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獻集成?明代編》出版暨序言
書名:《論語文獻集成?明代編》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第一輯ISBN978-7-5531-1506-1
定價:29800.00元(全50冊)
第二輯ISBN978-7-5531-1507-8
定價:29800.00元(全48冊)
第三輯ISBN978-7-5531-1508-5
定價:29800.00元(全50冊)
第四輯ISBN978-7-5531-1509-2
定價:29800.00元(全42冊)
【圖書簡介】
《論語文獻集成》是由孔子故里的曲阜師范大學編撰的大型文獻匯編,將全面、系統(tǒng)影印收錄歷代《論語》刻本及研究文獻約一千種,按時代分輯影印出版,以求原原本本反映《論語》歷代流傳演變的面貌,及各時代研究者的不同學術精神,為探究以《論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打下堅實文獻基礎。本編系統(tǒng)收錄產(chǎn)生于明代的《論語》文獻一百五十余種,從全國各大圖書館搜集底本,精選善本,分為四輯,共190冊。
明清以四書取士,《論語》地位十分尊崇,著作繁多。明代學術以心學為顯著特征,側重闡發(fā)義理和史實考證,訓詁較少。過去一般認為明代學風空疏,《論語》學著作也大多被斥為空泛之作,但實際上明代學者貢獻巨大,不僅在注釋內(nèi)容及解讀方式上大有突破,而且在思想的挖掘上也有不少創(chuàng)新發(fā)明。如明代出現(xiàn)了專門的《論語》人物研究、地名研究、典章名物、圖表等著作,更加細化,包括薛應旗輯《論語人物經(jīng)籍備考》、陳禹謨撰《四書名物考》、徐邦佐撰《新刻四書圖要》等。造成明代學術負面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文獻的揭示嚴重缺乏。本編收錄上述文獻及《論語集注大全》《論語類考》《論語詳說》《論語義府》《論語貫義》等重要或稀見文獻,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本,力求全面反映明代《論語》學的面相,為學界提供新材料。
【序言】
《論語文獻集成》序言(摘錄)
曲阜師范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夏靜丁延峰
一《論語》的內(nèi)容、意義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客觀記錄,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理念??鬃訉W說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儒家文化與思想,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不斷汲取與消化,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墩撜Z》博大精深,它建立了一個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體系,貫穿于治國、齊家、處世之中?!墩撜Z》主張,在治國上,要遵循仁愛原則,實現(xiàn)社會整體和諧有序發(fā)展。為政者要以“仁”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以“為政以德”“為國以禮”,“愛民”“富民”“教民”,要率先垂范,“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教化方式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在道德修養(yǎng)上,強調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言行一致,要矜而不爭,黨而不群,要德才兼?zhèn)?。但要實現(xiàn)其道德價值,必須博學、內(nèi)省、篤行,主觀上要付出努力。這些思想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蘊含著深刻的人文與倫理價值,對于當今社會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千百年來,不論是漢之經(jīng)師、宋之理學家、明之心學家、清之樸學大師,無不推崇備至,于是對《論語》注疏、考據(jù)之作,可謂汗牛充棟。據(jù)筆者大致調研,有關《論語》的著述文獻是所有經(jīng)典中最多的。在大力倡導弘揚傳統(tǒng)文化、繼承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熱烈討論儒學與現(xiàn)代化的新時期,《論語》所體現(xiàn)出的正能量,應該受到重視。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墩撜Z》無疑可以承載這一歷史重任。
二《論語》文獻的源流
《論語》自形成、傳播,至今已綿延兩千三百余年。先秦兩漢是《論語》產(chǎn)生、定型的時期。從《論語》載有曾子臨終之言以及《孟子》多次征引文句看,其結集當在曾子卒后、孟子生前,亦即大致在公元前四二八年至公元前三七二年的五十多年間,而編纂者無疑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其間輾轉流布,逐漸形成多個傳本。自漢文帝時,已立博士專門傳授。宣帝以后,《論語》更成為皇太子、臣僚啟蒙必備的重要書籍,受到空前重視。兩漢時,主要有《齊論語》《魯論語》《古論語》三個版本,但篇數(shù)不一,文字、章句參差有別。除了流傳版本的不同,作為重要的儒家經(jīng)典,《論語》還有諸多的經(jīng)解注疏類文獻,僅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中,就載有《論語》類文獻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張禹、包咸、馬融、鄭玄等多家傳授訓解,先后以今文經(jīng)學、古文經(jīng)學,最后融會今古,既重文字訓詁,又重義理。東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底本,參照《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遂為《論語》定本,為其后《論語》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但漢代的諸家注解今已亡佚,自宋王應麟至清代宋翔鳳、馬國翰、王仁俊等先后輯佚,取得了顯著成績。尤其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了竹簡本《論語》,更為學界提供了堅實的文獻依據(jù)。
