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欽明書院辛丑理學班會講綜述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26 02:08:38
        標簽:辛丑理學班會講

        辛丑理學班會講綜述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作者: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七月十八日乙巳

                       耶穌2021年8月25日

          

        辛丑年七月初七日,第六屆理學班如期而至,正式開班。因疫情形勢臨時嚴峻,不得已又如去年按線上方式進行,而不得恢復往屆相觀而善之方式,頗為遺憾。疫情之曠日持久、影響之于方方面面與會者們皆有感受,而學思不輟、進進不已之功學友們也在在可勉。接連六日之講讀切磋,有辛苦、亦歡樂,不可不粗述梗概,以志茲會。

         

        開班首日上午,由中南大學哲學系教師莫天成主持,大家進行了“理學原則”為主題的討論,此為理學班新增環(huán)節(jié)。主持人先拋出問題:“不局限于理學史對理學的定義,我們每一位以理學為志業(yè),欲切己體會、努力踐行這一學問的學友,是如何理解它的?當初的這種轉(zhuǎn)關是如何發(fā)生的,平日里體會、受用如何?”繼而,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吳婕以錢穆、牟宗三等學者對“理學”的相關定位與論述作為參照,進行了話題的引言:“理學就其思想宗旨與學問方法言,乃欲直承經(jīng)學傳統(tǒng),非接子學之傳統(tǒng)、非僅為一特定時代之學問。學術(shù)史與哲學史的視角與方法可待商討?!边@與其后吳婕所引丁紀老師《理學名義》的觀點形成呼應。師友們討論一番之后,曾老師作結(jié)曰:“之前的設想是每人都會提出一條原則,或許要更切題。今人在哲學等學科的沖擊下,簡單粗暴地對‘天理’作了類似‘規(guī)律’的理解,而這與需要窮其一生求索的高深之‘理’、‘天理’是隔膜甚深的?!倍±蠋熓紫葘﹂_班表示了祝賀。作為此環(huán)節(jié)的提議人,老師說,增設這些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想讓理學班變得有頭有尾,不至于冷不丁地開始、結(jié)束。關于理學原則,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須提醒自己不要被一百年的理學研究史諸成見限定,對其中的各種觀點或?qū)χ拧⒒蚩隙ㄒ环?,要回到孔孟程朱那里。希望通過數(shù)年的,這一常設環(huán)節(jié)的討論,達成類似于“法印”的那種共識;從而,在討論具體的理學問題之前,對此學有一個全景式、根底式的視野。

         

        開班日的下午,理學班有幸邀請到清華大學哲學系唐文明教授作題為《原初承認與自我認同——一項關于人倫的哲學研究》的講座。唐教授從“承認理論與愛的意義問題”、“物化問題、基于感應的實踐與存在模式的承認”、“對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反思”、“天人感應作為原初承認的經(jīng)驗”、“人倫次序與自我認同”五個方面,借鑒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回歸儒學仁孝之辨的經(jīng)典問題,以“仁感孝應”說試圖為孝的根源作出形上學的說明。唐教授為人倫尋求根源的努力、重整現(xiàn)時代人倫失序問題的關切得到了師友們的一致呼應。對于一些具體問題,亦有切磋、請益。比如:“天人一倫”的提法能否成立?仁感孝應說中的天人感應是否與傳統(tǒng)中更多地論父慈子孝之感應有錯位?天人感應中是否有交互、持續(xù)的感與應?承認理論中的諸多承認如何避免蕪雜之感?天失落超越意義與人倫遭受毀棄是否互為因果?五倫次序中君臣一倫置后是否低估了此倫之價值?更根本的,以自由、承認等理論解釋儒家人倫,終究不免失真、不夠貼切?

