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睿超】朱子易學對《太極圖》與《先天圖》的交互詮釋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8 21:28:25
        標簽:易學、朱子

        朱子易學對《太極圖》與《先天圖》的交互詮釋

        作者:陳睿超

        來源:《周易研究》2021年第1期

         

        摘    要:周敦頤《太極圖》與邵雍《先天圖》兩類易學圖式在朱子易學中具有核心地位,二者構成了交互詮釋的緊密關聯(lián)。朱子一方面以源自《先天圖》的“加一倍法”詮釋《太極圖》的整體象數(shù)結構,本于先天數(shù)理而賦予《太極圖》以本于普遍天理的通貫性原理架構;另一方面以源自《太極圖》第二圈陰陽互含結構的“交易”之法詮釋《先天圓圖》之成圖,將陰陽對待互根之理注入其中,使《圓圖》成為天理本體所蘊陰陽動靜“錯綜無窮”之神妙特質的象數(shù)表征。由此,朱子得以融通濂溪、康節(jié)兩家之易,將其共同納入統(tǒng)一的理本論易學體系建構中。

         

        關鍵詞:朱子;《太極圖》;《先天圖》;易學詮釋

         

        作者簡介:陳睿超(1985-),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易學哲學、宋明理學


         

         

        在易學領域,朱子贊周敦頤《太極圖》“立象盡意,剖析幽微”“明道體之極致”【1】,復推邵雍《先天圖》為“易學綱領,開卷第一義”(《朱子全書》第22冊,第2057頁),可知《太極》《先天》兩圖共同構成了其以太極天理為本原的易學哲學思想建構的核心。以往的哲學史研究關于朱子之《太極圖》與《先天圖》詮釋的單獨探討并不鮮見【2】,但對于二者在朱子易學中的相互聯(lián)系則少有關切。本文即旨在討論朱子易學對《太極圖》與《先天圖》的交互詮釋。

         

        一、以源自《先天圖》的“加一倍法”詮釋《太極圖》

         

        我們知道,康節(jié)先天易學之“加一倍法”是從《系辭傳》“易有太極”章之“一(太極)-二(兩儀)-四(四象)-八(八卦)”的數(shù)字加倍關系中抽繹出來的,是《先天圖》成圖之所本。濂溪《太極圖》的易學建構盡管同樣本自“易有太極”章,但其“太極-二氣-五行-萬物”各環(huán)節(jié)所現(xiàn)之“數(shù)”,顯然與“一分為二”的一貫數(shù)理并不完全貼合。而朱子把先天學推尊為“伏羲氏之易”,認為陰陽、奇偶自“一理之判”不斷二分的象數(shù)模式是“自然流出,不假安排”的,是普遍的、綱領性的易學法則,因此在朱子看來,展現(xiàn)太極化生萬物進程的《太極圖》亦應按照“一分為二”的數(shù)理邏輯加以詮解。他在答復學生黃榦的一封書信中論及《太極》《先天》兩圖時說:

         

        故論其格局,則《太極》不如《先天》之大而詳;論其義理,則《先天》不如《太極》之精而約。蓋合下規(guī)模不同,而《太極》終在《先天》范圍之內,又不若彼之自然,不假思慮安排也。若以數(shù)言之,則《先天》之數(shù)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以為八卦;《太極》之數(shù)亦自一而二(剛柔),自二而四(剛善、剛惡、柔善、柔惡),遂加其一(中),以為五行,而遂下及于萬物。蓋物理本同而象數(shù)亦無二致,但推得有大小詳略耳。(《朱文公文集》,第2155-2156頁)

         

