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以鳳】報本追遠:古代祭禮的思想意蘊

        欄目:禮儀祀典
        發(fā)布時間:2021-12-10 01:31:38
        標簽:報本追遠、祭禮

        報本追遠:古代祭禮的思想意蘊

        作者:陳以鳳(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孔子文化》季刊第46期

         

        祭禮在古代屬于吉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言:“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祇)。”即以吉禮祭祀天下各國的人鬼、天神、地神?!皣笫拢陟肱c戎”(《春秋左傳·成公十三年》),充分說明了祭祀在傳統(tǒng)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祭禮在中國古代備受重視,不僅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嚴格的祀典制度,并在儒家的詮釋闡發(fā)下構建了獨特的人文體系,展現(xiàn)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一、報本反始

         

        古代祭禮有著嚴格的等級性,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祭祀對象。《禮記·曲禮下》載:“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奔刺熳蛹漓胩斓兀姆街?,山川之神,戶、灶、中霤、門、行五祀神。諸侯祭祀其國所在之方神、山川之神與五祀神,大夫祭祀五祀神,士祭祀其祖先。事實上庶人也祭祀祖先。值得我們思考的,雖然“天子以下祭祀尊卑不同”,為何各個等級都要舉行祭祀?

         

        《荀子·禮論》云:“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薄洞蟠鞫Y記·禮三本》亦云:“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奔炊Y源于不可移易的三種根本:天地、先祖、君師。天地是一切生命之本,先祖是血緣種族之本,君師為倫理教化之本。踐行禮義就要做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如何“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儒家主張祭祀?!抖Y記·郊特牲》云:“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蓖跽呒捞欤凑找灶惐阮惖脑瓌t,以先祖配食,意在回報天之大德與先祖之功??梢哉f“報本反始”四個字簡明扼要地揭示郊祭的設置緣由,同時突顯了祭禮的自然情感因素。《禮記·祭義》曰:“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痹俅侮U釋了郊祭時祭日配以月的目的,即在于報答上天眾神?!洞蟠鞫Y記·朝事》謂:“率而祀天于南郊,配以先祖,所以教民報德不忘本也?!蓖瑯雨U述了祭天的意義,與《禮記》所載若合符節(jié)。其中的“不忘本”亦值得注意,有學者稱指出:在漢語思想語境中,忘本也許是對一個人最嚴重的否定性評價,懂得報恩則是最基礎的德行。(張樹業(yè):《德性、政治與禮樂教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第293頁)故而祭禮還具有內在的道德自覺性。

         

        其實不僅祭天之禮,是為了報本反始,祭祖禮更是如此。雖然從天子到庶民的祭祖禮儀規(guī)格不一,但都貫穿著報本反始的思想主旨。所謂:“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fā)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保ā抖Y記·祭義》)即君子通過定期的祭祀緬懷追思祖先,致以發(fā)自肺腑的敬意,表達后輩不忘自己所由生的祖先、報答恩德的情感。王充《論衡·祀義》亦云:“生存之時,謹敬供養(yǎng),死不敢不信,故修祭祀,緣生事死,示不忘先?!蓖瑯颖磉_了事死如生,以祭禮昭示不忘先人的思想?!对娊?jīng)·小雅·蓼莪》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此一篇孝子悼念父母的詩,形象描寫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養(yǎng)育子女的辛苦,深深表達了對過世父母的哀痛與無以報恩的遺憾?!坝麍笾?,昊天罔極”,可以說父母養(yǎng)育子女之功偉大,而子女長大后報答恩情則是自然合理的?!抖Y記·表記》云:“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比寮覍Α皥蟆笔种匾暎瑢⒅c“仁”“義”并列,而祖先是血緣種族之本,報答他們的恩情更是人之首要任務。如何報恩,儒家主張“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禮記·祭統(tǒng)》),故而舉行祭祖禮內含著報本、報恩的情懷。

         

        另如,社祭之禮。《禮記·祭義》載:“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闡明了社祭的緣由,“萬民(物)生于天地,猶毫毛生于體也”(《論衡·祀義》),大地滋養(yǎng)萬物、哺育人類,是人類生存之本,儒家強調“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禮記·郊特牲》),人取財于地,為表達對大地的感激之情,故而人們貢奉物品進行祭祀,也深刻體現(xiàn)著“所以報本反始”“務施報”的思想。

