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石經(jīng)《論語》中的帝王諱字
來源:“孔子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九月廿一日丁未
耶穌2021年10月26日
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國家圖書館、孔子博物館共同主辦的《論語》主題展正在展出,展覽匯集了東漢、唐、南宋、清歷代的石經(jīng)中現(xiàn)存的《論語》拓片。其中,南宋《紹興石經(jīng)》中《論語》刻石共十塊石碑,現(xiàn)存七塊之拓片全部展出,唐《開成石經(jīng)》、清《乾隆石經(jīng)》中現(xiàn)存《論語》的拓片全部展出。
中國古代有對帝王名字的避諱制度,這里我們從《開成石經(jīng)》《紹興石經(jīng)》《乾隆石經(jīng)》拓片的實例,來看一下唐宋清三朝帝王避諱名字的執(zhí)行情況。
中國古代有對帝王名字的避諱制度,最晚到春秋時期就有嚴格的避諱制度了。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qū)懗?,以表尊重。按照《公羊傳》的原則“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對帝王、長官、圣賢、長輩避諱。而最重要的就是為帝王避諱。避諱分為缺筆避諱和改字避諱,比如清康熙帝玄燁的“玄”字,最后一點不寫就是缺筆避諱,寫成“元”字就是改字避諱。
歷代石經(jīng)《論語》拓片中的帝王諱字實例
清朝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帝福臨,他們的名字都是滿語音譯,所以他們的名字用字不用避諱。比如《論語·雍也》中“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其中“臨”字沒有避諱。
《乾隆石經(jīng)》里的“臨”字
康熙帝以后,清朝皇帝的名字都是漢語名,單字都要避諱??滴醯勖靶睢?,《乾隆石經(jīng)》里“玄”字缺最后一點,乾隆帝名“弘曆”,“弘”字缺最后一點,“曆”字中“日”改為“心”。
唐代《開成石經(jīng)》成文時已經(jīng)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需要避諱的帝王更多。唐代的避諱多是缺筆避諱。唐高祖名“李淵”,《開成石經(jīng)》“淵”字缺最后一豎。唐太宗名“李世民”,太宗在位時規(guī)定“世民”兩個字連起來才避諱,單字不避諱。但是太宗去世后,高宗之后的皇帝為了凸顯自己的孝順,“世”“民”兩個字也開始避諱單字?!堕_成石經(jīng)》“世”字缺一豎,“民”字缺一鉤。
唐文宗的父親唐穆宗名“李恒”,“恒”字缺最后一橫。唐文宗的曾祖父唐順宗名“李誦”,“誦”字缺一豎。唐文宗的高祖父唐德宗名“李適”,“適”字缺一橫。
《開成石經(jīng)》里的“適”字
《開成石經(jīng)》里的“誦”字
《開成石經(jīng)》里的“恒”字
但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的名字卻沒有避諱。因為按照唐朝的七廟制度,高宗到文宗世代相隔已遠,高宗已經(jīng)不列于七廟,而進入祧廟,所以他的名諱不再避諱。高祖作為開國之君,太宗一統(tǒng)華夷、開創(chuàng)治世,他們在太廟里的地位“百代不遷”,所以他們的名字仍需避諱。
《開成石經(jīng)》里的“治”字
除了這些曾經(jīng)當過皇帝的君主需要避諱,一些追尊的君主的名字也需要避諱。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西魏時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作為李唐家族的開山之祖,被唐王朝尊為太祖皇帝,所以他名字的“虎”字在《開成石經(jīng)》里沒有最后一鉤。
《開成石經(jīng)》里的“虎”字
南宋《紹興石經(jīng)》里對追尊皇帝的避諱更多。而且經(jīng)常用改字避諱而不是缺筆避諱。宋太祖的父親叫趙弘殷,祖父叫趙敬,《紹興石經(jīng)》“殷”字改為“商”字,“敬”字常改為“欽”字。比如“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改為“商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商禮,所損益,可知也”;“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改為“居上不寬,為禮不欽,臨喪不哀”,“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改為“曾子有疾,孟欽子問之”。
《紹興石經(jīng)》里的“殷”字改為“商”字
《紹興石經(jīng)》里的“敬”字改為“欽”字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