        所謂“《太極》終在《先天》范圍之內”,即是將《太極圖》納入《先天圖》的數(shù)理格局中。這里朱子也給出了“《太極》之數(shù)”合于《先天》的理據(jù),即小字夾注之“剛柔”(自一而二)與“剛善、剛惡、柔善、柔惡”(自二而四),其語實出自周敦頤《通書·師第七》所論人性分異?!锻〞反苏聦⑷诵韵榷譃閯側醿深?,復各自善惡二分而成四種,確可謂暗合于先天學“一分為二”的數(shù)理原則。但從《太極圖》的天人同構關系來看,此章所謂“剛柔善惡中”五類性格,或與圖式第三圈所示天道“五行”與人道“五性”(五常之性)本無瓜葛?!?】但朱子著眼于“一分為二”之理的普遍性,認為必須用《通書》之文隱含的“自一而二、自二而四”的數(shù)理解釋《太極圖》自太極、兩儀到五行的象數(shù)結構。【4】在此解釋模式下,《太極圖》之五行即如先天學之“四象”,為“兩儀”之陰陽各分陰陽的結果。其中,陽中再分陽、陰而得火、木,陰中再分陰、陽而得水、金,土則是陰陽之氣的協(xié)調沖和狀態(tài)。朱子在《太極圖說解》中以火、木為“陽盛”“陽稚”,水、金為“陰盛”“陰稚”,土為“沖氣”,正反映出“一而二、二而四”之數(shù)理?!?】其《易學啟蒙》第二章《原卦畫》以“易有太極”章為依據(jù),按奇偶爻畫疊加的“加一倍法”推演先天卦序(即《橫圖》卦序),亦引《太極圖說》以為證。其中“是生兩儀”一節(jié)云:“周子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陰陽,兩儀立焉’,邵子所謂‘一分為二’者,皆謂此也?!庇帧皟蓛x生四象”一節(jié)云:“周子所謂水火木金,邵子所謂‘二分為四’者,皆謂此也。”【6】這無疑進一步確認了《太極》與《先天》之“物理本同而象數(shù)亦無二致”。

         

        朱子《太極圖》詮釋中對《先天》數(shù)理的援引,亦反映于其對《太極圖》所蘊天道人事之“元亨利貞”四環(huán)節(jié)模式的揭橥中。我們知道,邵雍先天學依“加一倍法”,將周天氣運之陰陽或消長兩段“二分為四”而成“長而長”“長而消”“消而長”“消而消”四節(jié),以此闡釋春夏秋冬之時、元會運世之數(shù)、皇帝王伯之道,形成了從天地生生運化到人世歷史興衰的通貫線索。【7】朱子亦取法于此,聯(lián)系《通書·誠上第一》所云“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8】,將《太極圖》之太極(誠)、兩儀、五行(四象)諸環(huán)節(jié)按照“一分為二”的數(shù)理,納入到由乾之四德“元亨利貞”劃定的四階段運行模式中?!墩Z類》云:“太極、陰陽、五行,只將元亨利貞看甚好。太極是元亨利貞都在上面;陰陽是利貞是陰,元亨是陽;五行是元是木,亨是火,利是金,貞是水?!保ā吨熳诱Z類》,第2378頁)其后更附有如下圖式:

         

         

         

        圖1 《太極圖》元亨利貞結構

         

        如圖1所示,在“太極”或“天理”本體自身的層次上,“元亨利貞”尚未在現(xiàn)實中呈現(xiàn),處于混一未分的狀態(tài),為統(tǒng)一本體內蘊的潛在差異性。至“兩儀”則“一分為二”,“元亨”屬“陽動”,陽長發(fā)生,為“誠之通”;“利貞”屬“陰靜”,陰消斂藏,為“誠之復”。至“五行”或“四象”則“二分為四”,于陰陽消長中再分陰陽消長而成四段,依五行與“乾之四德”的對應關系,“元是木,亨是火,利是金,貞是水”,依次與春、夏、秋、冬四時相配,構成氣化流行生物之節(jié)次。此詮釋思路由天道延伸至人事,復用以解說《太極圖說》所述圣人定立之“人極”——作為人世最高價值標準的“中正仁義”。“中正仁義”盡管為“四”者,與“四象”之數(shù)偶合,但濂溪從未明確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而朱子則基于此種“數(shù)”的相關性,將“中正仁義”創(chuàng)造性地詮釋為與“乾之四德”相應的“仁義禮智”,以為“中即禮,正即智”【9】,從而將“人極”也囊括于“一分為二”數(shù)理所成之“元亨利貞”普遍模式中。按此解釋,“中正仁義”之序對應五行為“火水木金”,與《圖說》所云“陽變陰合是生水火木金土”之五行生序大體相合。故朱子認為《圖說》語“人極”之“中正仁義而已矣”是“言生之序,以配水火木金也”(《朱子語類》,第2381頁),正與天道層面太極衍生之四象五行相配合。由此可見,正是在《太極》《先天》數(shù)理一致的詮釋前提之下,朱子在《太極圖》之天道架構與人世價值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思想關聯(lián)。

