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書院:中國師范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
作者:王帆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一月廿一日丙午
耶穌2021年12月24日
城南書院,是偉人毛澤東母校湖南一師的前身,最初為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讀書治學故地。其坐落地長沙城南門外妙高峰,遙對岳麓,近臨湘江,山聚水回,泉清木茂,鐘靈毓秀,實屬省垣名勝。由于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這里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湖湘學派發(fā)源地和湖湘文化傳播地,并且在經久積淀中發(fā)榮滋長為湖南近現(xiàn)代人才成長的搖籃和我國近現(xiàn)代師范教育萌發(fā)的沃土。如今已然是輝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高地和開展紅色教育的信仰高地。
湖湘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
城南書院由張浚、張栻父子建于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舊址寬闊,有基地園土26處,監(jiān)院、講堂、書房等六齋,并置“城南十景”。張浚是抗金名臣,曾題書“城南書院”匾額。張栻是湖湘學派代表人物,早年師從于湖湘學派泰斗胡宏,以學識超群而深得器重。他以倡導師說為己任,提出“造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的辦學方針,堅持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為學之道,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間或議論時政,對湖南學術思想的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皩嵤虑笫恰迸曝以诤荛L時間里一直掛于城南、岳麓書院堂檐,內化為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學術品格。
張栻在城南書院居家論道、著書立說、會友講學前后共九個春秋。他的主要門人都曾在此求學,反映張栻理學思想的主要著作,如《洙泗言仁錄》《南軒易說》《論語解》《孟子說》都在此完成。受湖南安撫使劉珙之所聘,張栻又主管岳麓書院教事即任山長,城南、岳麓兩書院“各藉先賢之聲得以俱永”。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與張栻論學于城南、岳麓、石鼓書院,偕游南岳,史稱“朱張會講”,而一同在城南研習理學、唱和題詩就有月余。由于張栻的影響,再加上與朱熹聚講題詠,城南書院幾乎跟岳麓書院相伯仲,百余年“明賢講學,風教蔚然,得人頗盛”,堪稱“昔賢過化之地”,成為湖湘學派的一個重鎮(zhèn)。
城南書院在元明兩朝曾有中斷,清代復興。元代廢為高峰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推官翟臺在高峰寺下重建了5間學堂,萬歷六年(1578年)復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員易象乾等重建城南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與岳麓書院并列為省城書院。乾隆十年(1745年),巡撫楊錫紱遷城南書院至天心閣下。道光二年(1822年),巡撫左輔重遷于妙高峰舊址,實行全省范圍招生,名額和岳麓書院相同。道光皇帝御賜“麗澤風長”額,城南書院人文日盛,成為湖湘學子心向往之的理想學府。祁藻曾屢課斯地,著名山長有陳本欽、賀長齡、賀熙齡、余正煥、何紹基、郭嵩燾、王先謙等,皆一代名師。講學大多漢宋并重,尤重經濟之學,造就人才甚眾,唐鑒、曾國藩、李元度、左宗棠、胡林翼、羅澤南、王闿運、黃興、陳天華、程潛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讀。
改辦湖南一師成為“紅色搖籃”
1903年清政府批準設立湖南師范館。同年11月,巡撫趙爾巽改城南書院為湖南全省師范學堂,師范館并入其中。1912年改為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1914年易名為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城南書院到第一師范,形成了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教育傳統(tǒng),是湖南乃至中國師范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創(chuàng)辦早期,湖南一師曾以“湖南亞高學府”馳名,不但是湖南推行新式教育的中流砥柱,而且為中國近現(xiàn)代培養(yǎng)了大批革命與教育人才。
起于風云激蕩的湖南一師,發(fā)揚了城南書院培養(yǎng)“傳道濟民”經世人才的教育傳統(tǒng),砥礪了湖湘文化中開放進取、敢于創(chuàng)新的圖強意識,契合了當時中國救亡圖存的發(fā)展趨向。特別是五四運動前后,一大批走在時代前列的一師人逐步接觸、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這些進步青年包括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時、李維漢、謝覺哉、李達等。而且,湖南早期革命運動的核心組織——新民學會的成員主要出自一師。新民學會對于促進馬克思主義在湘?zhèn)鞑テ鹆酥匾饔?,為湖南的建黨建團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這使湖南一師成為神圣的“紅色搖籃”,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毛澤東在這里的崢嶸歲月
1913年春,毛澤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第四師范。次年春,湖南四師合并于湖南一師,他被編在第八班,直到1918年夏畢業(yè)。從一師畢業(yè)后不久,毛澤東為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去北京,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底至翌年夏,毛澤東第二次上北京,并去了上海等地,與李大釗、陳獨秀有了很深交往,讀到不少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因而,毛澤東在1920年夏至1922年冬回湖南一師任附屬小學主事和師范部國文教員期間,便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極大熱情投身革命實踐。他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俄羅斯研究會,建立湖南共產主義小組,應邀參加黨的一大,成為黨的締造者之一。返湘后,他相繼創(chuàng)辦了湖南自修大學,建立中共湖南支部和湘區(qū)委員會,不久后辭去了一師的工作成為職業(yè)革命家。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學習工作長達八年之久,度過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激情年華,立下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愿望,實現(xiàn)了由青年學生、教員到職業(yè)革命家的轉變,由新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他1936年同斯諾說過:“我在這里——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度過的生活中發(fā)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我也是在這里獲得了社會行動的初步經驗的?!毙轮袊闪⒁院?,他曾感慨道,“我讀書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師范,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下的基礎?!粠熓莻€好學?!?,并題寫了“第一師范”校名。
佇立于第一師范眺望遠方,從古代在此演繹了堪稱中國學術盛事的“朱張會講”,到一個世紀前以毛澤東等一師人為楨干成立新民學會的“建黨先聲”,彰顯了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學術傳統(tǒng)及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道義擔當。這樣的價值取向和人文基因,既是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緣何生生不息的有力注腳,又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精神給養(yǎng)。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柯昊】張載治學的四為句
【下一篇】牟鐘鑒新作《荀學新論》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