魏晉南北朝是《論語》學的發(fā)展時期,其文獻著述遠多于兩漢,出現(xiàn)了一些著名學者,如何晏、皇侃、江熙等。由于佛、道興起,以玄學解經(jīng)成為這一時期的鮮明特點,同時亦呈多元化趨勢,如出現(xiàn)專門的注音專著、駁難鄭注專著等。在體例上亦有發(fā)明,如果說兩漢時期以“說”“注”為主,此時期則新出現(xiàn)了“集解”“義疏”,如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義疏》等。隋唐是中衰期,《論語》文獻最少,甚至少于兩漢時期,除陸德明的《論語音義》及韓愈、李翱的《論語筆解》外,其他乏善可陳。其中《論語筆解》屬札記體,以義理釋文,開啟宋代理學先河。
宋元明是《論語》學的勃興過渡期。宋儒朱熹將《論語》與《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又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并稱為“四書五經(jīng)”,提升了《論語》的地位,使《論語》著述急劇增多。僅《經(jīng)義考》著錄宋人著述即有兩百余種,其中宋代邢昺《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堪稱《論語》史上的兩部解經(jīng)經(jīng)典。元明屬宋清之間的過渡期,成就不如兩宋,但仍產(chǎn)生了大量著述。元延祐年間,《四書》與《五經(jīng)》并列為科考科目,成為士子必讀之書,四書叢書本廣泛流傳,迅速普及于民間。由此亦產(chǎn)生了大量讀本及研究專著,如元王若虛《論語辨惑》、明劉宗周《論語學案》等,《經(jīng)義考》著錄明人著述約二百種。這一時期的解經(jīng)亦深深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宋人以訓詁釋義理明道,元代承襲光大,明代則以心學為其顯著特征,側重義理,間有一些史實考證,但鮮少訓詁。在具體研究方式上,不僅專于注釋,而且將其分解研究。如明代出現(xiàn)了專門的人物研究、地名研究、典章名物、圖表等,更加細化,包括薛應旗輯《論語人物經(jīng)籍備考》、陳禹謨撰《四書名物考》、徐邦佐撰《新刻四書圖要》等。
清代是《論語》學研究的鼎盛期。其中清初中期,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由于考據(jù)學的繁榮,《論語》研究亦以考據(jù)、求真、歸原為重要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其一,輯佚之作大量涌現(xiàn)。如惠棟、王謨、孔廣林、宋翔鳳、黃奭、王仁俊等先后輯出多部古本、古注,數(shù)量近百種。其中以《論語鄭氏注》輯本最多,馬國翰輯佚貢獻最大。其二,異文考辨之作陸續(xù)問世?!墩撜Z》文本至清代已有兩千多年,版本眾多,異文駁雜,急需定本以傳,其主要成果有阮元《論語注疏??庇洝?、葉德輝《天文本單經(jīng)論語??庇洝贰球q《皇侃論語義疏參訂》、馮登府《論語異文考證》等。其三,辨?zhèn)沃鲗映霾桓F。圍繞孔注《論語》及今本《論語》的真?zhèn)螁栴},產(chǎn)生了如丁晏《論語孔注證偽》、崔適《論語足征記》、崔述《洙泗考信錄》等力作。這一時期,劉寶楠《論語正義》堪稱集大成之作。該書摒棄漢宋之爭,融合眾家之注,集訓詁、考據(jù)、???、義理于一體,使清代《論語》研究達到新的高度。從著述方式上看,清代與明代之不同在于重歸漢學,更注重訓詁考辨,甚而出現(xiàn)了如清于光華《里如堂四書字體辨》這樣的專著。研究內(nèi)容上,又辟出單篇《鄉(xiāng)黨》予以專題研究。傳本形式上,以四書叢書本為主,單行本有四百余種,包括《鄉(xiāng)黨》七十余種,其他尚有論孟二家本、十三經(jīng)本及群經(jīng)本等,亦有百余種。
自唐宋以降,日本、高麗人來訪,帶回大量包括《論語》在內(nèi)的經(jīng)典文獻,并于本地傳播,亦產(chǎn)生了很多讀本及注本,因此產(chǎn)生了域外《論語》學及相應的研究文獻,造就了一批專家學者,成為《論語》學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論語》與其他經(jīng)典一樣,都經(jīng)歷了一個經(jīng)典化的過程。自漢至清,形成了以鄭玄、何晏、皇侃、邢昺、朱熹、劉寶楠為主線的經(jīng)典讀本,輔以無數(shù)其他著述及域外著述,構成了《論語》學金字塔式的文獻大家庭。
三《論語》文獻的存世狀況
根據(jù)各種目錄著錄及筆記、史料等記載,從兩漢到民國,《論語》各種注本、著述,包括歷代刻本、宋以前的白文本、寫本等以及石經(jīng)本、出土本等,還有一些佚書輯本,經(jīng)綜合統(tǒng)計,約有三千七百五十余種。其中兩漢約有四十余種、三國魏晉南北朝約有百余種、隋唐二十余種、兩宋約二百八十余種、金元一百一十余種、明代五百余種、清代兩千六百余種、民國百余種。另外域外文獻約有五百余種,中外合計四千二百余種。(不含民間私塾課本。)此外,自兩宋以來,因雕版印刷術的廣泛傳播,一書多本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經(jīng)典注本如《論語注疏》《四書集注》等,多次刊印,版本難以統(tǒng)計。以上僅就單書或叢書本而言,另外一些專門著述中的札記、片言等則不計在內(nèi)。但有不少尤其早期文獻,至今已佚去不存,能夠找到藏所亦即存世者大約兩千三百種。