         

        二、以源自《太極圖》的“交易”之法詮釋《先天圓圖》

         

        《太極圖》蘊含之義理也同樣影響到朱子對《先天圖》的理解,其突出體現(xiàn)就是朱子詮釋《先天圓圖》的“交相博易”之法。朱子早年在答復柯翰的書信中論及《先天圓圖》,即提出“易者,蓋因陰陽往來相易而得名”,認為此圖卦序是由左右半圈的陰陽爻畫往來互換而形成的(《朱文公文集》,第1730頁)。【10】朱子五十七歲作成《易學啟蒙》后,即確立了《先天圓圖》由《橫圖》變形而來的觀點【11】,但同時仍然保留了“左方百九十二爻本皆陽,右方百九十二爻本皆陰,乃以對望交相博易而成此圖”之說(《朱文公文集》,第2471頁),表明以左右陰陽“交相博易”詮釋《圓圖》是朱子的一貫主張。此“交相博易”之法所涉“交易”概念,恰淵源于《太極圖》?!墩Z類》云:

         

        陰陽有個流行底,有個定位底?!耙粍右混o,互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來是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耙住庇袃闪x: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朱子語類》,第1605頁)

         

        從這條材料可知,朱子對“易”之“變易”“交易”兩義的區(qū)分,正出自《太極圖》第二圈(陽動陰靜圈)蘊含的“流行”“對待”之意?!白円住奔础傲餍小保瑢秷D說》之“一動一靜”,為此圈所象陽動陰靜往復推移轉化的流行過程;“交易”即“對待”,對應《圖說》之“分陰分陽”,為此圈所示陰陽左右分立而相交互含的對待關系。而《先天圓圖》八卦、六十四卦卦象的排布,也是左半為陽而含陰,右半為陰而含陽,“東邊一畫陰,便對西邊一畫陽”(《朱子語類》,第1614頁),正可以“交易”解之?!秵⒚伞烦蓵蟛痪弥熳哟饛驮瑯械臅胖?,即敘述了以陰陽“交易”推演《圓圖》卦序的詳細方法?!?2】據(jù)書中所述,朱子此法是以《觀物外篇》描述《圓圖》成圖的一節(jié)文字為依據(jù)的,《易學啟蒙》亦引之于《伏羲八卦圖》《伏羲六十四卦圖》即《先天方圓圖》后: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而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八卦相錯,而后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愈大則愈小,愈細則愈繁。【13】

         

        按照朱子對上引文字的逐句疏解,“交易”之法蓋以圖中左右陰陽爻畫往來交換,并依“加一倍法”疊生陰陽,累變而成《圓圖》八卦、六十四卦之序,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太極既分,兩儀立矣”,由混一太極分生“左一奇為陽,右一偶為陰”,分別為圖式“左三十二卦之初爻”與“右三十二卦之初爻”,是為兩儀。

         

        其次,兩儀通過“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以第一爻生第二爻”而生四象。左方陽之下半“上交”于右方陰之上半,陰之右上得一陽為少陽,其右下保持陰性而為太陰;右方陰之上半“下交”于左方陽之下半,陽之左下得一陰而為少陰,左上保持陽性而為太陽。是為四象。以《先天八卦圓圖》示意如圖2

