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論語·季氏》通講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1-12-04 17:17:23
        標簽:《論語·季氏》通講

        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論語·季氏》通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月廿八日甲申

                  耶穌2021年12月2日

         

        2021年11月28日下午,第十六期“洙泗書院·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論語?季氏》通講如期進行。本次讀書會由泰山學者青年專家、曲阜師范大學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魏衍華老師擔任與談人。數(shù)十位專家學者、書院同道及儒學愛好者們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與活動?;顒佑汕穾煼洞髮W博士研究生陳岳主持。

         

        通講伊始,宋老師對本章進行概說。宋老師認為,本篇內(nèi)容的重點集中在中間部分,也就是有關君子修養(yǎng)的部分,具有箴言性質。本篇記述孔子論述有十章,孔子答問兩章,另外還有兩章,一章勸人修德,一章記國君之妻的名稱。仔細審查本篇與前后幾篇的標題,從《衛(wèi)靈公》到《季氏》再到《陽貨》,似乎預示著天下無道的春秋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大夫出、陪臣執(zhí)國命這樣一種權力的下落、秩序的崩壞。

         

         

         

        通講現(xiàn)場

         

        對于首章即“季氏將伐顓臾”章。宋老師認為,本章清晰地表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儒家的治國理念,同時揭示了春秋時期魯國亂局背后的深層原因??鬃诱J為國家真正的憂患不在于人財寡少,而在于分配是否公平正義,社會是否人心和順安定。“均”是指達到一種基本的分配公平。做到這些,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顓臾是伏羲之后且為魯國附庸,季孫氏何須伐顓臾?實因季孫氏與魯國國君不睦,且顓臾“固而近于費”,不滅顓臾,“后世必為子孫憂”。伐顓臾只是一種表象,季氏實際目的在蕭墻之內(nèi),即矛頭所指是魯國國君。

         

        關于“天下有道”章,宋老師指出,這是對第一章的點題性評論。前一章是對話過程,這里提升到更高層面——天下有道如何?天下無道如何?《中庸》有言:“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敝挥械挛患?zhèn)涞奶熳硬拍茏h禮、制度、考文。當“禮樂征伐”自諸侯或大夫出時,也就證明了禮樂受到侵蝕、破壞。故朱子講“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天下無道,諸侯、大夫、陪臣雖僭越其位但不會長久,“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希不失”就是“幸而免”。這些實際上是孔子對歷史和現(xiàn)實經(jīng)驗總結得出來的結論。同時,對于“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宋老師也指出和“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钡墓适陆Y合起來思考。近代康有為對這一句反其意而用之,提出“天下有道則庶人議”的新看法,以此與近代政治相溝通。

         

        關于“益者三樂”章,宋老師認為“樂”即快樂,這里是獲得快樂的幾種方式,這些方式有好有壞??鞓分皇乔榫w情感的感受,快樂有低級和高級之分,也有生物性快樂與道德性快樂之分。驕樂、佚游、宴樂符合人的欲望,是人的生理、自然需求?!拔拿鳌笔鞘裁??“文明就是對人的動物性的節(jié)制”。驕樂、佚游、宴樂這都是動物性一層的需求,要適可而止。而“賢友”是有道德、有能力的諍友,督促人用禮樂節(jié)制自己。人需要超越生物性動物性的一面,克己復禮,需要修養(yǎng)和道德理性的指引。

         

         

         

        宋立林教授

         

        對于“侍于君子有三愆”章,宋老師認為,本章強調(diào)與君子相處、侍奉君子時容易出現(xiàn)的言論之失。此處的“君子”,應該指有位者?!绊?,指過失。冒冒失失、道聽途說是“躁”,瞻前顧后、顧慮重重、該說不說是“隱”,不會察言觀色,不注意環(huán)境場合語氣就是“瞽”?!墩撜Z·衛(wèi)靈公》也講“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薄盾髯印氛f:“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薄墩撜Z》說“躁”,荀子說“傲”,其實是一樣的。

         