《論語》在千百年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獻種類,通過分解梳理可以見出《論語》文獻的總體面貌及基本狀況,以實現(xiàn)“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
從文獻分合上,《論語》可分單種本與叢書本,叢書本分十三經(jīng)本、九經(jīng)本及四書本(十二經(jīng)本、七經(jīng)本多為其零本),其中以四書本最多,占據(jù)《論語》文獻的七成之多。另有論孟本,數(shù)量不多,但由于師法源流、思想體系一脈相承,值得關注。
按文獻載體及版本分類,有寫本、刻本、石經(jīng)本、簡帛本。寫本包括敦煌出土的唐寫本及其他寫本,另有一些宋以后的未經(jīng)刊印的稿本、抄本等,如清稿本《皇侃論語義疏參訂》十卷(吳騫撰)等。其中刻本一類最多,占據(jù)了九成多,包括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另有少量民國排印本。從存世數(shù)量上看,隨朝代更迭,數(shù)量呈逐步增多之勢,清刻本最多,有兩千多種;從刻書機構看,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其中坊刻本最多。但經(jīng)典文獻及知名著述往往以官本為主,且為后世刻本的源頭,如宋國子監(jiān)本《論語注疏》、明萬歷北監(jiān)本《十三經(jīng)注疏》等,另有一些活字本、石印本、鉛印本等。石經(jīng)本一類,有漢熹平石經(jīng)、魏三體石經(jīng)、唐開成石經(jīng)、蜀石經(jīng)、北宋二體石經(jīng)、南宋宋高宗御書石經(jīng)、清乾隆石經(jīng)等,這些石經(jīng)本均為白文無注本,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由于是官方定本,對推廣普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出土本中主要有簡帛、寫本兩部分。一九七三年河北定縣八角廊出土有竹簡《論語》。二零一六年江西南昌?;韬钅钩鐾亮思s五千枚竹簡,在這些竹簡中發(fā)現(xiàn)了失傳已久的《論語·知道》篇,經(jīng)初步斷定,應屬《齊論》版本。簡帛文獻及唐寫本由于皆為早期文獻,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從作者地域上講,則有中國及域外之分。域外以日韓為主,如日本安井衡《四書集說》,韓國金長生《論語辨疑》等;另有極少量的越南、歐洲著述。這些著述對《論語》的域外傳播與研究,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
按著述方式分類,有注釋一類,如單注本(《論語集解》十卷)、集注本(宋朱熹撰《論語集注》十卷)、單疏本(《玉?!分杏杏涗洠?、注疏本(《論語注疏解經(jīng)》十卷殘本)、正義本(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二十三卷)等;有輯錄一類,如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論語》輯佚本;有考證一類,如清馮登府撰《論語異文考證二卷》;有辨?zhèn)我活?,如清沈濤撰《論語孔注辨?zhèn)巍范?;有義理一類,如明李贄撰《說書》不分卷;有音義一類,如唐陸德明撰《論語音義》一卷;有文字一類,如清于光華撰《里如堂四書字體辨》一卷;有人物一類,如明薛應旗撰《四書人物備考》十卷;有釋地一類,如清閻若璩撰《校正四書釋地》八卷;有圖史一類,如明蔡清撰《四書圖史合考》二十卷;有圖表一類,如清趙敬襄撰《四書圖表就正》一卷;有名物一類,如清江永撰《四書典林》三十卷;有典制一類,如清陸文籀輯《四書典故通考》。
四《集成》的意義及選錄標準
《論語》歷經(jīng)千年,從問世到民國時期,及至域外,產(chǎn)生的相關文獻浩如煙海。但其中善本文獻束之高閣,或藏于宮廷秘府,或存于私人藏書樓,學者很難目睹?,F(xiàn)在雖亦有影印或電子版,但與其實際存量相較,還差得很遠。據(jù)調查,《論語》的零星影印本不足三百種,主要包括在《四庫》《續(xù)修四庫》《四庫存目叢書》《中華再造善本》《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等叢書中?!稛o求備齋論語集成》收錄一百四十五種一百五十部版本,收書最多,但拘于時地限制,仍有缺憾之處,無論從著述抑或版本來看,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學者的治學需求。盛世修書,進入二十一世紀,在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昌盛的當下,大規(guī)模地整理、影印出版《論語》文獻,客觀條件已經(jīng)基本具備。
《論語文獻集成》的意義在于:第一,摸清《論語》文獻的家底,實現(xiàn)較大面積地揭示《論語》文獻的目標。我們對《論語》的佚存文獻,進行了大規(guī)模排查,獲得了上述基本數(shù)據(jù),可為古籍保護、傳承、利用提供可靠依據(jù)。《集成》從收錄數(shù)量上,無論從《論語》文獻出版史上,抑或其他單種文獻上,都將是最多的。第二,可以推動《論語》學本身的研究。首先從古籍整理方面,影印善本公之于眾,肯定會有一批校點整理本問世,同時針對其形成原委、演變、文獻價值、學術價值等,亦會產(chǎn)生大量專題研究,進而推動《論語》個案的研究。其次,在古籍整理基礎上,推動形而上的思想文化研究??v觀《論語》學研究,盡管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整體來看,仍有諸多未盡之處。例如早期版本的整理與挖掘、寫本及石經(jīng)本的研究等皆有薄弱之處。明代《論語》學,受整個學風影響及后代學者貶斥之見,多以為是空泛之論。實際上,明代學者對《論語》學是有很大貢獻的,不僅在注釋內(nèi)容及解讀方式上,而且在思想的挖掘上亦有不少創(chuàng)新發(fā)明,這些往往被忽略。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對相關文獻的揭示嚴重缺乏。一般情況下,學術關注的往往是頂端的精英文化與經(jīng)典文獻。