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孔繁杰】仁德義行 儒者知交 ——記衍圣公孔德成與李炳南二三事

        欄目:紀念追思
        發(fā)布時間:2021-07-23 16:47:57
        標簽:李炳南、衍圣公孔德成

        仁德義行 儒者知交

        ——記衍圣公孔德成與李炳南二三事

        作者:孔繁杰(中學語文一級教師,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來源:《孔子文化》季刊2018年第2期

         

         

         

        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里??鬃拥?7代嫡孫、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一生五德踐行,尊師重教,他對老師莊陔蘭、李炳南一向深懷敬意,尤其與李炳南先生相知相伴40載,患難與共,生死相依,其情誼感人至深。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唯有孔子后裔不受改朝換代影響,形成獨一無二的孔府世家,被譽為“天下第一家”。孔德成自幼享受著普通孩子所沒有的富貴尊榮,但也承受了普通孩子少有的悲苦。他不平凡的一生與他的身世息息相關(guān)。

         

        孔德成字玉汝,號達生,其父是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孔令貽先后有四個妻妾,原配孫夫人未生育,很早病故。再納一妾豐氏,也沒生育。三娶陶氏,生了個兒子卻不幸夭折。子嗣問題成了孔令貽和陶夫人的心病,他們年復一年地到泰山“拴娃娃”,以求陶夫人生子,但直到孔令貽43歲時陶夫人仍未懷孕??琢钯O遂將陶夫人的貼身丫鬟王寶翠收為側(cè)室。王氏先是生了兩個女兒孔德齊、孔德懋,第三次懷孕后,孔令貽去北京給岳父陶士鋆吊喪,不意突患背疽,病情不斷加重。彌留之際,令他牽掛不已的還是子嗣問題。他給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徐世昌寫了遺呈:“令貽年近五旬,尚無子嗣。幸今年側(cè)室懷孕,現(xiàn)已五月有余,倘可生男,自當嗣為衍圣公,以符定例;如或生女,再當由族眾共同酌議相當承繼之人,以重宗祀。”(齊金江、張震:《孔府檔案記載中的孔德成》)

         

        孔令貽病逝在北京太仆寺街的衍圣公府,其靈柩從北京運回曲阜孔府??琢钯O亡故后三個多月,即民國九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王氏臨產(chǎn)。為防止意外發(fā)生,北洋政府派軍隊在孔府的里里外外都站崗,省政府派官員與孟、顏、曾三氏的奉祀官同時在場監(jiān)督。終于,如眾所愿,王氏生了個兒子,就是孔德成。

         

        衍圣公府給大總統(tǒng)、國務院總理、內(nèi)務總長的電函說:“先衍圣公令貽之妻王氏遺腹已于1920年2月23日即夏歷正月初四巳時產(chǎn)一男,大小咸安,上紓廑念。”(《孔府檔案·故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遺腹子德成誕生經(jīng)過情形》)

         

        孔德成出生后的第17天,其生母王氏病故,終年25歲??椎鲁沙錾蟮牡?7天,孔府收到大總統(tǒng)徐士昌令:“民國九年4月20日大總統(tǒng)令:孔德成襲封為衍圣公?!保ā犊赘畽n案》六九五一)

         

        嬰幼兒時期的孔德成,一直跟隨陶夫人住在前堂樓的東間,乳母張媽媽一直守在他們身邊喂奶。多年后,張媽媽曾深有感觸地說:“德成雖是小公爺,可也是個苦孩子,出生幾天就死了親娘?!保◤埮嘤ⅲ骸痘貞浳疑倌陼r和孔德成在一起》,《曲阜文史》1982年第2期)孔德成沒享受過生身者的父慈母愛,但他聰穎異常,懂事早,五歲時走上祭壇開始主持祭孔儀式,而且像模像樣。

         

