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治學的四為句
作者:柯昊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一月廿一日丙午
耶穌2021年12月24日
四為句碑巍然聳立于張載祠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照耀古今,震爍中外。1956年,以關學余脈自任的于右任為關中弟子嚴協(xié)和《孝經(jīng)白話注釋》作序時,愀然于文化承續(xù),慨嘆于精神不朽,揮毫題寫“四為句”。爾后,題字被鐫刻于張載祠東廂房壁上,后又勒石刻碑,立于碑廊之中。北宋大儒張載創(chuàng)立的以“四為句”為精髓的關學思想,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體現(xiàn)出古代仕宦群體高尚的自我道德要求和高遠的人生境界追求。
張載一生治學從仕,踐履“四為句”,“思慮憂患以經(jīng)世”,秉承擔當敢為的精神,探索公平之法,期望利濟天下,建立“太平”之世。
張載主張“為天地立心”,所立之心為“道心”。他認為北宋貧富不均、財政窘迫、外族入侵、積貧積弱,根本原因不是財政、經(jīng)濟、外交問題,而是“三代道失”。儒家文化主體地位喪失致使人心失“道”,民心散佚,整個社會缺乏文化認同與砥柱擔當。在其學宦生涯中,學宦相長,期望為天地人重建倫理道德價值系統(tǒng)和秩序,即“道心”。嘉祐二年(1057),張載進士登第后,近十年間,相繼在祁州(今河北安國)、云巖(今陜西宜川境內(nèi))、渭州(今甘肅平?jīng)觯┤温殨r,積極探索以禮為教、因禮設規(guī)的文化治理途徑。他認為“知禮成性”,可以“變化氣質(zhì)”,人內(nèi)尊禮義,而外循禮儀,可以立“道心”成善治。因此,在地方官任職中,他以禮化俗,“敦本善俗”,積極推行仁政,定期舉行鄉(xiāng)飲酒禮,推廣家禮,重視孝道,表彰懿行。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需要才哲之士,御史中丞呂公著推薦了張載。張載以“漸復三代”的政治構想,得到宋神宗贊賞。宋神宗擬派其到軍政樞要部門任職。張載認為對新政了解不夠,辭謝不就,后被任命為崇文院校書。
張載殫精竭慮“為生民立命”,認為“利于民則可謂利,利于身利于國皆非利也”。不管是主政還是輔政,他積極踐行“足民”思想,認為富民是治民和教民的前提。熙寧元年(1068),蔡挺知渭州時,張載升為著作佐郎。當年渭州發(fā)生霜旱災害,年成歉收,饑荒嚴重,官府賑濟遠不能滿足百姓借貸。張載竭力勸服蔡挺,取出十萬軍備物資救援災民,并直接從當?shù)厝酥羞x拔戍邊士兵。在張載的努力下,邊塞地區(qū)的民生得以改善。任職崇文院校書期間,王安石擬征用張載參與新政,交流時卻政見多有不合。在變法問題上,張載肯定王安石推行變革的主張,但卻不同意其“以理財為方今先急”的“頓變”,認為應該施行“以經(jīng)界為急”的“漸變”。他認為變法應該“神而化之”,授民以土,在解決民生基礎上,通過“漸化”來“通其變”,貴在簡政精一,一以貫之,使民眾逐漸適應,穩(wěn)步發(fā)展。他認為“頓革之”,“欲民宜之也”,太急功近利,會繁政苛冗,政令頻出,反而讓民眾不知所從,不能安心生產(chǎn)生活。之后,張載被派往浙東處理苗振案后,托疾辭官,復歸橫渠鎮(zhèn)。在為學慎思之中,他升華了“足民”思想,提出閃耀著熠熠人文光華的“民胞物與”思想,將源于血緣的仁愛擴充至宇宙。
張載自幼尚學,有“為往圣繼絕學”之志。他“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北宋時期,“儒門淡泊”是主流思想文化界的狀況,佛、道關于宇宙、本體、鬼神、生死的嚴整思想體系給儒家文化的主體地位帶來嚴重危機。張載少時“志氣不群”,存邊患之憂,有報國之志,喜好研究兵法。在拜謁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范仲淹時,他接受建議,轉(zhuǎn)而攻讀儒家經(jīng)典《中庸》。研修《中庸》數(shù)年后,不能明白曉暢,遍讀佛學、道家之書,仍覺窒礙不通,又復歸儒家經(jīng)典,如此十余年,終悟出以儒為體,兼融佛、道的學說體系。在被宋神宗征召時,已經(jīng)“學有本原,四方之學者皆宗之”,從仕期間也從未斷輟學問,建立了“太虛即氣”的宇宙本體論。熙寧三年(1070),張載歸居橫渠,“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此后六年間,“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將所思精髓撰作《西銘》《東銘》,書于學堂雙牖之上,教授關中學者。熙寧九年(1076),他“道益明,德益尊”,學問臻于成熟,結(jié)合歷年所思,建構起囊括天地宇宙、政治倫理的系統(tǒng)思想體系,撰寫成《正蒙》萬言,又撮其要編成17篇。
張載矢志追求“為萬世開太平”。他認為,“太平”之世是以“公平”為內(nèi)在價值的“均平”社會,井田、封建和宗法從經(jīng)濟、政治、社會層面形成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是實現(xiàn)“太平”社會的制度保障。熙寧三年(1070),張載歸居橫渠后,開始“井田”實驗。他與學生購田一方,按照《周禮》,劃分公、私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nóng)民,疏通東西二渠,“驗之一鄉(xiāng)”。通過實驗,他的政治思想更為成熟。熙寧八年(1075),撰寫成《井田議》,準備上奏皇帝,力爭推行全國。熙寧十年(1077),秦鳳路(今甘肅天水)守帥呂大防上奏神宗召張載回京任職,張載再次獲得施行政治理想和主張的機會。他獲任同知太常職務(禮部副職),但入朝后討論禮制與有司不合,遂罷官歸鄉(xiāng),途中溘然長逝。
熙寧九年(1076),張載弟子“藍田三呂”(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深受其以禮為教、篤行踐履思想影響,作《呂氏鄉(xiāng)約》,在關中地區(qū)推行,使“關中風俗為之一變”?!秴问相l(xiāng)約》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公約,后又突破地域局限,推行全國。張載學宦相長的生命歷程中,使儒學承古萌新,奠基理學,創(chuàng)建了與濂、閩、洛鼎立的關學,對中國文化發(fā)展厥功至偉。同時,他也勇于踐履,“造道”民間,使禮教進入百姓日用之中,對傳統(tǒng)鄉(xiāng)村自治模式和家國一體社會結(jié)構的形成影響巨大。時至今日,“四為句”具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得以繼承,其中所包含的個體生命對宏大時代主題的擔當作為更值得學習。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