但經(jīng)過細致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由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融合而成的,而后者沒有得到重視?!都伞吩诔浞质珍浗?jīng)典文獻的同時,將采集大眾文獻,力圖構成一個完整的金字塔式的文獻系統(tǒng),全面呈現(xiàn)中國歷代及域外《論語》文獻風貌。第三,因《集成》囊括古今中外的文獻,可對《論語》學史及域外《論語》學、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等提供支撐。同時,《論語》作為叢書本,與六經(jīng)、十二經(jīng)等有密切關系,甚至與史部、子部儒家及集部文獻亦有關聯(lián),深深影響著中國歷代的傳統(tǒng)文化、政治與社會,對于推動中國學術文化乃至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研究大有裨益。第四,新時期需要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正能量,而《論語》無疑是最好的文本與教材。二零一三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曲阜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蘊含儒家思想的元典,《論語》在復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無疑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集成》收錄《論語》在各時期、諸學者的傳世文獻,范圍覆蓋古今中外,將按照“版本最早”“版本最善”“版本珍稀”三項原則,挑選約一千種影印出版。計劃分六批次影印出版:宋元以前編、明代編、清代編、民國編、海外編、早期寫本及出土本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到常見書精選善本,重要文獻不遺漏?!都伞穼⑹瞧駷橹埂墩撜Z》選本最為權威、最為全面的集成類叢書。
《集成》所收均為獨立的單本及叢書本,其他如夾雜在他書或史料中的片言只語或引錄或單篇文章則不予收入;盡量避開已被影印者,如已有影印本的,一是非最早之本或模糊不清的,二是非善本者的,則擇優(yōu)選入。當然,《集成》受客觀條件限制,亦不免存有缺憾,如有些單位因諸種因素,不提供底本,致使該書無法影印,或只能退而求其次,無奈選擇后出版本?!都伞冯m然不能一次性完全選擇最佳版本影印出來,但萬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思想觀念的開放、閱讀條件的改善,其余文獻亦會逐步出版或數(shù)字化。
曲阜師范大學扎根孔子故里,一直致力于儒家文化的傳承弘揚,擁有深厚的學術積淀,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和獨特的研究優(yōu)勢,同時設有儒學研究中心、孔子文化研究院、孔府檔案研究中心、孔子與山東文化強省戰(zhàn)略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等研究機構,是儒學研究的重鎮(zhèn),擁有一批儒學研究人才,取得了豐碩成果??梢灶A見的是,隨著《集成》的問世,定會有一批新成果陸續(xù)出現(xiàn)。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目錄】
論語文獻集成·明代編 總目録
第一輯
第一冊
論語集註大全二十卷(卷一至六)
明胡廣等輯 明內(nèi)府永樂十三年刻《四書集註大全》本
第二冊
論語集註大全二十卷(卷七至十二)
明胡廣等輯 明內(nèi)府永樂十三年刻《四書集註大全》本
第三冊
論語集註大全二十卷(卷十三至二十)
明胡廣等輯 明內(nèi)府永樂十三年刻《四書集註大全》本
第四冊
論語詳説十卷 明曹端撰 明刻本
第五冊
〔論語〕蒙引四卷(卷五至六)
明蔡清撰 明萬曆十五年吳同春刻《重刊蔡虛齋先生四書蒙引》本
第六冊
〔論語〕蒙引四卷(卷七至八)
明蔡清撰 明萬曆十五年吳同春刻《重刊蔡虛齋先生四書蒙引》本
第七冊
〔論語〕圖史合攷十一卷(卷六至十)
明蔡清輯 明天啓刻《四書圖史合攷》本
第八冊
〔論語〕圖史合攷十一卷(卷十一至十六)
明蔡清輯 明天啓刻《四書圖史合攷》本
第九冊
四書淺説論語二卷
明陳琛撰 明萬曆三十七年李三才刻《重刊補訂四書淺説》本
四書淺説論語四卷(卷三)
明陳琛撰;明劉蜚英訂 明崇禎刻《靈源山房重訂四書淺説》本
第一○冊
四書淺説論語四卷(卷四至六)
明陳琛撰;明劉蜚英訂 明崇禎刻《靈源山房重訂四書淺説》本
第一一冊
十三經(jīng)解詁論語二卷
明陳琛撰 明萬曆刻《十三經(jīng)解詁》本
〔論語〕因問二卷
明呂柟撰;明魏廷萱會集 明嘉靖刻《涇野先生四書因問》本
第一二冊
〔論語〕存疑四卷(卷二至五)
明林希元撰;明方文校 明崇禎刻《連理堂重訂四書存疑》本
第一三冊
〔論語〕私存二十卷(卷一至二十)
明季本撰 明嘉靖刻《四書私存》本
第一四冊
四書人物考四十卷(卷一至十五)
明薛應旂撰 明嘉靖三十七年刻本
第一五冊
四書人物考四十卷(卷十六至四十)
明薛應旂撰 明嘉靖三十七年刻本
第一六冊
新鋟評林旁訓薛鄭二先生家藏酉陽摉古人物奇編十八卷(卷一至四)
明薛應旂纂輯 明刻本
第一七冊
新鋟評林旁訓薛鄭二先生家藏酉陽摉古人物奇編十八卷(卷五至六)
明薛應旂纂輯 明刻本
第一八冊
新鋟評林旁訓薛鄭二先生家藏酉陽摉古人物奇編十八卷(卷七至十八)
明薛應旂纂輯 明刻本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一至七)
明薛應旂輯;明朱?註釋 明萬曆刻本
第一九冊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八至二一) 明薛應旂輯;明朱?註釋 明萬曆刻本
第二0冊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二二至四十)
明薛應旂輯;明朱?註釋 明萬曆刻本
第二一冊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一至十五) 明薛應旂輯;明焦竑註釋 明舒承溪刻本
第二二冊
