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祭祀考
作者:賀為民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八月十八日乙亥
耶穌2021年9月24日
炎陵縣炎帝陵神農(nóng)大殿。張咪孟姣燕攝
編者按
9月23日,由省人民政府主辦、株洲市人民政府承辦的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禮,在炎陵縣炎帝陵祭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所有炎黃子孫的一件盛事。本期“湘韻”特約了3條相關(guān)稿件,從炎帝陵祭祀的源流、神農(nóng)嘗百草的傳說、普通百姓參觀祭拜幾個方面,為讀者解讀炎帝神農(nóng)氏的貢獻及祭祀活動。
炎帝神農(nóng)氏“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今炎陵縣城西鹿原陂)后,歷代朝廷都有祭祀。據(jù)《酃縣志》記載,城西鹿原陂“西漢時已有陵”。唐代陵前建有寺廟,“時有奉祀”。千百年來,歷代“天子有慶,如即位、立儲、壽辰及戰(zhàn)爭告捷,必欽派在京大臣(御祭官),詣陵致祭”。州官縣府則“遵朝令典,每歲春秋兩祀”(見《路史》),皇帝詔命官員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得以形成,雖朝代更替,但炎帝陵香火不斷,成為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祭祀。
歷經(jīng)各朝代,炎帝陵祭祀已形成一整套既定程序,即“炎帝陵祭典”。其儀程一般有九項:一、擊鼓九通、鳴金九響、鳴炮奏樂;二、敬獻貢品;三、樂舞告祭;四、敬香;五、敬獻花籃;六、全體鞠躬;七、恭誦祭文;八、敬焚帛書;九、鳴炮、奏樂、禮成。祭祀之儀,史上分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官方祭祀分大祭與時祭,大祭即朝廷御祭,是由皇帝欽遣官員代表自己到炎帝陵致祭,宋、明、清三代,有記載的御祭達100次之多;時祭即春秋兩季仲月,由地方官員主祭。
據(jù)記載,炎帝陵祭祀始于晉朝。后晉時,朝廷曾派御祭官禮部尚書歐陽林啟赴炎帝陵領(lǐng)祭。到唐朝,玄宗皇帝詔命在“德業(yè)可稱”的“歷代帝王肇跡之處”郡縣“置一祠宇”。于是,長沙郡便在炎帝陵前建造了“唐興寺”,用以延續(xù)對炎帝神農(nóng)氏的“陵寢之祭”。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趙匡胤昭告天下:“先代帝王,載在祀典,或廟貌猶在,久廢牲牢;或陵墓雖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黃帝……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柌以太牢?!彪S即“建廟陵前,肖像而祀”,由欽差大臣“赍香帛詣陵”,“三歲一舉,率以為?!?。元代100多年間,官府承襲宋制,沒有中斷對炎帝陵的祭祀活動。
明清兩代朝廷,對炎帝陵的祭祀更加頻繁,祭祀名目繁多,以告即位為主,此外還有告禳災(zāi)除患、靖邊軍功、親政復(fù)儲、萬壽晉徽、先人后事等。有祭文可考的祭祀活動,明代大祭有15次,清代大祭有38次。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皇帝遣督捕理事官魏雙鳳“代將牲帛”貢品致祭于炎帝陵。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圣祖玄燁遣太仆寺少卿王紳前來炎帝陵告災(zāi)致祭。王紳見陵廟損毀嚴重,入朝奏請修茸,圣祖玄燁準奏。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高宗弘歷慶幸自己當了50年皇帝,感恩于先帝,還專門派人前來炎帝陵祭祀謝恩。
民囯年間,雖戰(zhàn)亂不斷,但當?shù)卣兔耖g祭祀香火仍然旺盛。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炎帝陵的修整和祭祀,炎帝陵先后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香客祭祀焚燒香燭時,不慎引燃殿堂彩旗,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文革”期間,陵殿及其附屬建筑遭到破壞,除炎帝神農(nóng)氏陵墓外,全部被夷為平地。為了實現(xiàn)廣大炎黃子孫重新修復(fù)炎帝陵的強烈愿望,1983年6月,在全國人大六屆一次會議上,湖南23名全國人大代表聯(lián)名提出“修復(fù)炎帝陵”的提案,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響應(yīng)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86年6月28日,經(jīng)文化部批準,炎帝陵修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歷時2年4個月,于1988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
炎帝陵修建工程竣工后,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8月15日首次舉行盛大的公祭炎帝陵典禮。此后,湖南省每任省長進行一次省祭,株洲市每任市長進行一次市祭。至今,省、市政府舉行的官方祭祀達30余次,各種大型民間文化祭祀達500余次。莊重而盛大的“炎帝陵祭典”,成為傳承炎黃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2006年5月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炎帝陵也被評為國家5A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被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譽為“神州第一陵”。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禮隆重舉行
【下一篇】【黃春平】歷代朝廷祭祀炎帝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