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宜興
作者:陳永躍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月十一日丁卯
耶穌2021年11月12日
南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時年已64歲的朱熹接到了自己的老友、宜興縣令高商老寄來的信,信中請他為宜興新修建的縣學校著文以記之。按照儒家的傳統(tǒng),寫雜記一類的文章,是要和寫碑文一樣立意的。立碑著文主要是稱頌功德,而這樣的文章所記大事、小事各異,故取義也就不一樣。因此,清朝姚鼐說,有的人作序與作銘文、作詩文全部用寫碑文的體例來寫,也有僅僅為了記事而不刻到石頭上去的。高商老要朱熹寫的,似乎是后者,記事而已。
南宋時,宜興縣的縣學校在縣衙東南不遠的地方,是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建造的。等到了宋仁宗趙禎執(zhí)政的皇祐初年,縣令鄭民彝把學校遷到了南興門外,距當時縣衙約有二里遠的地方。根據原地圖推斷,舊縣城在徐義莊祠東、城南河北、氿濱大道以西、太滆河以南,當在今天的宜興老年大學處。紹熙元年,南宋的承議郎、浙江麗水人高商老到宜興任縣令后,即重道興學,引導民風。五年十二月,新學校修建而成,之后高商老就致函朱熹請著文以記。與此同時,朱熹的門人迪功郎孫庭詢、貢士邵機等數十人也以書信的方式告訴朱熹:我們宜興的縣學校因年久失修一直得不到改善,直到高商老到這兒任職后,才有了修繕之意。但是因為宜興地方比較窮,不能馬上拿出足夠的修繕銀兩,只好稍加修葺,把校舍修整,將書桌置辦齊全。同時,為了學校的長遠計,又借閑田數十畝給學校來保證他們的食用,又拿往來長橋過橋費七十余萬錢給學校。學校修整一新后,設置《詩》《書》《禮》《樂》四門課程,重視講求道德性命的學說。與此同步,游說四處,動員四方學子在科舉文詞有卓然成績之外,還當知道士子所學有更為高的境界,并在“道問學”上用功。于是,宜興的學子由此知所向慕,賢明的士大夫也帶著子弟來聽課,他們相互勉勵,唯恐落伍,有相知恨晚的感覺。更有士大夫捐資以興學,合縣衙與私人之力竟得七百萬錢,學校內外又煥然一新。
朱熹的門人對自己的老師說:縣令高商老對于宜興縣教育的重視,不止在修葺學校方面可以大書特書,更重要的,他通過對學子們道德性命的深層培養(yǎng),既為國家造就人才,也改變了社會風俗。這種尊德重教、尊禮崇文的執(zhí)政有為的為官之道,正是其他官吏所不能做到的。
接到了自己門人情真意切的書信后,朱熹援筆立就,他說,自己在紹興時曾與高商老有短暫的接觸,在那時就知道他是個賢明有方的人。現在得知他在宜興任職后能將政教之本具體加以實施,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效,實在是令人贊嘆,他十分樂意為宜興學校作文以記之。更何況宜興的鄉(xiāng)親能隨著縣令的重道興教行為,來積極學習古人的為己之學,而不是汲汲于夸多斗靡的辭章之學追時好、取世資呢。這又是自己深為感嘆而樂為表彰的。高商老于宜興任職期間不止在教育方面有很顯著的成績,他還重視民風的引導,嚴格按朝廷的規(guī)矩組織祭祀;重視水利工程,疏通老舊河道,以防澇抗旱;注意糧食的存儲,在鄉(xiāng)間建社倉,儲備足夠的糧食以備饑荒。他身為縣令其所學所行皆出于自己內心的誠懇深情,他言出而人必信,這是他以身教而替言教的結果。高商老真是個賢能良吏。
朱熹的這篇《宜興縣學記》不僅收錄在明朝萬歷年間的《重修宜興縣志》上,也收錄在《朱熹師友門人往還書札匯編》中。燈燈繼續(xù),慧焰不息。朱熹對宜興人重視教育的著文記述,更使人了解了千百年來,宜興尊師重教、尊德崇禮的淳樸民風,而這也是“中國教授之鄉(xiāng)”人才迭出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王蒙】君子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