        關于“君子有三戒”章,宋老師根據(jù)人在青年、壯年及老年時的不同生理心理的特點具體闡釋了“三戒”的意義。佛教有八戒,儒家有三戒。少年時尚未成人,青春期情意萌動,情勝于理,若過早近色,即今天說的“早戀”,往往會妨礙學習、進步,因此要戒色。青壯年時,血氣正旺,會以爭斗心處理人際關系,故壯年戒斗。到了老年,血氣既衰,得失心變重,貪而無厭,故老年戒得。所以有“59歲現(xiàn)象”,值得警惕。三戒即養(yǎng)氣之法,“戒色則養(yǎng)其元氣,戒斗則養(yǎng)其和氣,戒得則養(yǎng)其正氣?!边@也是孔子對于現(xiàn)實的觀察和總結。

         

        關于“君子有九思”章,宋老師認為,本章概括了人在修養(yǎng)舉止方面的內(nèi)容?!八肌保兴紤]、思考之意,但也包含著反思的精神。宋老師指出,不管什么時代,“君子有九思”都有普遍的啟示意義。

         

         

         

        陳岳博士

         

        關于“見善如不及”章,宋老師指出,“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和《孟子》講的“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意思相近。程瑤田《論學小記》云:“隱居以求其志,求其所達之道也;當其求時,猶未及行,故謂之‘志’;行義以達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及其行時,不止于求,故謂之‘道’。志與道,通一無二,故曰‘士何事?曰尚志’。”孟子講“士尚志”,本章也即是在說“志”的重要性,體現(xiàn)了孔子對“道”的追求。

         

        對于“陳亢問于伯魚”章,宋老師認為本章論述了《詩》與禮的重要性。春秋時期,貴族交往要“賦詩言志”,引用《詩經(jīng)》名言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禮”是禮樂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庶民階層不會過分強調(diào)“禮”,但貴族、士人不守“禮”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故鯉退而學詩學禮。這里的“君子遠其子”,“遠”不是疏遠,而是不過分偏愛。儒家強調(diào)“謂其進見有說,接遇有禮,不朝夕嘻嘻相聚褻狎也”,《孟子》言“古者易子而教之”。家庭的親緣關系,往往會影響到正常的學理、教育。

         

        講讀結束后,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nèi)容作了點評和補充。本篇《季氏》,前一篇是《衛(wèi)靈公》,下一篇是《陽貨》,這些篇名是有著內(nèi)在結構的。關于本篇最后一章,李澤厚先生在《論語今讀》中說到:“這種情況尚有多出,前人亦有懷疑和議說。但本讀謹守‘前言’約定,將傳世《論語》視作整體而盡力疏通。即使此‘整體’乃虛構,但畢竟流傳兩千余年,已有其完整價值。它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之作用和意義已有歷史性之積淀存在。”本篇只有十四章,內(nèi)容雖然不多,但很重要?!墩撜Z》當中記載的孔子之言、儒家之義,都是“正實而切事”的,與治理國家、修身養(yǎng)性、社會治理緊密相連。

         

         

         

        魏衍華老師

         

        隨后,在主持人陳岳博士的組織下,現(xiàn)場聽眾根據(jù)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討論與發(fā)言,交流互動。宋老師對聽眾的感想、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現(xiàn)場聽眾

         

        “慢廬經(jīng)典讀書會”是洙泗書院新推出的公益經(jīng)典閱讀活動,書院秉“君子以朋友講習”的讀書理念,圍繞儒家經(jīng)典為中心“以文會友”,力爭將學習繼承儒家文化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相結合,挖掘儒家經(jīng)典的當代價值。接下來,書院也會繼續(xù)敞開大門,保持每周一篇的進度,繼續(xù)邀請?zhí)┥綄W者青年專家共讀《論語》。

         

        歡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約慢廬,共品經(jīng)典。今后,我們將陸續(xù)推出“悅·讀”經(jīng)典書會、“思·享”雅集等活動,在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和國學傳承等方面搭建平臺,為國學愛好者提供更多優(yōu)質文化資源和服務。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