新刻七十二朝四書人物考註釋四十卷(卷十六至四十)
明薛應旂輯;明焦竑註釋 明舒承溪刻本
第二三冊
〔論語〕會解新意四卷(卷三至六)
明王德純撰 明天啓刻《四書會解新意》本
第二四冊
問辨録(論語)六卷(卷三至八)
明高拱撰 明刻《問辨録》本
論語類考二十卷(卷一至五)
明陳士元撰 清嘉慶間刻《湖海樓叢書》本
第二五冊
論語類考二十卷(卷六至二十)
明陳士元撰 清嘉慶間刻《湖海樓叢書》本
第二六冊
四書正義論語二十卷
明林兆恩撰 民國七年鉛印《四書正義》本
第二七冊
李翰林批點四書初問講意〔論語〕二卷(卷三至四)
明徐爌撰 明嘉靖刻本
第二八冊
〔論語〕紹聞編四卷(卷三)
明王樵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四書紹聞編》本
第二九冊
〔論語〕紹聞編四卷(卷四至五)
明王樵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四書紹聞編》本
第三0冊
〔論語〕紹聞編四卷(卷五至六)
明王樵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四書紹聞編》本
第三一冊
四書直解論語十卷附辯真刪補鄒魯指南主意不分卷(卷四至十)
明張居正撰;明焦竑編次;明湯寶尹訂正 明萬曆三十九年閩建書林易齋詹亮刻《重刻辯真內(nèi)府原板張閣老經(jīng)筵四書直解》本
第三二冊
四書直解論語十卷附辯真刪補鄒魯指南主意不分卷(卷十一至十三)
明張居正撰;明焦竑編次;明湯寶尹訂正 明萬曆三十九年閩建書林易齋詹亮刻《重刻辯真內(nèi)府原板張閣老經(jīng)筵四書直解》本
四書評眼論語四卷(卷三至六)
明李贄、楊起元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大來山房刻《楊李二先生合纂四書評眼》本
第三三冊
〔論語〕參十卷
明李贄撰;明楊起元等批點 明刻套印《四書參》本
第三四冊
〔論語〕經(jīng)正録二十卷(卷一至十三)
明張雲(yún)鸞編輯 明崇禎四年刻《四書經(jīng)正録》本
第三五冊
〔論語〕經(jīng)正録二十卷(卷十四至二十)
明張雲(yún)鸞編輯 明崇禎四年刻《四書經(jīng)正録》本
〔論語〕經(jīng)正録十卷(卷一至三)
明張雲(yún)鸞編輯 清刻《四書經(jīng)正録》本
第三六冊
〔論語〕經(jīng)正録十卷(卷四至十)
明張雲(yún)鸞編輯 清刻《四書經(jīng)正録》本
第三七冊
四書近語六卷
明孫應鼇撰 清刻《孫文恭遺書》本
第三八冊
論語古今四體文全書集註二卷(卷三至四)
明楊時喬編
明萬曆四十一年史世揆刻史志仁等重修《四書古今四體文全書集註》本
〔論語〕便蒙講述四卷(卷三)
明盧一誠撰 明萬曆二十一年盧氏刻《四書便蒙講述》本
第三九冊 〔
論語〕便蒙講述四卷(卷四至六)
明盧一誠撰 明萬曆二十一年盧氏刻《四書便蒙講述》本
第四0冊
〔論語〕證義筆記合編十卷(卷一至五)
明管志道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刻《四書證義筆記合編》本
第四一冊
〔論語〕證義筆記合編十卷(卷六至十)
明管志道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刻《四書證義筆記合編》本
第四二冊
合刊四書翼傳三義論語二卷(上卷)
明王守誠、劉思誠撰 明萬曆十六年太原于天經(jīng)刻本
第四三冊
合刊四書翼傳三義論語二卷(下卷)
明王守誠、劉思誠撰 明萬曆十六年太原于天經(jīng)刻本
第四四冊
論語逸編三十一卷
明鍾韶纂 明萬曆刻本
第四五冊
四書眼論語十卷(卷一至十)
明梁知論次;明楊起元批評;明蕭孔譽參訂 明大來山房刻本
第四六冊
新刻四書新説國朝名公答問論語六卷(卷六至十一)
明黃洪憲選輯;明郭偉校 明刻本
第四七冊
論語義府二十卷(卷一至五)
明王肯堂撰 明刻本
第四八冊
論語義府二十卷(卷六至十)
明王肯堂撰 明刻本
第四九冊
論語義府二十卷(卷十一至十五)
明王肯堂撰 明刻本
第五0冊
論語義府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
明王肯堂撰 明刻本
第二輯
第一冊
論語解酲編二卷
明蘇浚撰 清書林鄭閩熊刻本
新鍥皇明百大家總意正新録論語二卷(卷三) 明郭偉輯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第二冊
新鍥皇明百大家總意正新録論語二卷(卷四) 明郭偉輯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皇明百方家問答論語六卷(卷五至六)
明郭偉彙纂;明郭萬祚編次 明萬曆金陵聚奎樓刻本
第三冊
皇明百方家問答論語六卷(卷七至十)
明郭偉彙纂;明郭萬祚編次 明萬曆金陵聚奎樓刻本
第四冊
〔論語〕主意寶藏四卷(卷一至三)
明郭偉彙輯;明宋鳳翔批評 明天啓刻《郭洙源先生彙輯十太史四書主意寶藏》本
第五冊
〔論語〕主意寶藏四卷(卷四)
明郭偉彙輯;明宋鳳翔批評 明天啓刻《郭洙源先生彙輯十太史四書主意寶藏》本
〔論語〕漢詁纂十卷(卷三至十二)
明陳禹謨輯 明萬曆刻《經(jīng)言枝指》本
第六冊
〔論語〕名物考八卷(卷五至十二)
明陳禹謨輯;明陳以敬校 明刻《名物考》本
第七冊
〔論語〕名物考八卷(卷五至八)
明陳禹謨輯;明錢受益、牛斗星補 明讀書坊刻《四書名物考》本
第八冊
〔論語〕名物考八卷(卷九至十二)
明陳禹謨輯;明錢受益、牛斗星補 明讀書坊刻《四書名物考》本
第九冊
新鎸溫陵鄭孩如觀靜窩四書知新日録論語二卷(卷三)
明鄭維嶽撰;明鄭東里校 明萬曆潭城余氏刻本
第一0冊
新鎸溫陵鄭孩如觀靜窩四書知新日録論語二卷(卷四)
明鄭維嶽撰;明鄭東里校 明萬曆潭城余氏刻本
〔論語〕弓冶録二卷(卷三)
明莊起蒙撰 明刻《四書弓冶録》本
第一一冊
〔論語〕弓冶録二卷(卷四)
明莊起蒙撰 明刻《四書弓冶録》本
〔論語〕微言八卷(卷六)
明唐汝諤撰 明萬曆刻《刪補四書微言》本
第一二冊
〔論語〕微言八卷(卷七至十)
明唐汝諤撰 明萬曆刻《刪補四書微言》本
第一三冊
〔論語〕微言八卷(卷十一至十三)
明唐汝諤撰 明萬曆刻《刪補四書微言》本
第一四冊
區(qū)子四書翼六卷附疏草一卷(卷一至三)
明區(qū)大倫撰 清光緒十三年刻本
第一五冊
區(qū)子四書翼六卷附疏草一卷(卷四至六)
明區(qū)大倫撰 清光緒十三年刻本
〔論語〕主意心得解四卷(卷一)
