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衣食觀
作者:陳曉霞(孔子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中華孔學》2021年第3期
摘要:衣食乃人人之所需,它關(guān)乎性命與健康,更關(guān)乎禮制與德行??鬃影讯Y制思想貫穿于飲食之中,依禮而衣,非禮不衣,衣著得體;依禮而食,非禮不食,飲食有節(jié)??鬃油ㄟ^衣食行為充分體現(xiàn)了尚禮、守禮的圣人風范,踐行著儒家中庸思想和高尚仁德??鬃拥囊率秤^是人們在新時代構(gòu)建和諧人際關(guān)系和大健康的智慧源泉。
關(guān)鍵詞:孔子;衣著;飲食;禮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每天都面臨著衣食問題,要對穿什么、怎么穿和吃什么、怎么吃做出適宜自己的選擇。因為衣食如此司空見慣、普通平常,所以,常被人們看作是生活瑣事,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然而,衣食在孔子心目中,不僅僅用來保體裹腹,衣食行為還是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xiàn)形式,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儒家智慧,對于人們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一
在我國,最早的服制記載見于《尚書·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堯舜時代,衣服有五種花色,尊卑采章各異,所以命有德。舜帝說:“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保ā渡袝ひ骛ⅰ罚榱孙@示古人衣服上的圖象,舜帝用日、月、星辰、山、龍、雉六種“田”形繪在上衣上;用虎、水草、火、白米、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黑青相間的“己”字花紋繡在下裳上。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有關(guān)色彩的記載為:“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對此,杜預(yù)注為:“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色備謂之繡。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杜預(yù):《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用五種色彩、十二種圖案做成五種不同的禮服,表示身份、地位的高低和尊嚴。天子的禮服要繪畫和刺繡十二種圖案,即:日、月、星、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公的禮服沒有日、月、星,只有自山龍以下九種為九章,侯伯的禮服繪繡華蟲以下七種為七章,卿大夫繪繡粉米以下三種為三章。服制成為了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衣者不能逾越。至圣孔子一生尚禮,依禮而衣,堪稱世人之典范。
在服制中,冠冕尤為重要?!包S帝始制冠冕”(東漢·應(yīng)劭:《風俗通義·皇霸》),在衣著中,冠為衣之首,冠亦成為禮的代言,因為“冠者,禮之始”(《禮記·冠義》)。冠禮體現(xiàn)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人的身份、地位、所處場所和年齡而異,對此,孔子十分慎重,嚴格依禮而冠。按照上古時代的禮制,孔子未成年之前不戴冠,在二十歲成年時,必須舉行加冠之禮。“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xiāng)。丘不知儒服?!保ā抖Y記·儒行》)章甫是古代一種禮帽,據(jù)東漢《釋名·釋衣服》記載:“章甫,殷冠名。甫,大夫也,殷以之表章大夫也?!闭赂κ且笊绦谥?,屬于一種由緇布做成的禮冠,作為代表“殷道”的冠名。根據(jù)《儀禮·士冠禮》所記:“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毕?、殷、周三代的冠制分別為毋追、章甫、委貌,各不相同。孔子成年后尚未在魯國入朝為官,又旅居宋國,故冠章甫之冠,這是殷之成年男子所冠。宋國乃是孔子先祖之國,故以冠章甫之冠既表明孔子推崇殷朝冠禮又表達其追念先祖之意。孔子在魯國入朝為官后,處在最高職位時,按照周朝冠冕制著大夫用旒冕。孔子在為官期間,經(jīng)常頭戴皮弁,皮弁系白鹿皮做的尖頂皮帽,造型像兩只手掌相合,名為“弁”,在皮弁上飾以三色的彩玉。