        孔府的西苑是家塾所在地,孔德成五歲開始在家塾延師受學。在這里與孔德成一起讀書的有大小姐孔德齊、二小姐孔德懋,還有伯母袁氏的女兒孔德慈和府醫(yī)的兒子劉三元一起陪讀??赘噶怂奈逦唤處熃o他們教課,課程有四書五經(jīng)、書法、古琴、珠算。那時候,“洋學”已經(jīng)很流行,孔府也從北京請來了教師王毓華,教數(shù)學和地理,又從曲阜師范學校留下了一名叫吳伯簫的畢業(yè)生教英語。

         

        孔府的府務實際由養(yǎng)母陶夫人代行職權(quán)。“陶夫人致力栽培孔德成,她每天上午辦公,坐在過去孔令貽在前上房的大書案前,聽管家、賬房向她秉報孔府大小事務,而幼小的孔德成就坐在旁邊見習?!?汪士淳:《儒者行——孔德成先生傳》,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30年3月,陶夫人突然中風病逝,享年51歲。按族規(guī)府例,九歲的孔德成成了孔府的“當家人”,史料稱其為“稚齡當家”。實際上,孔府的府務由本家三爺爺孔印秋代為料理。

         

        童年的孔德成常常身穿長袍馬褂,不能與別的孩子嬉戲。一個沒爹沒娘的孤兒,圈居在若大的圣人府邸,頭頂著人世間耀眼的公爵光環(huán),一大群丫鬟仆人伺候著,身邊還有一個荷槍實彈的警衛(wèi)班日夜護衛(wèi)著,全沒有普通人家孩子的童趣,養(yǎng)成了他少年老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幾位塾師對他的嚴格管教,也使他養(yǎng)成了好學、平和、敦厚的人品。

         

        孔德成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滋養(yǎng),在學習上是嚴格的,在生活上是簡樸的。幾十年后身處臺灣的孔德成在《庭訓與師道》中講述了他早年在孔府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就飲食、衣著兩項來說吧,飲食一項是十分簡單的,夠吃即可,不許挑嘴或自作主張點菜,家里做什么就吃什么,這是中國舊家庭的規(guī)矩。并非吃不起,而是要小孩子養(yǎng)成淡泊、平易的飲食習慣,才不致任意放縱。衣著方面,錦衣華服雖然也可以說穿得起,然而在我們家里是不為的。我們小時候家里只許穿布衣,鞋子也是布鞋。種種衣食上的規(guī)限,無非教導小孩子養(yǎng)成簡樸的習慣。在待人接物方面,我們家傭人雖然不算少,但是小孩子對待傭人不準呼來呼去,請他們做事,必定要有禮貌,如果小孩子有不禮貌行為,一定會受訓責?!?o:p>

         

        1935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改衍圣公爵號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享受特任官員待遇。15歲的孔德成于南京國府禮堂宣誓就職,蔣介石親臨祝賀。

         

        1936年冬,莊陔蘭受聘來到孔府任教,教授孔德成國學和書法。莊陔蘭字心如,今莒南縣大店鎮(zhèn)雙榴堂人。34歲清光緒甲辰科殿試中進士。曾留學日本,期間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后,先后任山東法政學堂監(jiān)督、任山東省議會副議長、國會參議院議員、山東巡撫孫寶琦的秘書。中華民國成立后的十多年里,他曾當選為國民黨山東支部理事,任山東行政公署總務處處長、山東圖書館館長、國會參議院議員等職。孫中山逝世后,他消極遁世,研讀佛經(jīng),不再過問政治。1936年冬,應邀赴曲阜孔府“做客”,孔府慕其德厚才高,聘為塾師,此時的莊陔蘭已經(jīng)67歲。(貴文草堂:《莊陔蘭抽身宦海孔府當“家教”》)

         

        莊陔蘭先生學識淵博,文采飛揚,是著名詩人、書法家、國學大師,世尊稱他“莊翰林”、“莊太史”。他眼睛高度近視。愛喝酒,喜穿粗布衣衫。為人忠厚,待人謙和,深得孔府器重。他客居孔府施教,不要薪俸。

         

        曲阜可移動文物普查《孔府檔案》新發(fā)現(xiàn)許多莊陔蘭先生在曲阜期間的書信、詩抄、佛經(jīng)手抄、日記、隨記,還有晚年照片及對學子的作業(yè)批注。隨記中有這么兩則,頗為幽默風趣:一、“意志不堅,不覺又犯酒;年已七五,尚有童心,可笑可恨,書此志過?!倍?、“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神仙訣了!”