明朱長春、周延儒撰 明刻《新刻朱太復玄棲山中授兒四書主意心得解》本
第一六冊
〔論語〕主意心得解四卷(卷二至四)
明朱長春、周延儒撰 明刻《新刻朱太復玄棲山中授兒四書主意心得解》本
陳學士先生論語貫義二卷
明陳懿典輯 清抄本
第一七冊
新刻四書圖要二卷
明黃耳鼎、金壽祖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游一川刻本
四書考一卷
明戴文仲輯;明戴應揚註 明萬曆二十七年程氏培桂館刻本
第一八冊
論語詳解二十卷首二卷(卷一至五)
明郝敬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郝氏九經(jīng)解》本
第一九冊
論語詳解二十卷首二卷(卷六至九)
明郝敬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郝氏九經(jīng)解》本
第二0冊
論語詳解二十卷首二卷(卷十至十四)
明郝敬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郝氏九經(jīng)解》本
第二一冊
論語詳解二十卷首二卷(卷十五至二十)
明郝敬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郝氏九經(jīng)解》本
第二二冊
新刻四書圖要論語一卷
明胡文煥纂輯 明胡氏文會堂刻本
重刻四書續(xù)補便蒙解註論語二卷(卷三至四) 明徐奮鵬撰 明萬曆十七年楊欽齋刻本
第二三冊
古今道脈〔論語〕二十卷(卷一至二)
明徐奮鵬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第二四冊
古今道脈〔論語〕二十卷(卷三至五)
明徐奮鵬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第二五冊
古今道脈〔論語〕二十卷(卷六至八)
明徐奮鵬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第二六冊
古今道脈〔論語〕二十卷(卷九至十二)
明徐奮鵬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第二七冊
古今道脈〔論語〕二十卷(卷十三至十五)
明徐奮鵬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第二八冊
古今道脈〔論語〕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
明徐奮鵬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第二九冊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七至八)
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 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第三0冊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九至十一)
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 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第三一冊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十二至十三)
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 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第三二冊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十四至十六) 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 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第三三冊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十七至十九)
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 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第三四冊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二十至二十一) 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 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第三五冊
纂定古今大全論語二十卷(卷二十二至二十六)
明徐奮鵬纂定;明李化鵬訂合 明崇禎金陵李潮聚奎樓刻本
第三六冊
知新録論語四卷(卷三至四)
明徐奮鵬撰 明刻《筆洞山房新著知新録》本
第三七冊
知新録論語四卷(卷五至六)
明徐奮鵬撰 明刻《筆洞山房新著知新録》本
第三八冊
〔論語〕正學淵源四卷(卷三至四)
明章一陽輯 清康熙三十五年趙泰甡重刻《金華四先生四書正學淵源》本
第三九冊
〔論語〕正學淵源四卷(卷五至六)
明章一陽輯 清康熙三十五年趙泰甡重刻《金華四先生四書正學淵源》本
第四0冊
四書九鼎論語四卷(卷三至四)
明繆昌期輯著 明末坊刻《新鎸繆當時先生四書九鼎》本
第四一冊
四書九鼎論語四卷(卷五至六)
明繆昌期輯著 明末坊刻《新鎸繆當時先生四書九鼎》本
第四二冊
〔論語〕要達十卷(卷四至八)
明陶望齡撰 清康熙刻《陶石簣先生四書要達》本
第四三冊
〔論語〕要達十卷(卷九至十三)
明陶望齡撰 清康熙刻《陶石簣先生四書要達》本
第四四冊
〔論語〕聞二卷(卷三)
明姚文蔚撰 明刻《四書聞》本
第四五冊
〔論語〕聞二卷(卷四)
明姚文蔚撰 明刻《四書聞》本
顧鄰初先生批點論語大文二卷
明顧起元批點 明末光啓堂刻朱墨套印《新刻顧鄰初先生批點四書大文》本
第四六冊
〔論語〕引經(jīng)節(jié)解圖考八卷(卷三至四)
明吳繼仕編纂;明吳應箕點定 明崇禎九年刻《四書引經(jīng)節(jié)解圖考》本