         

         

         

        圖2 交易法兩儀生四象示意圖

         

        再次,四象通過“陽交于陰,陰交于陽”“剛交于柔,柔交于剛”“以第二爻生第三爻”而生八卦:太陽下半“上交”太陰上半,則太陰上半得一陽為艮?,下半仍陰為坤?;太陰上半“下交”太陽下半,則太陽下半得一陰為兌?上半仍陽為乾?。同理,少陰

        (居左屬陽)下半“上交”少陽)居右屬陰上半,則少陽上半得陽為巽?下半仍陰為坎?;少陽居右屬陰上半“下交”少陰居左屬陽下半,則少陰下半得陰為震?上半仍陽為離?。朱子以“乾、兌、艮、坤生于二太,故為天之四象;離、震、巽、坎生于二少,故為地之四象”,天地四象合而為八卦。至此便形成了《先天八卦圓圖》。以《先天八卦圓圖》示意如圖3按上述方法再進行三輪往來交易,即生第四、五、六爻之“一奇一偶”,由八卦復分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便是“八卦相間錯,而六十四卦成矣”,可得《先天六十四卦圓圖》。14

         

         

         

        圖3 交易法四象生八卦示意圖

         

        朱子以“交易”法詮釋《觀物外篇》上述文字及《先天圓圖》與康節(jié)之本意多有不合,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即已點明。首先,就“兩儀生四象”而言,《通釋》云:“邵子以太陽為陽,少陰為陰,少陽為剛,太陰為柔,此四象也;朱子釋之,乃曰陽為太陽,陰為太陰,剛為少陽,柔為少陰?!保ā兑讓W啟蒙通釋》,第89頁)康節(jié)之《觀物內篇》,實以“天生于動”“地生于靜”為兩儀,四象“陽”“陰”與“柔”“剛”分別出于兩儀各自獨立的分化過程。而在朱子的詮釋中,四象由兩儀之陰陽往來相交而得,即陽之左下與陰之右上交錯互易而成“二少”(少陰、少陽),陽之左上與陰之右下保持純粹狀態(tài)而為“二太”(太陽、太陰),其形成方式及名義與康節(jié)皆異。其次,就“四象生八卦”而言,邵雍所云之“陰與陽交”“剛與柔交”而生八卦,實為左半圈“天動”中分出的“陽陰”相交,而生圖左之乾兌離震為“天之四象”;右半圈“地靜”中分出的“柔剛”相交,而生圖右之巽坎艮坤為“地之四象”【15】,可見邵雍所述八卦的分化,仍然是左右半圈之陰陽各自獨立運作的結果。而朱子則將“陽陰”“柔剛”釋為圖式左右位置相對、陰陽相反的“二太”“二少”,仍以往來互交的方式生八卦,所分“天四象”乾兌艮坤、“地四象”巽坎艮坤亦皆左右各半、陰陽對反。這些方面均明顯偏離邵雍本旨,反與《太極圖》第二圈左陽右陰交互相對的結構頗為契合。

         

        實際上,邵雍創(chuàng)作《先天圖》的重要思想意旨,是欲借助陰陽分生“加倍”的象數(shù)邏輯,建構起一套宏大齊整的事物分類系統(tǒng)。其自兩儀而分四象、八卦,相當于從大類中分出小類,《觀物外篇》所說“二儀生天地之類,四象定天地之體;四象生日月之類,八卦定日月之體”(《邵雍集》,第113頁)【16】,即為其證。以此種分類思想為前提闡釋陰陽的漸次分化,自然需限定在《圓圖》左右半圈所象陰陽類屬中分別進行。朱子的詮釋則并未顧及先天學的事物分類意圖,而以源自《太極圖》的左陽右陰“對望交相博易”的一貫模式析解《圓圖》,故其四象之“二太”“二少”、八卦之“天四象”“地四象”皆呈陰陽交錯對待之勢。胡方平在《易學啟蒙通釋》中分析朱、邵釋《圓圖》之別異后指出:“朱子之說雖非邵子本意,然因是可以知圖之分陰分陽者,以交易而成?!保ā兑讓W啟蒙通釋》,第90頁)【17】引《太極圖說》“分陰分陽”之語總括“交易”法揭橥的《圓圖》象數(shù)結構,明顯透露出朱子以《太極》釋《先天》的思想特色。又據(jù)《語類》記載,有學生疑惑“《先天圖》陰陽自兩邊生”似與《太極圖》不同,朱子答曰:“他兩邊生者,即是陰根陽,陽根陰?!保ā吨熳诱Z類》,第1613頁)這進一步佐證了朱子所理解的《先天圓圖》之陰陽相對分生與《太極圖》之陰陽對待互根的根本一致性。

