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書院的文化氣場
作者:李可亭
來源:“老李話商丘”微信公眾號
唐朝詩人賀知章有一首詩,叫《詠柳》,寫道: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似剪刀”的“二月春風”,裁出了萬條絲絳,裁出了鶯飛蝶舞,裁出了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仲春時節(jié)的商丘,萬物欣欣,生機勃發(fā);春風吹拂的應天書院,寧靜悠遠,純凈盈實,雖歷盡滄桑,卻枯木逢春,既有絢爛的色彩,又有古韻書香。應天書院的文化氣場,隨著春風,隨著細雨,隨著歷史的年輪,播撒著,散發(fā)著,彌漫著,穿越時空,滋養(yǎng)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熏熨著一代代讀書人的心靈、風骨和精神世界。
1009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四日,1010年前的今天,北宋皇帝真宗嘉許表彰應天府民曹誠的辦學情懷、奉獻精神和擔當意識,下詔成立“應天府書院”,并賜匾額。從此,“應天書院”成了讀書人的向往之地和精神家園,成了中華文脈的延續(xù)之所和國家棟梁人才的培養(yǎng)之地,應天書院在中國千年書院教育史上彪炳史冊。
書院是讀書人藏書、讀書和治學的地方。讀書人離不開書,讀書人與書有著不解的情緣,因此讀書與藏書密不可分;對于讀書人來說,藏書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情懷。讀書是為了治學,治學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個小小的藏書之所,就成了讀書人的精神家園,就賦予了讀書人關(guān)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的浩然情懷。
應天書院由個人的藏修之所,逐步發(fā)展為聚徒教授、開引士民的教學機構(gòu),最后形成服務公眾具有學校性質(zhì)的書院。
無論是太平年代還是天下大亂,讀書人無論是皇恩浩蕩還是受辱兵痞,其讀書、藏書、治學的初衷和習慣都很難改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癡心不改。應天書院在北宋的書院中是一顆明亮的星,一代一代的讀書人發(fā)奮苦讀,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也延續(xù)了讀書人的讀書精神。
應天書院位居“四大書院”之首。北宋王朝是趙氏的天下,北宋的建立者趙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前曾做歸德軍節(jié)度使。由于歷史上商丘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國的都城,所以,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后,定國號為宋。趙匡胤認為他當皇帝是順應了天命,所以到了宋真宗年間,就改宋州為應天府,后又把應天府作為宋朝的陪都改名為南京,與首都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天京大名合稱為“四京”。商丘受到北宋王朝的重視,還由于商丘有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它是首都開封在東南的屏障和通往江淮的門戶,浩浩湯湯的大運河經(jīng)過商丘,使得商丘成為一座交通便利、經(jīng)濟發(fā)達的大都市。
商丘的應天書院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在四大書院中,因為應天書院成立最早,所以位居“四大書院”之首;應天書院在1035年改為應天府府學,1043年又改為南京國子監(jiān),其地位高于地方一般的官學,所以,應天書院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便是一所典型的官辦書院,這也是應天書院成為“四大書院”之首的另一個理由;北宋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獨應天書院設立于繁華鬧市之中,特別是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fā)展成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jiān)的書院;應天書院組織較為完備,主講、助教、說書、講授官皆由朝廷任命,各司其事;應天書院與科舉關(guān)系甚為密切,且教學有方,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學生“相繼登科”,還有不少“魁甲英雄”,這些,也非其他書院所能比擬。
應天書院與范仲淹相映生輝。說到應天書院,不得不提到一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范仲淹,他與商丘有著不解之緣。正是在應天書院,范仲淹刻苦求學,考中了進士;他在這里娶妻生子,為母服喪;在為母服喪期間,執(zhí)掌應天書院2年多時間,使應天書院既有嚴謹?shù)闹贫龋钟辛己玫膶W風,為北宋書院樹立了榜樣?!疤煜骡孕颍暣硕?,其影響綿綿數(shù)代不斷。
