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嚴信益】重讀《論語》之“學而篇”(一)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1-09-24 16:01:34
        標簽:《論語》、學而篇

        重讀《論語》之“學而篇”(一)

        作者:嚴信益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論語》開卷孔子的三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先讓我們先看看百度百科現(xiàn)在的解釋:對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字面上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見解:

         

        ⒈朱熹在《四書集注》中的見解是:

         

        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學語文教材的解釋是:

         

        學習并時常復習,不是很快樂嗎?

         

        ⒊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解釋是:

         

        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⒋部分學者的解釋是:學到了(知識或本領)以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不也是令人愉悅的嗎?

         

        5.學過之后,還能在適當?shù)臅r機來實踐運用,不也很高興嗎?

         

        我們后人上面的解釋對嗎?按照生活常識理解,學習很辛苦,復習怎么會快樂呢?難道孔圣人在說謊?我認為是我們現(xiàn)在的解釋錯了,而且錯的離譜!

         

        首先讓我們回到孔圣人生活的公元前500年的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用孔子的眼睛看看那時候的世界,滿眼望去那是荒蠻一片,百姓無非狩獵、桑蠶、耕種,只有貴族才認點字,更談不上學習什么科學文化知識了,所以不能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理解2500年前的那個世界。再者,“學而時習之”中,孔圣人想讓我們“學”什么?先讓我們看看《論語》都說了什么,是仁、義、禮、智,是溫、良、恭、儉、讓,這才是孔子想讓我們學的東西!所以,這里的“學”是指圣學,即圣人之道。而“習”既不是鳥飛、實習,更不是復習,而是實踐!

         

        “不亦說(悅)乎”,這里的“說(悅)”,朱熹說對了,是“中心喜說”,就是心中的喜悅,這種喜悅是內心的,不是顯現(xiàn)于外的歡天喜地。其類似于佛教的所言的“法喜”,指愉悅,清凈,安寧,而且綿綿不斷,不同于滿足欲望的那種快樂。

         

        這句話,我認為正確的理解是:圣人之道在于不斷的實踐,你會得到內心的愉悅和滿足!

         

        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500年前的孔圣人擔心后人讀不懂第一句,趕緊在第二句進行解釋:“學而時習之”就像“有朋自遠方來”的“不亦樂乎”??资ト耸怯谩坝信笞赃h方來”這樣具體的、外在的“樂”,來解釋“學而時習之”所得到的抽象的、內心的“悅”。

         

        遺憾的是,我們后人確實真的沒看懂,將這兩句話硬生生的割裂開進行字面的解釋,說這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難道孔圣人會將兩句毫不相干的兩句話放在一起,作為整個《論語》的開篇嗎?而且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樣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放在開篇第二句話嗎?我們?yōu)楹螞]有仔細的思考一下,為什么孔子在這里用了不同的兩個字“悅”和“樂”來表示喜悅?不是孔圣人沒有邏輯,是我們后人沒有理解先人。

         

        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這句話是說明“學而時習之”應當具有的態(tài)度,孔圣人這次對“悅”進行反面論述,本意是:別人不知道我在實踐圣人之道,我也不懊惱,我不會不“悅”!因為我本來就是圣賢君子!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記載:“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意思是圣學在自我實踐,知不知道是別人的事情,我為什么會不開心?

         

        就比如,你救了一個掉在水井里的孩子,沒人知道,新聞媒體也沒報道,但是你知道這個孩子長大后,會成為和你一樣善良的人,未來會娶妻生子,會幸福的生活,也會給別人帶來快樂,你會因為別人不知道你見義勇為而懊惱嗎?答案是不會的,你會“愉悅”,除非你的行為不是發(fā)自惻隱之心,而是為了沽名釣譽。

         

        圣人之道在于自己實踐,其真正的人生價值在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是得到我自己內心的愉悅和滿足,與他人何干?!

         

        以上三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個極其完整的、極其完美的統(tǒng)一整體,都是對“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論證和闡述??资ト藢τ谑ト酥赖膶嵺`及其“愉悅”意義,進行了正反兩方面的論述,三句話的重點在于“學”、“習”、“悅”,即圣賢之道在于實踐,而這個過程就是得到愉悅和安寧,2500年前我們的祖先孔子何其偉大!

         

        孔圣人的話,曾子懂了?!洞髮W》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不是現(xiàn)在的高等學府,“大”是十五歲以上人,這里的“學”與“學而時習之”的“學”一致,即圣學、圣人之道,第一個“明”是彰顯、弘揚,即是“習”,即是實踐,“明德”即“良知”,這句話的意思是:大人學習圣賢的道路,在于實踐良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學而時習之”。

         

        孔圣人的話,王陽明懂了。陽明先生年輕時為參悟“格物致知”,去“格”院子里的竹子,格了7天病倒了,什么也沒有悟到。后來陽明先生因上疏得罪宦官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陽明先生在農場終于頓悟,圣人之道無法僅僅從外在的學習取得,自己的本心即是天道、良知,頓悟“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心即理”,而后“知行合一”、而后“致良知”,其核心精神是一貫的、唯一的?!爸泻弦弧敝小爸奔戳贾?、圣賢之道,“行”即實踐,“知行合一”就是“學而時習之”;“致良知”中“致”即實踐,同樣是“學而時習之”,“致良知”是對“知行合一”的完善和提高,陽明先生說:“某于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實千古圣圣相傳一點滴骨血也”。

         

        圣學離開了實踐,無法得到自我的愉悅,個人也不可能成為圣賢?!皩W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全篇《論語》的靈魂存在,如果說《論語》是一頂王冠,而這三句話就是王冠上閃閃的鉆石!是2500年以來圣學之經典,是顛撲不破的人生哲學圣經,是我們中國人精神家園的核心。我們今天把三句話解釋成了學習的方法,實在愧對先祖圣賢。

         

        一言以蔽之,斗膽試著將“千古圣圣相傳一點滴骨血”融合貫通一下,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在明明德,在致良知”。

         

        嚴信益律師

        2021年9月18日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