起,國內的主流觀點中,重視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忽視了背后的深層次邏輯,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聪敕治鲞@個問題,要跳出社會工作看社會工作。接下來他介紹了文章的研究框架,試圖回答兩個核心問題:1、社會工作作為一套專業(yè)慈善行為的正當性或合法性是什么?2、社會工作作為一套專業(yè)慈善行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兩個核心問題旨在找出特定文化價值觀對慈善行為的影響,也即清晰的呈現(xiàn)西方社會工作的“體”、“用”以及“體與用”的關系。第三部分,楊寶教授從人性論、終極目標、專業(yè)價值觀深入探討了社會工作體系之“西體”。第四部分,楊寶教授從認識論與理論、方法與技術、組織體系與場景三方面探討社會工作體系之“西用”。第五部分,楊寶教授在前兩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分析了西方社會工作體系的“體用結構”,社會工作源于宗教慈善,但在福利國家背景下成為世俗的助人體系。即使如此,社會工作體系深受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全方位的體現(xiàn)在價值基礎、助人目標、專業(yè)價值觀、專業(yè)理論、方法與技術以及組織體系等方面。第六部分,楊寶教授進行了總結和展望,本文首次嘗試以體用框架描述西方社會工作體系,接下來的工作則是回歸中國現(xiàn)實,逐項分離社會工作本土實踐的“體-用”及其“結構”,甚至總結提煉社會工作的“新中體、新中用”。
楊寶教授主題發(fā)言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副系主任徐選國副教授、華中農業(yè)大學講師何宇飛老師進行了精彩評議,楊寶教授和康曉光教授進行回應。
徐選國老師評議
何宇飛老師評議
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韓恒教授做主題發(fā)言,題目是《體用框架下的農村基督教公益慈善》。
韓恒教授的主題發(fā)言從五個方面展開:
首先,他簡要介紹了研究的緣起、研究目標及資料來源。第二部分,他基于文本分析詳細介紹了基督教的慈善之體,總結出理想類型意義上的基督教慈善之體:神愛是慈善的源頭;慈善主要體現(xiàn)為愛人(愛他人),強調愛人如己;愛人源于愛神,愛人可以榮神,終極目的是與神同在;愛人和愛神源于神愛。接下來韓恒教授基于大量的調研深入探討了基督教慈善之用,慈善內容包括:物質層面的幫扶救助、社會層面的關心關懷、精神層面的慰藉;慈善主體包括:教會組織和信徒個體;利他對象包括:教內信徒和教外民眾。第三和第四部分通過教內慈善、教外慈善分析慈善之用,教內慈善包括日常性的幫扶救助和特殊事件的幫扶救助,教外慈善包括幫扶救助、參與養(yǎng)老救孤、參與修建公共設施、捐款捐物等,他認為教會已經形成自洽的幫扶救助體系,主要表現(xiàn)形式就是探訪:有價值支撐(信仰教義)、組織基礎(同工團隊)、經濟基礎(專項經費)、網絡化體系(覆蓋所有村莊)。第五部分,韓恒教授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探討的問題,他總結基督教慈善之體的源頭是神,最終也指向神:榮神益人、與神同在;基督教慈善之用是自洽的、獨特的慈善體系。但是否能得出農村基督教公益慈善就實現(xiàn)了體用合一?實踐中真實存在的、影響其慈善行為的基督教徒價值觀與文本層面的基督教價值觀是否一致?基督徒的體是中體還是西體?在他信基督教之后,體的層面改變的是什么?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韓恒教授主題發(fā)言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張永超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黃海波主任針對韓恒教授的發(fā)言展開了精彩的評議,韓恒教授和康曉光教授一一回應。
張永超教授評議
黃海波老師評議
最后中國人民大學MPA教育中心主任劉鵬教授表達了對所有參會嘉賓的感謝,對第八期慈善文化會講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本次會講極富成效,既高端又接地氣,既有宏觀層面的思考又有中觀和微觀層面的觀察,報告人、評議人都貢獻了非常扎實的觀察、思考和研究,相信參會的每個人都有所收獲,也有所啟發(fā),也希望我們的慈善文化會講每一次都有新的成果、新的突破,在學術上、理論上做出貢獻。感謝各位參會嘉賓,希望大家今后繼續(xù)支持這個系列會講!
會講現(xiàn)場嘉賓合影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