         

        莊先生的所謂“四少”,竟也透露了孔府當時已經(jīng)衰落的真實境地。事實上,孔府原來在5省30縣的100萬畝土地已經(jīng)收不上來地租,孔府經(jīng)濟漸漸入不敷出。陶氏去世時,親戚賓客來了連飯也管不起了,只好靠孔府各家近支來派飯。

         

        歷史走進1937年。日寇全面侵華已成定局,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莊陔蘭憂心忡忡:幾年前,日本人就打孔德成的主意,1935年4月,日本最大的孔廟——東京湯島孔廟大修竣工之際,日本人“邀請”衍圣公孔德成出席典禮,孔德成婉言拒絕;日本人又在曲阜設宴邀請,孔德成推脫有病拒絕赴宴。而今國難當頭,日本人定會乘戰(zhàn)亂迫使孔德成當漢奸、作傀儡,因此,應當有人保護孔德成才行。莊陔蘭與王毓華、呂金山二位先生相商后,稟德成同意,以聘老師為名,請濟南42歲的李炳南來孔府。(段炎平輯:《風云際會世紀緣——孔德成塾師雪廬老人》)

         

        李炳南,生于1890年,名艷,字炳南,號雪廬,山東濟南人。17歲考入山東法政學堂監(jiān)獄專修科,學堂監(jiān)督莊陔蘭及教員張志等人都是留日歸來的同盟會員。1920年,李炳南赴莒縣監(jiān)獄任典獄長,期間,幾度兵匪圍城,縣長逃遁,城內(nèi)秩序混亂,都是他舍生忘死,率警兵彈壓安撫……(魏敬群:《雪廬居士客居臺灣賦詩痛憶故鄉(xiāng)濟南:名泉名士都瀟灑》,《齊魯晚報》)1934年,莒縣重修縣志,李炳南為總纂,歷三年事竣,然后受聘為孔德成的教讀先生,肩負起保護圣裔職責。李炳南雖長德成先生30歲,但對先師后裔非常尊重,一直尊稱德成先生“孔上公”。

         

        1937年12月,“時局越來越緊張,日軍逼近山東。蔣介石急電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渠,退出山東時一定要帶著孔德成,不能落入日本人之手?!?《曲阜歷史文物論叢·文史研究》)12月26日,駐兗州國民政府第三集團軍第22師師長孫桐萱奉韓復榘令,于當夜10點趕到曲阜;韓復榘亦兩次從濟南打電話給孔德成,催他趕快在孫桐萱保護下離開曲阜??椎鲁晒释岭y離,無奈之中拜托其大叔掌管府內(nèi)一切事務,代理奉祀官;讓其伯母袁氏分擔內(nèi)務,并寫下手諭:“重大問題由族長、四十員、老師莊陔蘭、王毓華協(xié)商辦理”。(《孔府檔案·八七八八卷》)此時已是27日凌晨四點,由主任秘書李炳南、老師呂金山率領兩男仆(陳景榮、吳建章)、兩女仆,陪護著孔德成及夫人孫琪芳,在軍警保護下登上汽車(1936年12月16日,16歲的孔德成與17歲的孫琪芳在曲阜孔府舉行了婚禮,孫琪芳成了襲封的一品夫人)。據(jù)《征程憶事·孫桐萱中將列傳》中說:“孫琪芳女士正在梳頭,連頭也沒梳完就催著上車,孔德成離開曲阜第二天,日軍就占領了曲阜?!?o:p>

         

        孔德成淚別祖廟及千年孔府,到了兗州火車站,轉(zhuǎn)乘津浦鐵路北段最后一趟南去的火車,踏上了顛沛流離之路??梢韵胍姡敃r內(nèi)心會有怎樣的不舍和痛楚!而危亂之際,李炳南、呂金山二先生舍棄自家親人,護著孔德成一家人冒死南下,這是怎樣的大仁大義!