         

        唐教授耐心地對這些問題作了一一回應:如朱子《仁說》中論人物皆秉天地之心,則人物皆有心,亦可說人物作為不同之主體從而構(gòu)成一倫,天人一倫亦猶是,如果考慮到朱子那里對天地有心的肯定;必須把孝的原因追根到天那里,由仁至孝,孝才不為經(jīng)驗性。而天人感應、孝子感得天應一類經(jīng)驗有此可能,不應失掉此面向;宋儒對佛教的批評,既在其以山河大地都陷落了,又在其出家離世、毀棄人倫,則天不復被敬畏與人倫生活的沒落可以是同時進行著的;君臣一倫之所以在朋友之后,因為君臣二者都是為了共同的事業(yè)結(jié)合在一起的,這與朋友很類似,“君臣朋友,皆以義合”??偟膩碚f,我們既需要深化對儒家原典的理解,而如自由等價值對傳統(tǒng)社會中存在的人倫內(nèi)部的壓制是可以針砭的,因此,運用西學術(shù)語回應現(xiàn)實問題實屬必要。討論熱烈不已,講座也在悄悄逾時之后結(jié)束。

         

        接下來五天,進入理學班的主體講論環(huán)節(jié)。六位主講對于理學班而言,或熟悉或面孔新鮮,然皆畢業(yè)于川大儒家哲學方向,于師友們亦不陌生,而其進步處亦可增許久不見之感。學友之間的豐富討論多賴老師們每一場的總結(jié)而眉目清晰,茲以老師點撥之言,拎其講論要點述于其下。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生羅慧琳主講《天親合一——船山〈西銘〉注發(fā)微》一文。對《西銘》之理解,船山“事親即事天”與朱子“事親而事天”之論不同,如朱子說《西銘》“以父母比乾坤,主意不是說孝”,而船山則認張子作此篇為“推本天親合一”,補周子《太極圖說》之未備。在進行船山《西銘》注解的會讀環(huán)節(jié)時,更可見船山對事親之重視。論文可貴之處在于把船山置身于周程張朱的語境中去論,保持在與理學家的互動、對話關系之中。論文對船山可能有的只知事親而不知事天的問題亦有切中。原船山心意,乃欲重振當時頹落的父子一倫,對彼時初入中國的事天父之耶教亦有對破之功。誠如主講所言,船山雖習用宋儒所說之太極、理等概念,但實有轉(zhuǎn)義,如論文第五節(jié)論“存順沒寧”引船山“太虛”“聚散”諸說,愈見其重氣傾向。然學者于此,不能以對船山思想不熟而生逃卻之心,失落了為船山辯護或問難的機會與義務。

         

