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魏衍華老師在《論語·衛(wèi)靈公》通講中的分享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1-11-25 00:07:55
        標簽:《論語·衛(wèi)靈公》、魏衍華老師

        魏衍華老師在《論語·衛(wèi)靈公》通講中的分享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月二十日丙子

                  耶穌2021年11月24日

         

         

         

        作者簡介

         

        魏衍華,歷史學博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論語學研究》主編,中華孔子學會理事。

         

        《衛(wèi)靈公》這一篇,共四十二章,全篇圍繞立身處世和為政的主旨展開,具體討論了做人、處事、為政過程中個人的取向問題。宋老師在講的過程中,我也在反復的讀,感覺本章中“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孔子“明日遂行”,還是“子張問行”,還是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字里行間里都透露出“行”字是整篇的核心。接下來我以“行”字談?wù)勛约旱母惺堋?o:p>

         

        第一章,“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這一章表面談“行”,實際上是對“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闡釋。衛(wèi)靈公的問政行為不符合孔子的為政之道,由于“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孔子“明日遂行”,這里隱含了孔子對道的堅守。

         

        第二章,“在陳絕糧”。這一章非常重要,可以和《史記·孔子世家》中的相關(guān)記載想?yún)⒄?。這一章講孔子堅持其道,周游列國,在衛(wèi)國碰壁,在陳蔡絕糧,是“窮達以時”的表現(xiàn),是對孔子之道不遇時的闡釋。

         

        第三章,“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鬃又缽暮味鴣??表面上這章是說孔子為一個博學強識、無所不知、學而不厭的人,無論誰問孔子問題,即便是自己不明白,也能“叩其兩端”而給出他的答案。但孔子有他的道,看似形散卻神聚,“一以貫之”。剛才宋老師也講了,可與前兩章互參??鬃記]有具體說明其“道”為何物,但《論語》里講“忠恕”“恕乎”“忠”“信”等,既是孔子個人品德的展現(xiàn),也蘊含著學和道之間的關(guān)系。

         

        第四章,“由!知德者鮮矣”。通過前3章的3件事,孔子發(fā)出感嘆,“由!知德者鮮矣?!敝涞赖娜藢嵲谑翘倭恕!暗抡撸靡病保弧暗勒?,導也”。我們常把“道”“德”放在一起講,孔子在這里發(fā)出感嘆,說明真正了解道的人很少了。

         

        第五章,“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本章是孔子心目當中其道所行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無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認為舜是最好的典范,是得道行事的理想和標準。剛才宋老師講“無為而治”,我們可知儒家從來不否認孔子和老子的關(guān)系,從《孔子家語·五帝德》和《孔子家語·五帝》兩篇來看,宰我從榮伊那里聽黃帝三百年的說法,就問:“黃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講了五帝的問題,這是儒家的一個系統(tǒng)。但道家也有一個五帝系統(tǒng),是和五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覺得老子系統(tǒng)中的“五帝”和孔子的“五帝”還是不一樣的。

         

         

         

        第六章,“子張問行”。“子張問行”提到了六個字——“言忠信,行篤敬”,這六個字在行道中非常重要。宋老師剛才講,曾子擴大、提升了孔子的孝道,子張則是從“忠”“信”的角度出發(fā),繼續(xù)弘揚孔子之道。第七章,“直哉史魚”。這章講的是史魚的直——“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和蘧伯玉的的明哲保身——“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兩人皆是忠于自己的真情,但我認為在史魚和蘧伯玉之間,孔子更贊賞蘧伯玉。第八章,“可與言而不與之言”。這章表面來看是談“知”的問題,“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敝ㄖ牵┱呔褪悄苎缘臅r候言,不能言的時候就不言。這也是從“行”的角度來闡釋什么是知者。第九章,“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這一章和第十章都談“仁”的問題。宋老師提到儒家有好生之德,是從精神譜系角度談儒家心目當中的志士仁人。我認為第九章與“忠信”“行”都有一定的關(guān)系。第十章,“子貢問為仁”。與前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語等講的都是實現(xiàn)仁的措施、路徑、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句,孔子以此為喻,把從政與士大夫的交往看做是工匠選擇自己的工具,更是為了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敬奉賢人,結(jié)交仁人。第十一章,“顏淵問為邦”。宋老師剛才講了六件事:“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毙邢闹畷r就是使用夏歷,夏歷符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規(guī)律。乘殷之輅,“輅”是指商朝天子所乘之車,以木為車,與周代相比更質(zhì)樸。服周之冕就是服裝。樂則《韶》《舞》,有一種解釋《韶》和夏、殷是相對的,說的是舜政,《舞》是和周代相對應(yīng)的。為什么要放鄭聲,遠佞人?因為佞人殆。這是孔子對禮制治國的強調(diào)。第十二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更傾向于將“人”理解為君主,為政者,如果理解為君子或者普通人也能解釋的通。這章就是教導人們立足長遠,防患于未然。第十三章,“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認為是不是可以把第四和第十三章作為一個部分?“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边@是孔子的贊嘆之詞。從“言忠信,行篤敬”的角度來看,當然也還可以接著往下順延。第十四章,“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為什么說臧文仲是竊位者呢?我常常將他和公叔文子相比。公叔文子舉薦臣下,與其同為大夫。而臧文仲盡管知道柳下惠是賢能之人,但還是不舉薦他,因此臧文仲并非是“言忠信,行篤敬”之人。第十五章,“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這章是講“遠怨”的,怎么來做到“遠怨”呢?就是要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就是要做到嚴于律己。