孔子守冠禮,既看重形式,更注重禮的本質(zhì)。禮是約定俗成的,時俗在變,禮也屢遷?!抖Y記·禮器》云:“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痹谑┬泄诙Y的過程中,孔子以因“時”應(yīng)變?yōu)樽罡咴瓌t。古禮以麻布為冠,到了春秋時人們以絲帛代替麻布為冠?!白釉唬骸槊幔Y也;今也純,儉。吾從眾?!保ā墩撜Z·子罕》)“純冕”是當時之風俗,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孔子也順隨風俗而與眾人同,以絲帛取代符合古禮的麻冕,這是因為用絲織材料比用麻布材料制冕容易和節(jié)省?!傲址艈柖Y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保ā墩撜Z·八佾》)孔子認為,遵循禮儀約定,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吧荨迸c“儉”,前者過,后者不及,而“過猶不及”,故兩者都沒有得中,但“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在“奢”與“儉”中,取“儉”,更能夠保全禮之本。“麻冕”是周禮,而“純冕”,是為了節(jié)約、儉省,而不至于失本,故孔子從眾。
孔子辭官后不再戴大夫的冠冕,而是戴被后世稱為“儒服”代表的“章甫”之冠。在《孔子家語·終記解》篇中關(guān)于孔子卒后“葬式”有這樣的記載:“孔子之喪,公西赤掌殯葬焉,唅以疏米、三貝;襲衣十有一稱,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環(huán),徑五寸,而綦組綬,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飭廟置翣。設(shè)披,周也;設(shè)崇,殷也;綢練設(shè)旐,夏也。兼用三王禮,所以尊師且備古也?!北M管對孔子葬時“冠章甫之冠”是否與古代葬禮相矛盾,一直在學界存在爭議,但從中足以看出“章甫”之冠對于孔子的重要意義了。不同等級的官員有不同衣冠,標志其身份地位,亦示其尊嚴。保持衣冠的整齊端莊,則體現(xiàn)著君子的一種美德?!熬诱湟鹿冢鹌湔耙?,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論語·堯曰》)衣冠整齊端正,目光嚴肅莊重,使人望而生畏,是“威而不猛”的正人君子的風度。子路將君子風度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在衛(wèi)國內(nèi)亂中被人以戈斷纓,他說:“君子死,冠不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為了免受“落冠之恥”而“結(jié)纓護冠”,丟了性命。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黃帝取法天地道理創(chuàng)制服裝。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無疑是“好禮”的表現(xiàn)。“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論語·子路》)在服制中,衣裳具有與冠冕同樣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象征著衣著者的身份地位,因此,衣著的選擇要遵守禮制的規(guī)定。上文中提到,孔子“衣逢掖之衣”,這是孔子成年后還沒有入朝為官時的衣著??鬃釉缒昙揖池毢?、素食布衣,隨著社會地位的提升,到壯年時錦衣華服、生活富足,其社會地位、經(jīng)濟狀況上的不斷變化,使孔子的衣著飲食都發(fā)生了變化??鬃釉诜敝氐霓r(nóng)牧勞動、平靜的傳道授業(yè)、游走他鄉(xiāng)的周游列國、廟堂之上的禮事和莊重的朝廷議政等活動時有著不同的衣著,包括弁服、冕服、深衣、裹服和單衣等多種春秋時代的衣裳。
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后升大司寇。在此后的14年中,雖然孔子周游列國,但仍保持著大夫的身份,多次朝見不同的國君。弁服是孔子為官期間的重要服裝之一,孔子所穿的弁服的款式與冕服相似,也是上下分裁,最大不同是不加紋章。衣料分兩種配色:第一種用于上朝,面料采用白細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第二種用于在孔子退朝之后,會見比自己身份低的人,要換上“緇衣”,即用黑色帛做的朝服??鬃釉隰攪蔚淖罡吖匐A是大司寇,依照當時的“章服制”身著冕服,主要由冕、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衣裳之下,襯以白紗單衣,即白色的襯衣。下身前有蔽膝,蔽膝為赤色。鞋是雙底的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朝玄端,夕深衣?!保ā抖Y記·玉藻》)孔子為官期間,也經(jīng)常穿著玄端。玄端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的朝會之服,它大多用黑色布帛裁制,衣袂和衣長同一尺寸,無章彩紋飾,其形端莊方正,故稱“玄端”。除了朝會之外,孔子衣著主要為深衣,由于深衣將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免去了圍裳,穿著簡便,可以為燕居之服。深衣即可以作為入朝為官者衣裳,又亦可以作為非為官者的衣裳,故成為春秋時代的主流服裝被人們所廣泛接受。孔子一生中為官的時間只有四五年,大部分時間不為官,故主要穿著深衣。裹服是指居家的服裝,就是無里的深衣。相比較而言,朝服、深衣厚大而不是十分舒適,裹服則寬松舒適,貼身穿著。顏色多為白色,質(zhì)地多為細麻料或絲綢?!白又嗑樱晟耆缫?,夭夭如也?!保ā墩撜Z·述而》)這就是孔子燕居生活的描述??鬃釉诰蛹覠o事時,輕松悠閑,怡然自得,返樸歸真享受生活的情趣?!氨赜袑嬕拢L一身有半。”(《論語·鄉(xiāng)黨》)寢衣,指睡衣,孔子睡覺時總要穿寢衣。寢衣的形制類似于裹服,但其結(jié)構(gòu)更為簡單??鬃悠缴斏鲗Υ褒S”,進行齋戒時,很注重自己的衣著,齋祭有明衣朝服?!褒S,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坐?!保ā墩撜Z·鄉(xiāng)黨》)孔子齋戒沐浴時,一定要備有用布做的“明衣”即浴衣。而平常在家的衣著則不同于禮服,穿的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當然,如果在家招待客人,就要穿戴整齊??鬃幼匀龤q到十七歲,雙親相繼離世,由于孔子崇尚禮制,所以他從青年時代就穿著用素色滾邊的深衣。