         

        古代中國祭禮種類繁多,不僅僅上述郊天禮、祭祖禮、社祭禮蘊含著報本反始的理念,其他類的祭禮亦是如此。《禮記·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比寮宜鲝埣漓氲膶ο螅颂斓?、自己的血緣祖先,還包括那些制定良法且實施于民眾的人、為勤勞國事而死的人、勞苦功高安定國家的人、為國為民抵抗大災大難的人、捍衛(wèi)人民抵御大禍患的人。也就是說儒家認為凡是有利于人類文明生存和發(fā)展的人,生前“有功烈于民”的祖先,都可以成為祭祀對象。對于此種廣泛的祭祀,馮友蘭先生分析說:“根于崇德報功之意,以人為祭祀之對象,……此或起源于原始社會中之拜物教,但以儒家所與之義,則此已為詩而非宗教矣?!?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中華書局,1984年,第428頁)又有學者稱之“祀典”,并概述其設置的基本原則為崇德報本。(曹建墩:《先秦儒家對祭禮的理論闡釋及其現(xiàn)代意義》,《浙江學刊》,2014年第1期)皆深有見地。無論是崇德報功,還是崇德報本,祭禮背后“報”的義涵都是一致的?!皹氛碌?,禮報情,反始也?!保ā抖Y記?樂記》)儒家重視禮樂,認為樂表彰德行,禮報答恩情,禮樂精神意在教人懂得彰德、報情、反始。從這層意義上說,祭禮無疑為人生禮儀中最具報本返始意蘊者。

         

        《禮記·祭義》載:“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鄭玄注曰:“致于反始,謂報天之屬也;致于鬼神,謂祭宗廟之屬也?!保ㄠ嵭ⅲ骸抖Y記》,《十三經(jīng)古注》五,中華書局,2014年,第1053頁)可知此句話雖沒直言祭禮,但所提到的致反始的郊天禮、致鬼神的祭祖禮皆屬祭禮范疇,可謂從思想情感和德性自覺的角度闡明了祭禮的本質?!胺布漓胫x有二:一曰報功,二曰修先。報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務也?!保ā墩摵狻ぜ酪狻罚┩醭溆谩皥蠊π尴取彼膫€字總結祭禮的內在精神,通俗地講就是報答功德、敬奉祖先,其實也是報本反始之意。概言之,祭禮內含著報本、反始、尊先的意蘊,以具體的禮典儀節(jié)表達未忘本、務施報的情感,展示著人們對所有賜予關愛、恩惠的人或物的積極回應。

         

        二、追養(yǎng)繼孝

         

        孔子論如何行孝,曾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可知,孝要做到“事死如生”“事亡如事存”。即如《禮記·祭統(tǒng)》所載:“……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對父母死后的祭祀與生前的奉養(yǎng)是一樣重要。是以,在儒家看來,對父母的祭祀也是孝子盡孝的重要表現(xiàn),是補行對父母生前的贍養(yǎng)、抒發(fā)孝子思慕情感的必要形式,從而使生者對亡故親人的感情與孝道得以延續(xù)。誠如荀子言:“尊尊親親之義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保ā盾髯印ざY論》)故《禮記·祭統(tǒng)》總結道:“祭者,所以追養(yǎng)繼孝也?!?o:p>

         

        為何舉行祭祖禮,《禮記·祭統(tǒng)》闡述曰:“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闭J為孝子舉行祭禮首先是出于內心的真實情感,這種真實情感就是對祖先的敬畏——“心怵”。一如學者所言:“祭禮雖是致敬鬼神的行為,但不是鬼神強加于人,而是本于人之內在自覺需求,這種需求來自于孝子‘心怵’的體驗?!保◤垬錁I(yè):《德性、政治與禮樂教化》,第291頁)為什么要舉行春礿、夏禘、秋嘗、冬烝的四時祭祖禮?《禮記·祭義》中給予了回答:“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此段從情感角度進行了闡發(fā),指出春礿、秋嘗皆是合于天道與人情的,每當季節(jié)更替的時候,孝子們皆會因時節(jié)、景物的變換思念故去的父母,進而產(chǎn)生怵惕、凄愴之心,這種自然而真誠的情感是人們祭祀祖先的緣由,于是一年四季的祭祖禮也成了古人延續(xù)孝道的方式。