        吳婕主講《夫婦,人倫之始——以〈咸〉、〈恒〉卦義為中心》一文。文章立論正大,徑以《易經(jīng)》起論,嘗試對夫婦之為“人倫之始”的普遍性意義尋找根據(jù)與論說。此舉既避免了儒家的形上觀念僅落于相對性與歷史合理性,亦通過相關問題之探討,嘗試正面論述與反面針砭的可能,可見作者之自任。論文第四部分尤見作者對于儒家德性論、道德理想主義的澄清與思考,這在不僅僅是儒家某一倫常被質(zhì)疑、遭受拋棄,甚至于整個的道德理想在生活中動輒被視為權(quán)威壓制的當下,顯現(xiàn)出作者對諸種誤解、偏見進行反思批判的姿態(tài)。不過此節(jié)與前面兩節(jié)專注于易理論說的風格頗不相似,表達上可更規(guī)范嚴謹。架構(gòu)上,如第二、三節(jié)分別論《咸》、《恒》二卦卦義而呼應較弱,也忽略了從“時”的角度考察男女、夫婦在不同時機中的不同位分。論文亦不限于夫婦之倫,結(jié)合了《易·序卦傳》與《咸》卦中的感通之理來說明五倫的關聯(lián),雖然有些薄弱。最后,丁老師對《序卦傳》“有天地,然后有萬物”一段中七個“然后”分屬或“生成”、或“當下即有”的不同含義進行細心解讀,亦大堪同學們?nèi)》ā6缭蠋煼驄D一倫最能夠體現(xiàn)男女有別的說法,亦富啟發(fā)。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教師李秋莎主講《坎維心亨:程朱謝表中的君臣倫秩》一文。作者別出心裁,選取謝表這一特殊文體來闡明程朱之君臣之義。而“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之心態(tài),足顯臣子事君繾綣感人之意,輕肆批評者恰顯其淺薄狂妄而已。然謝表作為一禮文,與封事、札子相比,在論述君臣問題上不免次要。謝表的撰寫者雖有大臣、具臣、佞臣之不同,但其實都是與君相對之臣,不必作文人、學者之區(qū)分。具體到論文內(nèi)容,文中刻畫的從君臣倫秩的父子化到師友化兩種區(qū)分清楚,可呈現(xiàn)程朱與羅隱、蘇東坡等人謝表中君臣關系的不同。然君臣一倫父子化有是非不明的弊端,師友化亦有危險,王荊公、神宗之相與即為一例,這是由君臣與師友對應固化導致的。放在大的歷史脈絡中看,如果宋代在三代以后整個的君臣一倫喪失理想性的趨勢中稍有提振,則可以追問,這之后的明清為何對此少有借鑒?或者說這對后來君臣一倫的沒落趨勢為何無阻遏之力?此種對君臣制的連累,亦是值得警惕與反思的。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王羿龍主講《夷夏視域下明遺民之不仕及其民族主義面向》一文。明遺民內(nèi)部對夷夏觀的態(tài)度不一,其君臣觀亦由此體現(xiàn),可以其時之許魯齋論為代表。作者肯定夷夏觀中的民族主義傾向而反對文化中心主義,以此杜絕變節(jié)者以后者為借口。然而文化面向不被重視之后,君臣一倫的重大性、華夏文明的開放性皆成問題。成為遺民固為易代之際學者之不幸,然依此心態(tài)立論頗有可商榷處。如既已有天氣、地界限隔的夷夏之分,然個人的夷狄可以成圣成賢,這與作為族群的夷狄不可進于中國是否矛盾?如顧亭林論“君臣之分,所關者在一身;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是否有把君臣一倫私德化之意味?天命不可測,東海、西海、南蠻、北狄若有圣人者出,與中國構(gòu)成緊張關系否?此皆為諸師友問難處。丁老師最后又帶大家重讀了《論語》“管仲不死糾難”兩章,孔子對管仲不死是否非義略不措意,對子路、子貢亦寓教誡之意。管仲不死,其所關懷者在天下國家,其使民免于被發(fā)左衽,仁者之功亦不過此。而召忽之死則不免為諒、為不仁,有“君臣主仆化”之危險??傊殢拿鬟z民的莫衷一是中走出來,回歸經(jīng)典原意。

         