孔子非常推崇深衣,因為“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yīng)規(guī)、矩、繩、權(quán)、衡?!薄爸剖卸詰?yīng)十有二月。袂圓以應(yīng)規(guī),曲拾如矩以應(yīng)方,負繩及踝以應(yīng)直,下齊如權(quán)衡以應(yīng)平。故規(guī)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下齊如權(quán)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規(guī)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quán)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禮記·深衣》)深衣同時符合規(guī)、矩、繩、權(quán)、衡五種法度,是禮制的一部分,是君子人格的象征。深衣袖口呈圓形以與圓規(guī)相應(yīng),使人舉手揖讓容儀得當;交領(lǐng)為方領(lǐng)如同矩尺以與正方相應(yīng),上衣背縫垂直到腳踝以與直相應(yīng),使人行政教得直、應(yīng)事義之與比;裳之下端整齊如同墨繩、秤桿以與公平相應(yīng),使人安其志意,而平均其心,故行得正也。深衣蘊涵著中正、平和、無私、大公、公平之意,直接與君子之人格要求相聯(lián)系。深衣重人倫,重孝道。對于父母雙方、祖父母雙方都健在的人,其深衣就鑲嵌以有紋飾的邊緣。對于父母雙方健在,而祖父母亡故的人,則吉不足,其深衣就鑲嵌青色的邊緣。對于三十歲以下而父親亡故的人,其深衣就鑲嵌白布的邊緣。衣領(lǐng)、袖口、下裳邊緣、衣裳之側(cè)(即衣襟側(cè)邊)所鑲嵌的邊緣里外都各寬一寸半,父母的情況隨時隨地體現(xiàn)在穿衣之人身上,跟隨自己行走、處事、進退,仿佛隨時都繼承、擔待著先輩之精神?!耙抡?,裳間色。”(《禮記·深衣》)深衣衣裳皆用白細布裁成,領(lǐng)、袖與下齊皆飾以黑繒。白與黑色如明與暗、晝與夜、陰與陽的輪回交替,蘊涵著萬物負陰而抱陽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深衣的規(guī)、矩、繩、權(quán)、衡等寓意正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的服裝多種多樣,即有莊重的冕服、正式的玄端、嚴肅的弁服,也有簡潔的深衣、舒適的裹服、明衣和實用的寢衣。以禮而衣,非禮不衣,孔子的穿著始終符合服制要求,孔子一生的穿著正是踐行服裝禮制的典范,也是一代圣人高尚仁德的充分展現(xiàn)。
衣服的顏色及形制要符合禮制,要與個人的修養(yǎng)層次相符合。“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保ā墩撜Z·鄉(xiāng)黨》)穿上君子之服,當思如何使言辭不離仁義,當思如何躬行,而后仁義之德沛然布于全身?!白勇肥⒎娍鬃樱鬃釉唬骸?,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由!’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語女,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保ā盾髯印ぷ拥馈罚┛鬃诱J為穿著衣服要合于自己的身份,奢華的盛服是好表現(xiàn)的小人之服,而君子的穿著要合于場合的要求。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nèi)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后,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禮服用整幅布做,不剪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鬃油獬龉珓?wù)一定要穿禮服,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凹?,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保ā墩撜Z·鄉(xiāng)黨》)即使病臥在床,君主前來看視,孔子無法起來穿上朝服迎接,為了不失禮于君,也會把朝服蓋在身上,拖著大帶?!皭鹤现畩Z朱也?!保ā墩撜Z·陽貨》)孔子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朱色為正宗之色,其他間色不能取代。“諸侯服紫”,不能使諸候的紫和皇帝的朱色相混,因為,帝王的冕服和官服都要用五色(紅、黃、藍、白、黑)中一色,不能用間色?;实勖岱煤冢弥?。