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傳統(tǒng)社會“無訟”理念
作者:顧培東(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六月初三日辛酉
耶穌2021年7月12日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崇尚以和為貴,重視人際和善、鄰里和諧、家庭和睦,這些理念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也影響著國家和社會治理方式。在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無訟”是一個重要理念。
對于息事避訟,我國古代許多思想家表達過類似的態(tài)度??鬃诱f:“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這體現(xiàn)了儒家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尚“和”的主張。道家表達了謙和不爭、不爭而善勝的處世態(tài)度。法家雖然主張嚴刑重罰,但究其根本是希望通過法令滋彰來定分止爭,并不希望天下紛擾不斷。
古代社會所倡導的“無訟”理念,并不是主張杜絕紛爭以及解決紛爭的訴訟,而是提倡努力減少紛爭,并盡可能用不通過官方正式訴訟的方式解決紛爭。在我國古代,有大量體現(xiàn)“無訟”的具體實踐。比如,在民間倡導遇爭謙讓、息事避訟,也就是說,即便遇到爭議,也通過謙抑退讓平息紛爭,盡量避免訴訟。再如,強調官吏公正裁判,以達到減少訴訟的目的。對于必須付諸訴訟的紛爭,通過公正裁斷、明辨是非、曉諭百姓,盡快協(xié)調好利益關系,為百姓做好示范,從而減少類似訴訟發(fā)生。還有一種重要方式是民間調處,即不通過訴訟來解決糾紛。我國古代有較為豐富的民間糾紛調處方式,比如,明朝頒布的《教民榜文》規(guī)定:“民間戶婚、田土、斗毆、相爭一切小事,不許輒便告官,務要經(jīng)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斷?!?o:p>
“無訟”理念及司法實踐對我國古代治理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社會對“無訟”目標的追求,使得禮讓謙和的道德觀念備受推崇,而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則受到貶責,“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更加深入人心。著眼“無訟”目標,歷代統(tǒng)治者在施行教化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對訴訟加以抑制。一方面,從制度上對提起訴訟的主體、時間、事由、形式、前置程序等予以限定,以此減少訴訟發(fā)生。另一方面,遏制濫訟,制裁和打擊惡意興訟、教唆訴訟的訟師、“訟棍”?!盁o訟”也體現(xiàn)了對古代統(tǒng)治者的要求,含有倡導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之意。依據(jù)這種理念,統(tǒng)治者應“好生”“為善”,做到“制五刑而不用”,以“其身正”而致百姓“無訟”,進而達到“至治”的境界。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訟”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社會人們對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今天,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人們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各類利益關系相互交織,各種社會糾紛也大量增加,訴訟案件數(shù)量逐年增長。然而,司法資源相對有限,司法機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以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為代表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強調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價值。這一模式與傳統(tǒng)的“無訟”理念有許多相通之處,是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
當然,今天的時代條件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變化,對“無訟”理念的借鑒,不能簡單照搬歷史上的某些做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糾紛的內容及復雜程度遠異于前,而司法與其他矛盾糾紛解決方式的配合已有較好的制度基礎和現(xiàn)實條件。因此,“無訟”理念的傳承和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解決矛盾糾紛時堅持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等方面。我國正在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充分發(fā)揮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非訴解紛手段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前。
與此同時,要強化司法對于社會糾紛解決的引導作用,特別是通過司法案例明確司法對于各種社會行為的判斷,引導當事人對糾紛解決結果形成合理預期,為非訴化解糾紛提供示范。通過這些具體措施,推動人們對訴訟形成理性認識,正確對待和行使自己的權利,自覺抑制濫用訴訟權利、浪費司法資源的行為,讓“無訟”文化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王志強】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結合
【下一篇】【馬津 馬東風】“禮”“樂”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