         

        “君子生則敬養(yǎng),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禮記·祭義》)敬享,即恭敬的祭享,此亦是從孝道的角度論祭祀?!抖Y記·祭義》又載: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此段依舊是從行孝的立場剖析祭禮,指出:對已故親人的孝就是不忘其形象、不忘其聲音、不忘其心志愛好,在心中永存不忘。而在祭祀的那天,孝子們進入廟室仿佛看到了已故親人的容貌,又仿佛聽到了親人的動靜與嘆息之聲。正是通過祭禮,孝子心中再次展現(xiàn)先祖的容貌形象,恭敬摯愛之情亦予以充分表達。換言之,祭禮實則是孝子與祖先神靈交感相應,展現(xiàn)拳拳愛親之心的途徑。故而,舉辦祭禮時,孝子心情是復雜的,快樂和哀傷參半,即所謂:“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保ā抖Y記·祭義》)快樂是因為孝子想到已故親人的神靈能接受到自己祭饗;哀傷是因為親人的神靈享受祭饗后又要離開。

         

        “養(yǎng)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保ā抖Y記·祭統(tǒng)》)這里指出:除了贍養(yǎng)親人、喪事盡哀外,定期而恭敬的舉行祭祀之禮亦是孝子踐行孝道所必須的行為。儒家主張“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事死如事生”(《中庸》),強調了生者與死者的關系,可以說二者通過孝這一道德理念相互聯(lián)系,又通過祭祀禮儀而具體呈現(xiàn)。故而,古代中國十分重視宗廟祭祀?!蹲髠鳌ざü哪辍罚骸皽缱趶U祠,非孝也?!闭J為宗廟祭祀廢絕與宗族滅亡一樣是最大的不孝,清楚地反映出了祭祖禮在行孝中的重要地位?!栋谆⑼āぷ趶R》篇載:“王者所以立宗廟何?曰:生死殊路,故敬鬼神而遠之。緣生以事死,敬亡若事存,故欲立宗廟而祭之。此孝子之心所以追養(yǎng)繼孝也?!币嘁浴白佛B(yǎng)繼孝”闡明宗廟祭祀產(chǎn)生的緣由??傊?,可以說,追養(yǎng)繼孝思想在生者與死者之間發(fā)揮了紐帶的作用,維系著隆重莊嚴的祭祖之禮,同時也維系著森嚴有序的宗廟制度。

         

        三、“教之本”

         

        《禮記·祭統(tǒng)》云:“祭者,教之本也。”可知祭禮還有另一層思想意蘊,即垂教。儒家認為祭禮的教化意義可通過君主的推行而實現(xiàn),如果君主“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禮記·祭統(tǒng)》),即君主為模范,恭敬地舉行祭祀宗廟社稷,祭禮則具有更重要的政教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地點舉行祭祀之禮,具有不同的教化功能:“祀樂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薄办胂荣t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禮記·祭義》)君主在明堂祭祀祖先可教化孝道,在小學祭祀先賢可教化諸侯崇尚德行。又郭店簡《唐虞之道》載:“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親也;時事山川,教民有敬也;親事祖廟,教民孝也?!保▌⑨摚骸豆瓿喰a尅罚=ㄈ嗣癯霭嫔?,2005年,第148頁)可以說,圣人主張祭祀的目的,在于教化民眾,引導其尊尊、親親、敬畏、孝順,祭祀天神、地祇、山川、祖先等不同類型的祭禮有著不同的教化意涵。

         

        儒家還從祭禮所包含的人倫關系談其教化意義:“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保ā抖Y記·祭統(tǒng)》)這里指出祭禮不僅可體現(xiàn)服事鬼神的方法,還體現(xiàn)君臣大義、父子倫理、貴賤等級、親疏差別、爵賞施行、夫婦區(qū)別、政事公平、長幼次序、上下分際,幾乎概括了人倫關系的全部內容,故而處理父子、君臣、夫婦、上下、尊卑、長幼等各種關系的準則盡在其中,祭禮即在于用具體的儀式和規(guī)范演示給人們,使其知道在現(xiàn)實中如何處理這十種重要關系。如果祭禮教化的功能顯于社會,則能達到各種人倫關系的和諧。儒家并由祭禮敦睦人倫的意義拓展言之,認為只要人們能敬重地舉行祭祀之禮,可對家族、民族、國家產(chǎn)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會和國家就能夠治理得井井有序,刑罰公平,民眾安居,最終實現(xiàn)禮俗教化的成功而天下大樂。即《禮記·大傳》所云:“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后樂人?!?o:p>