        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生王亞中主講《學顏子之所學》一文。論文雖討論圣人可學而至的問題,但包含有師道的話題,因此與人倫的主題亦有關聯(lián)。論文先引用了湯用彤先生從思想史角度對圣人之可學、可至與否的四種區(qū)分,實則如圣人可至而不可學一類已絕非儒家、無關中國。宋儒如胡致堂所云“圣人可學而不可至”,實則只是在說學圣人舍卻學之一途并無他路、不可期必結(jié)果之含義,可歸入圣人可學而至這一類型?,F(xiàn)代經(jīng)學研究中不相信有圣人存在的觀點雖對“滿街都是圣人”的流濫之說有所提防,但也失卻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的意義。對由“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引發(fā)的下愚之才的問題,丁老師指出,自暴自棄當然也是一種才,但此才既可以為惡,亦可以為善,只在人責志而已,不能把自暴自棄歸罪于才。又如“大賢以上更不論才”“仲尼無跡,顏子微有跡”,非是大賢不用其才,乃雖用而自然,不見其痕跡。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張傳海作了夏靈峰《人道大義錄》的述評。作者以夏靈峰之說切入,展示清末明初之時理學學者應對人倫失序的努力。夏氏之于一夫一妻制的提倡、反對貴男賤女、批評黨會之私皆顯儒者立場,然在帶給讀者親切感、新鮮感的同時,夏氏之說與古制、今宜的不合之處亦啟人疑竇。如其論夫婦一倫,“圣人制禮,夫婦之服皆三年,固以敵體之義行之,無陰陽貴賤之殊”,與《儀禮》、《朱子家禮》不合;論男女宜分任政治、生育二事,然“政治”內(nèi)部不亦有男女各宜之事乎?父子一倫中,夏氏主張廢立后、立嫡之制,然存宗廟祭祀遂無必要否?君臣一倫中,夏氏曰“與賢天也,與子非天也”,主張廢除世襲,行選舉之法,然如孟子所言舜、禹回避堯、舜之子以及民人謳歌啟為“吾君之子也”等處,則傳子是否也具有優(yōu)先性,尤其考慮到天子之子所養(yǎng)大過于常人等因素?這些都是學友們聚焦之處,也見出調(diào)試制度至順遂處十分考校義理的明辨。

         

        最后一天下午的總結(jié)主持由吳婕擔任。吳婕先對開班以來的交流作了一個小結(jié),后面即有序地引導大家發(fā)言。學友們的發(fā)言各有關切,慧琳結(jié)合自己半個學期讀《太極圖說》的體會,認為必須要回到原典才能對后代的解釋及其曲折作出到位的評判;李秋莎接著自己對君臣一倫的關注,說到了倫秩之間相涵而不相假借,師友一倫具有公共性意義;王亞中撫今追昔,心生對真正人師之渴望;張傳海引《公羊傳》來證明人倫之為天倫的地位,等等。按照慣例,曾老師先總結(jié)到,數(shù)年下來理學班已越辦越成熟,讓人放心。老師亦借理學班的場合談到了書院的事務,希望未來能為大家找到穩(wěn)定、妥貼的論學活動場地,理學班師友們感恩曾老師的辛勞付出。丁老師先是表彰了先前師友們?yōu)榫€下開展理學班所做的看不見的努力。雖然受疫情的很大影響,不能見面,少了師友相聚之樂,但線上形式亦有更加開放之益。對同學們的一些問題,如:賈晰談及之東亞儒學,老師提醒這一提法可能有的中國之于儒家不重要的用意與危險;而生于斯時,講論禮樂、人倫之話題并非食古不化,實則生命境界愈低下,愈覺禮樂、倫秩之束縛;而生命境界高明闊達者,愈從中感受到堅實穩(wěn)妥、開廓廣大,此正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悅不足以言學問,學者正可以此反省、提撕自己。對倫秩關系的獨立性、由《序卦傳》引出的讀書法等問題,老師亦有回應。談及本屆理學班的選題,老師從一開始的疑慮轉(zhuǎn)變到后面幾天參加下來的較為喜悅,也謙虛地說向自身能不斷地向年輕人學習、并不閉鎖;實則同學們在話題收攝、問題厘清上得益于老師處甚多。接著,老師從整體上,以父子一倫為例,指出道德、倫理與綱常的不同指向,應對今人之失。而父子之倫乃須統(tǒng)合父子之道(主體哲學)、父子之禮(人倫、交互)及父子之命(超越、神圣性)三個方面,讓大家對人倫的理解更有整體感、層次感。父子為然,其倫乃所以然,理學就是要求得那個所以然。最后,丁老師對曾老師那靠近岳陽樓、有杜甫墓和天空之鏡的老家升起了向往,并期待未來的理學班能在曾老師覓得的開敞院址上開展,師友們得遂數(shù)日切磋之樂,而今年的理學班亦在此祝愿中順利落幕。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