         

        三、《太極》《先天》的交互詮釋與理本論易學體系的建構

         

        由以上討論可知,在朱子易學中,《太極圖》與《先天圖》之間確實形成了一種交互詮釋、易理融通的關系。此種詮釋方式盡管與周、邵之本意多有齟齬,但對于朱子統(tǒng)一的理本論易學體系的建構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朱子以《先天圖》數(shù)理注釋《太極圖》,若借用前引答黃榦書中對兩圖的評述,可謂將一種“大而詳”之“格局”賦予《太極圖》。周敦頤《太極圖》盡管融匯了儒家天道、人事層面的諸多思想元素,但這些差異元素之間未免缺乏通貫性原理架構的關聯(lián)。如五行之“五”與二氣之“二”的聯(lián)系、“人極”之“中正仁義”與天道化生萬物諸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系皆晦而未明,如此也便難以對天道人事之種種差異性皆在何種意義上本于“太極”之一理的問題作出明確解說。而《先天圖》“加一倍法”或“一分為二”數(shù)理的引入,恰為《太極圖》提供了這一通貫架構或格局。在此詮釋思路下,“五行”即“四象”,依“一而二”“二而四”的自然之理由陰陽各分陰陽而得,故可與太極、兩儀一道納入天道流行生物的“元亨利貞”四環(huán)節(jié)模式;“元亨利貞”模式貫通于人事,復將“人極”之“中正仁義”詮釋轉化為與天道四象五行相應的“仁義禮智”。由此,朱子便揭示出,《太極圖》天道層面之二氣、五行與人事層面之“人極”價值盡皆根源于太極天理本體,為其內在固有之無限差異性依循“一分為二”普遍數(shù)理的漸次呈現(xiàn)。毫無疑問,唯在《先天》普遍數(shù)理格局的詮釋之下,《太極圖》方真可謂“明道體之極致”,而堪為朱子理本論易學建構之骨干。

         

        另一方面,朱子以源自《太極圖》第二圈之“交易法”詮釋《先天圓圖》,則是將一種“精而約”之“義理”注入到《先天圖》中。需要注意的是,“交易”之法雖名為“交”,卻并非指向氣運相交的實際活動。《語類》云:

         

        《先天圖》一邊本都是陽,一邊本都是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便是陽往交易陰,陰來交易陽,兩邊各各相對。其實非此往彼來,只是其象如此。(《朱子語類》,第1605頁)

         

