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精舍憶朱熹
作者:田心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二月十四日癸酉
耶穌2021年3月26日
公元1183年,大儒朱熹帶領一眾弟子來到武夷山,荷鋤挑擔、壘石砌瓦,建起了武夷精舍。他在這里講學授課、著書立說,伴著微風徐徐、書聲瑯瑯,朱子理學播下思想的種子,流傳近千年。一起走進武夷山上的朱熹園,通過三句古語憶朱熹。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o:p>
春日武夷山,佳木秀而繁陰。隱屏峰下、九曲溪畔,朱熹園坐落其間。
園里最醒目的當屬朱熹的雕像,雕像的一側有一條小路,順著走幾步,就來到了朱熹園的最精髓之處——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此時的朱熹已五十三歲。作為復興儒學的領軍人物,朱熹以書院為陣地,宣揚以德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我國書院文化推到了頂峰。從江西白鹿洞書院,到湖南岳麓書院,朱熹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武夷精舍是朱熹回到家鄉(xiāng)后一手創(chuàng)建的書院。
朱熹在《武夷精舍雜詠》的序文中,描述了精舍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環(huán)境,結合現存遺址來看,武夷精舍的原始格局大致為:隱屏峰下,兩麓相擁之中,有居屋三間,名為“仁智堂”;堂左有“隱求室”,為朱熹居室;右有“止宿寮”,供奉迎親友之用。山麓之外壘石為門,稱“石門塢”,塢內為生徒群居之所,稱“觀善齋”。另有寒棲館、晚對亭、鐵笛亭等建筑。書院建成之時,四方學友士人云集,陸游、辛棄疾、楊萬里、袁樞等均有詩文以記之。
在武夷精舍的歲月,朱熹的精神生活是充實的,讀書窮理,樂在其中,教書育人,澤被天下,其最重要的著作《四書章句集注》就在此完成。
在朱熹的影響下,四方學子接踵而來。朱熹為門人宿所“觀善齋”題詩說:“負笈何方來?今朝此同席。日用無余功,相看俱努力?!币慌韺W名家也相繼在武夷精舍附近擇地筑室,武夷山因此被稱為“道南理窟”。
中國歷史上,能被尊稱為“子”的人不多:老子、孔子、墨子這些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宗立派的人物。而被稱為朱子的朱熹,是孔孟以來儒學的集大成者。他在孔孟儒學的基礎上,吸納佛教、道教思想以及諸子百家的精義,在清苦的講學中,默默建構出自己以“天理”為核心的理學,再次發(fā)揚出儒學的精致深邃,極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在朱熹“大道之行”的征程中,烙下了格物窮理的探索精神、兼容并蓄的開放精神、自我否定的科學精神,展示了“以天下為己任,以天地為己心”的人文情懷。
朱子理學在宋以后尤其是自元以來的數百年間留下極為深遠的影響,《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來科舉取士的重要典籍。
1999年,朱熹園所在的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其“文化”部分與朱子理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錢穆先生評價:“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fā)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強調:“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發(fā)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o:p>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朱子對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對四書的集結和詮釋尤其花費了畢生精力,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chuàng)新的典范,是我們今天從事文化傳承的榜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筆下的這一名句,道出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則道出了中國人基于深厚底蘊的文化自信。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018年6月,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這句古語,就出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
這是朱熹針對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主張作出的闡釋,意思是說國家以人民為根本,社稷是為人民而設立。
民本思想,是傳統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內容。朱熹以孔孟思想為基礎,對古代民本思想作出了闡釋和發(fā)揚,提出了“國以民為本”“平易近民,為政之本”等理念和“取信于民”“富民為本”的具體主張。
民既然是本,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就應該是“得民”。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敝祆湓诰唧w闡釋時,從南宋社會的現實出發(fā),明確提出“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賤也。然得其心,則天下歸之”。認為“王道以得民心為本”。
具體說來,可以理解為愛民、濟民、便民、安民等等。他在為孟子“得民心”的論述作注時說:“民之所欲,皆為致之,如聚斂然;民之所惡,則勿施于民?!本o接著,他又引用《漢書·晁錯傳》中的論述為例:“晁錯所謂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之而不傷;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jié)其力而不盡;此類之謂也?!币馑际钦f,長壽、富足、安寧、舒適的生活,是人民所盼望的,而這也應當成為執(zhí)政者努力的目標。