第四七冊
〔論語〕引經(jīng)節(jié)解圖考八卷(卷五至七)
明吳繼仕編纂;明吳應箕點定 明崇禎九年刻《四書引經(jīng)節(jié)解圖考》本
第四八冊
〔論語〕引經(jīng)節(jié)解圖考八卷(卷八至十)
明吳繼仕編纂;明吳應箕點定 明崇禎九年刻《四書引經(jīng)節(jié)解圖考》本
第三輯
第一冊
四書解縛編論語八卷(卷三至五)
明鍾天元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
第二冊
四書解縛編論語八卷(卷六至十)
明鍾天元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
第三冊
論語説剩二卷
明林散撰;明張鼐訂;明朱廷旦評;明沈九標等校 明萬曆四十三年武水林氏觀止齋刻《四書説剩》本
第四冊
四書也足園初告論語二卷(卷上)
明王宇纂述 明萬曆四十三年聚星館葉均宇刻本
第五冊
四書也足園初告論語二卷(卷下)
明王宇纂述 明萬曆四十三年聚星館葉均宇刻本
第六冊
讀論語二卷
明曹珖撰 明抄《大樹堂説經(jīng)》本
新刊啓蒙分章句解四書寶鑑論語六卷(卷四至五)
明陳文珙撰 明嘉靖刻本
第七冊
新刊啓蒙分章句解四書寶鑑論語六卷(卷六至八)
明陳文珙撰 明嘉靖刻本
第八冊
新刊啓蒙分章句解四書寶鑑論語六卷(卷九) 明陳文珙撰 明嘉靖刻本
新刻湯太史擬授科場題旨天香閣説〔論語〕二卷
明湯賓尹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第九冊
四書脈論語二卷(卷三)
明湯賓尹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刻《鼎鎸睡庵湯太史四書脈》本
第一0冊
四書脈論語二卷(卷四)
明湯賓尹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刻《鼎鎸睡庵湯太史四書脈》本
第一一冊
四書脈論語二卷(卷三)
明湯賓尹撰;明徐奮鵬補 明刻《鼎鎸徐筆洞增補睡庵湯太史四書脈講意》本
第一二冊
四書脈論語二卷(卷四)
明湯賓尹撰;明徐奮鵬補 明刻《鼎鎸徐筆洞增補睡庵湯太史四書脈講意》本
第一三冊
〔論語〕會解新意四卷(卷三至六)
明錢肇陽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刻《四書會解新意》本
第一四冊
黃進士槐芝堂四書解論語二卷(卷上)
明黃景星撰 明刻本
第一五冊
黃進士槐芝堂四書解論語二卷(卷下)
明黃景星撰 明刻本
第一六冊
四書最勝藏論語十卷(卷一至五)
明馬來遠輯 明刻本
第一七冊
四書最勝藏論語十卷(卷六至十)
明馬來遠輯 明刻本
第一八冊
〔論語〕崇熹批註十卷
明許獬撰;明李廷機校 明萬曆三十年聊輝堂刻《四書崇熹批註》本
第一九冊
〔論語〕要解六卷(卷五至七)
明黃士俊纂輯 明萬曆四十七年刻《四書要解》本
第二0冊
〔論語〕要解六卷(卷八至十)
明黃士俊纂輯 明萬曆四十七年刻《四書要解》本
第二一冊
論語湖南講四卷(卷一至二)
明葛寅亮撰;明柴世埏録測 明刻《四書湖南講》本
第二二冊
論語湖南講四卷(卷三至四)
明葛寅亮撰;明柴世埏録測 明刻《四書湖南講》本
第二三冊
四書翼箋論語四卷(卷三至四)
明洪啓初著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第二四冊
四書翼箋論語四卷(卷五至六)
明洪啓初著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第二五冊
〔論語〕説叢六卷(卷五至八)
明沈守正撰 明萬曆七年刻《四書説叢》本
第二六冊
〔論語〕説叢六卷(卷九至十)
明沈守正撰 明萬曆七年刻《四書説叢》本
重訂〔論語〕説叢六卷(卷五至六)
明沈守正撰 明天啓七年張炫然沈尤含刻《重訂四書説叢》本
第二七冊
重訂〔論語〕説叢六卷(卷七至十)
明沈守正撰 明天啓七年張炫然沈尤含刻《重訂四書説叢》本
第二八冊
四書演論語十卷(卷一至六)
明張鼐撰 明崇禎五年曾楚卿刻《新刻張侗初先生永思齋四書演》本
第二九冊
四書演論語十卷(卷七至十)
明張鼐撰 明崇禎五年曾楚卿刻《新刻張侗初先生永思齋四書演》本
新刻丘毛伯先生刪補四書剖論語四卷(卷三) 明丘兆麟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三0冊
新刻丘毛伯先生刪補四書剖論語四卷(卷四至六)
明丘兆麟撰 明萬曆刻本
第三一冊
四書考編修飾二十卷(卷一至九)
明歸學周撰 明刻本
第三二冊
四書考編修飾二十卷(卷十至二十)
明歸學周撰 明刻本
第三三冊
詮次四書翼考論語五卷(卷三至七)
明鍾惺編輯;明譚元春刪訂 明玉樹堂刻本
第三四冊
四書指月論語六卷(卷一至三)
明馮夢龍撰 明刻本
第三五冊
四書指月論語六卷(卷四至六)
明馮夢龍撰 明刻本
第三六冊
〔論語〕人物聚考十卷增訂四書人物圖考一卷(卷四至五)
明鍾惺增定;黃澍參訂 明刻《增補四書人物聚考》本
第三七冊
〔論語〕人物聚考十卷增訂四書人物圖考一卷(卷六至九)
明鍾惺增定;黃澍參訂 明刻《增補四書人物聚考》本
第三八冊
〔論語〕人物聚考十卷增訂四書人物圖考一卷(卷十至十三)
明鍾惺增定;黃澍參訂 明刻《增補四書人物聚考》本
第三九冊
章子留書論語二卷
明章世純撰;明劉斯陛訂 明刻本
〔論語〕説約二十卷(卷一至六)
明鹿善繼撰 明刻《四書説約》本
第四0冊
〔論語〕説約二十卷(卷七至二十)
明鹿善繼撰 明刻《四書説約》本
第四一冊
論語約説二卷
明孫肇興撰 明崇禎六年朱墨套印本
第四二冊
論語酌言二卷
佚名撰 明箕裘堂刻本
第四三冊
四書翼註講意論語二卷
明王納諫撰;明王鼎鎮(zhèn)重訂 明崇禎刻《新鎸王觀濤先生四書翼註講意》本
第四四冊
求己齋説書論語二卷(卷二至三)
明李竑撰 明天啓二年刻本
第四五冊
增訂論語外篇四卷(卷一至二)
明梁子璠輯 明天啓五年刻本
第四六冊
增訂論語外篇四卷(卷三至四)
明梁子璠輯 明天啓五年刻本
四書主意鞭影論語十卷(卷二)
明劉鳳翱撰 明天啓四年朱墨套印《群龍館手授四書主意鞭影》本
第四七冊
四書主意鞭影論語十卷(卷三至十一)
明劉鳳翱撰 明天啓四年朱墨套印《群龍館手授四書主意鞭影》本
第四八冊
四書徵論語五卷(卷四至六)
明王夢簡彙輯;明湯賓尹鑒定 明天啓七年刻本
第四九冊
四書徵論語五卷(卷七至八)
明王夢簡彙輯;明湯賓尹鑒定 明天啓七年刻本
第五0冊
〔論語〕經(jīng)學考三卷(卷四至六)