        朱子于此點明,用以解釋《圓圖》卦序之成立的“陽往交易陰,陰來交易陽”,說的并不是現(xiàn)實中陰陽之氣“此往彼來”的動態(tài)過程,而是《圓圖》“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兩邊各各相對”之象呈現(xiàn)出的靜態(tài)結構或原理?!?8】由此可見,所謂《先天圖》的“互相博易之義”(《朱子語類》,第1604頁),實質上是以爻畫互交的形式表達出《太極圖》第二圈所蘊陰陽對待互根之理,即陰陽差別對立關系中的任意一方都內在蘊含著來自其對立面的因素?!?9】《太極圖》以簡約的陰陽交互之象呈現(xiàn)出這一原理的普遍形態(tài),而《先天圖》則結合“加一倍”之數(shù)理使之具體化,即陰陽雙方皆內含源自對方的差異因素,由此引發(fā)自身的陰陽分化,而分化出的每一差異環(huán)節(jié)依然與其對立面相互交蘊(如《圓圖》左右相對位置之卦爻象所示),故可再度分化,以至無窮。朱子又進一步解說《太極圖》陰陽互根之理云:“動之所以必靜者,根乎陰故也;靜之所以必動者,根乎陽故也?!保ā吨熳诱Z類》,第2376頁)陽動、陰靜每一差異環(huán)節(jié)內含的對立因素都構成自身向對立面變易轉化的條件與根據(jù),故原理層面陰陽差異性的無盡交蘊,必然引發(fā)現(xiàn)實層面陰陽流行生物的不息變化,這正是太極天理作為天地萬物普遍本原的精妙特性所在。《語類》云:

         

        理則神而莫測……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而能動,動而能靜,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錯綜無窮是也。(《朱子語類》,第2403頁)

         

        依朱子此論,無形神妙的天理所以“靜而能動,動而能靜”,能夠引生宇宙間一切形式的活動,正在于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其所內蘊的陰陽差異性是對待互根、“錯綜無窮”的。而以陰陽交易之理詮釋的《圓圖》之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奇偶爻畫交錯相分的象數(shù)結構,正可謂是對天理本體所具動靜陰陽“錯綜無窮”之神妙特征的具體呈現(xiàn)。由此可見,“交易”之法雖非《先天圓圖》本有之意,但恰恰通過此源自《太極圖》的精微義理的注入,《圓圖》方能作為理本體特質的象數(shù)表征而真正融入朱子的理本論易學體系之中。

         

        綜上所述,朱子以《先天》之數(shù)解《太極》,援《太極》之理入《先天》,使周、邵兩家之易得以相互融通,將其共同納入以太極天理為本原的統(tǒng)一易學系統(tǒng)。黃榦《朱熹行狀》述其師之易學云:“《太極》《先天》二圖,精微廣博,不可涯矣,為之解剝條畫,而后天地本原、圣賢蘊奧不至于泯沒?!薄?0】本文討論的朱子對于《太極》《先天》兩圖的交互詮釋,無疑是其偉大易學成就的典例與明證。


         
        注釋
         
        1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一《答張敬夫》、卷四十五《答廖子晦》,載《朱子全書》(修訂本)第20-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41、2111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2 近年來有關朱熹《先天圖》詮釋的討論,可參見張克賓《論朱熹先天象數(shù)學與理氣論之融通》,載《哲學動態(tài)》2017年第8期,第41-74頁;李育富《邵雍先天易學探析——兼論朱熹對邵雍先天易學的別解》,載《周易研究》2019年第3期,第60-69頁;陳峴《論朱子對先天學的改造及其影響》,載《哲學動態(tài)》2020年第2期,第38-45頁。有關朱熹《太極圖》詮釋的討論,可參見王風《無形而有理——朱熹的太極之學》,載《朱熹易學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55-183頁;陳來《朱子〈太極解義〉的哲學建構》,載《哲學研究》2018年第2期,第41-48、89頁。
         
        3 依《圖說》“五性感動而善惡分”,可知《太極圖》第三圈于天道象征“五行”,對應人道之“五性”,即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性,皆為本然之善性;善、惡的分判尚在“五性感動”之后,對應圖式第四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锻〞匪浴皠側嵘茞褐小敝詫崬楝F(xiàn)實中人接觸萬物有善、惡之別以后形成的實然人性,與“五行”“五性”并無相應關系。
         
        4 《語類》記載,朱子學生中已有人發(fā)覺《通書》此章與《太極圖》五行圈之意不盡相合,而提問朱子“今以善惡配為四象,不知如何?”但朱子答以“更子細讀,未好便疑”,認為此章蘊含“凡物皆有兩端”的普遍道理,“周子止說到五行住,其理亦只消如此”,仍堅持自己的詮釋方式。參見[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399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5 [宋]朱熹《太極圖說解》,載《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3冊,第70頁。
         