這些等級的區(qū)別,都是服從于服制之禮。在歷史上,對于統(tǒng)治階級而言,衣著就是一種禮服,象征著衣著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也是儒家禮義思想的踐行。不同的年代,人們的衣著要求不同。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按照禮儀的要求,顏色搭配時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鬃訌娬{(diào)衣著要與內(nèi)心仁德相匹配,要用服制之禮約束自己的言行,以有效提高自身的仁德修養(yǎng)。孔子強調(diào)衣著要合于禮,衣著者的身份及內(nèi)在綜合修養(yǎng)要與衣著相匹配,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修煉成為真正的君子。
衣著能御寒保體,衣著選擇宜與季節(jié)等相適應(yīng)。衣著服飾有色彩、款式、面料、季節(jié)、環(huán)境的具體要求,所以,孔子重視服裝的款式、材質(zhì)、色彩等的選擇。夏天的服裝講究不同布料質(zhì)地的搭配,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時,一定要套在內(nèi)衣外面??鬃觾A向于同色相的服飾配搭,服飾中注重大面積單一色彩的應(yīng)用,這樣能使著裝主體具有較強的視覺完整性,體現(xiàn)主體的和諧一致,這與孔子主張中庸和諧的儒家思想是一致的??鬃由畹哪甏?,公職人員工作時要穿朝服,居家時就換掉朝服。衣著的款式和面料質(zhì)地的選擇,既符合身份地位,又注重時間和場所。居家與外出公務(wù)的禮儀要求不同,因而,穿著不同,款式也不一樣。衣著是每個人每天必須面臨的問題,適宜的衣著打扮,是自身生活、工作、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一個人穿著得體,對己而言,心情舒暢,生活快樂,做事效率高,這顯然對身體健康有利。一個人穿著得體,對他人而言,既體現(xiàn)出自己的高雅素養(yǎng),又體現(xiàn)出對人的尊重和禮貌,尤其是在社交活動中,不同的活動有各自的衣著習俗或規(guī)范要求。每個時代都有主流色彩,對衣著服飾的色彩搭配,要符合時代潮流和審美觀,符合禮儀和民俗風情。現(xiàn)代人工作時要穿職業(yè)裝、工作服,休閑時要穿休閑服。居家時可穿居家服,如果會見來訪的客人,不可穿著睡衣,衣著也不能邋遢,這體現(xiàn)出對客人的尊重,也是個人修養(yǎng)水平的體現(xiàn)。
二
食為八政之首。據(jù)《尚書·洪范》記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庇謸?jù)《禮記·王制》記載:“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shù)、制?!痹谶@兩部儒家典籍中“食”或“飲食”均列八政首位,可見,統(tǒng)治者將食視作大事,八政之要,因為,食者萬物之始,人之所本者?!芭d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孔子認為,國家的治理與安定需人心所向,需要重視的四件大事是民眾、糧食、喪禮、祭祀,其中,糧食處在重要位置。在子貢問政于孔子時,孔子講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保ā墩撜Z·顏淵》)這里把“食”則放在了首位。飲食不僅僅是單純滿足人在物質(zhì)上的需求,更是政治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民眾而言,民以食為天。對于儒家而言,飲食既裹腹、極口腹之欲,又體現(xiàn)人的仁德,體現(xiàn)人與人、人與食物乃至世間萬物的關(guān)系。對于當政者而言,解決民眾的飲食問題是重中之重?!胺蚨Y之初,始諸飲食?!保ā抖Y記·禮運》)上古許多禮的產(chǎn)生,都與飲食有關(guān)。在周朝,形成了一整套飲食之禮,從而保障正常的飲食所需,并有效地維持周王朝的正常社會秩序??鬃语嬍持屑漓胧潜夭豢缮俚亩Y儀?!半m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保ā墩撜Z·鄉(xiāng)黨》)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孔子在吃飯前也要把它們?nèi)〕鲆恍﹣砑雷?,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鬃诱f:“齊必變食,居必遷坐?!保ā墩撜Z·鄉(xiāng)黨》)在齋戒之日,要變更常規(guī),飯食要新鮮?!芭笥阎?,雖車馬,非祭肉,不拜。”(《論語·鄉(xiāng)黨》)朋友饋贈物品時,如果不是祭肉,即使是車馬,孔子在接受時也不參拜??鬃又园鸭廊饪吹帽溶囻R還重要,是因為祭肉可以用來祭祀祖先。