         

        祭祀之禮中,強調夫婦親自舉行。“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所以備外內之官也。官備則具備?!保ā抖Y記·祭統(tǒng)》)即要求夫婦各行其禮、各司其內外的職分,這也包括國君與夫人?!抖Y記》中多次記載君與夫人的行禮位所與具體分工,如:“君致齋于外,夫人致齋于內,然后會于大廟?!薄熬兠崃⒂谮瑁蛉烁?、祎立于東房。君執(zhí)圭瓚祼尸,大宗執(zhí)璋瓚亞祼。及迎牲,君執(zhí)纼,卿大夫從,士執(zhí)芻,宗婦執(zhí)盎從,夫人薦涚水。君執(zhí)鸞刀羞嚌。夫人薦豆。此之謂夫婦親之?!保ā抖Y記·祭統(tǒng)》)“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保ā抖Y記·禮器》)可以說在祭禮中從國君到卿大夫、國君夫人到命夫(同宗的夫人)皆有各自的儀節(jié)行為,在祭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義務,通過這些儀式促進了每一位參與者對君臣的上下關系、夫婦倫理關系的理解與認同。故舉行祭禮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教化的過程。

         

        古代家族的祭禮亦富含教化之意。《中庸》云:“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弊嫦戎裰饕勒照涯马樞蚺帕校斪趶R祭祀之日,來參加祭祀的家族子孫或在左或在右,亦依照其祖排列的順序行祭禮?!吨杏埂酚衷疲骸奥贸晗聻樯?,所以逮賤也?!敝祆渥⒃唬骸奥贸曛Y,賓弟子、兄弟之子,各舉觶于其長,而眾相酬。蓋宗廟之中以有事為榮,故逮及賤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7頁)在祭禮的旅酬環(huán)節(jié),家族中同姓的兄弟和異姓的賓朋按照輩分、年齡的順序互相敬酒勸飲,即使各家地位低、年齡小的子弟也一一敬酒,并得到回敬??梢姡雷娑Y充分體現(xiàn)了長幼有序的倫理思想,發(fā)揮了引導教化的功能,家族中的每一位參與者也正是在具體的儀程中受到活生生的倫理教化與道德情感上的激勵。

         

        曾子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保ā墩撜Z·學而》)朱熹注曰:“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得亦歸于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50頁)喪祭之禮的教化意涵清晰可見??梢哉f,祭禮在儒家那里是恪盡孝道、教化民眾的重要方式。“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保ā抖Y記·中庸》)祭禮又通過在宗廟里的序昭穆與序爵,展示長幼與貴賤之別,維持上下尊卑的名分。故而,祭禮“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其親”(《禮記·祭統(tǒng)》)?!抖Y記·祭統(tǒng)》又云:“夫祭之為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此語以反問的語氣強調祭禮的教化意義,祭禮儀節(jié)俱備,薦獻物品豐足,對于祭祀者而言則是內外修身、道德濡化的過程,故“祭者,教之本也”。

         

        《荀子·禮論》云:“祭者……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睂τ诩漓胫Y,儒家重視的是其人文精神。祭禮本起源于原始宗教,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尤其是經(jīng)過儒家的闡發(fā),已成為思想深刻、道德與情感并重的的人文儀式。其強調報本返始,表達未忘本、務施報的自然情感;內含追養(yǎng)繼孝的意蘊,突出體現(xiàn)了“孝”的倫理精神;富有教化之義,承載了道德培育、敦睦人倫等社會功能?!岸Y之所尊,尊其義也。”(《禮記·郊特牲》)在新時代下,我們應該把握祭禮之“義”,強化祭祀的人文精神,重塑祭祀的現(xiàn)代精神。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