         

         

         

        第十六章,“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我認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這種品德是需要學習的?!叭缰巍笔钦f,沒有做到切磋琢磨,沒有做到努力學習,孔子感嘆“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第十七章,“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剛才宋老師講“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無論是課堂上、會議上還是與人交往時,志同道合聚在一起就要是宣揚正能量,宣揚向善的言論、大義、大德。負能量的宣傳不但對于德行的傳播無益,對自己和社會也是無益的。第十八章,“君子義以為質(zhì)”。這里出現(xiàn)了“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等四種品德,我認為,“義以為質(zhì)”是本質(zhì),是核心,而能夠做到這四點就是一個“言忠信,行篤敬”的君子。第十九章,“君子病無能焉”。剛才宋老師對“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講的很清楚了,利不僅僅是物質(zhì)利益、錢財,還包括名利。名和利放在一起,就是名利。第二十章,“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宋老師講,這里有兩個不同的解釋,一個是“稱”(chēng),《論語詮解》譯為“稱頌”;一個是稱(chèn),名實相符的意思。宋老師認為應(yīng)該是稱(chèn),名實相符的意思。我覺得這兩種解釋都能解釋的通,那如何才能做到“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其實還是要自己努力地學習、修己。第二十一章,“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自己努力那就是求諸己。第二十二章,“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這是對君子的要求,人能合群但不同流合污,后來引申出一個詞就是朋黨。第二十三章,“君子不以言舉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逼鋵嵖梢院汀把灾倚?,行篤敬”結(jié)合起來探討言與行之間的關(guān)系,這是對以上這十幾章的總結(jié)。第二十四章,“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了一個字“其‘恕’乎!”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恕”的解釋,從本章到篇末都是談“恕”,但我更傾向于到三十七章“君子貞而不諒”為一部分?!八 笨梢杂谩凹核挥鹗┯谌恕眮斫忉專拙€是“君子貞而不諒”,就是做到以義為上。第二十五章,“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這一章分歧點主要是“斯民”一語如何理解。對于贊譽之人,為什么要贊譽,正是因為那些人是經(jīng)過夏、商、周三代用直道培育出來的,是經(jīng)過實踐驗證了的,所以孔子才贊賞他們。

         

         

         

        第二十六章,“吾猶及史之闕文也”。這章宋老師留給我們一個難題。本章自宋代以來,解釋不一,朱熹借孔安國一句話“此章異疑,不可強解?!彼卫蠋熞膊扇∵@種態(tài)度。錢穆先生的解釋有一個不同,錢穆先生的句讀是“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中間是個逗號,錢先生認為“史之闕文”是一種優(yōu)秀的闕疑品質(zhì)?!坝旭R者借人乘之”指的是駕車,這是古人的兩種優(yōu)秀品質(zhì),如今也沒有了。

         

        第二十七章,“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我覺得“亂德”“忍”可能和“恕”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第二十八章,“眾惡之,必察焉”。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這是分辨善惡標準的問題。第二十九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是人與道之間的關(guān)系。剛才宋老師講本章是孔子對道與人關(guān)系的闡述。孔子認為人能夠使道發(fā)揚光大,而不是道使人宏大。盡管只有短短八個字,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庸》講“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其實也闡釋了人和道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第三十章,“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改”,改后就不能稱為過。那么,如何改過呢?我們來看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一章,“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边@章似乎是解釋的“思”與“學”之間的關(guān)系,但強調(diào)的還是“學”。本章和上章相互參照,如何能改過?不學肯定不知道,所以,我們就要通過學來改變,才能改過。第三十二章,“君子謀道不謀食”。剛才宋老師是從為政者的角度出發(fā)來講的。我認為作為士人,要立道高遠,也就是謀道而不是謀衣食,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之道。學習可以謀道,還能得到俸祿,君子只需擔心道能不能行的問題,不必擔心貧窮。第三十三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宋老師講以德配位,德不配位是不行的。比如說漢代時如何治理國家,如何行得通,馬上得天下可以,但不能馬上治天下。第三十四章,“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這章是講擔當大任的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差別。第三十五章,“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剛才宋老師解釋的很清楚了,是講仁德的重要性。水火對于老百姓來說至關(guān)重要,但仁比水火更重要,其實是孔子勉勵弟子在為政時要注重實行仁道。

         

         

         

        第三十六章,“當仁,不讓于師”。本章是講面對仁德與師的一種關(guān)系。

         

        第三十七章,“君子貞而不諒”。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边@是對君子恕以行之的理解。以上幾章如果說是孔子之行、孔子之道可以從“言忠信,行篤敬”“其恕乎”這一角度來闡釋的話,那么后面五章就是孔子用自己的話,自己的言行來闡釋如何行道,道體現(xiàn)在日常行為中的表現(xiàn)之中。比如說第三十八章,“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就是說上下級之間的關(guān)系。第三十九章,“有教無類”。宋老師講本章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是談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第四十章,“道不同,不相為謀”。本章和前邊的解釋聯(lián)系看,我認為講的是交友之道。第四十一章,“辭達而已矣”。剛才宋老師用學生寫的文辭來比喻,我認為還可與當時的外交活動相聯(lián)系,視為一種處理外交關(guān)系。第四十二章,“師冕見”。講的是和長者、賢者之間的一種相處之道,蘊含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思想。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