孔子以飲食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體現(xiàn)著忠君、尊長、孝親的仁愛美德。孔子說:“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論語·鄉(xiāng)黨》)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yǎng)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社會交往中,離不開赴宴做客,孔子在宴席上的一言一行都在踐行著飲食之禮?!班l(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論語·射義》)先秦鄉(xiāng)飲酒時必須遵守尊卑長幼順序,違序即違禮??鬃诱f:“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保ā抖Y記·曲禮》)即長者不飲盡杯中酒,少者不得飲。“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保ā墩撜Z·鄉(xiāng)黨》)行鄉(xiāng)飲酒禮,必得讓長輩先出,然后自己才出,以示尊老。“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薄墩撜Z·鄉(xiāng)黨》)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孔子就神色一變,并站起來致謝,此為敬主人待客之禮,非圖其饌也。如果主人接待不合禮法,即使面對魚、肉,他也不吃;若以禮行事,蔬食也當美餐。在孔子看來,飲食決非簡單的吃喝,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道德觀念和社會秩序,體現(xiàn)的是神人、尊卑、長幼關(guān)系?!跋徽蛔??!保ā墩撜Z·鄉(xiāng)黨》)若是席子沒有擺放端正,孔子是不會坐下的??鬃由卸Y,非常注重禮儀細節(jié)?!坝芯剖?,先生饌?!保ā墩撜Z·為政》)遇到好飯菜時,孔子總是讓年長者先食用。“食不語,寢不言?!保ā墩撜Z·鄉(xiāng)黨》)孔子在宴席上飲食時不說話,尤其做客時決不邊吃東西邊說話,這對主人不禮貌,對自己身體健康也不利。在《禮記·曲禮》記載了許多類似的食禮:“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迸c他人共同吃飯時,注意謙讓,不可自顧自己吃飽。大伙兒共同吃飯,要注意手的衛(wèi)生。不要把飯搓成團,不要把多取的飯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滿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嘖嘖作響,不要啃骨頭,以免弄出聲響,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頭扔給狗,不要爭著搶著吃好吃的東西,不要為了貪快而揚去飯中的熱氣,吃黍米飯不要用筷子,羹湯中的菜要經(jīng)過咀嚼,不可大口囫圇地吞下,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diào)和羹湯。不要當眾剔牙,不要喝肉醬。
飲食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決定了飲食者的生存與健康??鬃拥娘嬍吃瓌t就是飲食有節(jié),有節(jié)既有飲食數(shù)量的限制,更有飲食質(zhì)量的要求,這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如果飲食不節(jié)就會危害健康,甚至傷及性命,正如孔子所言:“寢處不時,飲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疾共殺之?!保ā犊鬃蛹艺Z·五儀》)對此,明代醫(yī)學家萬全作了詮釋:“酒可以陶情,通血脈,然耗氣,亂神,爛腸胃,腐筋膜,有甚于此者。孔子養(yǎng)生之備,衛(wèi)生之嚴,其飲食之節(jié),萬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鬃又骷苍唬喝怆m多,不使勝食氣,尚澹泊也;不為酒困,慎禮節(jié)也;不多食,示節(jié)約也。平日之養(yǎng)生者,無所不慎如此。故康子饋藥則不嘗,自信其無疾也茍不能慎,而獲罪于天,雖巫醫(yī)獲何益!”(明代·萬全:《養(yǎng)生四要》)飲食有節(jié)的具體實踐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肉雖多,不使得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語,寢不言。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保ā墩撜Z·鄉(xiāng)黨》)這是孔子飲食有節(jié)健康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蘊涵內(nèi)容非常豐富。首先,孔子在食材的選擇上特別講究。要求選擇色正、味正、新鮮的食材,而糧食陳舊、變味了、飯食餿了不吃,魚和肉腐爛了不吃。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則不食之。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從集市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孔子的這一食材選擇標準,時至今日,仍然非常實用?!吧珢?、臭惡”的食物并沒有腐爛、但氣味不好聞、色澤不好看,孔子把它稱之為“粗菲之物”。這實質(zhì)上是食材的營養(yǎng)品質(zhì)問題,色正、味正、新鮮的食材營養(yǎng)豐富,不含或者很少含有害物質(zhì)。