         

        1938年1月5日,孔德成到達武漢,發(fā)表了《我的抗日聲明》,其中說:“當此家園淪陷、祖國蒙難之際,余自甘毀家紓難,舍棄廟墓,奔來救亡??酌现畬O,四萬萬眾,當同仇敵愾,戮力同心,驅(qū)逐韃虜,血沃中華!”(楊義堂:《末代衍圣公成長史》)

         

        戰(zhàn)火蔓延至武漢城外,李炳南率眾仆護持孔德成及其家人緊急離開武漢,一路車船交替,日夜奔波,來到重慶。敵機對重慶狂轟濫炸,李炳南護持孔德成緊急逃避??找u過后,“則見頸項懸枯樹,尸體枕劫灰,一城血光硝氣!再看上公官邸,俱化灰燼??椎鲁傻淖∷鶐状伪灰臑槠降亍!崩畋吓瓕憽犊軝C》一詩:“金鳶鐵卵嘯晴空,萬物全銷一炬紅。聞道有窮能射日,愿除妖孽借雕弓?!?《一件追憶的往事(四)風云際會世紀緣—緬懷雪廬老人》,《雪廬老人凈土選集》,“雪廬”是李炳南先生的號;“上公”是對孔德成的尊稱。)為躲避日機轟炸,李炳南保護孔德成一家疲于崎嶇山路,淪落荒野,挨餓受凍,但他義無反顧,披肝瀝膽,出生入死、不離不棄,他堅信“今疑不我死,定有復興年!”(《一件追憶的往事(四)風云際會世紀緣—緬懷雪廬老人》)

         

        1940年,國民政府在遠離市區(qū)的歌樂山上的林間筑平屋數(shù)間,作為奉祀官府邸,孔德成、李炳南等眾人入住。此后,朝暉夕陰、時花候鳥,過了四年多相對平安的日子。期間,為了抗戰(zhàn),孔德成成立“孔學會”,組織名家,召開討論及宣講會,研究弘揚孔子學術(shù)思想與民族精神,講《論語》,助抗戰(zhàn)。于右任先生感到孔德成在外漂泊,有孔子遺風,借助孔子所作的古琴曲《猗蘭操》,把孔德成的家稱之為“猗蘭別墅”。(《一見便知己平生有幾人——雪公與孔上公》,《明倫月刊》389期,2008/11)猗蘭別墅內(nèi)有李炳南的住室,其壁上鏡框有孔德成親筆題詩一首,其中兩句是:“一見便知己,平生有幾人!”

         

        當時,護寶南下的山東省圖書館館長、著名學者王獻唐任國使館修纂,住歌樂山云頂寺,距猗蘭別墅只有三里。他經(jīng)常來猗蘭別墅與孔德成、李炳南、呂金山等山東同鄉(xiāng)論學談文,并與李炳南切磋佛學??椎鲁刹灰缘澜y(tǒng)自居,拜王獻唐為師,亦向友人傅斯年、屈萬里請教。王獻唐在栗峰為李炳南繪《雪廬圖》,且作詩一首:“一杖飄然到,茆堂罨翠螺。拈來冰雪意,貌出水云窼。此景濟南有,濟南今若何……”(魏敬群:《雪廬居士客居臺灣賦詩痛憶故鄉(xiāng)濟南:名泉名士都瀟灑》,《齊魯晚報》)雪廬乃李炳南故里書齋之名,他在歌樂山的書齋仍沿用舊名。王獻唐之畫與詩,抒發(fā)了兩人戰(zhàn)火流離中對故鄉(xiāng)的共同思念。

