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富起來之后怎么辦?
作者:劉根勤
來源:《揚州晚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九月廿三日己酉
耶穌2021年10月28日
子貢復姓端木,名賜,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中期的學生,師徒二人可謂“相見恨晚”??鬃油砟曜畲蟮谋?,就是兒子孔鯉去世,顏回早逝,子路遇害,這時他最愛的弟子就是子貢,他對子貢寄托了無限希望與期待。
子貢名列“四科十哲”,屬于“言語”特長生,其實他是“全科”。他的政事與言語都是絕頂水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貢益處,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边@一句證明了他的政治與外交才能,絕對不在后世的縱橫家之下。他憑借自己的財富與影響力,是《論語》成書的最有力推動者,他對“文學”的貢獻自不待言。他在恩師生前身后,以全部身心支持恩師的事業(yè)、弘揚恩師的德行,孔子去世后,子貢以天下頂級政商的身份,為恩師守孝六年,其間親情,遠勝絕大部分親生父子,這不是“至德”又是什么?
子貢最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的“生財有道”?!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氛f“子貢好廢舉,與時轉(zhuǎn)貨貲。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常相魯衛(wèi),家累千金……”他不但是孔門首富,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史記·貨殖列傳》還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富可敵國”“分庭抗禮”說的都是他。他成為“儒商”的祖師爺,與范蠡的“道商”殊途同歸。
《論語》和其他典籍中,子貢和孔子的對話,內(nèi)容很多,其中大多是儒家財富觀的核心宗旨,也是后世“儒商”文化的源頭。篇幅所限,這里只列舉其中數(shù)端。
其一,《論語》中,孔子與子貢討論怎么當窮人、怎么當富人。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夫子答:“可也。但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說的,類似于后世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當然王勃所說的“窮”與“通”相對,主要是指政治層面的身份地位或者際遇,但都屬于理想中的境界。小時候我們常聽老人說“窮不失志,富不癲狂”,也是這意思。
但孔子提出更高要求。貧富都有時,“邦有道,貧且賤,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所以君子要“安貧樂道”,比如顏回還有后來的原憲。但正常世道,鼓勵大家富貴。富不容易,貴更難。富了之后,自己要學習,《論語·子路》中說的“教之”,學習知識,更要學習“禮義廉恥”,這樣才能有貴氣,受人尊敬。
有人說了,子貢這么問,大概表明了這時候他已經(jīng)是富人了,需要“升級”。
其二,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o:p>
“仁”是孔子價值觀中的高級境界,子貢問這話時,底氣不足,但又滿懷希望,結果孔子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推己及人”,共同富裕,最終天下大同。這既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也是為政的最終目的。
其三,這是個故事,《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記載: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貢知行合一,“民胞物與”,他救了本國的同胞,使其免于奴隸的命運,應該被樹為道德典范,孔子為何卻批評他?子貢的問題在于他的境界太高,他的起點是別人一輩子難以企及的終點。他不接受獎勵,這是在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的標準,這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成為天上的明月,讓人可望而不可即。
真正的道德如同空氣,應該是一個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概念?!肮餐辉!币彩沁@樣的原理。
孔子通過無微不至的關心與點撥,造就了空前絕后的“商圣”子貢,也為中國人樹立了“大中至正”的財富觀?!岸四具z風”,就是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jīng)商的風氣。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