        6 [宋]朱熹《易學啟蒙》,載《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冊,第219頁。
         
        7 按消長分四節(jié)本為邵雍對“皇帝王伯”之道的區(qū)分,而“皇帝王伯”正對應春夏秋冬、元會運世。見[宋]邵雍《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20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8 [宋]周敦頤《通書·誠上第一》,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四,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第55頁。
         
        9 [宋]朱熹《通書注》,載《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3冊,第103頁。
         
        10 束景南考證此書作于孝宗隆興元年閏十一月,朱熹三十五歲時。按,此書雖提出以“陰陽往來相易”釋《圓圖》的觀點,但對具體方法語焉不詳,且文意多有不明處。參見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35-336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11 朱子《答葉永卿》書云:“須先將六十四卦作一橫圖,則震、巽、復、遇正在中間。先自震、復而卻行以至于乾,乃自巽、遇而順行以至于坤,便成圓圖?!保ā吨煳墓募?,第2471頁)此即是將《先天橫圖》從正中分為兩段,首尾反接而成《圓圖》之法。陳來考證此書作于《啟蒙》成書之淳熙十三年或稍后,參見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第255頁。
         
        12 此為朱子《答袁機仲》第二書,束景南系之于淳熙十三年三月《啟蒙》成書以后不久。(《朱熹年譜長編》,第842頁)
         
        13 [宋]朱熹《易學啟蒙》,載《朱子全書》(修訂本)第1冊,第238-239頁。按,此節(jié)中“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一句,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張行成《觀物外篇衍義》均作“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而朱熹《啟蒙》《文集》及《語類》論及《圓圖》處皆作“陽上交”“陰下交”,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諸本亦同。這說明朱子所據(jù)《觀物外篇》版本或不同于邵雍原文,這亦影響到其對《圓圖》的詮釋。參見[宋]胡方平著,谷繼明點?!兑讓W啟蒙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87頁。下引該書,僅隨文標注書名與頁碼。
         
        14 原文見《朱文公文集》,第1662-1664頁。本文對于朱子以“交易法”釋《先天圓圖》的分析及圖式示意參考了孫逸超博士的相關研究,參見孫逸超《自然與當然——朱子天理觀的形成與展開》,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0年,第292-296頁。
         
        15 《通釋》云:“但詳玩邵子本意,謂陰陽相交者,指陽儀中之陰陽;剛柔相交者,指陰儀中之剛柔。”又云:“邵子以乾兌離震為天四象者,以此四卦自陽儀中來;以巽坎艮坤為地四象者,以此四卦自陰儀中來?!保ā兑讓W啟蒙通釋》,第90頁)所述即是此意。
         
        16 關于邵雍先天學的事物分類思想的分析,可參見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二卷,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第146頁。
         
        17 按,原書“以交易而成”句與下文“象之或老或少”之間未點斷,據(jù)上下文意校改。
         
        18《語類》云:“對待底是體,流行底是用,體靜而用動?!保ā吨熳诱Z類》,第1603頁)可知朱子這里的“對待”即“交易”概念區(qū)別于“流行”之“用”,是對靜態(tài)的“理”之“體”的表達。
         
        19 張岱年指出,《太極圖說》所述“陰陽之間表現(xiàn)了交參互函的關系”(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范疇要論》,載《張岱年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40頁)。楊柱才更詳細地論述說,《太極圖》第二圈陰陽互含的圖式及《圖說》的“動靜互根”之說表明“陽動并不等于純陽純動,而是蘊含著靜的根性和陰的可能”,“陰靜并不等于純陰純靜,而是內含動的契機和陽的可能”(楊柱才《道學宗主——周敦頤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9-250頁)。可見《太極圖》第二圈圖式表達了陰陽皆內在蘊含著源自其對立面的因素這一原理。
         
        20(18)[宋]黃榦《朱熹行狀》,轉引自《朱熹年譜長編》,第1430頁。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