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論“《中庸》的思想傳承與歷史詮釋”
來源:“岳麓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九月初六日壬辰
耶穌2021年10月11日
9月12日,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人文高等研究院(簡稱“高研院”)成立。作為高研院成立系列活動之一,由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大學社會科學處聯(lián)合主辦岳麓書院講壇之“人文大家談傳統(tǒng)文化”專題系列講座,特邀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先生擔任第二講嘉賓,線上開講“《中庸》的思想傳承與歷史詮釋”,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趙金剛主持講座,并由鳳凰網(wǎng)全程直播,在線聽眾達39.9萬人次。
講座伊始,陳來教授便指出,《中庸》這本書的最早記載,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中“子思作《中庸》”,對《中庸》的著作者與著作時代,作了明確指示。陳來教授進而強調(diào),真正的文獻內(nèi)容,即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中庸》文本,最早是見于《禮記》。漢代戴圣編《禮記》,名叫《小戴禮記》,共四十九篇,其中第三十一篇就是《中庸》?!犊讌沧印芬灿凶铀甲鳌吨杏埂返挠涊d,《孔叢子·居衛(wèi)篇》中強調(diào)“祖君屈于陳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無作乎?”于是子思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孔叢子》里記錄了魯穆公與子思的一段對話,子思記其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于人者”,但總體來講“不失其意”。以上記述表明,《中庸》的作者應該是子思。所以,從漢代以后,一直到唐代,歷代都接受,都認為子思作《中庸》。宋代歐陽修持有懷疑,宋以后亦有不同議論,但總體而言,絕大多數(shù)學者還是接受子思作《中庸》這個結(jié)論。
接下來,陳來教授分別從“先秦中庸思想的發(fā)展”“漢唐時期的《中庸》學”“宋明之《中庸》學”等三方面展開具體的闡釋。
陳來教授指出《中庸》的核心概念就是中庸?!爸杏埂边@個詞也可以分解為“中”和“庸”,在這個意義上,中庸的思想不是到子思才出現(xiàn)的。在某種意義上,“中”“庸”特別是“中”“和”這些概念,在中國文化史上,傳承有自,有很古老的歷史。第一,《易》之中道?!爸行小薄爸姓薄爸械馈钡雀拍睿凇吨芤住防镙^為常見,代表了中國文化對“中”觀念的重視。儒家五經(jīng)中對“中”提倡最多的一部經(jīng)典就是《周易》。從先秦看《中庸》思想的根源,第一部書就是《周易》?!吨芤住防镪P于中正之道、中道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第二,《書》之“執(zhí)中”?!渡袝ご笥碇儭分v“允執(zhí)厥中”接近“中正”?!渡袝分v“中”,更強調(diào)中正不偏,強調(diào)“無偏無倚”,《尚書·洪范》說“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梢?,《尚書》里所講的“執(zhí)中”,雖然包含了中正之道的意義,但是它更具體地表達了“無偏無倚”的“中”的思想?!渡袝穼ⅰ爸小鄙仙秊橐环N德行,即“中”不僅是道,還是德。從堯舜禹到湯都非常重視“執(zhí)中”,孔子時代開始出現(xiàn)“執(zhí)兩用中”的概念。第三,孔子論“中”?!墩撜Z》里,孔子明確把“中庸”作為重要德行,他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至德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德行。這可以說是對《尚書》之“中德”作了明確的發(fā)展。從《尚書》的“執(zhí)中”思想,到孔子論中庸的思想,從“執(zhí)兩用中”到“喪之中庸”,“中”從中正之道的意義開始發(fā)展出新意義,受到孔門的重視,成為生活實踐中最恰當、最合理的標準,成為一種實踐智慧。
陳來教授進而講到漢唐時期鄭玄以“用中”解釋中庸,從德行論角度詮釋中庸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何晏、戴颙、梁武帝等人開始以《中庸》為載體尋求儒學與道家、玄學、佛學會通的可能。唐代討論《中庸》集中于“誠明論”,不過李翱開始注意到關于“性情”的人性論問題,劉禹錫從境界方面理解《中庸》,為宋代《中庸》詮釋開了先河。北宋智圓以佛教中道思想理解《中庸》,契嵩認為《中庸》的主要思想是性命之說,“性命說”對理學家產(chǎn)生了影響。宋代統(tǒng)治者也極為重視《中庸》,他們從為政方向認識《中庸》,意在闡揚其中的治國理政思想。道學家的《中庸》詮釋貫穿了宋元明清四代,朱子成功促進了儒學從五經(jīng)到四書研究的轉(zhuǎn)變。朱子認為四書是儒學的精華,他繼承二程的理學思想,為《中庸》學開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詮釋中的心性之學和以“道心惟微”為核心的道統(tǒng)論。
最后,陳來教授總結(jié)了歷史上人們對《中庸》的認識,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德行論、為政論、性情功夫論和道統(tǒng)論。提問互動環(huán)節(jié),陳來教授對網(wǎng)友提出的“《中庸》在四書學中的地位如何”“近十年內(nèi)國內(nèi)外對《中庸》研究狀況如何”“《中庸》之道與《大學》之道有何異同”“如何實踐《中庸》中的“自誠明”與“自明誠””等問題給予專業(yè)解答。此次講座翔實嚴謹、引經(jīng)據(jù)典、深入淺出,讓我們對《中庸》的思想傳承與歷史詮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有利于指導我們在日常生活與實踐中更好地運用“中”的思想。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