         

        日本投降后,1946年9月初,李炳南陪孔德成遷往南京??椎鲁稍凇独畋舷壬鷤髀浴房谑稣f:“炳南先生住南京奉祀官府三載有余;其間曾陪同本人三返曲阜謁廟,惟以公務繁忙、交通不便,他僅一返濟南故里探親?!?o:p>

         

        1947年3月,李炳南陪同孔德成回故鄉(xiāng)曲阜祭祀林廟。李炳南曾賦詩《戰(zhàn)后陪孔上公三返曲阜以濟路尚阻難歸感賦》:“江上已喜靖胡沙,三返鄉(xiāng)關(guān)不及家;遙天心似難收箭,平地寇如未績麻。”(《一見便知己平生有幾人——雪公與孔上公》,《明倫月刊》389期,2008/11)回到曲阜孔府后,二人得知莊陔蘭先生已于去年9月突患疾病過世了,“在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想和奉祀官孔德成見上一面?!?《曲阜歷史文物論叢·文史研究》)二人痛心不已,立即來到孔府東墻外莊陔蘭先生厝葬處,祭奠莊先生。

         

        莊陔蘭病逝于孔府,享年74歲。當時,依照莊陔蘭初到孔府時“我不提請辭去,不能辭退”的約定,有人提議將莊陔蘭葬于孔林之中,但遭到孔姓族人的反對。經(jīng)過孔氏族人的商議,最終決定將莊陔蘭葬于孔府的“義地”孔府園林,這里專門用來埋葬死后不許進孔林的孔姓后人和在孔府供職的外姓人和家丁等。(曲阜芥子:《雪廬老人與孔子嫡裔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

         

        晚上,李炳南悄悄來到莊陔蘭先生的書房、臥室,莊先生在這里生活了十年。李炳南撫摸著先生用過的遺物,任思緒伴著眼淚一起流淌。當年19歲的李炳南入山東法政學堂求學,結(jié)識了學堂學監(jiān)莊陔蘭先生,深受莊先生及其辛亥志士們的革命思想的感染,奠定了堪當大任的基礎。二人曾共修莒志,三年朝夕相處,“賈園雨窗,握管話舊”,那是一段多么愜意的時光。而李炳南德行、學養(yǎng)、見地亦深受莊陔蘭先生的欽佩和器重,故在中華民族大難來臨之際,賦予其重任,舉薦其為孔子后裔的護持者。如今,時隔十年,知遇之恩未報,二人已是陰陽兩隔!

         

        1947年10月11日(夏歷8月27日),李炳南陪侍孔德成先生,從南京來到曲阜,孔德成主祭丁亥年孔子誕辰釋奠禮,這是李炳南護持德成先生第三次回曲阜。前二次因道路阻隔,李炳南沒有回濟南故里省親,此次終于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了。十年來李炳南思念親人,魂牽夢縈,備受煎熬。他在《詩集·還京草·還家四首》,其中兩首曰:“抵里情先熱,升階淚暗彈。雖逢荊樹茂,還痛竹云寒?!薄坝H友遠來問,瓜茶強作歡。流亡十年事,含混說平安?!苯俸笾胤?,一家人圍坐一起盡享天倫親情。

         

        然而,國共戰(zhàn)局越來越烈,時局越來越復雜。圣裔孔德成前途未卜,李炳南陷于去留兩難的之中。家人殷殷懇望他留下,萬不可再赴險境,但李炳南毅然選擇了辭別妻兒,奔赴南京繼續(xù)護持圣裔孔德成。不料,此一別竟成永訣!若干年后,家人才輾轉(zhuǎn)得知,李炳南已在臺灣。(《一見便知己平生有幾人——雪公與孔上公》,《明倫月刊》389期,2008/11)

         