明徐邦佐撰 明崇禎刻《四書經(jīng)學考》本
〔論語〕發(fā)慧捷解四卷(卷三至六)
明艾南英撰 明友花居刻《艾千子先生手著四書發(fā)慧捷解》本
第四輯
第一冊
論語商二卷
明周宗建撰;明卓爾康箋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四書商》本
論語二卷
明萬曆吳勉學刻《十三經(jīng)》本
第二冊
〔論語〕翼經(jīng)圖解十卷(卷一至五)
明余應虬輯 明末刻《近聖居四書翼經(jīng)圖解》本
第三冊
〔論語〕翼經(jīng)圖解十卷(卷六至十)
明余應虬輯 明末刻《近聖居四書翼經(jīng)圖解》本
第四冊
四書定本辨正五卷附讀書枕中方一卷
明胡正心、胡正言考輯 明崇禎十三年新安胡氏十竹齋刻本
參補鄒魯心印集註〔論語〕五卷(卷一至五) 明張明弼撰;明夏允彝等補 明刻本
第五冊
〔論語〕説約十卷(卷四至六)
明顧夢麟纂輯;明楊彝參定 明太倉顧氏織簾居刻《四書説約》本
第六冊
〔論語〕説約十卷(卷七至九)
明顧夢麟纂輯;明楊彝參定 明太倉顧氏織簾居刻《四書説約》本
第七冊
〔論語〕説約十卷(卷十至十三)
明顧夢麟纂輯;明楊彝參定 明太倉顧氏織簾居刻《四書説約》本
第八冊
〔論語〕通考九卷(卷四至七)
明顧夢麟輯著 明刻《四書十一經(jīng)通考》本
第九冊
〔論語〕通考九卷(卷八至十二)
明顧夢麟輯著 明刻《四書十一經(jīng)通考》本
第一0冊
三經(jīng)見聖編輯存二卷
明譚貞默著 民國二十六年嘉興譚氏緑格抄《行篋叢書》本
〔論語〕捷解二卷(卷三至四)
明申紹芳輯著 明崇禎七年余文傑刻《新刻申會魁家傳課兒四書捷解》本
〔論語〕人物類函八卷(卷四至五)
明項煜彙纂;明張鼐鑒定 明刻《三太史彙纂四書人物類函》本
第一一冊
〔論語〕人物類函八卷(卷六至十一)
明項煜彙纂;明張鼐鑒定 明刻《三太史彙纂四書人物類函》本
第一二冊
〔論語〕嫏嬛集註十卷 明項煜彙纂;明張鼐鑒定
明天繪閣刻《新鎸項仲昭先生四書嫏嬛集註》本
第一三冊
四書千百年眼論語十卷(卷三至七)
明余應科輯稿;明錢繼登、曹勳新裁 明崇禎六年唐振吾登龍館刻《鎸錢曹兩先生新裁四書千百年眼》本
第一四冊
四書千百年眼論語十卷(卷八至十二)
明余應科輯稿;明錢繼登、曹勳新裁 明崇禎六年唐振吾登龍館刻《鎸錢曹兩先生新裁四書千百年眼》本
第一五冊
合參〔論語〕蒙引存疑定解十卷(卷四至八) 明吳當輯;明楊維斗、查伊璜鑒定 明崇禎刻《合參四書蒙引存疑定解》本
第一六冊
合參〔論語〕蒙引存疑定解十卷(卷九至十三)
明吳當輯;明楊維斗、查伊璜鑒定 明崇禎刻《合參四書蒙引存疑定解》本
第一七冊
〔論語〕遇二卷
明張岱撰 明末《四書遇》稿本
第一八冊
論語備考定本二卷
明徐孚遠撰 明刻《新刻徐闇公先生四書備考定本》本
第一九冊
四書體義論語四卷(卷三至四)
明沈幾輯;明王道焜校訂 明刻本
第二0冊
四書體義論語四卷(卷五至六)
明沈幾輯;明王道焜校訂 明刻本
第二一冊
四書燃犀解論語十卷(卷一至六)
明陳組綬輯著;明周鍾、夏允彝、余昌年參補;明陳子龍訂正 明刻《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本
第二二冊
四書燃犀解論語十卷(卷七至十)
明陳組綬輯著;明周鍾、夏允彝、余昌年參補;明陳子龍訂正 明刻《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本
〔論語〕人物名物經(jīng)文合考六卷(卷三至四) 明張溥彙訂
明崇禎五年刻《張?zhí)烊缦壬鷱∮喫臅宋锩锝?jīng)文合考》本
第二三冊
〔論語〕人物名物經(jīng)文合考六卷(卷五至八)
明張溥彙訂 明崇禎五年刻《張?zhí)烊缦壬鷱∮喫臅宋锩锝?jīng)文合考》本
第二四冊
〔論語〕尊註講意十卷(卷一至四)
明張溥編撰 明崇禎刻《尺木居輯諸名公四書尊註講意》本
第二五冊
〔論語〕尊註講意十卷(卷五至十)
明張溥編撰 明崇禎刻《尺木居輯諸名公四書尊註講意》本
第二六冊
四書字句辯疑一卷初學文武一卷四書印論語四卷(卷三至六)
明張溥撰 明刻《鎸張?zhí)芳覀魉臅 繁?o:p>
第二七冊
四書聽月論語十卷(卷一至七)
明項聲國纂輯 明刻《項仲展先生纂輯四書聽月》本
第二八冊
四書聽月論語十卷(卷八至十)
明項聲國纂輯 明刻《項仲展先生纂輯四書聽月》本
四書課兒捷解論語四卷(卷三至六)
明錢肅樂輯著 明刻《新刻錢希聲先生四書課兒捷解》本
四書從信論語十卷(卷四)
明錢肅樂撰 明友花居刻《新刻錢希聲先生手著四書從信》本
第二九冊
四書從信論語十卷(卷五至十三)
明錢肅樂撰 明友花居刻《新刻錢希聲先生手著四書從信》本
第三0冊
增補〔論語〕集註通考十卷(卷一至十)
明李鵬元等考 明萬曆刻《增補四書集註通考》本
第三一冊
〔論語〕説統(tǒng)二十卷(卷四至八)
明張振淵輯 明天啓仁和張氏刻《石鏡山房四書説統(tǒng)》本
第三二冊
〔論語〕説統(tǒng)二十卷(卷九至十五)
明張振淵輯 明天啓仁和張氏刻《石鏡山房四書説統(tǒng)》本
第三三冊
〔論語〕説統(tǒng)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三)
明張振淵輯 明天啓仁和張氏刻《石鏡山房四書説統(tǒng)》本
第三四冊
四書講義合參論語十卷(卷一至五)
明蔣方馨輯 明崇禎刻《鎸張?zhí)K兩大家四書講義合參》本
第三五冊
四書講義合參論語十卷(卷六至十)
明蔣方馨輯 明崇禎刻《鎸張?zhí)K兩大家四書講義合參》本
第三六冊
四書説乘論語二卷(卷上至下)
明張嵩撰;明張凡訂 明刻本
第三七冊
〔論語〕闢旦十卷(卷一至五)
明黃獻臣纂輯 明刻《四書闢旦》本
第三八冊
〔論語〕闢旦十卷(卷六至十)
明黃獻臣纂輯 明刻《四書闢旦》本
第三九冊
〔論語〕聖賢心訣十卷(卷一至十)
明周文德撰 明萬卷樓刻朱墨藍三色套印《四朋居硃訂四書聖賢心訣》本
第四0冊
〔論語〕講義存是二卷(卷上至下)
明周文德纂著 明刻《四朋居新訂四書講義存是》本
〔論語〕小參一卷附〔論語〕問答一卷
明朱斯行撰 清光緒三年姑蘇刻經(jīng)處刻《四書小參》本
第四一冊
四書集説論語十卷(卷一至六)
明周華輯 明刻《浙江杭州新刊重校補訂四書集説》本
第四二冊
四書集説論語十卷(卷七至十)
明周華輯 明刻《浙江杭州新刊重校補訂四書集説》本
新增會講分節(jié)四書活套刊誤論語三卷(卷八至十)
明佚名 明刻本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丘濂 等著《詩經(jīng)地理》出版