朱熹曾多次擔任過地方官,輾轉多處,但每到一處,都在極力踐行著自己的民本主張,重農桑,興水利,正經界,輕賦斂,懲貪官,治豪強。
在浙東為官時,他出行視察“按行境內,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郡縣官吏憚其風采”。其輕車簡從的目的,就是為了“訪民隱”。
主政閩北時,朱熹與民眾打成一片。他在詩作《謝客》中這樣寫道:“野人載酒來,農談日西夕。此意良已勤,感嘆情何極?!睅孜焕限r將自己釀制的酒在夕陽將落時從崎嶇的山道中送與他品嘗,他為此深感過意不去,一再叮嚀他們“歸去莫頻來,林深山路黑”。
在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鳳凰巷內,至今仍保存著八百多年前的朱子社倉。
乾道五年至七年(1169年—1171年),在福建崇安縣為母親守制的朱熹,數次上書給建寧府兩任知府,只為一件事——請求在五夫里建社倉。
此前乾道四年(1168年),閩北建陽、崇安、浦城一帶鬧災荒,饑民騷動,盜賊蜂聚,當時正在五夫里屏山祠奉親的朱熹受邀與鄉(xiāng)耆劉如愚一起,勸鄉(xiāng)里豪民降價賑賣藏粟,請求發(fā)放常平倉存糧六百石,“民得遂無饑亂以死”。勸賑、放糧只是權宜之舉,朱熹思來想去,為長遠計,須建社倉。
朱熹所提出的社倉做法是,豐收之時老百姓把多余的糧食存在這里收利息,青黃不接之時來這里借貸。如果發(fā)生小的饑荒,利息可以減半;如果發(fā)生大饑,免除利息。這一制度設計使社倉不依賴于捐贈,而是具備了“造血功能”。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在朱熹一再主張下建成的五夫社倉,十四年后,不僅歸還了貸本六百石,余糧更達到三千一百石之多,堪稱典范。
淳熙八年(1181年),朝廷采納朱熹建議,要求各地因地制宜,仿行其法,他還為各地社倉撰寫相關文章,介紹經驗,反思不足。相傳五夫社倉竣工之日,朱熹在倉壁題詩一首:“度質無私本是公,寸心貪得意何窮。若教老子莊周見,剖斗除衡付一空。”以勸誡社倉管理人員切勿生一絲貪心。
八百多年風雨侵蝕,朱子社倉始終屹立在武夷的青山綠水間,屹立在千千萬萬百姓心中。
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坏┯辛恕闹匈\’,自我革命意志就會衰退,就會違背初心、忘記使命,就會突破紀律底線甚至違法犯罪?!?o:p>
這里,總書記引用了朱熹《四書或問》中的一句話——“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o:p>
古人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欲望時,就想到了假如不對欲望加以節(jié)制、而任由其泛濫,后果會不堪設想。于是,“養(yǎng)心”“清心”一直是中國士人綿延不絕的傳統。朱熹一生始終生活在物質的相對匱乏之中,但始終能安貧守道:“士人先要識個廉退之節(jié)。禮義廉恥,是謂四維。若寡廉鮮恥,雖能文要何用。某雖不肖,深為諸君恥之。”他提倡堅守善良的本心,抵制人欲的誘惑,唯有如此才能抵達圣賢之境。
年少時,朱熹就流露出正心之志。他19歲得中進士之后,回徽州婺源故里掃墓并拜會宗族長輩。一天,他行至故鄉(xiāng)東門橋頭,見一水池石罅間淙淙涌出涼洌甘醇的泉水,頓生思悟,為官當像這泓泉水,“顛簸不失志,貧賤亦清廉”。這句話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條,從《朱子家訓》里要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到“臨財欲其勿茍,見利欲其勿爭”,再到岳麓書院、武夷精舍中高懸的大字“忠孝廉節(jié)”,都可見朱熹為人處世的準則。
如何做到持心守正?朱熹認為,一個“公”字很重要。在《論語集注》中,他便引用了《二程集》中“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在他看來,官員能否清正廉潔、守節(jié)重德,關系到國家的興與喪。他還用形象生動的話語強調:“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字,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官員能夠秉公從政,便做事精彩,即使小官,也讓人佩服。而那些做事不公,即便是身居要職的宰相,最后也落得個晚節(jié)不保。
朱熹一生從政時間不過短短九年,但在任期間,廉潔奉公,不畏權貴,對貪贓枉法之徒深惡痛絕。
公元1182年,朱熹到臺州巡視災情,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為官不正的舉報后,便立即進行調查,結果查明其確有多項違法行為。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親家,朱熹的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之職又是王淮推薦的。面對大義與私情,朱熹選擇了前者,六次上奏彈劾唐仲友,甚至直接批評王淮“憂國之念不如愛身之切”,將個人生死與得失毀譽置之度外,其公正為官之心可見一斑。
晚年的朱熹生活清貧,“其齋舍無以避風雨”。他辦了很多書院,卻沒有為自己置辦任何產業(yè),留給家人的僅僅是短短幾百字的《朱子家訓》。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祭奠朱子時,曾深情地寫下:“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o:p>
穿越千年,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一部分,以朱熹為代表的諸多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精神之鑰。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從質樸的為民情懷到深沉的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必將轉化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郭樹偉】君子“三喻”
【下一篇】朱熹:讓石鼓書院有聲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