        1948年3月,時任國大代表、總統(tǒng)府資政的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作為國民文化特使赴美國考察。德成先生此去得一年之久,此時,其次子孔維寧出生僅幾個月,其夫人及兩雙兒女的安全,以及奉祀官府務,如此重大的擔子完全托付給了李炳南,由此看出李炳南在德成心目中的位置。而李炳南放心不下的是德成先生的安危,十多年來,李炳南出生入死,萬里相隨,從未離開過德成先生。李炳南《送別孔上公赴美考察文化二首》:“花開紐約海西春,風雨白門愁煞人。聞說遠行心早亂,不從臨別始沾巾?!?《一見便知己平生有幾人——雪公與孔上公》,《明倫月刊》389期2008/11)其惜別與牽掛之情溢于言表。

         

        1949年2月,60歲的李炳南只身隨孔德成一家去了臺灣。李炳南抵臺后,奉祀官府設于臺中市復興路一陋巷里的一幢日式平房中;李炳南暫時安置于臺中市自由路臺灣圖書館附近。初到臺灣,一切混亂無序,奉祀官府的編制經(jīng)費也無著落,無錢買糧,大人孩子近十幾口人餓了好幾天肚子。幸遇一臺胞張氏看著他們可憐,“憐而貸金,幸不餓莩”。(《一件追憶的往事(六)風云際會世紀緣(緬懷雪廬老人)》)李炳南為使孔子后裔能吃飽,自己少吃,每天用上午所謂“睡覺”來忍著轆轆的饑腸。李炳南對孔德成的友情已經(jīng)勝似親情。

         

        轉(zhuǎn)眼二十年過去。孔德成仍然為傳播弘揚儒學不遺余力。1970年孔德成為“明倫社”創(chuàng)辦《明倫月刊》,作“明倫社社歌”,歌詞最后幾句云:“外儀尼父,內(nèi)念世尊。吹法螺,振木鐸。喚醒人群,攜手出迷津。大同世,清淨土,樂無垠。庶不負固有覺性,堂堂乎黃帝子孫。”(鐘清泉:《雪廬老人弘傳〈論語〉析探》,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2006年4月8日)而李炳南除仍任職奉祀官府外,還兼任中國醫(yī)藥學院及中興大學教授。他業(yè)余則致力于佛法的弘揚,以“李老師”之名著稱于臺灣佛教界。他創(chuàng)立臺中佛教蓮社,《菩提樹》雜志、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菩提醫(yī)院、菩提仁愛之家、菩提救濟院、內(nèi)典研究班、明倫講座等慈善機構(gòu)。著有《雪廬詩文集》、《佛學問答》、《阿彌陀經(jīng)義蘊》、《佛學常識課本》和《內(nèi)經(jīng)選要表解》等。他成了臺灣婦孺皆知的慈善家、佛學大師。

         

        孔德成先生對故鄉(xiāng)一往情深。1995年,他二姐孔德懋來到臺灣,姐弟見面后,孔德成問得最多的就是曲阜,他問曲阜的老百姓現(xiàn)在是不是還喝苦水,家鄉(xiāng)人是不是還吃煎餅、喝玉米面糊糊??椎马嬖V他,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看曲阜了,現(xiàn)在曲阜的變化非常大,他應該回去看看??椎鲁刹谎哉Z,只是默默地喝酒。在孔德懋要離開臺灣時,孔德成再三叮嚀姐姐,一定要把孔林里父親墳前的石儀立起來。此后,每年孔子文化節(jié)前,孔德成都要跟孔德懋通電話,囑咐她到曲阜一定先去孔林里看看,不要忘了替他在父母墳前磕頭!