范仲淹在應天書院的詩文創(chuàng)作,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在應天書院的交游,奠定了他在社會上的影響,使他成為京東一代的文人領袖。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應天書院的生活經(jīng)歷,就沒有范仲淹的輝煌人生;沒有范仲淹,應天書院也將缺少一道靚麗的風景。
范仲淹少年勵志,勤學苦讀,成為應天書院歷屆學生的楷模;他胸懷國家,愛國愛民,學習期間寫《上執(zhí)政書》,提出一系列革新政治的建議,為他后來的“慶歷新政”打下了基礎;范仲淹孝敬母親,弘揚了中國的孝文化,也為天下人樹立了至孝的典范;范仲淹應好友同榜進士滕子京邀請,揮毫撰寫的光耀千古的《岳陽樓記》,千百年來一直為后人所傳頌,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奮斗不息,成為中華民族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院是傳承儒家思想的重要陣地。按照教育的規(guī)制,書院的前面或左前面要建筑文廟,即孔廟,叫做“前廟后學”或“左廟右學”,文廟與學校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小孩子入學后,開學、放假要拜孔子,重要節(jié)日、重大活動要拜孔子,一直到離開學校,走上社會。這樣,耳濡目染,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底色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是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有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就有了民族的凝聚力,國家就不會分裂,士子就不會當漢奸。所以,書院中的文廟,書院中的孔子,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一部《論語》抵得上百萬甲兵。從祖國的邊陲到腹地,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一座座文廟,支撐著中華文化的綿延發(fā)展,支撐著中國人的中國心。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理環(huán)境、物產(chǎn)資源差距很大,為什么能保持長久的統(tǒng)一,這是文化認同的結(jié)果,這是文化凝聚的力量,這里面有著書院的功勞。
商丘的文廟也曾建在應天書院中,也一樣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應天書院中有大成殿,里面有“萬世師表”孔子的高大塑像??鬃拥茏?000,72賢人,其中最著名的弟子有10人,即“四科十哲”,個個身懷絕技。德行方面的代表是顏回、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言語方面是宰我和子貢;政事方面是冉有和子路;文學方面是子游和子夏。他們的塑像立在孔子的前面、左面和右面,既護衛(wèi)著老師,也傳承著孔子的衣缽,發(fā)展著中華文化。
將現(xiàn)在的教育與應天書院的文化氣場做一個勾連?,F(xiàn)在的應天書院依然在商丘古城的懷抱里,在商丘人民的心頭上,它三面環(huán)水,一面臨著古城城郭,是古城的明珠和亮點。它的文化氣場正如這煙波浩渺的城湖水,滋養(yǎng)著商丘的靈魂和商人的精神,就像這門前的垂柳,色彩斑斕,搖曳多姿。
修建后的應天書院,莊嚴巍峨,透示著它的滄桑,彰顯著它的厚重。在我們的眼里,應天書院不應該是靜止的旅游景點。它應該動起來,活起來,在中國文化振興的大背景下,它應該有多樣的形態(tài),應該與現(xiàn)代的元素相結(jié)合,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增長點。
2015年4月25日,“應天書院大講堂”開講,首講內(nèi)容便是“范仲淹與應天書院”?!皯鞎捍笾v堂”開講的消息,不脛而走,各種媒體爭相宣傳報道,為應天書院帶來了一道清新的風,成為商丘南城湖景區(qū)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至今已進行48場的“應天書院大講堂”,場場撬動文化,回回震撼人心,那是一次次充實知識的學習之旅,一次次修身養(yǎng)性的精神航行。
2017年11月20日,商丘師范學院人文學院2017級首屆國學班38名學生,在老師帶領下來到商丘古城,在文廟里誦讀《論語》,在應天書院向孔子像行鞠躬禮。這是冬天的一聲春雷,這個活動的本身讓我們思考,如何將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中小學教育、公民教育與應天書院的文化氣場做一個勾連?
五天前,方塘傳媒的谷雨女士寫了一篇文章:《應天書院:一個正在被喚醒的商丘文化圖騰》。文章寫道:“千年之后的應天書院之于當下是個什么樣的存在?北宋時期最高學府遺留給商丘這個城市的到底是什么?而文旅新時代下,商丘又該如何重振應天書院的昔日輝煌?”沿著谷雨女士的這個思路,我們期待與應天書院有一場春天的約會,有一場轟轟烈烈的關(guān)乎應天書院美好明天的革新之舉。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