從現(xiàn)代營養(yǎng)觀的角度來看,食用菜蔬講究色香味俱佳,其中任何一種因素都會影響到食用者的胃口和食用的效果。食物的氣味、色澤不正就不能入口。當食品出現(xiàn)了變色變味、腐爛時食品中的蛋白質(zhì)分解、脂肪氧化、糖類酵解,以及維生素、礦物質(zhì)大量破壞。陳舊、變味、變餿、放置時間長的肉食和腐爛的食材營養(yǎng)質(zhì)量差,含有多種對身體有害的物質(zhì),如果食用就會傷害身體,不利于身體健康。孔子不食用集市上買來的肉食和酒,可能的原因是食材的質(zhì)量和衛(wèi)生有問題,因為那個年代在集市上出售的食材多無防護設(shè)施,或者加工者不夠誠信,致使食材變質(zhì),既不衛(wèi)生又缺乏營養(yǎng),因而不能食用。第二,季節(jié)不到的食材,不能吃,要選擇時令食材。天分四時,一年到頭循環(huán)往復,應(yīng)時令而生的食材,含有不同的活性物質(zhì),營養(yǎng)各具特色。作為大自然一分子的人,只有按時令進食,才能適應(yīng)四季的變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做到天人合一,達到心身健康的目的。對植物的生長節(jié)令而言,一般植物生長期未滿,果實未熟,果實里所包含的成份會與成熟期里的成份大不相同,可能含有有害物質(zhì),食用后可能對身體有害甚至會造成中毒。也就是說,要在果實最合乎時令的時候?qū)⑵洳杉⑹秤?,?jié)令不足過早采摘,果實中的成份含量會有很大差異,所以不合時令的果實不宜食用。第三,不同食材應(yīng)采用相應(yīng)的加工工藝。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指出,“食精能養(yǎng)人,膾粗則能害人”,食材加工工藝影響著人體對于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的吸收。對糧食而言,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加工工藝主要是舂,糧食不嫌舂得精。對肉類的加工工藝主要是用刀切成小塊,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舂得精,魚和肉切得細,有助于消化吸收,這是身體健康的物質(zhì)保障。食材的烹調(diào)加工要恰到好處,否則,加工過度,或者加工不夠火候,均不能食用?!案畈徽?,就是選用原料的部位不恰當,這不僅會影響到烹調(diào)結(jié)果,而且可能會使食料中含有有害物資的東西進入食物中,食后可能對身體有害。第四,飲食多樣化。在食物的選擇上,應(yīng)以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吸收為標準。食物應(yīng)當以五谷和蔬菜為主,肉不能多吃,酒以適量為宜。孔子主張君子在飲食上要“克己”“君子食無求飽”“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保ā墩撜Z·鄉(xiāng)黨》)食肉量不超過主食,飲酒量以不醉為限?!搬u”是古人食肉食全的主要佐料,合理使用“醬”,不僅能達到去除異味,突出本味、增加滋味、豐富口味的效果,而且能增加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還可以溶解食物中的磷和鈣等礦物質(zhì),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孔子主張一些生姜之類的食材要常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宜多吃。姜是一種非常好的與藥食同源的食物,有獨特的辛辣芳香,是一種常用的調(diào)味品,它能使各種菜肴鮮美可口,味道清香。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來看,姜含有揮發(fā)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濕、發(fā)汗之功。第五,進食要有規(guī)律,按時飲食,不到吃飯的時候,不吃?!睹献印じ孀酉隆吩?“朝不食,夕不食。”孔子踐行飲食有節(jié)的原則,使自己成為73歲的壽星,而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那時人們的人均壽命還不足20歲。
總之,衣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衣著不僅具有護體、御寒的功能,而且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政治制度、風俗時尚,體現(xiàn)了衣著者的道德水平、人格修養(yǎng)、審美理念。衣著中蘊涵著健康的奧妙,衣著得體有利于身體健康,有利于從事工作和社會交往,有利于身心健康、品德修養(yǎng)。孔子從仁德修養(yǎng)高度依禮而食,形成了圣人飲食有節(jié)的飲食觀,有節(jié)體現(xiàn)了中庸之道,符合傳統(tǒng)禮制。以飲食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體現(xiàn)著忠君、尊長、孝親的仁愛美德??鬃右蓝Y衣食,衣著得體,飲食有節(jié)的衣食觀,蘊涵著新時代大健康的智慧,啟迪人們通過日常的衣食行為,踐行仁德修養(yǎng),獲得健康體魄。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