         

        孔德成晚年住在臺北,建有家廟,他名義上是奉祀官、“國大代表”,但實際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的堂弟孔德墉有一次在臺灣和“行政院長”郝柏村一起吃飯時,郝柏村對孔德墉說:“我和你大哥(孔德成)共事五年,我們開會時,沒見他說過一句話。”

         

        同樣,李炳南在臺灣無時不在思念故鄉(xiāng)和親人。夏夜在孔家官邸避暑時,他與孔德成談得最多的就是故鄉(xiāng)。李炳南購得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拓本懸掛室內(nèi),日日觀賞,以慰鄉(xiāng)愁。他賦詩曰:“照眼雙峰青似舊,羈魂省得夢中歸?!?段炎平輯:《風云際會世紀緣——孔德成塾師雪廬老人》,中國當代儒學網(wǎng),2013/02/19)

         

        李炳南始終懷有保護圣裔的神圣感和責任感,他滿懷著孔德成定當歸故里的殷切希望和信心,但他又擔心“歸槎恐不伴張騫”,意思是說,有朝一日德成先生“歸槎”回故里之時,也是我今生“緣”了之時,屆時我恐怕已不在人世了,不能象堂邑父伴張騫回國一樣陪伴德成“歸槎”回故里了。他在《詩集·辛亥續(xù)鈔·緣》中寫道:“風雨同舟四十年,霧花籠眼雪盈顛。心違展墓薦洙水,夢有聞經(jīng)登杏壇。浮海何曾輸季路,歸槎恐不伴張騫。圣門松柏春長在,了卻瘋僧一段緣?!?魏敬群:《雪廬居士客居臺灣賦詩痛憶故鄉(xiāng)濟南:名泉名士都瀟灑》,《齊魯晚報》)

         

        李炳南90高齡了,生活依然非常簡樸。他每天晨午兩餐,僅一饅頭一菜一湯,晚餐泡面糊半碗,多由弟子輪流供養(yǎng)。平時一襲布長衫,遇有慶典,著中山裝,從不著西服。李炳南屢次懇辭奉祀官府主任秘書一職,德成先生舍不得他離開。李炳南無奈之下采取了“跪辭”?!翱咨瞎垡娧┕ɡ畋希┕蛳聛?,也跟著跪,然后兩位相差三十歲的老先生跪著抱頭痛哭,在場的人看到如此感人的一幕,不禁也眼淚直流,跟著哭。德成先生也無奈了,批準了呈辭?!?《一見便知己平生有幾人——雪公與孔上公》,《明倫月刊》389期,2008/11)

         

        1986年4月13日,李炳南在臺灣圓寂,世壽97歲。其元配張夫人早卒,繼配趙夫人、兒子俊龍、孫女珊、彤均卻遠在大陸的濟南故里。年邁的孔德成拖著病體率兒孫祭靈致哀,并親為這位恩人、師長行封棺大禮,并獻感恩挽聯(lián):

         

        數(shù)萬里流離倍嘗甘苦與君共;

         

        五十年交誼多歷艱難為我謀。

         

        在李炳南奠禮的會場上,還高懸著孔德成寫的一條幅:“道倡倫常道,心為菩提心”。這是對李炳南先生一生心志的概括,是對恩師高德發(fā)自肺腑的敬重。德成先生說:“他是自從民國二十六年起,長途跋涉,展轉(zhuǎn)流離,甘苦與共,禍福同當?shù)暮糜??!?鐘清泉:《雪廬老人弘傳〈論語〉析探》,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週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2006年4月8日)

         

        李炳南輔佐圣門后裔,苦心孤詣,舍天倫,棄鄉(xiāng)梓,從曲阜到南京再到重慶,又從重慶返回南京,最后流落到臺灣,一路忠心陪著孔圣后裔孔德成,親如家人。德成先生視李炳南為離不開的主心骨,二人的公誼私交正詮釋了文章道德圣人家的道德精髓。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在臺北慈濟醫(yī)院臺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9歲??椎鲁上壬簧铝τ谌鍖W研究,他把儒學看作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永恒的人文精神。他敦品勵學、仁者愛人,更是一位具有尊師重義、愛家愛國深沉情懷的圣賢。他與李炳南先生50年的生死交誼,將會啟迪著后人不斷邁向信守誠信、忠貞不渝的君子行列。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